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是融合情感

护理人文关怀是融合情感,第1张

1 深化“人文意识”,树牢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1要广泛开展 “学习人文精神,深化整体护理”的学习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

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12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

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 1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

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2 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21要加强业务学习,把学习推向多元化。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学习;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

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22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和推行临床整体护理,无疑是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和忠实践行,其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对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

(一)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培养人格和道德方面的情感。

(三)培养积极的、健康的审美情感。

(四)培养劳动创造的积极情感。

情感性素质是以情感(情绪)活动为表征,以感受体验性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符合社会化要求的教育活动而逐渐内化的情感(情绪)心理特征。情感性素质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不是偶发性的、即景性的。对于情绪、情感素质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一是从三个层面融合的角度,它是生物-生理的,社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三个层面的融合的结构;二是从遗传、环境、教育的角度,它是这三者的产物;三是从情感性素质的角度,它是个人生存的精神条件,同时也是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四是从既成性与生成性的角度,它是生成性的,同时又具有自发性。在它生成过程中,必然带有原发的、素朴的东西,但是通过教育,将使之成为具有社会化特点的稳定的情感(情绪)心理特征。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同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亚文化,通常是指种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体现为某些特定年龄、特定人群、特定职业、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状态的特定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

比较常见的,如嬉皮士文化、粉丝文化、嘻哈文化,以及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等,常常在不同时代被看作亚文化现象。

亚文化群体,许多是所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

扩展资料

应该承认,亚文化是客观存在,它反映的是部分没有或者暂时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体系、获得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或者“孤独”人群的文化自我认同。

所有亚文化都体现一定程度的亚文化人群的合理需求,主流文化只有融合这些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而不至于限入因循守旧的窠臼。

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各种民间诗歌音乐的吸收和整理,就不会有“诗三百篇”,也不会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唐诗宋词元曲;当年的通俗音乐也曾经是亚文化,但如今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一部分;爵士、摇滚,在中外都曾经一度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今早已成为主流音乐重要分支。

从历史上来看,从“对峙”走向“转化”,既是主流文化应对亚文化挑战时应有的态度,也是主流文化自身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客观需要。

第一,对亚文化应“去粗取精”。

不少亚文化往往会直接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甚至生理需求,宣泄功能比较突出,文化上往往会带有某种“本我”的“粗鄙性”,例如有时较多地使用污言秽语,有时只强调自我感受,暴力、情色等因素也比较普遍,存在某种攻击性、叛逆性倾向等。

主流文化在对待这类亚文化时,应尽可能将这种宣泄性需求通过“净化”方式加以过滤,吸收其原生态的生活质感、艺术的生动性和想象力、情感表达的创新性,使之符合主流价值的文化要求。

在这方面,说唱音乐的主流化、摇滚文化的变化,就是比较现实的例子。“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去掉亚文化中的“粗鄙性”“原始性”,将亚文化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社会化”,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趋势。

第二,对亚文化应“去伪存真”。

亚文化由于其“地下性”,往往会用更加夸张、激烈,甚至偏激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早就有学者认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会刻意“罗织”一种“与众不同”的“狂欢”风格,用“被建构性”区别于主流的传统性。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市场化背景下,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这种“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商业动机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

当下,部分低俗网络直播、低俗网红现象、明星丑闻、粉丝偏激行为,反映的就是这种商业动机对亚文化的放大和扭曲。

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文化传媒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传播平台的依法管理,避免亚文化现象主流化的泛滥。

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夸张性”也可以加以适当“去伪”,使之在真情实感基础上“合理化”“合情化”“审美化”,让亚文化既能够表达特定人群的特定情绪,但又不将这种情绪绝对化、夸张化,导致亚文化成为脱缰野马,与主流文化之间形成巨大对抗和反差。 

第三,对亚文化应“存异求同”。

亚文化代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但这些需求在亚文化中往往会被放大。蔑视社会规范、讽刺教育体系,在亚文化的创作、表演和行为中都是常态,也引发这些年各种粉丝群体之间线上线下的争斗。

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包容亚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也要赋予亚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识,例如,引导亚文化关注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个性和社会的统一、权利和义务对等、爱和被爱的和谐、痛苦与快乐的辩证、挫折与成长的必然、小我与大我的关联等等,使得“差异”性的亚文化走入主流文化。

也就是说,既尊重亚文化人群对自由、个性、差异的追求,又软化、弱化这种追求的极端性和破坏性,使之能够与主流文化协调发展。

最近,主流媒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偶像明星参与《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的制作,体现的正是这种存异求同的努力,获得许多观众包括青少年观众的认可。

因此,一方面,应该适当促成亚文化在资本和新媒介推动下主流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在包容中转化、在扬弃中引导,也是主流文化面对亚文化挑战的积极态度。

事实上,“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人类的主流文化就如同大江大河一样,总是在融汇各种涓涓细流之后,才有大江东去的生命力。

所以,在坚守主流价值底线的同时,开放包容、积极疏导,才能真正化解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形成主流引导下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共生,也使得主流文化本身随着时代发展更加具有兼容性、普遍性和共享性。

人民网-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 积极转化

如今这个社会充斥着“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做事情都以快速得到结果为目的。人们的耐心程度大不如从前,能走捷径绝不会多浪费时间和精力。

很难评价这其中的利弊,至少在某些方面这样确实达到了提高效率的效果,那在两性情感上呢?维持一段感情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完成任务这么简单,相信大家都在躲避“快餐式恋爱”,但是避免不了还是出现了很多“短跑冠军”。

对一些个人意愿下的“目的性恋爱”我不多做评价,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信一段基于爱的前提展开的恋爱大家都会抱有许多憧憬,想要和对方细水长流地走下去,那么怎样延伸情侣之间感情的长度呢?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恋爱关系是双方的互动,生活方式的融合,思想的碰撞以及琐碎事件的摩擦。很多伴侣往往经历了三观的磨合大关后,败在了生活的琐碎中。

维持一段感情需要双方的用心经营,结合自己和朋友的一些经历在这里向广大情侣们提几点相处经验:

1、感情要有“互动”。

谈恋爱不可能一直处于热恋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熬过去就会让感情更加平稳,而熬不过去也就不欢而散了。

首先,在两人的相处中,要有一定的互动。这个互动不仅仅是嘘寒问暖,如今大家都经营着自己的社交账号,通过朋友圈分享生活是当下最简单的情感联络方式之一,情侣之间可以进行简单互动点赞和回应,而不是视而不见。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自己的男朋友完全是个大直男,任何纪念日都不会准备小惊喜,告诉她:“你知道我爱你就行了呗,别搞一些伪仪式感。”当时我听了简直就是大无语事件。这难道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吗?

感情不需要过于繁琐“虚张声势”的仪式感,但这样的简单互动会是感情的调味剂。并且适当的仪式感是必要的,毕竟谁不想要甜甜的恋爱呢?

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思想的互动,情侣双方可以定期做一次深度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关注彼此情绪,相互理解,转换思考角度。

2、相对独立,彼此成长。

有句话说,男生谈恋爱是做减法,而女生则是做加法。

从两性上来讲,不可否认的是,男生和女生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男生是直线思考模式,女生更加情绪化和敏感。这也是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女生想要男生时刻保持高度关心并且持续稳定输出,但往往许多男生对伴侣的关爱“续航能力”不够足,这个时候女生总是处于被动角色,等待被保护,渴望被关爱,患得患失,渐渐地开始找另一半闹,男生也开始出现厌烦情绪,双方恋爱体验直线下降。

这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是女生单方面的“作”,因为靠“男生本来就是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逃避自己极低“续航能力”的事实是推卸责任的表现。

作为女生,需要从越来越依赖中做减法。过了热恋期后应该学会相对独立,将注意力分散到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把对另一半的期待变成对自己的提升,做到懂分寸,爱自己。这对于个人成长和感情也是十分有益的。

而对于男生来说,需要时刻保持初心,在自己独立的同时,要做到让自己心爱的女孩子有安全感,尊重对方的想法,照顾女生的情绪,给予对方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直线的思考模式有时候也可以有弧度。

感情是相互的,更何况是有着亲密关系的伴侣。而无论是哪一方,都要学会做到相对独立,携手成长,把握好双方的“距离”,恋爱也正是寻求这样一个平衡点的过程。

3、不要逃避吵架

在一段感情中最无法避免的就是吵架,这也是最常见的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当两人出现意见分歧或者不满情绪时就会通过吵架来解决。而有的人为了避免吵架选择欺骗。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这对情侣谈了4年时间,吵架对他们就是家常便饭,但好像每次吵架女生都会来和我抱怨,说对方总是欺骗自己,做任何决定都藏着掖着,问还矢口否认。

有一次偷偷背着她用她的手机给自己转账,女生发现之后立刻告诉他自己余额少了,对方却装作不知道,说可能是账号被盗了,急得女生直接申诉,结果显而易见,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官方给出解释是通过密码输入进行的转账,男生急忙解释说是因为要交房租,暂时拿了钱,发工资就还回来,怕给她说了不同意就会吵架。结果呢?吵得更厉害。典型偷鸡不成蚀把米。

男生永远要记住的是,欺骗行为比事件本身更严重,不要怕吵架而隐瞒真相。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一次次地忽视问题,终有一天它们会卷土重来,带着更强的“杀伤力”。

要避免的不是吵架,而是避免问题之后解决。

最后,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生活的琐碎不是击垮爱的最后一根稻草。感情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方,而是你们面对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设计情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亲子装的出现正是立足于此,将情感化概念通过服装的语言表达出来。

1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所提出的,并逐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将人类的情感认知与设计思维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联系分析。人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情感思维始终贯穿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经济基础上会更多的追求精神财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社会群体的物质需求不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社会性、精神性的需求,从而逐渐脱离了物质层面,转向对情感价值和人文内涵等非物质因素的关注。因此,现代设计就应该顺应人类物质基础的增长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将设计思维与情感要素更合理地结合,引发人类内心的情感诉求,从而使设计与使用者产生共鸣,得到一种基于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愉悦。

情感化设计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型设计思维,早在手工艺时代,甚至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情感化设计产品。可见,情感化设计是人类本能的需求,只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设计的进步,人类对设计的情感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情感化需求的程度不同,对情感的诉求亦不同。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迅猛、人类的社会节奏快,导致现实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使人们就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这种内心最质朴的情感因素。奈斯比特曾说过,我们正走向高科技与高情感两个方向,人类试图给每一种新技术都配上一种起补偿作用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对一种非物质方面的情感价值、人文内涵的追求,以及对设计与情感因素的平衡。现代设计不应只简单地追求机能价值,应该更多地将情感价值融入设计作品中。

2亲子装是服装情感化设计的完美载体

随着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其设计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延伸到各种设计领域。服装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着装态度,更加贴近人类,因此对情感化设计的要求更高。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类的着装不仅是用来遮身护体,也更多地追求一种精神意味。服装被赋予的功能不断增多,但大多数的服装在功能、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反而不能满足现代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服装的情感性方面,更加注重服装本身的情感特性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

亲子装的出现正是立足于现代的发展需要,将情感概念通过服装的语言表达出来,亲子装是情感化设计的完美载体,其基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素下所逐步形成。亲子装作为一种新型概念服装,首先要表达的是家庭观念与服装文化的融合,通过全家人穿着同系列、同风格的服装来传递一种家庭归属感和亲情关怀,将服装升华到一种精神范畴和文化认知范畴。

3亲子装的形成背景及现状分析

亲子装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刺激了需求的多元化。消费注重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加注重商品的附加价值,如亲子装所附载的情感化象征性元素,体现了其对亲子家庭情感需求的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给亲子装提供更多的展示场合与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就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亲子装以服装为载体,间接地为家庭提供了一种质朴含蓄的情感交流方式。并且,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为亲子装的形成和流行提供了社会条件。亲子装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它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和文化的变迁,亲子装的设计更注重人性的情感诉求和个性化需求。

亲子装是在欧洲兴起,目前在欧美、韩国、日本等地比较流行,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较为薄弱。中国亲子装的发展水平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不论是亲子装的设计还是经营方式都有差距,国外对亲子装的个性要求比较高,款式风格相对较丰富,内地的亲子装发展较单一。并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促使其亲子装的市场的快速扩大,而且亲子装设计方式较成熟,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但是国外的亲子装也存在一些设计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亲子装的情感化设计创新探索

亲子装设计是设计师通过服装表达情感的媒介,亲子装如何创新设计,如何更好地传递情感概念,也成为现代设计师的难题。亲子装并非传统服装分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类,其目标顾客定位于家庭,所涉及到的服装类型涉及到男装、女装、童装,因此对设计能力的要求较高,也为现代设计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一个创意平台。下面将从设计要素的角度对亲子装的情感化设计进行分析。

41款式风格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亲子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款式型号的变化,而是对整个系列服装风格的设计。服装的风格有很多种,现在市场上的亲子装大多数都拘泥于单一的运动休闲风格以及雷同的款式设计。服装有一定的穿着场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风格搭配,而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款式去衬托穿着者的气质,因此服装的风格应该多元化发展,应更注重服装的个性化和情感内化。

亲子装涉及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年龄顾客。如,目前的一些仿生形态的亲子装设计就不够成熟,只考虑到孩子的因素,忽略了家长对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款式的设计上,一定要找到父母与孩子的平衡点,去更好地实现情感的物化。

42图案色彩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图案、色彩通常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在亲子装设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对比协调等设计手法能够给服装起到完美的装饰作用。亲子服装的特点是,服装个体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通过色彩图案的组合排列,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通过一些设计元素的显性搭配或者一些设计文化的隐形联系,使整个系列的亲子装能够既独立又整体。个性、趣味性、创新性是亲子装设计的宗旨,图案和色彩设计方面也应重视服装趣味性和情感化的提升,亲子装应使人在穿着服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快乐的情绪,实现人与衣自然合一,而不是纯粹的物质外壳。

43面料工艺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面料的选择对于服装是极其重要的,不同面料的质感直接影响到服装款式的实现。亲子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成年人,还要考虑到儿童,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安全性,如选择棉、麻等,通过面料的人性化选择使消费者感受到温馨的情感关怀。在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进行服装的面料选择时,应该适当地考虑新型环保面料的运用以及开发。同时,面料的二次处理,也能够使服装大放异彩。

44情感文化理念上的价值创新

亲子装并非简单的服装设计,是对概念的创新型设计。亲子装概念的产生是情感观念、服装文化结合的产物,亲子装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输出的过程,要重视服装文化价值的塑造。在进行一系列亲子装设计时,首先要对其进行文化定位,如风格、功能性、设计要点的定位等等,这些因素都能够成为主导该系列服装的价值创新。如以绿色环保作为系列亲子装的主题,将世界主流趋势通过亲子装的形态去展示,使该亲子装并不是单一地体现出家庭归属感,也可以映射出整个家庭的价值观与素养。另外,不同的地区,也可以考虑将地域性民族文化融于亲子装设计,不仅体现出亲子概念,还能体现出整个家庭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可见,亲子装的设计是多元化的,其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并不是简单地拘束于个体款式的重复,更多地应该考虑通过一些文化理念的创新,指导亲子装的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更好地呈现出现代家庭的精神面貌。

5结语

情感化设计将设计的精神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认知与实践高度,亲子装设计是设计师通过服装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对亲子装设计的研究和探讨,旨在强化现代家庭亲情概念,通过服装的形式去传递积极的主流情感,对内维系亲情观念,对外塑造家庭形象,将中国传统的家庭理念发扬光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4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