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骚的资料

关于离骚的资料,第1张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另: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的解释

(1) 遭遇 忧患 。 《史记·屈原 贾生 列传》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 之作 《离骚》 ,盖自怨生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类对》 :“ 刘斯立 跂 , 莘老 丞相 长子 ,贤而能文。 建中靖 6 国 间,丞相追复, 斯立 以启谢诸公云:‘晚岁离骚,旋招魂於异域; 平生 精爽,犹见梦於 故人 。’” (2)离别的愁思。语本 《楚辞·离骚》 汉 王逸 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谏君也。” 唐 岑参 《送赵侍御归上都》 诗:“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 宋 方岳 《齐 天乐 ·和 楚客 赋芦》 词:“天岂 无情 ,离骚点点送归客。” (3)牢骚。 《北史· 儒林 传论》 :“ 孝籍 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见寄》 :“ 贾生 作传无 封事 , 屈平 忧世多离骚。” (4)文体 之一 种。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 :“ 风雅颂 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5)泛指词赋、诗文。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 :“斯诚离骚之博徒,艺苑之别子矣。” (6)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夜坐弹离骚》 :“一曲 《离骚》 一椀茶,箇中真味更何加。” 游国恩 《楚辞概论·楚辞的名称》 :“﹝ 《离骚》 ﹞这个 名词 的解释,也 不是 楚 言,也不是离忧,也不是遭忧和别愁,更不是明扰, 乃是 楚 国当时一种曲名。按 《大招》 云:‘ 楚 《劳商》 只。’ 王逸 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古音‘劳’在‘宵’部,‘商’在‘阳’部,‘离’在‘歌’部,‘骚’在‘幽’部。‘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离骚’之为 楚 曲,犹后世‘齐驱’‘吴趋’之类。 王逸 不知 ‘劳商’即‘离骚’之转音,故以为另一曲名, 正如 他不知 《大招》 的‘鲜卑’与 《招魂》 的‘犀比’是一件 东西 一样。”

词语分解

离的解释 离 (离) í 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开,分别:分离。离别。离开。离散(刵 )。离职。离异。离间(刵 )。支离破碎。 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遭受。 古同“缡”, 妇女 的佩巾。 〔离离〕 形容 草木 茂盛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 ”。 姓。 合即留 部首 :忄; 骚的解释 骚 (骚) ā 动乱,扰乱, 不安 定:骚乱。 骚扰 。骚动。 忧愁:“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 中国 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骚体。骚人。 骚客 。风骚(a.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 文化 ;b.指妇女举止 轻佻 )。 举止轻佻,作风下流:骚 6 货。 同“臊”。 骚 (骚) ǎ 古通“扫”,尽其所有,扫数出动:“大王宜骚淮南之兵。” 部首:马。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华章,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司马迁《史记�6�1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而王逸《楚辞章句�6�1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讽)谏君也。”认为“离骚”意为“离别的忧愁”。关于“离骚”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多种,但以上两种解释影响较大。考虑到因司马迁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其中的“离”皆不能解释为“别”。因此,以司马迁的说法为最佳。《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同时具有自传性质。司马迁在解说《离骚》的起因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认为《离骚》是一部忧患之作,并且具有讽谏含义。

  《离骚》前八句中,屈原回顾了楚族的祖先,并对自己的楚贵族血统,以及出生在一个美好日子里的经历,感到非常自豪。这些叙述显示了屈原对宗族的依恋和热爱,也暗示了自己对楚民族的责任感。为了使自己能有为于楚国,他还不懈地学习、磨练,加强自身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楚王的动摇,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难以实现。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身在困境之中,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焦虑之情。屈原在诗中反复地申述了自己对楚王的忠诚,以及对楚国前程的担忧,他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妒贤误国的奸佞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显示了屈原对楚国奸臣弄权的黑暗现实的痛心。为此,屈原在诗中劝戒楚王学习圣贤,亲贤臣而疏小人,并反复列举前代君王的经验教训,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因此,分清忠奸是国君最重要的责任,而贪图眼前的享乐,则必然导致陨身亡国。诗人在对黑暗的现实的深深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理想,宁死不改初衷,显示了坚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6�1屈原贾生列传》)因此,《离骚》中实际蕴涵了屈原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悲愤之情。

  《离骚》后半部,屈原描写了自己的两次壮丽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经历。第一次神游在历经了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等多处神界,终于来到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宣告了这次神游的失败。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转而追求地上的神女。但不是由于理媒无能,就是因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归于徒劳。一般认为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着屈原在楚国漫长而失败的努力过程,象征着楚国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处境困窘而求占于“灵氛”,“灵氛”对他说:“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鼓励他远离楚国,去他国寻找自己的前程。这也是战国士人寻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对屈原也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屈原开始了自己的远逝历程,在众多神仙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浪漫威风的神游,来到“皇之赫戏”。眼看就要达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目睹故国,人马俱怀而不忍离去。这次神游则象征着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追求“两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关于《离骚》求女,主要有以下数种说法:1,喻求贤臣、贤士。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持此说。2,喻求贤君。宋代朱熹《楚辞集注》持此说。3,喻求贤后。明末清初钱澄之《屈诂》持此说。4,喻理想的政治。汪瑗《楚辞集解》持此说。此外在现代还有游国恩的“女性中心说”(《楚辞论文集》下卷)、李嘉言的喻求善美(《屈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一辑)等,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些情节,反映了屈原身处绝境,仍坚持不懈,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漫漫艰难历程。

  《离骚》形象地再现了屈原高洁执着的人格形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以芳草来修饰自己,既象征着屈原勤勉自励、独善其身的努力,也透露出屈原对自己光彩夺目、芬芳四溢而又苏世独立的人格力量的自信。这种人格自信也同样表现在后半段飞升神游的描写中: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突出,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和骄傲,表现了对世俗世界的蔑视。这种自信鼓励着屈原在逆境中不改初衷,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宗国的命运。屈原自知前途艰难,但仍然勤勉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在疏远之中,屈原仍能对楚王及其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直言进谏虽然会给屈原带来危险,但屈原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句子展示了屈原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非常突出。屈原品行高洁,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人格形象十分突出,对后世士大夫有着很大的影响。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奇葩,在艺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离骚》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离骚》是楚文化的产物,楚文化中既有神奇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又有美丽独特的地方风物,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优美。这些文化特征赋予《离骚》以极其绚丽夺目的光彩。屈原在《离骚》中的神奇的装束,还有那一次次天神簇拥的飞升和求女,画面都极为壮观,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外,激动人心。《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所谓楚语楚声,即指“些、只、羌、 、謇、纷、 、 ”这些方言词语,楚声则指“顿挫悲壮,或韵或否”的韵调。这些方言楚声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性特征。

  其次,《离骚》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王逸评论《离骚》时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6�1离骚经序》)认为《离骚》以香草美人来象征人格和君臣关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说来,香草通常被屈原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等。而美人意象大多是屈原自拟,用以向楚王陈述忠爱之心和被遗弃的哀怨,即用婚姻爱情来象征君臣关系,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写楚王毁弃婚约,“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写遭小人嫉害。用爱情失败和被离弃的痛苦来象征君臣乖违的事实,使得诗歌有着更深厚浓郁的抒情意味,更加忧怨悲愤。《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意象,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悲怨的抒情的情境,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再次,《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楚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它往往是在四言或六言句式中增加一个语助词“兮”字,就构成了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绵。新的诗歌形式,对塑造复杂的艺术形象,抒发更加幽深、激烈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之表达长,更富有表现力。

高二语文教案 离骚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 高中英语,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高考语文备考:问“句子作用”如何回答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看一下高考备考的知识,掌握一些高考的备考知识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0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