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和什么词搭配1
温柔和什么词搭配
1、温柔的抚摸
2、温柔的人
3、温柔的言行
4、可爱的温柔、
5、谢谢你的温柔
6、性格温柔、
7、心性温柔、
8、和蔼温柔、
9、性情温柔……
形容温柔的成语;
1、能刚能柔:刚:刚强;柔:温和。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
2、温文儒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儒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3、温柔敦厚: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作谓语、定语;指人态度温和。
4、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5、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6、甜言软语:甜蜜温柔的话。
7、山温水软:温:温柔;软:柔软。山温柔,水柔软。形容景色幽雅。
8、丰神如玉:“丰”指的是充沛,“神”指的是神采。“如玉”指的是像美玉一般的相貌。形容一个男子长的俊美,神采飞扬的样子。
9、温情蜜意:指情意温柔亲密。同“温情密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10、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
11、柔媚娇俏:温柔和顺,妩媚俏丽。
12、柔情密意:指温柔亲密的情意。作主语、宾语;用于男女关系。
13、软谈丽语:指谈话时态度温和,言辞柔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4、温柔敦厚:指温和而有宽容。
15、柔情似水: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
16、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17、敦诗说礼: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作谓语、定语;指注重精神等。
18、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19、柔情蜜意:温柔甜蜜的情意。
20、柔中有刚: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
温柔和什么词搭配2
形容温柔的两字词语有:
1、 关心
2、 关爱
3、 爱护
4、 温馨
5、 温柔
6、 保护
7、 爱戴
8、 爱心
9、 疼爱
10、 爱惜
造句:温柔
1、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温柔了灾区人民的心。
2、她下狠心离开这个没有温柔的家庭。
3、绿油油的禾苗沐浴在温柔的阳光里。
第一章
歌谣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歌谣
1概念:从字义上看,“歌”与“谣” 曾是两种说唱形式
《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毛诗诂训传》)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汉《韩诗章句》)
2性质: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等同于民歌。
3特点:话语的通俗性;内容的叙事性;传播的娱乐性。
4意义:文学发生学看,文学创作源于民间、歌谣是文学最初始的形式。
5歌谣的实存形式:最早《吕氏春秋》,还有《礼记》《山海经》《海南子》
神话
1来源:“神话”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英语myth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叫mythos,意思是叙述诸神的故事。
2西方“神话”的三个特点:初始性;神性;真理性
3中国通行的神话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近现代的学者,把西方的myth概念拿过来,用“神”字与“话”字结合,把
中国的历史传说、神仙故事、志怪故事等等叫做“神话”。
4深化实存形式:不是早期的文学形式到战国中后期才产生。
5故事:伏羲女娲、盘古。主要保存于《山海经》
《山海经》(作者 年代 内容 意义)
1、年代:约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2、评价:《山海经》在清代以前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奇异故事的地理著作。在“五四”
以后,被当作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作品。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怎样看待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不发达论、低级论)
˙神话历史化(删削与改造):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他的发展谱系。(黄帝四面、黄帝三百年)
˙神话伦理化:神话在儒家手中被修改成合乎伦理的说教。神化人物失去其本来面
目。(黄帝和蚩尤、蚩尤旗)
˙神话仙话化(宗教化)(西王母的仙化)
˙中国“神”的抽象性:中国的神是“无位格神”,西方人的神是“位格神”
˙中国人生的世俗性:胡适和鲁迅观点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自然分期
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
三古说(袁行霈)
˙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诗经(上古文学的经典)
1《诗经》不仅是“诗”,且是“经”(永恒性和真理性)。
2影响:中国历代的诗人都从《诗经》那里获得观念的启蒙和诗歌的灵感,并运用《诗
经》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
3六义(或称“六诗”):《周礼》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六诗”
4雅颂体诗:
˙从形式上讲,“颂”是在宗庙祭祀等重大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颂”字的本义是祭祀的仪式,所以“颂”通“容”也就是祭祀的样子。
颂体诗是祭祀时歌颂先王丰功伟绩以赞美当朝统治者的赞美诗。
˙从形式上说:“雅”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政治活动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
雅诗是道德教化之用。
˙“雅颂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创
作的核心,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5风体诗
˙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的物化之功就是“风化”。
˙“风体诗”的价值:“化下”; “刺上”。
˙反映感情“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就是思想情感中正,不偏不倚。
˙性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风体诗是民歌。
˙语言:句式整齐,用词典雅。
风的性质是名歌还是贵族文学?
风体诗是反映统治阶层贵族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诗,是周代政府官员通过搜集或创作献给天子的诗,以让天子了解各诸侯国的风气、风尚,并通过风气、风尚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其作用在于劝谏天子,补察时政。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队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表达方式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比兴”的审美价值。
˙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现实(现世) 性。
˙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生现世价值的赞
美。诗人们强烈关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一种
现实感悟的深刻性。
6《周南·关雎》——风之始(《诗经》第一首
作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首教化人情感中正的诗 。
孔子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毛诗序》“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宛,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词
1定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有音乐的歌词。
2特点:传统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是“艳科”、“小道”。
3李煜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士大夫之词)
元杂剧
˙体制特点:“四折一楔子”
˙关汉卿《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白朴《梧桐雨》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清传奇:“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明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
西厢系列(中古文学的经典)
西厢三幻
1“一幻”——唐传奇《莺莺传》(《会真记》)
梗概:大家闺秀与士子的爱情悲剧(悲剧根源:唐代门阀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
2“二幻”——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
是说唱文学
张生:专情、软弱; 莺莺:“临危惟是哭泣而已”
3三幻——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
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爱情的经典。
西厢故事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朝代)?
˙科举——中国文人的爱与恨
˙男女之情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也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体现。
˙儒家文化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莺莺传》——始乱终弃
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于情爱、婚姻和功名的矛
盾心理。 (重功名轻爱情的真实写照)
˙《董西厢》——“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这既是市民文人的情爱理想,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爱情婚姻愿望,体现了金代新
兴文士阶层对传统门阀婚姻观念的否定,对新的门户观念和美满婚姻标准的肯定。
˙《王西厢》——“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情反礼”,体现了元代文人在特定处境下重爱情轻功名的心态。体现了市井阶
层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高度赞美。
˙西厢系列故事经历了唐——宋——金——元的变化,涵盖了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人对于功名、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与理的矛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
1概念:“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通“悬”, “令”
通“名”,“县令”,即“高名”。全句意谓:粉饰浅识小语来求取高名,那就与
通晓大道理者相差太远了。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东汉初年
2古代小说特殊性:琐屑,短小的“短书”、补史、实录; 小说在中国文化中被轻
视 ,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新人士把小说作为政治工具。
晚明思潮(近古文学之基础)
1时间:通常指的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代。
2主张:正当欧洲进行文艺复兴之际,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中国也渐渐地兴起了一股重个体、崇自我的社会思潮。它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人们习惯把这一时代出现的心学思潮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形成的重个体、崇自我的文学思潮统称为晚明思潮。
3代表人物:“天生我大胆”——李贽(“童心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性灵说”)
徐渭 张岱 冯梦龙
4代表作品:《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
《红楼梦》(近古文学的经典)
1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为曹雪芹。但《红楼梦》中的贾府不能等同于曹
家,贾宝玉也不能等同于曹雪芹。
2评价:《红楼梦》不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传记,也不是隐藏某一迷案的谜语大全。它是
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其中既有作者家族历史与个人遭际的影子(或
许其他家族),也有艺术的虚构。是一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3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其悲剧的内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
面。大体而言,包涵了女儿悲剧(情的悲剧)和家族悲剧。二重悲剧结合,形
成囊括一切的人生悲剧。《红楼梦》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皆
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宝黛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贾、史、王、薛“好
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若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4对上古、中古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文备众体: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文言文体与叙事白话文体,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
《红楼梦》的诗史结合,主人公形象的诗性气质,情节内容的诗性氛围,
环境景物的诗性特征(大观园)。
˙古典小说顶峰(题材、人物、结构、主题)
˙美学突破:化中和之美为彻头彻尾的悲剧之美
˙思想启蒙:男尊女卑、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传统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王国维:《红楼梦》可谓悲剧之中的悲剧也。
怎样理解《红楼梦》是作为一部小说的?
第三章
中国文学的母题
母题
1定义: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也指从故事情节中
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
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
2特点:母题是不变的、有限的,但通过母题却可以创造出干变万化、无比丰富的艺
术世界。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 它
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 持
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 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3叙事文学母题:战争、复仇、忠诚等,甚至是某些人物,情节单元,动作或魔术器物等。
4抒情文学母题: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落花”、“明月”、“逝水”等。
5中国文学的主要母体故事:霸王别姬,孟姜女,赵贞女型,人妖相恋,才子佳人,
“三顾茅庐”,动物报恩等
6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体:伤逝,怀古,不遇,伤春,悲秋,漂泊,隐逸,复仇。
主题
˙定义: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原型
˙定义:原型是一种 “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霸王别姬》母题
˙项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英雄气概,儿女柔情。
˙意义:1英雄与美人(失败的英雄、多情的英雄)
2爱与死亡
3补白与重说的故事空间
复仇母题
˙存在形式:1血亲复仇:伍子胥复仇、项羽等
2侠义复仇:聂政毁容、荆轲刺秦等
3痴心女子复仇:美迪亚
4鬼神复仇:《霍小玉传》、《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
5家族与阶级复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文化内涵:复仇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中国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伦理使命。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需要法律打击的犯罪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为道德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赞许复仇行为,复仇现象在各个朝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往往以忠孝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常)为旨归,又与善恶对立的道德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普遍受到推重。复仇母题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一大素材,广泛存在于古今文学、影视剧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则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
怀古母题
˙ 定义:怀古往往指诗人追忆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悲剧性结局时引发出的感伤悲哀的情感体验。
˙存在形式:1、怀古诗
2、历史剧
3、讲史平话与历史小说
˙代码:地域代码(金陵,长安,咸阳,赤壁……) 朝代代码(春秋吴国,六朝,安史之乱)人物代码(夏桀商纣,陈后主李后主,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诸葛亮)
˙怀古母题的文化内涵:
1、历史的感伤: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兴亡,盛衰,留给文人(特别是身处易代之际的文人)太多感慨与思考。怀古母题就是这一历史印记在文学中的遗留。
2、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官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强烈的史学意识。 史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写史不仅是不忘本,还有资治、劝惩、借古鉴今等作用。
˙中国文学中的怀古母题不是单纯记载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表达历史兴亡、王朝盛衰、物是人非等沧桑感慨,以表达其政治意识与人生感慨。
第四章
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
中国文学的本原
˙“本”:《说文》“本,木下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本”或“本根”的性质决定了“末”的性质。
荀子:“本末相顺,始终相应。”(《荀子·礼论》)
˙“原”:《说文》: 原,水泉本也。“原”是“源”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人把“本原”二字连用,表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文学的本原是“礼乐文化”中的“乐”。
˙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诗是乐语的一种形式。
礼乐文化
˙在周代以前,“礼乐”是一个带有鲜明原始宗教色彩的概念。
˙礼:“礼”(“礼”)是祭神用的器具。
商代礼乐文化既具有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又具有王权垄断的世俗性,也就是政教合一。周朝统治者借用了“礼”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和人伦规范,弱化神权,强化王权,这就是“周礼”。
˙“礼”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和人的等级规范。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强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等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叫根本属性。周公制定的“礼”,就是对人的等级的区别。因此必须制定“礼”来规定人的行为规范,建立是非标准。
乐
˙中国文学的本原是“乐”
˙通过“乐”来教化人的心灵,使强制性的“礼”,变成人的道德要求,从内心里确认“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从形式上讲,周乐是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
˙从意义上讲,“乐”是教化人心的一种方式。
˙因为“乐”可以与政通,与伦理通。 通过“乐”,可以察知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可以知道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
˙“乐”的作用:通过“乐”诉诸内心,诉诸情感的教化作用,强制性的“礼”,就变成了内在的“义”。人们对“礼”的遵从就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整个社会就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六诗”的本义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学在本原上,就是一种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文本。中国的诗是用来表达严肃庄重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是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文学主体精神
˙概念: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造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是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中国文学的本原决定中国文学之观念,文学观念决定文学之精神。
˙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划分为“言志”和“载道”
言志
1内涵:《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心有所之为志。”
2内容:诗人之志、民族价值理想之志(传统儒家伦理之志 )建功立业之志,驰骋沙场之志,救国济民之志,忠君报国之志,忧愤伤生之志,归隐田园之志,精神清洁之志,逸情之志(出世之志)等等。
˙就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为民请命之志或建功立业之志。
˙就个体生命意义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个人的生命情志,追求个体的生命自由。
˙边塞诗——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进取精神
˙田园诗——宁静悠远的隐逸情怀
3李白—诗仙
儒生 仙翁 侠客
李白集天才的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于一身,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入世之志:“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以姜子牙、诸葛亮、谢安自许。
出世之志: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对自由人生、独立人格的向往)
4杜甫
奉儒守官的家学、抒忠君忧国之志、悯时爱民之志、个人情性之志。
载道
1发展沿革
˙孔门师教
孔子谈诗(政治与伦理教化作用)
董仲舒(在汉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被看成文学的惟一功能与最高旨趣。)
孔门诗教观的集中体现——《毛诗序》
˙唐宋古文运动
唐韩愈“文以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义”)
以儒家思想作文学的人格修养。
宋代理学家力求使文学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
2“道”本指天道,后来主要指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伦理道德。
˙文以载道主要两点: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即所谓兴礼义、察民情、振王道;
二是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中国是宗法人伦社会,其结构模式是家国同构,因此,政治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文学精神上,虽然唐以前更重视政治,唐以后更重视道德,但政治道德往往合二为一。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琵琶记》、《赵氏孤儿》……
˙《琵琶记》(高明)——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教化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赵氏孤儿》体现的政治道德主题——体现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舍生取义
的伦理精神以及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舍身取义的伦理精神——赵氏家族被尊为“报主的忠良”,“忠孝的公卿”;而屠贾则被定位为“蠹国的奸臣”,“损害忠
良”,“挠乱朝纲”的“奸贼”。赵武的复仇具有为民除奸的意义。
4载道观之评价:“载道” 是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的“拥刘贬曹”《水浒传》的“忠义”)
˙西方文学也关注文学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文学将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视为文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1 表示温柔的四字词语
柔媚娇俏:温柔和顺,妩媚俏丽。
柔情密意:指温柔亲密的情意。
柔情蜜意:温柔甜蜜的情意。
柔情似水: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
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中有刚: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
山温水软:温:温柔;软:柔软。山温柔,水柔软。形容景色幽雅。
似水柔情: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
甜言媚语:甜蜜温柔的话。同“甜言软语”。
甜言软语:甜蜜温柔的话。
外强内温:外表刚强,内里温柔。
温情密意:指情意温柔亲密。
温情蜜意:指情意温柔亲密。同“温情密意”。
2 求大量的温柔的四字成语楚楚动人温情脉脉:形容怀着温柔的情感,很想表露的样子。
温柔敦厚:指温和而有宽容。
柔情蜜意:温柔的情感,亲密的情意。多指男女之间的缠绵情愫。
温良恭俭让:形容人所具有的美德、温和、善良、恭谨、俭约、谦让。
温文尔雅: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轻言细语:形容说话声音轻柔,语气温和。
柔能克刚:多指用温和手段服人的处世之道。
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
楚楚可人
兰心惠质
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千娇百媚
心灵手巧
慧心巧思
千伶百俐
秀外慧中
3 描写妈妈温柔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甜言软语tián yán ruǎn yǔ
成语解释:甜蜜温柔的话。
成语出处:宋·赵长卿《柳梢青》词:“甜言软语,长记那时,萧娘叮嘱。”
2、敦诗说礼dūn shī shuō lǐ
成语解释: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例 句: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3、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成语解释: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例 句: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温柔敦厚”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甜言软语
基本释义:甜蜜温柔的话。
出 处
宋·赵长卿《柳梢青》词:“甜言软语,长记那时,萧娘叮嘱。”
造句:
1 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软语中易摔跤。
2 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软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更能体现他对你的用情,那才是爱的密码。
3 你不必说甜言软语,也不必说山盟海誓,单是你一个眼神,就已经把你心底的背叛晒在我面前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4 那些甜言软语,昨夜怀念。只是过去而已,微笑面对。
5 对於男人的甜言软语,你相信三分之一就好了。
6 男人是用眼睛去爱的,但女人却由甜言软语而恋爱了。
7 甜言软语行贿者,吃亏上当受贿人。
8 真诚的爱情,并不等于娓娓动听的甜言软语,慷慨陈词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的接吻拥抱。爱情是一种高尚、美丽、纯真的感情,应当以忠实诚恳取代虚伪欺诈,以互尊互敬取代利己自私,以道德文明取代轻率行动。
9 越是情商低的女人越是喜欢甜言软语的男人,这简直是魔咒!
10 女人姣好的长相,使男人迅速坠入情网;男人的甜言软语,使女人乐于被拉下爱河。
11 在甜言软语间,假话听起来像真话,真话实际上就是假话。莱辛
12 人生无需惊天动地,快乐就好;友谊无需甜言软语,想着就好;金钱无需车载斗量,够用就好;朋友无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父亲节快乐!
13 女人美丽的面容,是使男人拜倒的“迷魂汤”;男人的甜言软语,是使女人投入怀抱的“杀手锏”。
4 温柔的4字成语温柔的4字成语
柔媚娇俏:温柔和顺,妩媚俏丽。
柔情密意:指温柔亲密的情意。
柔情蜜意:温柔甜蜜的情意。
柔情似水: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
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中有刚: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
1 “什么良什么厚”成语是什么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1)释义——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敦厚,也含有老实善良之意。
(2)出处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3)示例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4)近义词——闻融敦厚、温文尔雅、温情脉脉、温良敦厚。
(5)反义词——蛮横无理、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温良敦厚(wēn liáng dūn hòu)
(1)释义——指人温柔善良,待人宽厚。敦厚,也含有老实善良之意。
(2)出处——由温柔敦厚发展而来。
(3)造句——他为人宽厚,温良敦厚,做事沉稳,遇事冷静,可以成大器,部队里的领导都很器重他。
(4)近义词——近义词:温柔敦厚、温良恭让、温柔和平、敦厚淳朴……
善良忠厚(shàn liáng dūn hòu)
(1)释义——忠厚指忠诚,厚道,也指老实而不精明;善良指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也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2)造句——我相信每一个善良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2 厚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厚此薄彼、
厚酒肥肉、
厚生利用、
厚施薄望、
厚貌深情、
厚今薄古、
厚栋任重、
厚禄高官、
厚往薄来、
厚古薄今、
厚德载物、
厚貌深辞、
厚貌深文、
厚颜 、
3 厚什么用的成语
厚生利用
发音 hòu shēng lì yòng
释义 指富裕民生物尽其用。
出处 语出《书·大禹谟》:“版正德,利用,厚权生,惟和。”蔡沈集传:“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货财之类,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类,所以厚民之生也。”
示例 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4 什么厚什么什么成语
德厚流光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内,影响便深远。
积厚容流光 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沉厚寡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重厚寡言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积厚成器 指根基深厚,养成才干。
5 什么深什么厚(成语)
情深义厚
注音qíng shēn yì hòu
典故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著于人士回之口。 晋·温峤《重与陶侃书答》
释义情感恩义极为深厚。
同韵词一挥而就、情同骨肉、两虎相斗、白骨再肉、两豆塞耳、人五人六、不弃故旧、神州华胄、怡神养寿、焚林而狩、
成语示列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义厚,朕甚嘉之。 《隋书·突厥传》
6 又厚什么什么的成语
薄养厚葬: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孝心 详细»
高情厚爱:指深厚的情谊 详细»
厚皮老脸: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详细»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 详细»
天资雄厚: 详细»
嘴尖皮厚腹中空:说话尖酸刻薄,脸皮厚,腹中没有真才实学 详细»
深情厚意:谊:交情。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详细»
高情厚谊:深厚的情谊。亦作“高情厚爱”、“高情厚意”。 详细»
无可厚非:厚:重;非:否定。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 详细»
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详细»
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指虽有缺点但仍可原谅。 详细»
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详细»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详细»
厚今薄古: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详细»
厚颜 :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 详细»
厚此薄彼:厚:优待;重视;薄:怠慢;轻视。重视或优待这一方;轻视或冷淡那一方。也作“薄此厚彼”。指不平等地 详细»
厚古薄今:在学术上重视、推崇古代的;轻视、鄙薄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详细»
高官厚禄:官职高;俸禄厚。现指地位高、待遇好。禄:俸禄;旧指官吏的薪金。 详细»
得天独厚:天:天生;自然的;独:独特;厚:优厚。得到天然的特别优厚的待遇。形容所处的自然环境或具备的客观条 详细»
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详细»
戴高履厚:戴:顶着;履:踩着。头顶天脚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间 详细»
薄今厚古:薄:轻视,鄙薄;厚:优待,重视。重视古代,轻视现代 详细»
谦恭仁厚:指态度谦逊恭谨,为人忠诚老实 详细»
隆情厚谊:隆:盛大;谊:交情。情谊深厚 详细»
高情厚意:指深厚的情谊 详细»
积厚流广:根基深厚,影响广远 详细»
厚酒肥肉:厚:浓厚。指丰盛的饮食 详细»
厚重少文:厚重:敦厚稳重;文:文采。形容人稳重敦厚,质朴平实 详细»
肥肉厚酒:肥:富饶,富足。指美好丰盛的饮食 详细»
忠厚长者:忠实厚道、年高望重的人 详细»
恩高义厚: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详细»
重厚寡言: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详细»
跼高天,蹐厚地: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详细»
沉厚寡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详细»
席履丰厚:见“席丰履厚”。 详细»
闻融敦厚:待人温和宽厚 详细»
深仁厚泽:谓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详细»
民淳俗厚:民风质朴敦厚。 详细»
厚味腊毒:谓味美者毒烈。 详细»
厚往薄来: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详细»
厚禄高官: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详细»
高爵厚禄:见“高爵重禄”。 详细»
甘言厚礼: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详细»
丰功厚利:指巨大的功利。 详细»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 详细»
尊官厚禄: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详细»
高台厚榭: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休息和观览四周的高大建筑物 详细»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 详细»
质直浑厚:质朴厚重。形容诗文书画的笔力、风格 详细»
局高天,蹐厚地:局:弯曲;蹐:小步走。蜷曲不敢伸展。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
7 什么什么什么厚的成语
才高行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得天独厚 天:天然,内自然容;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弘毅宽厚 弘毅:意志坚强,志向远大。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温柔敦厚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席丰履厚 席:席子;指坐具;丰:多;履:鞋子,指踩在脚下的东西;厚: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
局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民淳俗厚 民风质朴敦厚。
跼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深中隐厚 指内心廉正忠厚。
闻融敦厚 待人温和宽厚。
席履丰厚 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同“席丰履厚”。
宅心忠厚 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8 什么厚可爱成语
德厚流光复
德:道德,德行;厚:制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
积厚流光
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沉厚寡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重厚寡言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积厚成器
指根基深厚,养成才干。
9 什么高什么厚的成语
才高行来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自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局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10 什么多什么厚的成语
没有什么多什么厚的成语
宅心仁厚:宅心:居心。指人忠心而厚道。
深中隐厚:指内心廉正忠厚。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局高天蹐厚地:
宅心忠厚: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嘴尖皮厚腹中空:说话尖酸刻薄,脸皮厚,腹中没有真才实学
席丰履厚:席:席子;指坐具;丰:多;履:鞋子,指踩在脚下的东西;厚: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
席履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同“席丰履厚”。
闻融敦厚:待人温和宽厚。
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跼高蹐厚: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天,蹐厚地: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民淳俗厚:民风质朴敦厚。
利用厚生:利用:尽物之用;厚:富裕;生:民众。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富裕。
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局高蹐厚: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积厚成器:指根基深厚,养成才干。
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弘毅宽厚:弘毅:意志坚强,志向远大。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
厚貌深情: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厚今薄古: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厚德载福:后指有德者能多受福。
厚禄高官: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厚貌深辞: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厚貌深文: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厚生利用:指富裕民生物尽其用。
厚往薄来: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对于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其后,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作为《诗》教功能的集中体现,温柔敦厚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气质情性或品德修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经过《诗》的陶冶,人们富有温良的善意、诚朴宽厚的人格底蕴、温厚和平的性情、从容深厚的风俗。温柔敦厚虽然是具有共通性或普遍意义的性情基调,但并非性情和《诗》教的全部内涵,应与人的心灵的其他要素相辅相成,以免造成“愚”的偏失。《礼记·经解》意识到温柔敦厚可能有所偏失,因而强调深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后世不少论者在批评“温柔敦厚”的《诗》教时忽视了“不愚”的一面,导致误读。
从根本上讲,“不愚”就是明智、聪慧,有真知。按照王夫之的注解,可以说,不愚意味着人能明断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荀子·修身篇》有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这段话的大意在于:明辨是非则不愚。朱熹在解释《论语·先进》中“柴也愚”时说: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由此可见,人在温柔敦厚的同时若有较丰富的知识或智慧则不愚。
温柔敦厚是一种性情中和的基调,不是对人的性情的单向度的规定,不妨碍性情中其他因素的多样呈现,温柔、敦厚是情之和、情之固。情之和偏重于外在的精神风貌,情之固偏重于内在的人格底蕴。
孔子从他的“中庸之道” 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温柔敦厚” 的诗教,主张文学上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 成为一种审美标准,首先是要求感情适度,所谓“乐而不*,哀而不伤” ,“发乎情,止乎礼义” 用礼义加以节制。其次是要求表现含蓄。正如孔頴达所释,“温柔敦厚”诗教具有“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特点,要求诗人在创作上运用比兴的手法,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以便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温柔敦厚的诗教又有其消极作用。
“诗”教的宗旨在于教人,使人在“温柔敦厚”的大前提下对国家的利弊得失表达意见竭尽愚忠。“诗”教要求诗歌塑造的是“怨而不怒”、温柔和顺的艺术形象。从而以诗教民,以诗化民。并以诗人的休养为添加剂,造成诗人温顺的性格,进一步影响到全社会。使封建统治者在权力的舞台上随心所欲。作为诗歌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诗教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这也是“温柔敦厚”在汉代产生,并长期成为封建文艺的创作纲领的原因,这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两汉时期,君权与神权合一,士人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不得不依附于封建君主。郑玄说:“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谏者稀,惰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谲其美而讥其恶。”(《六艺论》)因此,汉儒在美与刺、谲谏与讥恶之间,只张扬前者而不标举后者。可以说,这种诗学观要求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情感约束在专制主所能承受的心理范围之内,不能超越封建伦理纲常,不能扬才露己,也不能责备君主。所以,从两汉开始,“温柔敦厚”不仅成为诗歌创作的法则,而且也成为封建专制制度对士人性情、人格的规范。
从诗歌创作来看,它束缚着诗人的思想,使诗歌不能充分揭露和批判封建的黑暗统治吵能充分发扬民主思想。从诗歌理论来看,作为一种规范,它也严重地束缚着许多文论家。不要说一些正统封建卫道者,运用这个规范极力否定一些具有民主性的进步诗歌,就是一些进步的理论家,如王夫之等人,由于亲人这个诗教,也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出现了不少否定进步诗歌的错误病人,如按照温柔敦厚的原则否定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就是突出的例证。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古代一些著名文论家如刘勰就十分注意从艺术方面发展“温柔敦厚”的有益因素,他提出“诗主言志,诂训同书,
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强调的是“温柔敦厚”诗教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主张诗歌要含蓄。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从中吸取教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