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简介_雨说 郑愁予_郑愁予错误赏析

郑愁予简介_雨说 郑愁予_郑愁予错误赏析,第1张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郑愁予简介,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人物简介:

郑愁予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作秀。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郑愁予简介,获艺术硕士学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 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1986年,台北《文讯月刊》(第22期)举行问卷调查,被读者送到最受欢迎作家诗类之首,也是所有文类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问卷说,读者遍及各地区、阶层、行业以及生活形态迥异的族群。之后,《文学家》杂志与台湾大学生问卷,结果几乎相同。《文讯》的问卷并列出小说票数最多的人是张爱玲。另一由洪范书店出版的《随身读》系列,以销数论,台北《 》与花旗银行合选的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郑愁予诗集》是唯一被选入的诗集。台北《联合报》选出50年代的30部文学经典,《郑愁予诗集》列为诗类前茅。电脑选举,得票第一。

90年代初期,香港 审定的高中国文教科书选用我的两首诗,也是唯一的新诗。台湾自去年(1997年)起,在重新审定的高三国文课本里选用新诗,包括我的作品,我的诗进入了中学教室,也给我带来一些新鲜的怀旧和责任感。

主要作品: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13首,及诗集[1] 《郑愁予诗选》《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学历:

天津市芦台镇第一中学。

北平崇德中学。

北京大学暑期文学班。

高中毕业于台湾新竹市的新竹中学。

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现国立台北大学)统计学系毕业。

美国艾奥瓦大学艺术硕士。

经历:

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美国艾奥瓦大学东方语文学系讲师。

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讲师。

退休后,曾短暂时间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于2006年9月,与白先勇等教授开办硕士课程。

《现代诗》编辑委员。

《联合文学》总编辑。

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驻校作家。

国立金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及闽南文化研究所。

得奖:

救国团 青年文艺奖。

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奖 新诗奖。

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时报文学奖。

更新1:

我系要首诗讲d咩~唔系佢点样作首诗~

郑愁予是台湾著名诗人,名作《错误》誉满诗坛,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春帏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有人用此诗概括郑愁予的诗的风格为婉约派,又有人称他为「浪子诗人」。不过郑愁予认为,很少论者能够真正触及他的写作精神和中心,事实上影响他最深的是传统的任侠精神,还有就是无常观。 1933年郑愁予出生于山东济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他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8年,郑愁予35岁,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说,他赴美后诗作的主要改变,是语言的节奏感,由以前的比较快,改变为把节奏放松,主要是希望和紧张的生活做成对比。「如果语言越来越急,那么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急,便会造成一种很紧张和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放松下来。」 他忠告年轻的诗人,应该磨炼好表现的技巧,不能只着重内容表现︰「大家以为表现内容便是文学最重要的手段,其实并不然。好像造一栋房子,你假如不知道怎样用木匠的工具,房子也做不成」。 郑愁予说自己后来写诗,就试图把现代诗表现技巧所有的可能性,尽量的展现出来,「这些技巧可以表现任何的主题,只是看你的技巧能否达到某一种程度。」 rt/elearning/clit/writer05 ------------------------------------------------------------------------------------------------------------------------------ 一、诗的题解 本诗史创于民国四十三年,后收入诗集梦土上,为郑愁予典型浪子意识的代表作。水晶的诗话曾赞誉此诗「美丽凄凉」,「甚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就情调而言,错误承袭了中国古代一类的诗歌传统,但愁予此诗更为高明之处,则在于视角的转换。传统闺怨诗多女子的视角正面描写,错误一诗的视角则移往女子思念的对象身上,这是反面或是侧面的描写,必须经过一层转折,读者方才能意会神领所谓「愁」之何以成为愁,此为全诗别出心裁之处。 二、诗―错误 错误中,骑马走江南的「我」是本诗的主动人物。「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待了一段极长的日子,所以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长时间地等待消磨了漫长的岁月,而岁月催人老,女子青春就此逝去。这对女子了解得如此清楚的「我」,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与女子分别后,骑着马游江南。女子在寂寞中盼著「我」回来,这是「我」所深深知道的。终于,匆匆过客的「我」骑着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因为女子以为来者是「归人」;然而,「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的所在了女子由期待到希望落空,前后情景的逆转,造成了高度的戏剧性;而这个「美丽的错误」是「我」一手造成的。本诗以「我」的动作开始,以「我」的声明作结。「我」捉弄了女子,犹如上天作弄人。 三、诗的赏析 郑愁予在新诗坛上向以飘逸的风格著称,错误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诗歌首段两行低二格,可以视作后面七行的一个提要或「序」,将全诗的主旨先予以点明:我从江南走过的时候,在季节推移中,日复一日等待的女子容颜,就好比池里的莲花一般,开了又落。而长短句间的参差错落,则与诗意所展开的时间全然配合:第一行短促,暗示浪子「走过」的匆匆;第二行长句暗示了思妇「等待」的漫长。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一文中,对此十五句的长具有极佳评价:长句如「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意义,季节漫长,等候亦乎漫长,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愁予深知形式「决定」内容的奥妙…… 郑愁予用莲花的绽放与凋落,来比喻等待中女子容颜的明亮和暗淡。容颜的转变亦即心情的转变,莲花的绽放比喻充满期待的那分欣喜;而莲花的凋落则是等待落空时的失意落寞了。一出手即显现作者的高超技巧。此外。首两句虽有「动作」―首句是「走过」。次句是「开落」,但读者的感觉却完全是「静」的。静得没有一点声响。一如王维辛夷坞:「山中发红萼,纷纷开且落」。兀自闭,兀自落,不为人见。亦不为人知。 第三行至第七行所描绘的,俱是女子在长期等待中的寂寞心与坚贞情意,女子是一心一意活在等待与企盼里,而且就这样自我封闭起来。「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况「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自然「不飞」了。无有讯息。「你底心」遂「如小小的寂寞城」。这里两度写女子的心绪与情意,所使用的句型又十分相近。 但是相近并不意味相同,因为郑愁予在重复这个文法模式以制造节奏感之余,还考虑到变化的趣味性,即在大同小异。这种「变化」,可以从两处看出,一处是明喻与暗喻的变化:由「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到「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系词由明喻变为暗喻,一方面形成了变化的新鲜感与生动感,另一方面也对「你底心」作了进一步肯定的认知。杨牧对此有精辟的见解:「洽若青石的街到向晚」绝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饱和的音响收煞,后者文法完整,但诗去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愁予一方面变其节奏,增其韵味,使原来看似已尽的句子,有了未尽的意味和延续的诗旨,可谓绝处逢生;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女子心灵的封闭,她是有意的,紧紧的掩住窗扉。这种意义当然不是用形容词语言所能表示,而必须用动作语言末段两行揭示题旨「美丽的错误」:「美丽」者,意指「鞑鞑的马蹄」,也即是「跫音」,是「你」所等待的对象;「错误」则意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跫音之来,竟非女子企盼的对象,遂造成此一「美丽的错误」。 诗人不用意义单纯的「错觉」而用「错误」,提供了读者宽阔的想像空间,造成了诗多重丰富的意味。附带一提者,「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亦有论者将此「过客」实指为女子所等待的对象,而谓全诗乃指女子所等待之人曾经归返,又复离开。诚然,诗意可有种种解读方式,但此种说法不免流于板滞,本文不拟采此说。至于「美丽」一词虽然极俗,在此,却只能说无比贴切,无可更易。「东风」、「柳絮」、「春帷」不也都俗极?然而承接传统,又变化传统,前后对照看,便觉不俗。 「错误」这首诗,在我国小时就曾经看过了,可是那时的我对这首诗并不是说很了解,直到国中时,才了解诗中的意义。诗以短短九行,并具体呈现出一幅古典的优美图画,充份描绘出女子的鹄候情郎的含蓄心绪。难怪错误会传颂多年,历久而不衰。所以才我们才会以这首诗为我们论文中的主要主题。 节录自:篇名 "进入浪子诗人郑愁予的异想世界~错误"

参考: shstngstnedu/essay/post/upload/9310/9310_632347271826718750_%A8p%A5%DF%B7s%BF%B3%B0%AA%A4%A4_%B6i%A4J%AE%F6%A4l%B8%D6%A4H%BEG%B7T%A4%A9%AA%BA%B2%A7%B7Q%%AC%C9~%BF%F9%BB~pdf

只会抄书 抓不著问题的重点 这种回答 劣等

首诗讲d咩呀

 导语:《赋别》是一首离别的悲歌。离别的铭心刻骨的痛苦是通过平静的、故作豁达的歌来表达的。下面是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赋别》——郑愁予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念此际你已回到滨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整理湿了的外衣,

 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

 山退得很远,平芜拓得更大,

 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说,你真傻,多像那放风筝的孩子

 本不该缚它又放它

 风筝去了,留一线断了的错误;

 书太厚了,本不该掀开扉页的;

 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足印的;

 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开始了,而海洋在何处

 “独木桥”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广阔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专宠的权利;

 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而我不错入金果的园林,

 却误入维特的墓地……

 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

 这世界,我仍体切地踏着,

 而已是你底梦境了……

诗人简介及诗的赏析

 郑愁予(1933-),中国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 1949年随家人去台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把传统的诗词意境,与现代西方的艺术手法相揉合,现代诗被改成歌曲,最多的就是郑愁予和余光中二人。

 郑愁予的诗,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读他的诗,仿佛看到一个穿长衫的古代诗人。

 近代诗人中郑愁予是我最喜欢的。他的“错误” “赋别”这两首,我极其喜爱,很幸运我的青春年少时期,有他的新诗一路陪伴,这几日读罢传统古诗词,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位近代诗人,《赋别》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写一首男女恋人分手的悲歌成长,全诗分三小段来展开诗意。

 《赋别》一开始就点出了时间和气候。和女友分手,他不说是发生在一个风雨的夜晚,而是说:“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难道这一段感情,注定了会像风一般的轻,伤心的泪水如雨而下,这一段感情的结局,似乎早已经命定,是命定的“已经成形了”。别离的时刻,天空刮着风,下着雨,再伤感不过的时间和气氛了。分手没有任何的哭闹和争吵,她只是无言地笑一笑,诗人也只是无言地摆一摆手。

 于是,寂寞伴随着两个人,沿着一条背道而驰,永不会交接的路上,向空旷的天际,无穷地伸展开来。说再见都是多余,还需要说出来吗“再见” 通常就意味着永不再见了,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了。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似乎这样的无言动作,分手还真的有点像 “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仿佛顿悟了。“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学笔法。寂寞是没有脚,它不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伸展,而失恋的人却会!相思它不会奔跑,但会因深切的思念,带来苦恼与悲伤。诗人和他女朋友分手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可诗人无法忘怀对方,他能不念吗于是“念”此际她已经回到滨湖的家居小屋,“想”到现在,她可能正在梳理着被风吹乱的长发,或着整理着她被雨打湿的外衣。这种无法自拔的深深思念,不正是他仍爱着对方的证明吗

 然而等待着诗人的是什么是风雨交加的寂寞归途!诗人内心的感觉是寂寞、孤单、渺小、迷惘和一片漆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北宋欧阳修的名句,送别的'人与离去的人越来越远,被宽广世界所隔绝,即使登上高楼,对方心意已决,再也不会回头了。

 从分手的一刹那,便走出了他的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无形中。

 诗人郑愁予离开了伤心地,似乎风雨兼程地坐火车回家。

 火车经过丘陵地带进入一片宽广的平芜,山慢慢的后退,平芜就又于山的后退而更宽广,用这个广阔的景,去衬托出火车上失恋的诗人,此刻的他,是何等地孤单和落寞!

 客观的景色,只不过主观内在的投射,这是传统诗词中的绝妙好手法。经由失去了她之后,世界一片漆黑。“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恋爱就像脑人的三月天气,无论是初恋的迷醉或失恋的哀伤,都让人无法知悉从何而来。来去不留踪迹,神秘难解。在恋爱的散步中,难免走到岔路口,恋爱就像放飞的风筝,风筝飞向蓝天,有断线的遗憾;又如在沙滩散步,“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脚印”。这正是“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此后云水漂渺,难以预料。“独木桥” 的初遇已成往事,意指两人最初邂逅的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如今已是广阔的草原了”,爱情漂忽,渺茫难寻。诗运用现代派的手法,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达了同一意蕴。女友的话说得洒脱,而失恋者难挡相思之苦,转述得更深更长“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越是这样说,更看出维特欲爱不得之苦。

 这首诗典型的体现了“愁予风”,爱情固然甜蜜与温柔,但它带给人们也伴随着一些苦恼,也许爱情的幸福正从痛苦中来。最动人的情诗,是失恋诗。这首《赋别》的主人,多愁善感,忧郁感伤的气质情调,形成一股旋风,打动了很多少男少女的心。

 诗人的恋爱,做为一件事来看,有始无终。开始于独木桥的初遇,结局是分手,一个字,错!正像放风筝的小孩,紧握了断线的风筝。为什么会终断了呢答案是错。

 诗人和他女朋友的故事始于独木桥。初遇是冥冥中注定了的,发展到相识、相爱,以至分手,难道竟也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在主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再也触不到,看不到对方,扶持她专宠的权力已成过去。他的她,变成了往事。发展成这样,结论就是“错”!缤纷多彩的爱情故事,正像黄昏夜空的颜色,“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她为什么会变心,这似乎是恒久无解的问语。诗人选择了自我隐退远离,离开了她,便不想再见她了。

 一段缤纷的爱情故事,才开了头就夭折了。就让这遗憾,变成生命中的永恒。诗人的真实世界,是失去了她的伤痛,对已静静入睡的她而言,只是梦境般的虚幻罢了。

 留下未完成的一切,而海洋在何处诗人独有的本领,就是文字的独特魔力!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错误》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读:

  

1、“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  

2、“写‘我’对江南一位女子的执著追求,但对方的不理会使‘我’备感无奈。”

  3、“这首诗主要是写一种无法归抵的离人情怀。有闺妇的落寞,即倦守春闺的女子内心的寂寞、期盼和失望; 也有离人自己的落寞,即‘过客’流浪无依的悲哀。”

4、“我”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我”,但“我”却只是“过客”,“我”让女子等待、盼望、误会、失望伤心。“我”捉弄了她。总算写完了,希望你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52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