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李白的《梁甫吟》与杜甫的《秋兴》等诗,说明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

试比较李白的《梁甫吟》与杜甫的《秋兴》等诗,说明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第1张

李白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如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

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

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梁父吟》也叫《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误)所作一首(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辞楚调曲》),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冢),田疆古冶子(氏)。

力能排南山,文(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相国)齐晏子。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

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

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同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心情变化:由对大自然的感慨,变化到到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前途艰难的郁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蜀道难

李白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歌光照万代,在中国诗歌史是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谪仙”、“诗仙”的称号就是明证,世人推崇备至。“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冰阳《草堂集序》),“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皮日休七爱诗》)。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李白的诗之所以如此光焰万丈,动人心魄,是因为他的诗更能体现“诗主达性情”(公木语)这一特点,更能在诗歌中直抒真挚感人的情怀,将一颗特定时代下炙热、燥动的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唐�6�1白居易),又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没有感情,诗歌就像无根的草木一样,难以存活;缺少感情,诗歌就难以产生动人的力量,千余年来,人们对李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与鼓舞,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李白诗歌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中提出诗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十五(丑女来效颦)又提出了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认为诗歌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是李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情感和自然的语言构成了“清水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他认为李诗能袒露真情,使人洞见肺腑,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追求理想、功业,“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李白《上韩荆州书》)。奉诏进京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失意时的苦闷,对朝廷的不满与友人的别情,对家乡的思念等,都流露于诗中。有关李诗的抒情意向大体可归纳如下: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友情、爱情、乡情、思妇、宫女的悲怨之情而作,对山河的热爱之情等。 一、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个时代的李白怀着非凡的政治抱负,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曾巩《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怀着宏大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有一天,统治者能发现他的才能,不次擢用,一步登天,做着“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的美梦,希望能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济世安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建立万世不朽的功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从他留下的诗篇来看,为理想而呐喊呼号的诗作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像他的大部分古风,长篇歌行,一部分拟古、律、绝,大都表达了他的积极用世理想,表达他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这一理想不能实现的慷慨悲号。 《赠张相》(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走”。何等壮怀激烈!《梁甫吟》中赞颂姜子牙“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羡慕他晚年得遇周文王而助其完成兴周灭纣大业;《读诸葛武侯传书 怀》中赞诸葛武侯“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王,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羡慕得遇明主,匡复汉室,志在统一,建立盖世功业。 《古风》(其十五)中写“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以古讽今,揭露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寄寓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古风(其十九)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向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天宝初年,诗人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朝廷,但终未被玄宗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引卫叔卿为同调,与之驾鸿雁游紫冥去了。然而当诗人“俯视洛阳川”时却是“茫茫走胡兵”社会动乱局面惊破了诗人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中折回,转而直面惨淡的战乱景象。 李白尽管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但他无法抛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崇高理想,因此正视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在这首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给,深刻讽刺了奸佞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宦官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的讽刺画。诗的前八句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将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的眼前。最后两句以“许由洗耳”的典故,喊出了“谁知尧与跖”(谁还能分清圣贤与盗贼)的呼声,鄙夷地把宦者、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的统治者不辨“尧与跖”。 《古风》(其三十四)以“舜修德服有苗氏”的历史典故,慨叹统治者德之不存,对唐征讨南诏之事深入挖掘根源,并对其进行艺术概括,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因此诗尾两句写到“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四十六)直讽权贵当道之现实,结尾以扬雄“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之典故,简约有力地表明了诗人清操自守,以及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的态度。 总而言之,李白的古风,无论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是借游仙以弃尘寰,都离不开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目标。 李白的其他诗篇如《远别离》、《蜀道难》、《梁甫吟》、《梁园吟》、《乌栖曲》、《战城南》、《将进洒》、《塞下曲六首》(其一)、《襄阳歌》、《江上吟》、《玉壶吟》等歌行体诗和乐府民歌,特别是《临路歌》和《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不少篇章是直抒其理想或难以实现的情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之一)是报效国家之豪情壮志的直接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苍海”(《行路难》之一)坚定信念的宣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是怀才不遇的极度苦闷,不用再举例,李白诗歌关注现实,胸怀天下,为理想而喜忧的高度政治热情,足以表明他的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传统文人“经济”思想的有力注脚,他的诗的的确确是合为时而作的伟大篇章。 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功名的否定,诸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子班曲辞》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古风》其十二 这些更表示出诗人不愿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强调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由生活的不羁个性,功名富贵本是封建社会一般士子文人追求的目标,但李白却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当然,有些是李白失意时的牢骚,但诗人对功业的追求并不是为了索取富贵,而主要是为了要替社稷、苍生做一番事业,李白的这些诗体现了他傲岸不屈,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封建时代难得可贵。 李白反权贵的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这首诗写到自己的失志,但不把眼光局限在个人得失之中,而是注视整个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并对那些煊赫一时的人物予以抨击。“君不能金距狸膏学斗鸡,坐今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李白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败,象李邕,裴敦复那样比较正派的人惨死李林甫之手,李白将他们的遭遇作为贤愚颠倒、是非混淆的例证提出来。王十二自己遭到社会的冷淡,诽谤,找不到政治出路,而一帮斗鸡媚上的佞臣以及哥舒翰之流(李白反对那种以武力屠杀来邀功的人)靠开边功的武将却自鸣得意,不可一世,“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李白痛骂这些幸臣权贵是鸡狗(“董龙更是何鸡狗”)耻于与他们为伍,表示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浪迹江湖——“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诗人这种襟怀磊落,放言无忌的精神,经诗歌披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全诗感情强烈,激情喷涌,一气呵成,排山倒海,使人心潮难平。 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感到窒息,他于是求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解脱,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摧残槛中虎,羁绁韛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骋”(《赠新平少年》)他感到自己好比“槛中虎”、“韛上鹰”,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个人自由。他青年时代写过一篇《大鹏赋》,描写大鹏“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斗转而天动,山摇南昌海倾,怒无所博,雄无所争。”不受作何羁纬,自由地翱翔于宇宙间,这正是李白向往的境界。 这种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 二、抒写诸情感 李白的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怨情、乡情、别情,表现了他丰富的心灵世界。 1、纯真的友情,依依的别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此诗抒发了诗人真挚敬仰之情,把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品质的热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曲折有姿,正是李白的推崇,才在名胜古迹黄鹤楼与其分别之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佳章,《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写依依不舍的别情。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恐怕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此诗前六句仿佛都在写“我”,而独不见”君”,其实无一字不写“思君”之情,“我”为你“高卧”,我为何不被鲁酒而醉,“齐歌”又为何“空复情”都是因为日夕长伴的“你”离去啊!这“古树”才“日夕连秋声”,让人寂寞难耐,怎么办呢?让我化作那浩荡的汶水,追随你到长安 去吧!那绵绵不绝如汶水的思念之情,真挚、炽热、感人,李杜二人同怀匡扶天下之志,这深挚的友情,岂不是“俯仰一生,或取诸怀抱”的强烈共鸣吗? 除以上描写李白与当时著名诗人的友情之深,另外,还有他与其他朋友的深厚友谊,“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表现出诗人青年时代风采华茂,风流潇洒的豪迈情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这种离奇的相象,把诗人对韦八的思念写到了极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游子飘流他乡多像那飘浮不定的云朵呀,“我”对故人的深情则如那久久不肯落去的太阳,一片深情,具在挥手中,李白将这种生活中极为平常的告别描绘得如此真切,含蓄不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此送别诗最为有名,将汪、李之友谊写到了极处,无出其右者,十分动人。 由此来看,李白吟诵友情的诗篇,可谓情挚意真,深厚浓烈。 2、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文人骚客极多触及的写作题材,诗仙李白也有许多思乡的杰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诗清新自然,“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6�1内编》卷六)。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景寄思乡之情,但就是在单纯中写出丰富,把人人尽有的情感典型化了,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此诗不是专为思乡而写,但道出了思乡之情无时不有。诗中用两句来赞酒之美,读之如闻酒香,三、四句写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主人的热情却让人忘不了是在他乡作客,思念起家乡,酒之好,主人之热情从则面写出了思乡之切。 3、思妇、宫女的幽怨之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 这首诗写思妇在春天怀念远在边塞的丈夫,并表白她对丈夫忠贞的爱情。女主人公可贵之处在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末尾两句,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维帐的刹那的心理活动。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棱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 据说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称其为“天上谪仙人也。”《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的这首与前代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特别尾两句,表现出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系远方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感念此时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头,怎能不泪下如雨?“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唐诗别裁》)。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的歌辞看,专写“宫怨”,而李白《玉阶怨》全不见“怨”意。 无言独立阶砌,直至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浓,以及下帘之后,反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之言语,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使人读来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4、抒发对美好山河的热爱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歌颂山河的壮美,有些诗描绘山河的壮丽雄伟,表现阳刚之美,关照自我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如写华山:“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天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庐山:“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金阕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写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关山月》)。写长江风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以上诗篇都写得惊心动魄,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广阔胸怀,反映了追求自由,反对羁绊的鲜明性格。此外李白还有许多诗篇描绘了大自然明媚秀丽,表现出阴柔俊秀之美,如《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青溪行》的“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等,这些景的描写体现了盛唐时代安怡、宁静、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 李白的部分诗中还抒发爱情、亲情,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李白诗歌抒情性极强,最能体现“诗主达性情”的本质。无论抒发何种情感,无论采用那种抒情方式,都能做到以情动人,情真意切,且语出惊人,诗意葱笼,豪放与含蓄并举,抒情范围之广泛无不令人佩服。其诗真率、自然,无丝毫之矫柔造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抒发真情至性,正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歌正如他的性情率真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6�1神思》刘勰)。 李诗强烈的抒情性,使其诗歌最具文学特征,并成为中国诗歌顶峰上的明珠,奠定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诗仙”的称号体现了其在诗坛上不朽的功业。

《行路难三首(其一)》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唐代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原文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于是作者便写下这组诗,以抒发自己的心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行路难三首

余光中的“李白情结”

  堪称有“李白遗风”的诗人余光中对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作有《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这几首诗中诗人更是以朋友的身份与李白同交游。

  诗人余光中作有《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这几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均可以看作是为李白作的一个简短传记。诗人在为李白立传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间渗透了余光中对于李白的追崇以及对于李白狂放不羁的情怀的歆慕。在诗人心中有着浓重的“李白情结”。

  所谓“情结”,荣格认为:“情结是由有关观念、情感、意向的综合体,是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 这里所讲的无意识应当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表现为爱慕或者模仿等。

  一、“潜意识”的认同

  弗洛伊德总结出在人的意识背后,肯定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所谓“潜意识”,即是被心理抑制和压迫着的领域,存在内心隐秘的角落里,要经过外力的帮助、诱导和启发,经过某种分析的照明,除掉精神的压力,才能转化为“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未发现以前是深不可测的。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是最活跃,纵使设法浮现到意识层面上来。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概莫能外地受着传统哲学思想的浸润与熏陶,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对于李白,诗人心中的“中国诗人的代表”,他当然也有着深深的认同,“李白三部曲”正是余光中向李白致敬的作品。

  二、理想人格的主体追求上的内在认同

  “莲”自古以来被称为“花之君子”。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曾讲到:“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此联为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青莲祠太白楼后李白祠正厅两侧木柱上所镌刻楹联。李白被冠之名以“青莲居士”相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由于李白的故里是江油市青莲镇,而更倾向于李白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李白为人颇有个性,狂放不羁。李白就像一个浪子,洒脱豁达。在他而言对君王不必忠:唐明皇待他不能说不薄,但在唐明皇落魄丢了皇位的时候,他却做《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极尽讥诮挖苦之能事;对家乡亦不用太怀念:“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有酒喝就好,管它是哪里;可以舍妻子而去:“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对情人呢,想的不过是“何由一相见,灭烛脱罗衣”(《寄远》)。这足以体现李白的放荡不羁。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历来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对理想人格的主体追求和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崇高体验。注重人的品行、节操和热歌,即孔子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散文《莲恋莲》中,余光中说:“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和象征… …我的莲希望能做到神、人、物,三位一体的‘三栖性’。它、她、他,由物蜕变为人,由人羽化为神,而神固在莲上,人固在莲中,一念精诚,得人三境。美之至,情之至,悟之至,只是一片空茫罢了。”作者将莲花与艺术生命形态相联系,艺术、爱情、宗教如果达到了顶点,也就实在只是一种境。“恋莲”是余光中的一种精神情结,莲中包含着诗人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理想。他的一系列怀古之作与宗教的悟性相结合,他对于莲的情结的宗教性追求即是佛教的超越自我、放弃自我,进入空无的人生境界。这种对于莲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李白的缩影吗

  三、人生经历的外在认同

  余光中一生辗转各地,一口气读了三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更是游历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出出进进,往返游离,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提到过“大陆是母亲,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也正是因为这些的辗转和游历加深了余光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也造就了他飘逸洒脱的性格,。

  巴蜀之地是峰连岭接的山国,北有剑阁,南有巫峡,环绕包容它的子民在一个大盆地里。这个湿润、温暖而柔软的大盆地孕育了许多大诗人。“天下诗人皆蜀人,蜀中风物尽入诗”。浩浩汤汤的长江水,波涛汹涌,峥嵘的悬崖绝壁,为人绝处,正是这种景致孕育了李白,李白游历各国时会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所谓蜀地孕育了李白也是不容置辩的。而余光中对于蜀地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余光中后来曾回忆道:“我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而在《蜀人赠扇记》诗中也不乏真情的流露,“川娃儿我却做过八挖过地瓜,抓过青蛙和萤火”。[4]

  在这共同的人生经历中余光中与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诗人的故乡使余光中更加的认识了李白,两人这种共通性自然会使余光中对于李白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基于这种“潜意识”、理想人格主体追求以及外在的人生经历上的认同,笔者认为余光中有着浓厚的“李白情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5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