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音
①李同鞋指的是“抽烟”读成类似“仇艳俺”的发音吧,这个在黑吉两省不算太普遍,辽宁省比较多。
②东北人说话里的变音非常多,变音规则和普通话里一和不的变音类似,只是使用范围大了许多。这里指的是增加读音的字,类似“得到”读成“dědào”不属于此范围
对话1:
A:你找着小明了吗?
B:没(mèi)找着啊。
对话2:
A:你瞅啥?别(biè)瞅我!
B:瞅你咋的?
A:出(chú)去练练呗?
B:出(chú)去就出(chú)去。
注:这里的“去”发的是介于“qi”和"qie"之间的音,一般为轻声,因地域不同会有微小差异。
场景:东北某校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3^{88} 和8^{33} 比较大小的问题。“3的八十bá次方和8的三十sán次方”……七嘴八舌几句下来“sán”和"bá"就会乱成一锅粥。
③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这个其实也非常多,只是有一些比较接近,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只举几个我能想到的比较常见的例子吧:
干啥(gàhá)呢?这里的“呢”是介于“nin”和"nie"之间的发音,由于没有标准的发音规定,这个字的发音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也发出不同的音,另外有时的发音会接近“ning”或者“niang”。
o→e。这个几乎是小学老师必纠正的发音,也是在当地普通话教材里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如“收破pè烂”、“博bé士”、“波bē黑战争”、“磨磨mémé蹭蹭”等等。许多自以为普通话非常标准的东北人,读一句“容嬷嬷用磨尖了的针刺破了紫薇的胳膊”后,怕是有90%以上会露馅。
平翘舌不分。如“老撕(师),他把我的演炒(草)紫(纸)湿(撕)了。”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最严重的应该是“册”,我认识的人里,99%的都读作“chè”。
将普通话非三声的读音读作三声。如前面提到的“得dě到”,还有“媳xǐ妇(份儿)”、“在zǎi家”、“跟前qiǎn儿”、“榆树钱qiǎn儿”、“玻璃碴chǎ子”、“插chǎ座”等,比较特殊的一个是英语字母a,我认识的非东北人都读一声,而东北人大部分都读三声,浓浓的大碴子味随之扑面而来。
PS:格瓦斯的哈尔滨读音是“gěwási”,对了,哈尔滨的“哈”在黑龙江是读作“hǎ”的,同理有“hǎ工大”、“hǎ工程”、“hǎ师大”、“hǎ商大”、“hǎ医大”等等,但在“哈尔滨”这个词里有两个三声要变调,所以本地人的发音是“há尔滨”,当然,如果听到“hǎ了滨”之类的发音不要奇怪,那也是哈尔滨。自然地,“齐齐哈尔”也是读作“齐齐hǎ尔”的。之所以没和前面几个词放在一起,是因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我不确定地方的读音是不是保持了原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
轻声时zi→za。如“钉子”、“袜子”、“被子”以及……“bǎbajièza”(前三个字输入法里没有,东北人对这个应该不陌生)
声母r→y。如“俺们那疙都四东北银~~”“割gā点儿肉yòu”等。
韵母开头增加声母n。如“大鹅né”、“熬nāo酸shuān菜chài”等。
2词汇。
东北人说话和普通话差距不是特别大,通常来说非东北人在东北不会有太大的语言障碍。除了星崩儿地碰上几个像“星崩儿”这样的特有词汇外,极少有“跛楞盖儿硌马路牙子上卡秃噜皮了”或者是“俺(ǎ)们内趟该儿紧东班儿拉(lǎ)有堆儿烂gēleng,晌午(wu)那功劲儿搁(gě)内疙过没(mèi)理互儿卜拉基上整zèn老大块儿hélang,给我gèying完了,这家搁(gāo)一大把洗衣粉泡完又拿胰子(za)吭哧瘪肚搓到下黑儿才整利索,真闹挺(ting)”这种句子。
由于东北话与普通话的重合度极高,东北人往往对方言没有太强烈的意识,偶尔出现方言常用词汇的时候,就会被辨认出来。
PS:随着普通话越来越普及,年轻人的方言意识越来越轻,很多东北方言已经接近消亡了。比如我基本上只在和父母交流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和同学朋友即使是东北人也很少使用了。
3音调。
东北人发音偏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同一句话,东北人说是C大调,那么普通话就是E大调,北京人话说可能就是G大调,不同的方言调式不同,因此一目(耳)了然。可脑补下大鹏、何炅、大张伟说同一句话,或者宋丹丹在同赵本山合作小品时的声音和她在电视剧里秀京片子的区别。此外,东北人说话时的抑扬顿挫和轻重音分布和普通话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偶尔一句感觉不明显,一旦连续说出几十个字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PS: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外语的发音,如果有东北姑娘问你“wó特堵油赖克”,不要笑她,告诉她:“皑赖克又wáiruī骂哧!”(千万不要改发音,改了就不彪[标]准了),如果她红着脸说“你咋恁硌银捏”,那说明她基本上已经沦为你的扒蒜小妹儿了,如果她瞪着眼说“滚犊za”,那……你自个儿幺么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