三国:孙权是怎么用人的

三国:孙权是怎么用人的,第1张

公元200年,历史把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人推到了群雄逐鹿的风口浪尖,他一手接下父兄开创的基业,并把它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孙权。从接手江东基业开始,孙权表现出的个人素质和政治策略,让其他军阀都不敢轻举妄动。孙权的成功要素之一,是他胸怀大志、不露锋芒,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但仅有这些,还不能让孙权独据江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孙权还有不同于曹操和刘备的其他魅力,这就是他的用人,那么孙权是怎么用人的?他的用人和曹操、刘备、诸葛亮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家知道,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三国的主要***也都会用人,孙权也不例外,而且在我看来呢,孙权之会用人,可能仅次于曹操。那么孙权怎么个会用人呢?他是连别国的人才都了如指掌,连别国的人才,他都想为自己所用。比方说,我们曾经跟大家说过,孙权就料定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和魏延两个会打起来,那么孙权这个话是对谁说的呢?对费祎说的。我们知道诸葛亮执政以后,就恢复了吴蜀两国的盟好,双方也要互派使节。那么第一次费祎出使吴国的时候,就有一场很好玩的事。当时孙权照例大摆宴席,招待来使,接风嘛,这也是中国人的习惯,人来了要接风,人走了要饯行,是吧。宴席摆好了,孙权就跟大家说,待会儿费祎进来的时候,不要理他,吃你们的东西,大家说好,那么费祎进来以后呢,所有人都在吃东西,谁都不给他打招呼,只有孙权站起来,跟费祎打招呼,“先生辛苦了,先生好”,费祎一看,马上赋诗一首,“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就是说凤凰来了以后,麒麟马上就不吃东西了,出来迎接,驴子啊、马啊、骡子啊,它不懂事,照样在那儿吃草,这样子弄得孙权反而没面子了是吧。这时候诸葛恪就站起来,也赋诗一首,这个意思大概就是说,我们栽了一棵梧桐树,是迎接凤凰的,不知道哪儿飞来一只麻雀,它自称是什么来翔,拿一个弹弓一射,把它射走算了,这算是扯平。这个也是当时吴蜀两国外交史上经常发生的事,就是吴蜀两国恢复盟好了以后,它要经常互派使节,但是你仗不打了,武斗不搞了,文斗还是要搞一搞的。比方说有一次,蜀国有一个使节到吴国来,也是态度非常的,哪个什么吧,吴国有一个叫薛综的人,就去敬酒,敬到蜀国的来使跟前就说,知道你们蜀国的这个“蜀”字怎么讲吗?告诉你吧,有犬为独,加一个反犬旁,就是读繁体的“独”字;无犬为“蜀”,没有狗就叫蜀;横目苟身,目光的“目”横过来了,下面是个一苟(字)的身体;虫入其中,就是虫虫进去了,这就是你们蜀啊。他们经常要闹一点这种小花絮,这个只能做逸闻趣事来听,不是谈判的正式内容。我相信两家谈判的时候,还有很多精彩的对话,所以孙权对费祎非常欣赏,费祎走的时候,孙权跟他说,说先生德高望重,德才兼备,是个难得的人才,一定能够股肱蜀朝,你一定能够成为蜀国的顶梁柱,这一次先生回去,怕是很难再见面了。因为他知道,费祎是个很重要的人,恋恋不舍,取出自己随身佩戴的一把宝刀,送给费祎,这个事情是很重的情分,你知道,军人之间互赠武器,是很重很重的情分。我们有时候看一场战争,两军交战打得非常英勇,打了一个平手,要停战了,要和谈了,双方的将领很可能是一身的尘土,一身的硝烟,一身的血污,甚至一身的伤痕,走上前去,对对方的将领说,兄弟,是条汉子,然后把剑和刀解下来,下回我们战场上再见,非常重的一种情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宝刀赠烈士,货卖与识家,何况是一国的元首,赠与外国的使臣,何况所赠之物是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刀,这里面包含着敬重、欣赏、信任,很多很多的信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条,看出什么呢,孙权用人的特征,或者说孙权用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以情感人。

三国时代真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孙权的以情感人和曹操的惟才是举,都有求贤若渴的味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争夺的时代,魏蜀吴三国的战争,也是一个人才争夺战。而纵观魏蜀吴三国,哪一个不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在对待贤才方面大不相同,那么他们各自都是怎样用人的呢?

我刚才说了,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三国的主要***也都是会用人的,我说的主要***是四位,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为什么要算上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虽然不是国君,但他是蜀汉政权后期实际上的领导核心。那么这四个人的用人,如果我们来比较一下,有什么特点呢?我有12个字的总结,操以智、权以情、备以义、亮以法,就是曹操用人主要靠智慧,孙权用人靠情感,刘备用人靠义气,诸葛亮用人靠法治。诸葛亮的特点是依法治国,就是如果我们要做排行榜,法治诸葛亮第一,根据史书的记载,诸葛亮的时代,他的政府里面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佥忘其身。什么意思呢?就是政府里面没有贪官污吏,每个人都非常勤奋的工作,每个人都很忘我的工作,为什么?就因为诸葛亮依法治蜀,而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诸葛亮的政府最象政府。相比较而言,曹操、刘备、孙权的那个政府呢,在他们的前期,就不怎么象政府,这也是情有可原,因为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他们的前期是将军幕府,后期才变成帝王朝廷。那么将军幕府呢,它在法制上面,不可能像后来的正规政府,那么的完善、完备,他带有早期创业的那个特点,再加上他们个人的特征,因此我的看法是曹操的将军幕府有点象沙龙,操以智,曹操是靠智慧来用人的,他周围也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曹操那个地方的聪明人简直是多得不得了,大家聚在一起,坐而论道,谈天论地,像个沙龙。刘备他讲义气,动不动就是食则同器,寝则同床,讲哥们儿义气,所以刘备的幕府有点像帮会,像江湖上的帮派,而且我看有点像丐帮。那么孙权的幕府像什么呢?像家庭,你看孙权的那个幕府里面,张昭——叔叔、仲父,而且孙策的时候,张昭就是仲父。周瑜呢?周瑜像哥哥,像长兄,周瑜和孙策是同岁的,比孙策小一个月,而且跟孙策是一块长大的,北京人说发小,而且接班以后,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还特别交代了孙权兄视之,周瑜是哥哥。那么周瑜和鲁肃呢,又是兄弟,鲁肃和吕蒙呢,也是兄弟,鲁肃和吕蒙是登堂拜母的,拜了对方母亲的,等于就是兄弟了,而且鲁肃来到孙权的这个地方的时候,到孙权的幕府去以后,孙权是给鲁肃的母亲送衣服、送被子、送蚊帐、送家里的用品,就像一个侄子对婶娘一样,就这么个感觉,所以吕蒙和鲁肃是兄弟,鲁肃和周瑜是兄弟,周瑜和孙权是兄弟,这是什么?兄弟连。

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各不相同,在三国中,孙权的善于用人仅次于曹操,因此他能够聚拢人才,就连诸葛亮在讲到,为什么不和东吴翻脸时,理由之一就是,孙权周围的人才济济一堂,上下同心同德。不但如此,孙权手下的人才还绵延不尽,比如武将,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还有陆逊,而且他们的能力水平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东吴集团能够有这样的凝聚力?孙权到底怎么个会用人呢?

事实上,孙权和他的臣下也是亲如兄弟、亲如骨肉,有证据吗?有,三个证据。第一,周瑜。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总指挥是周瑜,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回去以后就发现,周瑜是个难得的人才,就琢磨着把周瑜给挖过来,为自己用。那么就要派说客了,派了谁呢?蒋干。时间在什么时候呢?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后一年。这个时候蒋干到了周营,所以蒋干不可能盗书的,他赤壁之战以后才去。那么曹操为什么选中蒋干的呢?因为蒋干是九江郡人,周瑜是庐江郡人,庐江和九江同属扬州,不是咱们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啊,是大扬州的概念。所以蒋干和周瑜算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再加上蒋干这个人,第一是帅哥,长的非常漂亮,周瑜也是帅哥,帅哥去说服帅哥比较对口。第二个,蒋干口才极好,辩才无碍,独步江淮之间,那个地方,没有人能说得过他的,相当于咱们央视的名嘴了。派蒋干去,蒋干到了周瑜这个地方,周瑜站在营门口哈哈大笑,哎呀,子仪兄啊,远涉江湖而来,怕是给曹孟德当说客吧,见面就给戳穿了。蒋干一楞,这个这个,公瑾兄,这是什么话吗,这不就是老乡来看老乡吗,你怎么要诈我呢?周瑜说不是做说客吗,好吧,晾他三天。周瑜说我公务繁忙,你在这儿先住三天,三天以后,周瑜回来见蒋干,大开营门,大开库房,检阅部队,都看完了,大摆宴席,然后对蒋干说了这样的话,周瑜说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得意的最让他高兴的事儿,是什么呢?是遇到一位好的君主,好到什么程度呢?周瑜说“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他说一个男人,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君主,外表上看是君臣,实际上是兄弟,是骨肉,告诉你说吧,你就算是苏秦、张仪、郦食其活过来了,来做说客,我周瑜都会摸着他的背,把他顶回去。蒋干很识趣,蒋干什么都不说,笑了,“喝酒,喝。”喝完酒回去向曹操汇报说,这人搞不定,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周泰。周泰是我们上次讲过的,就是淮泗将领当中的一员,但是周泰出身寒门,地位比较低,建安十八年的时候,孙权任命周泰做濡须口的前线总指挥,或者是卫戍司令,坐镇濡须口,让朱然和徐盛两个人当他的副手。这朱然和徐盛是不服气的,孙权也知道他们两个会不服气,于是孙权就借巡视的名义,亲自到了濡须口,然后大摆宴席,款待他的将领。孙权自己起身拿起酒樽来,依次斟酒,斟酒到周泰跟前,孙权说,周将军,请把衣服脱了。周泰不知道怎么回事,遵命把衣服脱下来,结果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因为周泰身上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孙权说,周将军,这块伤疤是怎么回事啊?周泰说这是末将在什么什么战斗中负伤的。哦,那这一块伤疤呢?这是末将在什么什么战斗中负伤的。那这一块呢?这是末将的另一次什么什么战斗。而这一块,这是末将的另一次什么什么战斗。次次战斗留下的伤疤,有多少块伤疤,就参加了多少次战斗。这个时候孙权哭了,他拉着周泰的手臂,叫着周泰的字说,幼平啊幼平,你为孤兄弟出生入死,是把命都搭上了啊,我孙权怎么能够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啊。我怎么能够不把你当做我的亲兄弟骨肉呢?我怎么能够不委任你兵马辎重啊?不要因为你是出身寒门,你就自惭形秽,告诉你,孤与你同荣辱、共休戚,我孙权是你大后台。所有人都感动,所有人都服了,这是第二个例子。

第三个例子,诸葛瑾。夷陵之战的时候,有人告诸葛瑾的刁状,因为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有人就说了,这个诸葛瑾里通外国啊,和诸葛亮有来往。这个风声造得很大,弄得最后前线总指挥陆逊都坐不住了,陆逊就给孙权写信说,主公啊这个事情,你一定要出来澄清一下,我是相信诸葛瑾的,但是这个议论太多了以后,这是个问题啊。孙权写一封信给陆逊,说你放心,我和子瑜(就是诸葛瑾),我和子瑜恩如骨肉,而且我和子瑜来往多年,我完全了解这个人,这个人的特点是非道不行,非义不言,不是这个符合道义的事情,他是不会说也不会做的。我告诉你,当年孔明先生出使吴国的时候,孤是想把孔明先生给挖过来的(又是个挖墙脚的),孤就去对子瑜说,这个弟弟跟着哥哥是天经地义的啊,既然哥哥在江东,弟弟也应该到江东来,只要孔明先生愿意,我写封信给刘玄德,解释解释。你说子瑜怎么说,子瑜说,舍弟已经跟了刘玄德,那是不会改变的,就象我诸葛瑾不会投奔刘玄德一样,你看看,他是这样的人,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所以孙权是以情感人。当然我不排除这里面孙权有做秀的成份,比方说他跟周泰,那就是一场表演,这个也可以这么说,是做给大家看的,但是也不排除他里面有真实的内容,他是把真实的情感表演出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那这应该说是很高明的。实际上有很多人,就是为孙权的真情所感动,来投奔孙权的,比方说潘濬,潘濬原来是刘备手下的人,但是好象不太被刘备所重用,做的是个小官,和关羽一起守荆州。那么关羽丢了荆州以后,荆州的刘备的那些官吏都投降了孙权,唯独潘濬不投降,潘濬说我生病了,他不去见孙权,在家里躺着,孙权听了汇报就说,潘濬生病了,那我们拿一个病床去吧。就派人抬了一张床,到潘濬家里,请潘先生上床,抬到孙权那儿去。潘濬还是不见,潘濬把头埋在床上,开始哭,哭得泪流满面,不能遏制,这时孙权就走到他跟前,轻言细语地跟他谈话,跟他讲为什么应该投诚的这个道理,孙权一边说,潘濬一边哭,孙权就说来人呐,拿毛巾来,给潘将军擦擦眼泪,这下子,潘濬实在扛不住了,下床来,拜了孙权,归顺了孙权。所以孙权他的用人,他确实是以情感人,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清楚,这是孙权的早期、前期。

刚才讲到,在用人方面孙权是拿出自己十分的热情和真心,聚拢每一位人才,可以说孙权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甚至对一些出身卑微的人,孙权不看门第,不论身份,他都够能量才使用,各尽其能。但是遗憾的是孙权的这些优点,都表现在他的早年和前期,步入晚年的孙权,就是另一个样子了,那么晚年的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孙权到晚年、到后期不要说跟他的群臣不再有什么骨肉之恩,就是他自己的亲生骨肉,都已经没有情感可言。我们来看看孙权的几个儿子吧,孙权一共七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做孙登,他是孙权的第一任太子,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个算是善终,但是他这个太子是当得很不愉快的,现在没有时间去讲他。第二个儿子呢,叫孙虑,二十岁的时候也去世了,这个也算是善终了。第三个儿子叫孙和,第四个儿子叫孙霸,孙和是孙权的第二任太子,孙登去世了以后,二儿子孙虑不是也去世了吗,那就三儿子孙和来当太子,这个孙和当了太子以后呢,和这个四儿子孙霸两个人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既喜欢孙和,他也喜欢孙霸,他册封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册封孙霸为鲁王,而两个人的礼仪待遇没有任何区别,这下子就闹起来了,闹起来的结果是孙和被废,孙霸被杀、被赐死。为什么要废孙和呢?道理很简单,朕还在,你不能闹。为什么要杀孙霸呢?道理也很简单,朕不给,你不能抢。第五个儿子叫孙奋,孙奋后来也被杀了,不过不是孙权杀的,是他是侄子孙皓杀的,这个以后再说。那么第六个儿子叫孙休,第七个儿子叫孙亮,孙亮是孙和以后的第三任太子,也是孙权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但是他比较倒霉,他十岁登极,十六岁就被人废了,被下面的权臣给废了,废了以后还被他的哥哥,就是老六孙休给杀了。因为孙休接着他当了皇帝,当了第三任皇帝,那就要把前任皇帝要杀掉,孙休还不错,孙休也算是寿终正寝自己死的。但是孙休死了以后,他的皇后和他的两个儿子,又被孙皓杀了,孙皓是谁呢?孙皓就是那个孙和的儿子。我估计大家这会儿已经听迷糊了,所以我总结了这个四句话:父亲杀儿子,哥哥杀弟弟,侄儿杀叔叔,宗室杀皇族。反正就是大家记住一条,姓孙的杀姓孙的,他们自个儿家的人互相杀。这叫骨肉之恩吗?这叫骨肉相残,这是家庭。

那么朝廷呢?如果说家庭是骨肉相残,朝廷就是特务统治。孙权晚年设了一个官,叫做校事官,这个校事官有好多名称,干什么呢?就是刺探臣民们都干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谁跟谁来往,然后汇报到孙权那儿,说白了就是特务。这个特务非常的嚣张,孙权又听他们的,不相信他的文武大臣,甚至搞逼供信。比方说,这个校事官其中最猖狂的一个人叫吕壹,这个吕壹就跟孙权说,有一个叫刁嘉的人诽谤朝廷,孙权马上就相信了,就抓起来关进去,然后拷问,然后还要问跟这个刁嘉有来往的这些人,你们都听见他诽谤朝廷了吗?所有的人都因为害怕这个特务,都说他听见了听见了,他确实是诽谤朝廷,一个个查查查,最后查到是仪这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有点怪,他姓是不是的“是”,礼仪的“仪”,查到是仪,是仪说我没听到,孙权说怎么可能呢,所有的交往的人都听说他诽谤朝廷,怎么你没听到呢?再问,再问是仪说我还是没听到,再问,再问我还是没听到。最后逼问,是仪说:哎呀,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干吗要护着那个人啊,拿自己脑袋开玩笑,我没听到就是没听到,实事求是嘛!这才知道是冤案。那如果不是是仪顶住了,那不一个冤案就造起来了吗?

实际上孙权这个人,到了晚年叫做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所以严冷先生的《三国史话》随笔就说,孙权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严先生这个话当然是个玩笑话。所以陈寿说孙权这个人有勾践之奇,这是一语双关啊,就是他前期创业的时候,那个忍辱负重,那个先装孙子后当霸王,先识时务后成俊杰,跟勾践一样,到了晚年杀功臣,怀疑自己的人也跟勾践一样。而且陈寿还对孙权有这样一个评价: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什么意思?就是孙权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本来就是个敢杀人的人,到了晚年他就更严重了,越到晚年越他疑心,有人就会问前面那么多情,那么以情感人,怎么到了晚年成这个样子呢?这也不奇怪,多情必多疑啊,你说重情的人,他是不是疑心就比较重,他老怀疑他自己爱的人会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情天往往同时也是恨海,所以孙权的变化很正常,虽然变得很厉害,而且正是由于孙权晚年的这种变化,他冷落张昭,他逼死陆逊,那么冷落张昭和逼死陆逊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篇——《三国:孙权为何要冷落张昭》。

  1刘备

  (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称刘备为皇叔。 他双手过膝,两耳垂肩,另身高七尺五寸(合一米七二点五)

  2曹操

  (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魏王曹操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权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3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画像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且其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建安五年(200年)统领江东,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下,大败豫州牧刘备,占领荆州后,并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代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暂与刘备。215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有相当的兵力与自己叫板,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以吕蒙为督取下荆州,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220年,曹丕取代汉室称帝。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持节督荆扬交诸军事。

  221年,刘备称帝,兴兵问罪,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火攻大破敌军。东吴大帝·孙权(182-252)222年,曹丕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曹丕时代,对孙权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

  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229年后,孙权多次出兵北伐,因战役过多,日后再来补充。)

  称帝后孙权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

  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

1 顾协字正礼 吴郡吴人也文言文阅读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人,晋司空和六世孙也。

幼孤,随母养于外氏。外从祖右光禄大夫张永尝携内外孙侄游虎丘山。

协年数岁,永抚之曰:“儿欲何戏?”协曰:“儿正欲枕石漱流。”永叹息曰:“顾氏兴于此子。”

及长好学,以精力称。 初为扬州议曹从事,举秀才。

尚书令沈约览其策而叹曰:“江左以来,未有斯作。”为兼廷尉正。

太尉临川王闻其名,召掌书记,仍侍西丰侯正德读。正德为巴西、梓潼郡,协除所部新安令。

未至县遭母忧,刺史始兴王厚资遣之。送丧还,于峡江遇风,同旅皆漂溺,唯协一舫触石得泊焉。

咸谓精诚所致。张率尝荐之于帝,问协年,率言三十有五。

帝曰:“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卑湿,三十已衰。如协便为已老,但其事亲孝,与友信,亦不可遗于草泽。

卿便称敕唤出。”于是以协为兼太学博士。

累迁湘东王参军,兼记室,鸿胪卿,员外散骑常侍。 大同八年,卒,时年七十三。

高祖悼惜之,手诏曰:“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卿、兼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廉洁自居,白首不衰,久在省闼,内外称善。奄然殒丧,恻怛之怀,不能已已。

傍无近亲,弥足哀者。大殓既毕,即送其丧柩还乡,并营冢椁,并皆资给,悉使周办。

可赠散骑常侍。谥曰温子。”

协少清介,有志操,初为廷尉正,冬服单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与之,惮其清严,不敢发口,谓人曰:“我愿解身上襦与顾郎,顾郎难衣食者。”竟不敢以遗之。

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协在省十六载,器服饮食不改于常。有门生始来事协,知其廉洁,不敢厚饷,止送钱二千,协发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绝于馈遗。

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协母亡,免丧后不复娶。

年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协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南史·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随母养于外氏。

孤:幼时失去父亲 B即送其丧柩还乡,并营冢椁 营:建造 C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 丁:遭逢 D年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 适:适合 6下列 句子中,全部表现顾协“清介、有志操”的一组是(3分) ①及长好学,以精力称 ②江左以来,未有斯作 ③惮其清严,不敢发口 ④协发怒,杖二十 ⑤廉洁自居,白首不衰 ⑥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 A135 B126 C 345 D 246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协刚出来做官时,担任扬州议曹从事,被推举为秀才。尚书令沈约很欣赏他的才干,就让他兼任廷尉正, 并召他为掌书记,继续陪西丰侯正德读书论学。

B 张率曾经在皇帝面前推荐顾协,皇帝认为顾协年龄偏大,但顾协毕竟是个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就让张率以朝廷的命令征召顾协入朝为官。 C 顾协年轻时清正耿直,有志向节操,担任廷尉正时,冬天衣服单薄,寺卿蔡法度想要解开自己的衣服给他,但怕他清廉严正,但最终也没敢给他。

D 顾协年轻时打算娶舅舅的亲生女儿,尚未成婚顾协的母亲就去世了,守丧期满以后就不再婚娶。顾协到了晚年才娶了她,但没有留下后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 卑湿,三十已衰。

(3分) 译文: (2)奄然殒丧,恻怛之怀 ,不能已已。 (3分) 译文: (3)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协在省十六载,器服饮食不改于常。

(4分) 译文: 5(3分)D(适:女子出嫁) 6(3分)C(1表现其好学,2表现其有才,3从侧面表现其“清介、有志操”,4直接表现其 “清介、有志操”,5借皇帝的褒扬侧面表现其“清介、有志操”,6表现其才学广博) 7(3分)A(“尚书令沈很欣赏他的才干,就让他兼任廷尉正,并召他为掌书记”错,应是“太尉临川王听说他的名声后,征召他担任掌书记”) 8(10分)(1)北方地势高气候凉,人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适宜为官的时候;南方地势低而气候潮湿,人到三十岁就已经衰弱了。(3分,“高凉”、“卑”、“仕”各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现在突然去世,令人悲痛不已。

(3分,“奄然”、“恻怛”、“已已”各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语气。)

(3)等到顾协做了舍人,同官的人皆都起造华屋,而顾协在朝廷官署十六年,用的、穿的、吃的、喝的都和平常没有两样。(4分,“及”、“润屋”、“不改于常”各1分,语句通顺1分。)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县人,是晋朝司空顾和第六代孙。幼时丧父,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母家。

外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右光禄大夫张永曾经带着内外孙侄游虎丘山。顾协当时才几岁,张永抚摸着他说:“孩子,你想玩什么?”顾协说:“我就想枕石而卧,让流水来荡涤我。”

张永听了感叹着说:“顾家将从这个孩子起走向兴盛。”等到顾协长大后,他非常好学,以专心竭力见称。

刚出来做官时,顾协担任扬州议曹从事,被推举为秀才。尚书令沈约看了他写的策后感叹说:“至从迁到江南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作品。”

就让他兼任廷尉正。太尉临川王听。

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C(穷:彻底)

小题2:A(A项第一句中“以”解释为“用”;“以”解释为“带着”。B项的两个“于”均是介词“在”。C项的两个“之”均为代词“他”。D项的两个“乃”均为“于是”。)

小题3:D(其他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D项“左迁”是贬官,“孙权在病重卧床期间,拟了诏书赐朱据死”,说法错误。从原文“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看,应为“孙弘代拟诏书追赐朱据死”。)

参考译文:

朱据,字子范,吴郡吴县人,身材容貌壮伟,力大无比。擅长辩论并爱提出疑难问题。黄武初,入朝拜为五官郎中,补侍御史。那时选曹尚书暨艳,痛恨贪官污吏,想将这批人淘汰出朝。朱据却认为天下三国鼎立,尚未一统,应以功抵过,用人之能,弃人之短,表彰清廉,抵制污浊,才能劝恶从善,肃清吏治。若一味采取贬斥罢黜,恐有后患。暨艳不听,终于引火烧身。

孙权回想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军们,忧心叹息,追思吕蒙、张温,认为朱据文武双全,可继承他们的职责,于是拜为建议校尉,领兵屯驻湖孰。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召朱据为驸马,拜为左将军,封为云阳侯。他为人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疏财济民,因此俸禄虽很丰厚,但常入不敷出。嘉禾年间,开始铸造大钱,一个相当于五百小钱,朱据部属的军费每月三万缗,被工匠王遂冒领。典校吕壹怀疑是朱据领取,拷问朱据属下的主管军吏,军吏不承认,冤死杖下,朱据怜其无辜受冤而死,厚葬。吕壹因此又上表:认为朱据的部下替他隐瞒实情,所以朱据才为他举行厚葬。孙权多次责问朱据,朱据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好等待降罪受罚。几个月后,典军刘助了解情由后,证明军费是由王遂领的,孙权才恍然大悟,感叹道:“连朱据都被冤枉,更何况一般官员和平民呢?”于是彻底惩治了吕壹,赏赐刘助钱一百万。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二宫争权,朱据拥护太子孙和,他言谈诚恳,主持正义,以死相随。于是贬为新都郡丞。还未到任,却遭到中书孙弘的诽谤。因孙权病重卧床不起,孙弘代拟诏书追赐朱据死,时年五十六岁。到孙亮当政时,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都恢复了领兵权力,后因受全公主的诬陷,均被诛死。永安年间,追录朱据父子的功绩,以朱熊之子朱宣承袭云阳爵位,并招为驸马。到孙皓时,朱宣官至骠骑将军。

评论:朱据遭难受挫,因为正义丧生,真可悲啊!

3 “朱据字子范

,字子范,吴郡吴县人,身材容貌壮伟,力大无比。擅长辩论并爱提出疑难问题。黄武初,入朝拜为五官郎中,补侍御史。那时选曹尚书暨艳,痛恨贪官污吏,想将这批人淘汰出朝。朱据却认为天下三国鼎立,尚未一统,应以功抵过,用人之能,弃人之短,表彰清廉,抵制污浊,才能劝恶从善,肃清吏治。若一味采取贬斥

恐有后患。暨艳不听,终于引火烧身。

回想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军们,忧心叹息,追思吕蒙、张温,认为朱据文武双全,可继承他们的职责,于是拜为建议校尉,领兵屯驻湖孰。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召朱据为驸马,拜为

封为云阳侯。他为人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疏财济民,因此俸禄虽很丰厚,但常入不敷出。嘉禾年间,开始铸造大钱,一个相当于五百小钱,朱据部属的军费每月三万缗,被工匠王遂冒领。典校吕壹怀疑是朱据领取,拷问朱据属下的主管军吏,军吏不承认,冤死杖下,朱据怜其无辜受冤而死,厚葬。吕壹因此又上表:认为朱据的部下替他隐瞒实情,所以朱据才为他举行厚葬。孙权多次责问朱据,朱据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好等待降罪受罚。几个月后,典军刘助了解情由后,证明军费是由王遂领的,孙权才恍然大悟,感叹道:“连朱据都被冤枉,更何况一般官员和平民呢?”于是彻底惩治了吕壹,赏赐刘助钱一百万。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二宫争权,朱据拥护太子

他言谈诚恳,主持正义,以死相随。于是贬为新都郡丞。还未到任,却遭到中书

的诽谤。因孙权病重卧床不起,孙弘代拟诏书追赐朱据死,时年五十六岁。到

当政时,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都恢复了领兵权力,后因受全公主的诬陷,均被诛死。永安年间,追录朱据父子的功绩,以朱熊之子朱宣承袭云阳爵位,并招为驸马。到

时,朱宣官至骠骑将军。

评论:朱据遭难受挫,因为正义丧生,真可悲啊!

4 陆澄,字彦深,吴郡吴人也

陆澄

(宋代陆澄)

陆澄 公元四二五年至四九四年字彦渊,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卒于齐郁林王隆昌元年,年七十岁。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起家太学博士。守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后转给事中,秘书监。

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宋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议皇后讳班下应依旧称姓。左丞徐爰案司马孚议皇后,《春秋》逆王后于齐,并不言姓。澄以意立议,坐免官,白衣领职。郎官旧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凡至千数。后兼左丞。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服衮冕九章,澄与仪曹郎丘仲起议:“服冕以朝,实著经文,秦除六冕,汉明还备。魏、晋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礼绝群后,宜遵圣王盛典,革近代之制。”累迁御史中丞。王俭自称博闻多识,然不如澄之博学。澄欲撰宋书,不成。王俭称之为“书厨”。永明初,为度支尚书,领国子祭酒。隆昌初,转光禄大夫。卒,谥靖。澄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地理书及杂传,死后乃出。陆澄,字彦深,吴郡吴人也。祖劭,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

(翻译大意)陆澄公元四二五年至四九四年,字彦渊,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在宋文帝元嘉二年,最后(去世)在齐郁林王隆昌元年,年七十岁。年少好学知识,什么都知晓。在坐下吃饭睡觉,手不释卷。初出仕任太学博士。在泰始初年,为尚书殿中郎。后来改任给事中,秘书监。建议皇后名班下应依照旧称姓。左丞徐爰考查司马孚议论皇后,《春秋》记载在齐国迎接王后,并不是说姓。他把想法提出建议,获罪免除官职,白衣领职。郎官以前坐班,有名无实,元澄在任积前后惩罚,凡是到数千。后来兼任左丞。泰始六年,诏令皇太子穿衮冕九章,元澄和仪曹郎丘仲起提议:“服冕以朝,其实写经文,秦朝废除了六种冕服,汉明帝还准备。魏、晋以来,不想让臣下穿戴衮冕服,所以当你的加侍官。现在皇太子礼仪不群后,应当遵循圣王盛典,近代的制度改革。屡经升迁为御史中丞。。王俭自称见多识广,然而不到澄的博学。高澄想撰写《宋书,不成。王俭称之为“书厨”。永明初年,任度支尚书,领国子祭酒。隆昌初年,改任光禄大夫。死亡,谧号为靖。元澄家多典籍,人们极少见到。撰写地理书及杂传,死后才出来。陆澄,字彦深,吴郡吴县人啊。祖父肋,临海太守。父亲缓,州从事。

5 文言文翻译顾觊之 吴郡吴人也觊之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

顾觊之,吴郡吴人。觊之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顾觊之,是吴郡吴人。最开始做吴郡主簿,谢晦任荆州刺史。

1、原文:

顾觊之,吴郡吴人。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以为卫军参军。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后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无用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还为吏部郎,尝与宋文帝坐论江左人物,言及顾荣,袁淑谓觊之:“卿南人怯懦,岂办作、贼。”觊之正色曰:“卿乃复以忠义笑人!”淑有愧色。太子劭弑立,朝士无不移任,惟觊之不徙官。孝武帝即位,迁御史中丞。孝建元年出为宁朔将军、行会稽郡事。寻征为右卫将军,领本州中正。明年,迁湘州刺史,善於莅民,治甚有绩。

2、译文:

顾觊之,是吴郡吴人。最开始做吴郡主簿,谢晦任荆州刺史时,让顾觊之当他的南蛮功曹,同时兼任他的卫军参军。谢晦欣赏他的朴素而高雅的风度,对他倍加重视。后来顾觊之当山阴县令。山阴县有百姓三万家,是海内大县,前后到任的长官,即使日夜不停地奔波,事情仍然处理不好。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什么麻烦,他白天把县衙门门帘放下来,门外寂寞无声。在宋建国以来的所有山阴政务中,这时的事务最少而政绩最突出,没有第二个人能赶上。接着顾觊之回京城当尚书吏部郎,在宋文帝主持的座谈酒会上评论江南人物,谈到顾荣时,袁淑对顾觊之说:“你们南方人胆小怕事,怎么能对付谋 反的事。”顾觊之严肃回答:“您怎么能因您的忠诚道义而讽刺别人。”袁淑顿时面带惭愧之色。元凶刘邵杀文帝自立为皇帝。朝廷人物无不迁官,只有顾觊之没有变动。孝武帝当了皇帝,顾觊之升为御史中丞。孝建元年(454),外出当义阳王刘昶东中郎长史、宁朔将军,且代管会稽郡事务。不久又调为右卫将军,兼领本郡中正。第二年,出外当湘州刺史,他善于管理老百姓,政绩斐然。

6 旷达自适文言文翻译>

《晋书·张翰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

原文: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小水制作

③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译文:

①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官任吴地大鸿胪。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都没有与家人告别。

②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没过多时,齐王冏兵败,人们都称张翰能看准形势,善于灵活应对。然而官府因其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让我死后留得声名,还不如饮得眼前一杯美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旷达十分可贵。

③张翰十分孝顺,母亲去世万分忧伤,哀痛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他57岁去世,有几十篇文章流行于世。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1)陆琼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不想出远门,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

(2)陆琼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不久母亲去世,离职回家 小题1:尚,崇尚小题1:“见识优敏,文史足用”,是说陆琼见识多而聪敏,精通文史。

①体现“孝顺”⑥体现“性谦俭”小题1:联系下文可知,陆琼没有前去担任这些官职。小题1:(1)“以”“固”“遂不行”(2)“深怀”“谢”“视事”“丁母忧”参考译文: 字伯玉,吴郡吴人。

父亲陆云公,梁朝给事黄门侍郎,掌管著作。陆琼幼年聪敏伶俐,思维有条理,六岁能写五言诗,且颇有文采。

大同末年,父陆云公受梁武帝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由此京城内传称他为“神童”。朱异对梁武帝说了这个情况,梁武帝下令召见,陆琼神态机警聪明,举止安详慎重,梁武帝认为他很奇异(不寻常)大同十一年,父亲去世,他因悲哀过度而极其瘦弱,有至孝之情,叔祖父陆襄感叹道:“此儿必能承担光耀门庭的重任,所谓一个也不算少。”

到侯景作乱,陆琼带着母亲避难到本县的西乡,刻苦读书,日夜不松懈,于是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丞宣年间,被州里推举为秀才。

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陆琼一向有好名声,深受世祖赏识。到讨伐周迪、陈宝应等人时,诏令及各种重要文书,都下令交付陆琼完成。

改任新安王文学,担任东宫书记参军。等到高宗担任司徒时,精选属官,吏部尚书徐陵向高宗推荐陆琼说:“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多而聪敏,文史兼通,足够应用,进居郎署,已有年月,左西掾缺位,可以选他担任此职。”

于是封为司徒左西掾。太建元年,授予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

转任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遵循法度,高宗以长沙王年少,授陆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陆琼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不想出远门,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屡经升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羽林监军。

调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又兼大著作,撰写国史。

后主即位,陆琼到中书省当值,负责制定诏书。当初,陆琼父亲陆云公奉梁武帝的命令撰写《嘉瑞记》,陆琼遵循武帝的旨意继续撰写,自永定年到至德年,最终编写成一家之言。

改任吏部尚书,继续兼任大著作。 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虽然职位声望日渐隆盛,却坚持素志更加谦逊。

所居园池屋室,不作改变,车马衣服,不崇尚华丽,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

不久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当初,陆琼奉侍东宫时,母亲随从在官舍居住,后主赏赐十分优厚。

等到丧棺还乡,后主下诏加赠助丧财物,并派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亲自拟墓志铭,朝野都以此为荣耀。陆琼悲哀过度,在至德四年去世,时年五十岁。

诏赠领军将军,官府出资办理丧事。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9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