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张洁中“摩挲”有什么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张洁中“摩挲”有什么含义?,第1张

答案: 指用手反复抚摸;珍惜,爱护,因这书的得之不易而爱不释手;

1、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是指

2、指明下句中引号的作用:

A、 比那些伪善的、不容我也有常人应有的一席之地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

B、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C、“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

3、“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一句中“摩挲”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在写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请问“痛苦的人生经验”具体指什么?

6、第四段中说:“如果不是后来开放,使中国在政治形势上得到一个全面的突破和进展,无论是我,或是别的什么人,怎样拼搏也是无用的。”请结合所学说说是怎样的社会形势?

7、张洁的文章往往以“人”和“爱”为主题,请结合本文,谈谈从本文的哪段话能体现出来?

8、文章中说“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你是如何理解的?

9、比较张洁、牛汉各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追忆“我的第一本书”的?

答案:

二1、《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2、讽刺否定;强调;特定称谓;

3、指用手反复抚摸;珍惜,爱护,因这书的得之不易而爱不释手;

4、交代我四十岁以前的痛苦的人生经验,正是由于这,才有了我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说,文章开头所述为写我的第一本书作了铺垫。

5、第一段第二句“永远生活在……都没有”;

6、正值“文革”结束,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

7、末段全段。

8、痛苦的人生经验,是一个成长、成熟起来的阶梯,它丰富了人生,锻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对于一个渴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

9、张洁:因饱受痛苦而产生的感激与爱的情感;牛汉:崇敬感恩的情感

离了。《我的三个母亲》,讲述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三个女人——生母柯立,养母董环、养母张洁的伟大母爱和姐妹亲情的故事,张洁离婚了,孩子离婚时判给了前夫,张洁回城后结婚了,结婚几年因为前夫身体有问题一直没孩子,张洁一直给他熬中药调理,张洁怀孕后前夫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前夫出轨了,鉴定结果出来了,两人离婚时孩子判给了前夫。

张洁以第一人称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开头叙述三十岁的自己就要结婚了,但是“我”想知道,难道就没有一种比此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吗?

由此,“我”想到了母亲。

母亲钟雨是一个有名的爱情小说家,她没有丈夫,却有着“我”和一个自己的家,母亲是不关心婚姻的结果的,却是关心它的实质的。母亲忧郁而枯萎,她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最后导致分手。母亲有很多心事,却从来不曾告诉我……张洁将母亲的感情波澜与心理变化写得透彻,并且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神态、语言来体现了她自己想要赞颂的热爱生活、有事业心、坚持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高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在母亲去世后,按照母亲的要求,“我”为母亲烧掉了那套她钟爱的契诃夫的小说集,为她陪葬,却没有烧掉母亲的手记--《爱,是不能忘记的》,而这本集子最后成了“我”研究母亲爱情观的依据,这里面深刻描写了母亲的形象--一个感情趋势、细腻、深沉、心被强烈而无望的爱所煎熬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的中心是一颗被不能忘记的爱煎熬着的女性心灵的搏动,在爱的追求与不可摆脱的现存道德规范的二者矛盾中痛苦呻吟。作者透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婚姻与爱的观念,对理想的爱情的追求。

这篇小说是“积郁在心的渴求”,“渴求摆脱镌刻着私有制度烙印的一切习惯、情感、规范和传统,渴求摆脱那散发着市侩气息的、庸俗的婚姻关系……”。

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不是一般的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

小说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否则,迟早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小说提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这样一个长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社会问题,由于婚姻与爱情的离异,使得世上多少人处于爱其所不爱、不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痛苦之中。

文学名作《张洁·祖母绿》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见“爱,是不能忘记的”条)

内容概要 出生渔家的曾令儿从她第一眼看见班里的男生、外表漂亮潇洒的左葳,就有一种被融化了的感觉,从此而开始了她一生倾心的爱和不计回报的奉献。大学三年级时左葳得了肺结核,整整一年曾令儿既要听课、做作业、记笔记,还要替左葳补笔记、补功课,学年结束左葳顺利通过考试,而曾令儿却累得像是大病了一场,久久缓不过劲儿。50年代中叶,左葳写了一份大字报,有着一手漂亮毛笔字的曾令儿代他誊抄,后来事态发展,曾令儿遭到批判,人们要她交代那是谁写的,由于落款含糊曾令儿便一口咬定是自己写的,以此保护了左葳。当时任班内党支部书记的卢北河因为要完成分配的数额而不得不裁决曾令儿当了右派。不久,曾令儿又被分配到一个边陲小城劳动改造。在曾令儿戴上右派帽子之后,左葳陷于内心痛苦之中,他觉得曾令儿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他要报她的恩,于是他到系里开了登记结婚的介绍信,然而却从那刻起他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在回报曾令儿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对他来说真正的爱情也就随之消失了。当曾令儿见到那份介绍信时流下了一串又大又重的泪滴,那应该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日子,然而他们却相对无语。曾令儿执意追问左葳是否还爱她,左葳则躲躲闪闪以免触碰这个连他自己也无勇气直面的问题。在痛苦而又彷徨之中曾令儿献身于左葳,她用一个夜晚完成了一个妇人的一生。然后,她从容而坚定地将那封介绍信撕碎了,并告诉左葳:“我们已经结过婚了,你已经还尽了我的债,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分手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左葳。1958年,左葳与卢北河结婚,夫妇俩一起生活了20多年,又在同一研究所内工作,卢北河是所里的党委副书记和副所长,左葳则是个平庸的研究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卢北河替代了曾令儿,继续为左葳“奉献”。曾令儿被发配去边疆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对此欢喜若狂,觉得自己是如此地富有,她默默地祈祷着她并不相信的上帝,给她一个像左葳一样的儿子。她原谅了左葳的薄情,丢弃了一切怨恨,只留下了对他的感念和一种比以前更博大的爱。人们轮番来找她谈话,让她交代这是与谁的孩子,可她除了用手护着自己的肚子、一个劲儿地摇头外则一言不发。她遭受了种种的鄙薄、辱骂和蔑视,甚至是殴打。那时,她过的是出苦力的日子,一个月只有18元钱的生活费,经常饿得头晕眼花。生育陶陶时羊水破了以后她忍着阵痛爬往医院,在医院里她又受尽虐待和白眼。儿子陶陶从小就长得弱,经常生病,曾令儿面对多病而瘦弱的陶陶无能为力,曾有多少次她想写信或打电话给左葳,然而她的心在对左葳的爱和对儿子的爱之间挣扎,却终于没能写出一封信和通上一次话。陶陶成熟得早,独自承担了没爸爸而受到的歧视和辱骂。陶陶学做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叫《我的爸爸》,他在文中回顾自己从小认识的妈妈,称自己的妈妈为“比别人的爸爸做的事情还多”,语文老师批了“优”,还进行了家访,曾令儿与陶陶相依为命,他给曾令儿带来了希望和寄托,他使曾令儿忘忧解愁。然而,陶陶长到15岁时到水塘里游泳时溺死了。曾令儿久久地不明白,为什么她有若干次机会救出陶陶的爸爸,却不能有一次机会救出陶陶,她责备自己枉做了渔人的女儿。20多年来,曾令儿不仅遭受了那么多生活上的磨难,而且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事业上的孜孜追求。她在学报上发表了一种计算机乘法过程的运算方法,深得同行专家的赞赏,又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研究所即将召开一台新的、超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筹备会议,在卢北河的大力保荐下,决定邀请曾令儿参加微码编制组的工作。曾令儿来到了阔别20多年的城市。在火车上她见到一本读物上写着极为详尽的、又言简意赅的每个出生人的个性和命运,她找到自己的生辰年月后面写着:“祖母绿。无穷思爱”。她像是被枪弹打中,突然地垂下了头。在工艺品商店里她想起这辈子没人在她生日的时候送过一个镶着她的诞生石的饰物给她,她决定要买一件镶有较为罕见的绿宝石——祖母绿的饰物送给自己。最后,曾令儿挑选了镶珍珠的戒指;她买了一对粗大的龙凤红烛,打算送给与她同行的一对新婚夫妇;她走进曾与左葳一同进过餐的西餐馆用餐;她来到了大海边,她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荡不已和无穷眷恋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过如许美好年华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献出自己所有的、那颗无愧的心。卢北河与曾令儿在相别20多年后重逢,出现在卢北河眼前的是身材窈窕、神态安详自若的成熟的妇人,这多少令裹在沉闷灰色中的卢北河嫉妒和羡慕。因卢北河的暗中斡旋左葳已被定为这个微码编制组的总负责人。卢北河知道自己的丈夫实际上没能力扛这一头衔,担心他会在这个真刀真枪的工作中露底儿,便拉来曾令儿这位早在大学时代成绩最为卓著、又曾为左葳牺牲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学来支撑整个局面,以帮助左葳打响这唯一的、很可能是最后的一炮。卢北河告诉曾令儿会后她将留下来担任微码编制组副组长的工作,曾令儿颇为高兴,多年来她梦寐以求能做这项工作。然后当她听说要她当左葳的副手时不禁愕然,觉得这太难堪了。卢北河只能推心置腹地恳求曾令儿帮助左葳。曾令儿清醒而又义无反顾地走入这一“圈套”,与往昔不同的是她再也不是怀着对左葳的一片赤诚和至爱,而是对事业乃至国家和人民的博爱。

作品鉴赏 《祖母绿》被评论界看作是张洁继《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等作品以后的一种超越了狭隘、缠绵、嫉世愤俗等等个人情感的小说,曾令儿已不仅仅停留在徘徊和抗争中了,她靠充分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凭着“无穷思爱”的精神力量向人生更高的目标启航。《祖母绿》新的意义在于它让曾令儿走上了钟雨、梁倩们没有走过的道路,构成了一个延续的生命的整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而使爱得到了升华,上升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从此意义上说,曾是张洁笔下崭新的人物形象。曾令儿是大海的化身,她像大海一样尽管吞下不少肮脏的东西——虐待、抛弃、侮辱、冷眼、死亡,但是大海总在不断运动。运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净化剂,它总是“把一切不干净的东西吐出来”,所以曾也能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不断地热爱和追求。张洁在塑造了一系列“慈父型”的男人之后,突然用一个不乏风流倜傥却空虚无能的左葳来“匹配”出类拔萃的曾令儿,充分地展示了女人对男人的一种新的认识和评估。与张洁以往作品中坚贞伟岸的“男子汉”形象截然相反,左葳不仅承担不了男人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他对曾令儿母子从未尽过些微的义务;他只是卢北河形式上的丈夫,与向曾令儿索取“爱情”一样他不断地向卢北河索取实惠。在人生的每个关头左葳都要依靠女人的扶持甚至安排: 大学时代倚仗曾令儿的聪明和倾心相助完成了各科学业,又因曾令儿的舍身掩护而免遭了灭顶之灾;婚后他则得助于卢北河的种种心机和斡旋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上风平浪静地“发展”着。直至小说最后,他又凭借着卢北河的用心良苦和曾令儿的无私奉献进入他学术事业上的黄金阶段——扛一个微码编制组负责人的头衔。小说集中描写了曾令儿、左葳、卢北河三个人物形象,这三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按照各自的性格逻辑而现身说法,扮演着引人深思的故事中的各类人物的。作家以一往情深的笔触去描写曾令儿这个渔家出身、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知识妇女的形象,展现她复杂而美好、崇高的内心世界。她对左葳的爱是纯真的、无私的、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的,在她看来,爱情是两颗水晶般透明的心的合二为一,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是一种倾心的、不计回报的奉献”,就像眼睛不能容忍砂子一样,绝不能有丝毫个人利害的计较。小说在揭示曾令儿那如同宝石“祖母绿”象征“无穷思爱”的心,以及这爱的演变和升华,是如此真切动人。也许,曾令儿的美好、崇高的形象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吧,评论界的某些文章认为,作者浓彩重墨,希图表现曾令儿是一个体现“本体价值”,感情炽烈,富于思考,不考虑世俗偏见的女学者形象,但由于缺乏生活依据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给人留下了别扭、畸形,甚至有点变态的感觉。曾令儿似乎具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她在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了无私的牺牲后,一一失去了这些爱,并且又遭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她对此不仅毫无怨言,反而爱得更加博大。其实,人物要在恶当中奋起,要达到爱的升华,要求得自我的净化,没有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强大动力推动是无法实现的。而小说在这方面的表现是贫乏的,因此,曾令儿这种爱的升华就好比浮在空中的亭台楼阁,可望而不可及,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缺乏生活的实感,是一种无力的、空泛的博爱。小说没有采用传统的、按照生活顺序进行的、有头有尾的写法,而是选取了曾令儿应邀回来开会的前后几天这一生活片断,对几十年的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同时又运用了她喜欢运用的时空交错和意识流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灵历程。

  上海女作家张洁的三本书《敲门的女孩子》《穿越你的影子》《神秘园之歌》,少儿社(上海)隆重推出,打的是“月光少女小说”的品牌。用月光来形容张洁的少女小说,真是太恰当、太准确了。张洁的小说多用第一人称,这使她的文体呈现一种真挚、纯情、秀美的叙述调子,能使阅读者迅速得到心灵的感应。对成人世界污垢一面的反感与排斥,与人相处中的失望失意,感受生活的困惑和拙于表达的忧郁,这些少年成长中的敏锐情绪跟少年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感动同时共存着,它们显出既丰厚又飘逸的审美效果来。张洁的小说总体上都有空灵飘逸之美,这与作者看待生活与选取素材的视角有关。作者的心中有着一种“既简单又无限”的完美理想,她好奇、困惑、拷问生活,都以那种理想作着依托,一点人性的瑕疵都会为之心痛,但同时也会原谅。少女的心理如天上的云絮绵密翻滚,但她们的飘逸是有着内在定力的。太过流畅的东西,读后会有简单之感。表达与文字过于流畅的话,一般是因为作者对自己要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圆熟地把握了,它们在笔底下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而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作品现在已经是太多了。有评论家曾经告诫作家们,在你觉得太流畅时试试要抑制这种流畅。圆熟同时也是一种俗,太过流畅难免效果平面。欣喜地发现张洁是远离了那种圆熟与太过流畅。张洁的文字是美的、准确的,但当她在作品中构造某种意境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身临其境的;她在描写困惑时不是要通过描写来解答困惑,而往往是写的同时正困惑着。我认为张洁作品最出色的东西,不是它要反映的思想,而是作品本身的形象性。用一句文学理论的俗语说: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本身丰腴了,思想才能获得感染力。甚至,我认为宁可形象“毛边化”“毛糙化”,也要强过于形象的被概念化、被干瘦化,特别是对于少儿小说来说。对于我们的文学现状来说,思想已经太多太空也太滥了。张洁的长处正是张洁的文学潜力之所在,它是一种天生的修养,因为特别真挚的态度所致;同时也是一种才能。各种人物活灵活现的对话、生动的纠葛、灵动的场面、缥缈的思绪——它们的成功再现,就是因了以上的两个原因。既是才能,也是修养。因为真挚,就会感同身受完全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与表现;因为才能,便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张洁不但能塑造出与自己同一类的敏感美好的少女形象,也能成功勾画问题男孩一类的形象,《花开的时候》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对人性诗意的珍惜与生命的活力,这两极在张洁的作品中共存着,男孩女孩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活泼、顽皮、跳荡、反抗,有时它们以近似粗壮强硬的面目出现时,不禁令人惊讶它们与作家本人那种纤秀形象之反差。但这是毫不奇怪的,有了更为广阔强劲的生命力的支撑,人性的诗意表达才不会是纤细的、贫弱的,而是具有力度。生命力本身也是一种诗意,它们与作家的敏锐性同样重要与宝贵。当作家的悲悯性与写作题材完好地切合融洽时,或者说,作家找到的叙述角度不多也不少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时,更精致的作品就出现了。我认为《晚茶花香》《人间烟火》《沐浴阳光下》《天堂的孩子》《花开的时候》,包括长篇《敲门的女孩子》是张洁小说中最出色的,它们拥有出色的叙述节奏,形式内容和谐统一,布局结构匀衡而有余韵,就是与成人文学作品摆在一起,它们也是出色的。很巧的是,它们大多是第三人称的,这使我想到,是否第三人称的小说,更能使张洁冷静而有控制。也许找到特定叙述人称的霎那,作家的艺术构思也瞬间成熟。

  活力地带

  个人首页 控制面板

  我的文章 我的相册

  我的圈子 我的播客

  给我留言

  我的文章分类

  ■ 我的所有文章

  最近更新的BLOG列表

  ■ 细细粒的BLOG

  ■ 四叶草的BLOG

  ■ 泪流在海中央的BLOG

  ■ 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 About陈嘉丽

  ■ 小猪的BLOG

  ■ Mr銭的BLOG

  ■ 一个仰望天空的女子

  ■ 韩放

  ■ 畅游

  发表文章

  拒绝重复自我——论张洁小说的转型(三)

  2006-08-20 21:17:56

  大中小

  五、拒绝重复自我的生命写作者

  诚如张洁所说“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灵魂的自传。”⑾这尤其体现在张洁的文学创作中,她正是这样一个从不隐藏自己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而真诚写作的作家,她构筑的是她内心真诚的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因此,你在她那里读不出时下文风的暗示,有的只是她个人生活体验变化的过程。而又正由于个人生命的体验总在不断推移变化着,所以张洁的文学创作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转型。

  张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方舟》、《红蘑菇》和《无字》(以及她的《祖母绿》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上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她对爱情与婚姻主题的、从痛苦的理想主义转为清醒的、开放的现实主义,或是女性解放问题上从爱情婚姻的解放达到从事业解放的高度,还是在创作风格上的从正统叙事走向现代主义的片断链接,均无不记载着她创作的蜕变轨迹。

  当然,作为个人创作的张洁,我们不难在她笔下找出某种共性。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她们的思想、情感、意绪及心灵追求,是张洁最擅长的。在她笔下,女性形象很少逸出知识女性群落,这也是她最用心刻划的一类形象。她们都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地位,相当优越的社会身份,足以自立的经济保障及现代文化观念的头脑,这使得她们往往在精神上高于身边的男子。这不仅反映在她那些家庭、婚姻问题的小说里,也反映在她那些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的作品里。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作家钟雨,到《方舟》中的梁倩、柳泉、曹荆华,从《七巧板》中的尹眉、金乃文到《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卢北河,从《红蘑菇》中的梦白到《沉重的趐膀》中的叶知秋,无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文化知识层较高的知识型女性。这类形象在张洁小说中的高频度出现,构成了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系列的独特景观。

  幸福的女人是一样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有不幸。无独有偶,张洁笔下的这群女性,都无法逃出悲剧性命运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又总是体现在她们对爱情存在理想化希冀,而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

  再考察张洁小说中那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缺乏行动力的。对于主人公们来说,这些被她们深爱着的男性实在只是雾中之花。钟雨钟情的老干部,叶知秋软敬的郑子云,曾令儿酷爱的左葳……无不是经过女子们想象过滤了的形象。她们对他们的了解那么肤浅,与其说她们在爱这些男性,不如说她们爱的是自己编织的理想,自己打磨的圣象。当这理想是建立在已碎过一次的梦境之后,便更加重了女性自身悲剧的份量。钟雨、梁倩、柳泉、荆华、曾令儿、叶知秋都选择了独身,选择了一条艰辛的、孤独的、禁欲的生活道路,在这卓而不群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女性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的辛酸和沉重的失望。而在这群背影中,似乎总夹杂着张洁的一角身影。

  张洁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话语的代表作家,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从女作家特有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画,及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给新时期的社会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暴。她的创作和贡献是如此突出,尤在于她自己的小说,推进了女性心理的深度开掘和社会意识的文学表现。

  注释:

  ①黄秋耘:《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文艺报》1980年第1期

  ②⑩11张 英:《真诚的言说——张洁访谈录》《北京文学》1990年第6期

  ③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④⑤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⑥计红芳:《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小说》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⑦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⑧张洁:《祖母绿》 《百苑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⑨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参考文献:

  〔1〕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2〕张洁:《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3〕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褒扬与贬抑——论张洁小说男性形象的塑造

  张丽明

  摘 要:张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众多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小说对男性从褒扬到贬抑、从建构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审美指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觉到高扬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男性形象

  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6)04-0033-03

  作者简介:张丽明(1980-),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张丽明(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参考文献:

  [1]陈瑶,郑晗琳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J]江淮论坛,2005(3)

  [2]孔令云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男性形象的衍变[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周志雄解读《无字》的意义与叙事立场[J]名作欣赏,2004(3)

  [4]莜敏妇女的天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72

  [5]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

  [6]张洁与联邦德国记者的谈话录[N]文学报,1986-02-13

 八年前我读了这本书,感觉张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心里装着很多苦楚。

  因为我十一年前读了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反反复复读了16遍,正是由于那样的花季年龄巧遇那样关于情感类很阳光的阐述。

  

  张洁的弊端:纠结于情感描述,反反复复。有时候会孤寂地执着于自己的思维,走不出自己对人性的批判(尤其是男人)。即使她一直说自己的需要再学习,再努力。

  

  张洁的优点:文章整体架构能力强,不会像梁晓声那样,写着写着就前言不搭后语了;很低调,真的,不会像王蒙那样经常抛头露面;很有毅力,写《无字》的时候,居然能潜心十二载。对于现在中国来说,有哪个作家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都他妈写的是快餐小说。半年一本,还能出续集。

  

  对《方舟 日子 只有一个太阳 上火》这个评价:

  首先被里面那个《祖母绿》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很惊奇于作者把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能区分得如此鲜明,我猜测这两个女主人公是不同时期的张洁本人。《方舟》里描述的,哎!真是心疼张洁。觉得张洁在苦笑,在无奈。也深知她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的这篇小说,好像是先在《十月》上刊登的。当时连巴金都心疼张洁。

  

  以前能达到这种境界,给我看两页的文字,我就能判断出是不是张洁写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4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