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和诗歌的艺术风格

短篇小说和诗歌的艺术风格,第1张

短篇小说艺术风格:是小说的一种,其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洁,人物比较集中。诗歌艺术风格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短篇小说通常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极力刻画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征,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或生活内容,做到了 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借一斑略知全豹”。

诗歌的美学特征: 1、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形象的绘画美。3、充沛的情感美。4、悦耳的音乐美。5、微妙的滋味美。

浅谈诗歌入门

——以三脚猫和井底蛙的视角

~~~~~~~~~~~~~~~~

前言

我诗龄不长,写这类文章一是希望整理下自己的杂绪,二也想力所能及地为诗歌初学者们提供些帮助。

对于诗歌入门问题有资格讲的,我不认为只是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家。作为一个诗路刚起步的高一学生,我试图整理并归纳些前辈的想法,并加之我初学的体悟。希望能给朋友们一些帮助!

第一讲诗&歌;“什么是诗”

题中用了“诗歌”一词,首先想和各位说个故事:

一同校酷爱“诗歌”的老兄,听问我懂些三脚猫功夫,于是便于某日满脸得瑟地来与我“谈诗论道”。我问他:“你看过哪些人的诗歌?”那哥们竟一脸淡定地答道:“许嵩的,林夕也还比较欣赏…”当时我真有点淡淡的囧了,那老兄还一副指点江山的神态夸夸其谈:“诗歌诗歌,自然偏义于歌,本人已背下数百首歌词…”

由以上的事例,大部分人对于诗的误解可见一斑。由于习惯了古诗的押韵,便先入为主地认为新诗也必须有韵。再加之流行歌曲华美的词藻影响,很多人初学诗歌时都自然地将“诗”理解成“歌”。

我不否认部分流行歌曲有可取之处,但拿歌词来“系统”地学诗就只是无稽之谈了。如果你所爱的只是华美的词藻抑或浮夸的风格,那么在这里,我还是跪求您放“诗”一马…

回归正题,造成“诗”&“歌”误解的根源大半是音韵。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初学诗歌时都曾问过:诗歌是否要押韵?下面便简要地说说:

押韵,是诗歌和其他韵文在形式方面的重要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83页)

押韵却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臧克家语)

纵观各古国历史,诗大多先于文而出现,重要原因即是诗的韵律使其易于传诵。

那么诗就一定要押韵?不是,我认为

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必要强求韵脚。一是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词汇积累量,生硬凑韵只会弄巧成拙的。下面举个例子:

场面这么好,音调这么嘹…/我也曾听过报…太阳出来望见她洗尿不考虑诗的其他方面,夏衍在《文艺工作者和汉语规范化》一文中批评说这里,诗人为了押韵,生硬地把“嘹亮”略成了“嘹”,把“报告”略成了“报”,把“洗尿布”略成了“洗尿”,这怎么能使读者看得懂呢?

凑韵的方式通常是先想出个含韵脚字的词,再用句子填上去。但初学者很容易被强求的“韵脚词”带偏全诗主题或思想,造成失焦。且韵脚的存在会为我们日后改诗时添上许多顾虑,常常犹豫不决,狠不下心去改。

举瓦罗亦的一句话韵脚不过是奴隶,其职责只是服从。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

说到底韵只是锦上添花,其应当为主题服务。花个半小时一小时地去凑韵,我觉得还不如看点诗来的实用或者说实在。

要学诗,自然需要认清“什么是诗”。翻了下《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它对诗的解释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这个定义套在我国的古诗上自然合理,但若发散到世界范围以及各个时间段,就显得偏颇了:新诗大都不强求韵律;至于“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则可以举巴腊司派为反例,他们提倡“不动感情主义”,即把自我个性丢开,专门站在客观地位描写恬静幽美的意象,使诗和雕刻一样冷静明晰。

那么诗到底是什么?诗与散文到底有什么区别?——没人说得清。

我所认为的诗即是最精妙的感情之于最合适的语言但并不排除一些在形式上颇值得玩味而成为“诗”的例子。白灵在其书中曾引其学生的新诗作业,(已记不大清)大致如下:

皇帝

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

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

凹凹凹凹凹凸凹凹凹凹凹

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

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

这首诗即以构思取胜,利用汉字的象形特征进行大胆发想,我们所看到的即是一个被嫔妃簇拥的皇帝形象。

回归原题,每个人对诗的体悟都不同,而对诗的定义自然大相径庭。而诗歌与散文本就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便不太恰当地举个例子:写诗就像调酒,每个人心中的“诗”都是不同容量的酒杯。意象、意境、句法、韵、哲思之类就如各种基酒,一般而言只有灌满且合理地搭配后才算一杯“诗”。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抑或是可以做的只是找好各类“基酒”,随着对诗更深入地理解,不断完善自身诗观。

第二讲比喻

个见学习修辞能帮助初学者更理性地分析诗歌,打破对所谓“好诗”的崇拜;并发散自身思维。而在修辞格中比喻无疑是诗歌中所常用的,故特开此一章。

比喻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另还有曲喻、倒喻、反喻、连锁喻、博喻等等。八十年代比喻格划分最细时曾达到五六十类,我在这儿所讲的,只是自认为在诗中较适用的罢了。

(注:后文对各类词条的定义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希来所著的《汉语修辞学》一书第381—389页)

窃以为初写诗歌应“杜绝”明喻,合理运用较为含蓄的比喻。

明喻不多说了,就是云彩像块棉花糖一样这类。用“好像”“如”“似”“一样”一类比喻词连接本体与喻体的。

1暗喻,就是不把比喻当作比喻,而当作实有其事来陈述。暗喻常常用“是、做、为、变成、等于、当作是”等词来连接本体&喻体

举例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烟之外》洛夫)改成一般的明喻即为六月像一本很感伤的书。

相比明喻,暗喻使诗句更有“真实感”抑或说“画面感”,突出了喻体,大大增强了诗句的“冲击力”。但暗喻不宜滥用,说到底在表现形式上它却属“明喻”(直白明朗的比喻)。再举一例:一挥鞭/啼声便成为永不回头的山色(《鞭之外》洛夫)这里用了“成为”来连接本体&喻体。

2借喻是指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替代本体的比喻例如骤雨过后,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把“雨点”比作了“珍珠”。晓妆新,高绾乌云(《春情》杨果),把“秀发”比作“乌云”。借喻通常可以大大简化诗句,节省笔墨;且更加突出喻体。

3倒喻在诗歌中也较为常用,它的定义是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举例所有的玫瑰在一夜萎落,如同你们的名字/在战争中成为一堆号码,如同你们的疲倦(《石室之死亡•49》洛夫)由此可见倒喻的优点一是新奇别致,二是及其简洁,三还是突出喻体。

4反喻,就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比如:每一闪蝴蝶都是罗密欧痴爱的化身/每一朵花无非朱丽叶哀愁的投影(《默契》周梦蝶)这诗第一行用的是暗喻,第二行即是反喻,如果全部改为明喻就没什么味道了——每一闪蝴蝶都像罗密欧痴爱的化身/每一朵花都像朱丽叶哀愁的投影。

5曲喻就是隐晦曲折地进行比喻,如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先由“啼”联想到“啼哭”,再引出泪,并哭湿了最高处的花。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以“罗裙”之绿联系到“芳草”。

相比明喻,这类比喻可以大大提高诗朦胧感和艺术魅力;但另一方面它也加大了的诗对解码难度,故还须合理运用。

第三讲形象化

(注:以下内容只为个人之见)

诗歌区别与散文,应用有形象感的词句,即用有画面而可感的词句。比如“沧桑”“高兴”属于抽象类的词语,无法直接感触。而我们可以用意象对其进行转换,用“皱纹”“笑涡”替代之。

下面举吧友“守庙的哑女”的一句诗为例:回忆若可佐酒,往事便是一场宿醉。构思&比喻皆有可取之处,但显然有点抽象了:什么叫“回忆”“往事”“佐酒”“宿醉”?它们可以直接感触到吗?读者眼前难以浮现出一幅画面。我们不妨将其进行拟人处理,改为回忆就像个恶邻居,常强拉我饮酒。往事彷佛是个坏女人,老想灌醉我。这样写显然繁琐了,我们抓住句中动词“抢拉”“灌醉”,缩为回忆强拉我饮酒,往事不怀好意灌醉句中的“回忆”“往事”就自然而然地人格化了。(这个内容是归纳自台湾诗人刀小蜻的一篇贴文,可以搜◆不要把「诗」写成「散文」◆ 。刀小蜻。师傅的新诗指导文去看看)

再举一例:许多文青酷爱在散文中使用大量华美的形容词修饰,但在诗歌中频繁使用形容词却不见高明。一是形+名结构所构成的诗句多为“静态图”,形象感不足;二是想要找到新奇且贴切的形容词难度也颇大。故我推荐初学诗歌时多用名+动的“动态图”替换之。举例皓月之下有一朵艳丽的昙花,这明显是个散文句。结合之前所说的多用拟人、比喻,我对昙花进行拟人处理,将其代入“佳人对镜梳妆”的画面。初步把它改为昙花对着像镜子一样的皓月梳理着妩媚如青丝的花瓣。一看,太繁了,“像”“一样”“如”这类耗费笔墨且吃力不讨好的虚词怎能容忍?删了!即变成昙花端起皓月梳理着妩媚的花瓣。感觉还是有点长了,还能再砍几个字吗?这里便要引出一点:诗歌中的词性以及句式(即欧化句,下文会浅谈一二)可灵活使用。在这句诗中,我就让“妩媚”一词扛起形作名的重任吧!得昙花端起皓月梳理着妩媚。

同样十一个字,皓月之下有一朵艳丽的昙花VS昙花端起皓月梳理着妩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附欧化句

首先解释下这个名词。欧化句就是直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figure of speech)……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欧化的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傅斯年语)

典型的欧化句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而正常的语序应为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

欧化句的作用我窃以为是1和谐音律 2破除散文气息曾有一玩笑话,说去了分行能读顺的叫散文,有“语病”的才叫诗,可见欧化句在诗中的普及性。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征:一,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三,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基本特征: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 发展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小说线索 (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 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 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Ⅰ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Ⅱ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泱泱诗国,培植了国人对诗歌的特殊的审美趣味,因而使得我国古代诗歌渗透、融化于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如中国画,不仅要有诗的意境,而且画面题诗也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戏剧唱词、音乐歌词都是诗歌。舞蹈也象诗一样的优美。中国古代小说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笔者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中国古代小说滥觞于汉魏六朝,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但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一词本指那些不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琐屑的言论和街谈巷语之类。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小说”多是对于轶事异闻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小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或者说,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说”。篇幅也较为简短。因而也就难以录入较多的诗歌。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中,诗歌较少。有些按照情节可以插入诗歌的,也没有插入。

《搜神记·干将莫邪》中写道楚王杀了干将莫邪后,又要捕杀其子,其子“闻之亡去,入山行歌”。但文中没有歌词,按照情节是可以有的。

《搜神记·李寄》写少女李寄杀蛇,该文最后有“其歌谣至今存焉”。也未录入歌谣。

《续齐谐记·清溪庙神》中赵文韶月夜思归,“倚门唱《西乌夜飞》”只说“其声甚哀怨”而无歌词。

不过,这一时期小说中,插入歌词的也有,但为数不多。这类诗歌一般只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对于刻画人物关系不大,个别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物性格。

前者如《搜神记·韩凭夫妇》,写韩凭妻何氏被康王夺去后,康王又囚禁韩凭。凭妻暗寄信给韩凭,信中内容是三句诗:“其雨**,河大水深,日出当心。”《世说新语·谢公与子弟集聚》中谢公与子弟问答中,谢玄引《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答。

后者如《搜神记·吴王少女》中紫玉魂见韩重吊墓时有歌词:“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这段歌词是紫玉向恋人表明心迹的,自然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她的性格。应该说,这并非是作者自觉地运用诗歌为塑造形象服务,而只是按生活的逻辑来写而已。

《志怪·卢充》中崔氏女赠卢充诗,《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引了曹子建诗都类似。

总之,这一时期的小说,只是雏形;就作者来说,他们并非意识到这是在进行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创作,各类怪异故事都是作为真实事件记录的。这种记录很简单,因而其中诗歌数量就很少,大多数作品无诗歌;即使引入诗歌的,作者也不是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即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诗歌已经进入小说。

到了唐代,小说作者已开始有意识创作;也就是说,开始正式使“虚构”这一重要因素进入小说创作的领域。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中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这一时期小说,无论情节的复杂性还是形象的鲜明性都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有发展。而诗歌在小说中的地位也较前一时期有所提高。从数量上说,有所增加。一篇小说,可以有多首诗歌。李朝威的《柳毅传》中洞庭君宴请柳毅时,就有洞庭君,钱塘君,柳毅三人在席间唱歌。元稹的《莺莺传》这篇传记,就有崔氏诗三首,杨巨源诗一首,还有元稹一首三十韵的长诗。薛用弱的《王之涣》,只有四百字左右的小说,诗竟多达四首。这样一篇小说诗歌多达三首以上,篇幅长达三十韵的诗在魏晋南北朝是没有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什么是诗歌?

第一讲

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

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1、点明宗旨

小说中诗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作用就在于此,由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件,小说作者常选取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小说的主旨。这样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如《三国演义》篇首引用明代文人杨慎的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必定对这首词十分熟悉,虽然它并非作者所作,但此词气势磅礴、内蕴深远,虽有模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迹,却又能推陈出新。《三国演义》的整理者们将它拿来总结三国这一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年代,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又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尽管有人对《好了歌》足否是《红楼梦》的主题歌表示异议。但要是说,跛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曹雪芹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窃以为并不过分。《好了歌》歌词共四段,如下,

“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小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而解注分三个部分,中间部分与四段歌词对应,刻画了四种世态人情,从而暗示了《红楼梦》主题的三个要点:一是以宁荣二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二是贾府及史王薛三家各色人物的风流云散;三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

2、暗示故事中人物命运,塑造典型形象

这一功能在《红楼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也是《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作者以第二人称语气,分别咏叹了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命运,并对日后各人的归宿都作了安排。如《金陵十二议正册判词》其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即“凤”,指的是王熙凤,作者在此处既赞扬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又暗示了她心性歹每,“编从末世来,”故贾府败落时,终一个倒霉的就是她,而她与丈夫的关系则有“从”、“令”、“休”三段经历,短短四行诗,已经为下文王熙凤的命运发展做好了暗示。

而塑造典型形象的诗词也是很多的,试想,如机没有《葬花词》、《题帕诗》、《代别离》、《桃花行》这几首沁人心脾的佳作,黛玉的形象和黛玉的故事情节将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3、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国外的小说中也有靠诗来表示情感的,但却没有像中国古典小说那么频繁的出现,由于诗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及其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异于其他国家,而小说的创作者再加以艺术的加工和夸张,诗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至变成了改变人物命运的工具。像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诗词,虽不能说是使他上梁山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两首诗词,断了宋江最后的一丝幻想,最终把他逼上梁山。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对这一功能的运用有为淋漓尽致,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既然作者如此的看重诗词,对其在小说故事情节中的应用自然要颇费一番心思。如小说《玉娇梨》中,第一回红玉因代父题诗引起事端,父亲白太常被迫出使虏庭,红玉也只好暂寄吴翰林家中,而第四回中苏友白也是因壁上题诗引起吴翰林的注意和青睐,想将红玉许配于他,从而引发了一段姻缘。整部书都是以诗发端,以诗作结,诗歌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描摹人物外貌,突出人物性格

这在古典小说诗词中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缺乏主体化,通常一出场就定了性,以后的事件只是对其性格的诠释,因此其形象的刻画往往是为了人物性格服务的。小说中的出场人物总的貌如其人,性格刚烈的不外乎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有帝王像的则天生异像,不是手能过膝,两耳垂肩,就是碧眼黄发,才子是风度翩翩,才高八斗,佳人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这些诗词占据了小说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往往给人一种脸谱化的感觉。当然也有一些小说写得不错的,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描摹,无论黛玉的“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还是熙凤的“两弯柳叶吊梢眉”,在用词遣句上比前人要精致、用心,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更为那刻、细腻。

古典小说的创作者们还常常通过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来体现人物,如黛玉创作的诗,很好的体现了她那种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性格,而宝钗创作的诗,则表现了一种大家闺秀、端庄稳重的性格,可谓“诗如其人”。

除了以上四种功能外,古典小说中的诗词还有表达作者观点,交代历史背景等效应。

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

富的想象,语言凝练

而形象性强,具有

鲜明的节奏,和谐

的音韵,富于音乐

美,语句一般分

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情,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现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 派、九叶派、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我国古代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当时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宋金时期流行话本小说。元末与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高峰,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 )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 、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 。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广义的杂文是指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84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