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2社会工作专业发端于19世纪末西方工业化时期的宗教慈善实践,并于欧美社会的文化和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差异,所以我国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任。
考点2 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考点3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道家、佛教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观念、福利制度改革前后的历史变化
考点4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维护社会正义
考点5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关论述
2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考点6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接纳和尊重。
3个别化和非批判。
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6权利与责任并重。
7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考点7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1评判专业服务是否得当。
2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
3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
4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
5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考点8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1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
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约束与鼓励并重
4系统性和权威性
考点9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4社会工作者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考点10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难题及处理原则
1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伦理难题:目标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身份与角色的冲突以及利益冲突等
实际面临:保密问题、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自我决定问题。
2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及步骤
(1)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活质量原则、隐私保密原则和真诚原则。
(2)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
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
清楚识别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
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风险。
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有关伦理决定的理由。
向同事和适当的专家进行咨询。
作出伦理决定并记录决定过程。
监督和评估伦理决定。
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上述一般步骤是在实践中应掌握的通用规则。
考点11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
含义:社会工作专业范围内的伦理守则,主要是指通国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共同体制定出的伦理守则,来约束社会工作者正确处理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
国际惯例: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我国:制定原则: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的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实践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一个好的道德体系应当以公德为主而以私德为辅,合理解决。
一个好的道德体系应当以公德为主而以私德为辅,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私德是无足轻重的,这是因为,一个签约者对自己的利益或幸福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背景知识和私德,这就是说,按照民主原则确立的社会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人的私德是怎样的。
一般地讲,关于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对于职业伦理是十分重要的,在公德之内或职业伦理之内应当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但在私德之内或职业伦理之外则应当宽容自由、注重说服劝导。
卢梭曾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反映了人生所面临的种种冲突与无奈。同样,人在道德领域也时常面临着难以逾越的伦理冲突,这种冲突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哪怕在临终时都难以释怀;这种冲突无处不在,几乎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看成是由理智、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的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理智代表了人的理性部分,情欲则代表了人的世俗和物质的部分。身体永远有对于物质和感官享乐的需求和欲望,这些感性欲望是与人的理智对理性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根本相左的。情欲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稍不留神就要脱离理智的控制,做出违背理性规范的事。而人是有所追求的动物,人的灵魂和精神永远都想摆脱身体情欲的限制,达到无限美好而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由于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人的身体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使人在有生之年,永远都不可能脱离尘世,达于超脱。因此,人的心灵永远都处于理性与情欲、理想与现实的斗争与冲突中。
人的冲突不仅表现在人的心灵中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情欲的内在冲突,而且也表现在人的感性欲望与各种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人打交道,发生各种关系,需要遵守各种规范。同时,人的高贵性还要求人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文明人,并在很多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他人或集体利益的保存。而人又是自利的,首先必须求得生存,这就导致了个人权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社会要求人们拾金不昧,然而,对于一个饥饿和穷困的人来说,或许这偶遇到的仅有的一点食物或金钱就能让他及其家人摆脱窘境,获得生机。到底是该上交所得之物,还是留作自救,有良心的当事者心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扶危济困、舍己救人是社会所倡导的高尚行为,但若帮助别人,反而会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和损害,我们该如何选择?“英雄流血又流泪”既反映了社会对好人好事保护不力,同时也表明了维护个人利益与践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冲突不仅表现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当人们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困惑与两难抉择。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的冲突。由于历史和宗教等原因,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就会产生相应的碰撞与冲突,许多冲突事件或国际争论往往就是由伦理文化的差异引起的。比如,一夫多妻在阿拉伯地区是合理合法的,而在英美和我国则为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近代欧洲探险者曾发现北美大陆某部落的人杀死年老的父母为其送终,以减少老人的痛苦,而这是我们大多数文明社会的人们所不能忍受的。又如,在基督教文化中,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无论出于任何目的和原因的堕胎都等于谋杀,都是不允许的。安乐死也是一样。而世俗道德则从怀孕者的立场出发,或出于某些功利目的,允许一定条件下的堕胎。此外,其出于对生命高贵性的认同和对人的自主权利的尊重,也允许一定条件下实施安乐死。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的伦理规范是不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即使在同一种文化内部,也会出现各领域和行业内的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整体道德规范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情况,体现出伦理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和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如新闻媒体记者既要忠于事实,准确及时报道事实真相,同时又要在必要的时候顾及某些人的利益和感受,或为保守国家机密而隐瞒事实的真相。科学家的职业道德是科学和创新,但面对有些道德禁区,如像克隆人和试管婴儿的科学实验,科学家该以何者为先?医生以挽救病人生命为最高宗旨,但面对痛苦万分、生不如死的病患,是否该实施安乐死?这些都是不同的职业领域道德冲突的表现。
在同一文化内部,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导致原来的伦理规范所适用的具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不能有效地规范或调节当下人们的利益和行为,也会导致传统与当下人们的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比如,在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三纲”、“五伦”不仅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而且也是整个社会调节不同利益阶层和阶级之间利益和道德关系的伦理准则。而随着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的解体,在新的以个体为主导的公民社会里,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取代了传统的等级服从关系,调解人们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理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社会的“孝”要求“父母在,不远游”,而现代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即使再孝顺的儿女,都不可能一直恭顺地守在父母身边。传统所谓的“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则更是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如果在新的条件下,当事人还想以传统的规范来要求对方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冲突,表现出其不适应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原本明确单一的伦理规范显得措手不及,无法再有效地规范和指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并有可能从根本上冲击和颠覆我们已有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理念。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试管婴儿的出现、人类器官的大量移植以及“克隆人”问题的出现,不仅对人类已有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观念带来混乱,而且对“人”的定义和理解将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和伦理观念带来极大冲击。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伦理变革和冲突,就成为当前无论伦理学还是医学和科学界,甚至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不仅使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而且也有能力去应对和解决这些新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问题。长期的文明发展和经验积累,使人们已确立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念,如“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公正原则”、“责任原则”等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并通过平等协商以及允许纠错等程序,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伦理冲突的妥善解决。然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些伦理冲突,一方面要加强伦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针对新情况出现后的伦理混乱和伦理冲突,尽快制订相应的策略和办法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增强人们在实践中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自决能力。毕竟,任何的规范都是有限的,只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才能成为自己最根本也是最可靠的道德法庭。
处理行政伦理冲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徐良根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UAI200710010htm
结合生动案例,深入论述了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有利于营造人们和谐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行政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湖南长沙410004
关键词:行政伦理;冲突;和谐社会
分类号:D035
DOI:CNKI:SUN:HUAI02007-10-010
正文快照: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利益多元化、观念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公共行政人员面临的伦理冲突将日渐增多。所谓行政伦理冲突,是指公共行政人员面对同一种情况,意识到不同伦理准则提出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要求,公共行政人员不能同时遵守这些要求,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并不是能够轻易做出的,遵守了其中一种要求,就意味着违背了其他的要求,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将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它使公共行政人员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有利于营造人们和谐…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邵春明,王驰; 西方行政伦理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49-51
2 董建新; 解析行政伦理 [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年03期; 18-23+139-140
3 刘祖云; 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J];江海学刊; 2005年01期; 82-88
4 龙兴海; 确立行政伦理的依据 [J];道德与文明; 2004年05期; 30-33
5 王慰; 论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与影响 [J];理论导刊; 2003年08期; 37-38
6 李学; 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建设 [J];行政论坛; 2002年06期; 29-31
7 赵军; 试析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J];价值工程; 2005年02期; 13-16
8 江秀平; 对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 [J];中国行政管理; 2000年09期; 19-21
9 邢传,李文钊; 西方行政伦理探源——兴起、原因及其历史演进 [J];天府新论; 2004年01期; 67-70
10 何一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急切呼唤行政伦理学——《行政伦理研究》评介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01期; 128
论社会发展的伦理张力
强以华
社会发展包含着自己的逻辑,并依据自己的逻辑向前运动,但是,社会从来不以纯粹逻辑的形式直线式地向前运动,而是通过纵横交错的偶然事件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形式“左右波动”地向前运动。因此,为了在理论上更为真实地把握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了使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更为有效地服务于政策决策,就不仅要研究社会发展的逻辑,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要进一步研究社会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左右波动”,寻找“左右波动”的合理界限。本文试图从“伦理张力”的角度对此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
“张力”本意是矛盾两端的拉拽力量。社会发展的张力,这里特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并常常伴有或大或小负作用的矛盾两端的拉拽力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矛盾的两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均衡,总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并在这种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推动社会在这一动态平衡中带着某种负作用向前发展。这种状态就是社会发展的张力状态。社会发展的张力并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常态情况,在人类组成社会并进行交往的最终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的各类手段之间尤其如此。
人类之所以要组成社会并进行交往,其目的也许多种多样,但是最终目的则应该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为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里,“生存”指人类的整体存活以及越来越好的整体存活,“发展”指人类在生存基础上的整体、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避免发展一词可能带来的歧义,我们用“整体、自由、全面、和谐”四个词来界定发展。整体指发展必须是人类整体或相关区域(例如国家、民族)全体人群的发展,自由指发展必须是相对最符合每个人个性要求的发展,全面指发展必须是人在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和谐指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了简洁,我们用“人类美好生活”来指称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指称人类之所以组成社会并进行交往的最终目的。
人类的美好生活作为人类组成社会并进行交往的最终目的,决定了社会系统最终的应有功能是促进人类的美好生活。这一应有功能可以通过两个层次表现出来:一个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层次,我们称这一层次的应有功能为“社会整体系统的应用功能”(以下简称“整体功能”);另一个是诸如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法律、艺术等等社会各分支系统的层次,我们称这一层次的应有功能为“社会分支系统的应有功能”(以下简称“分支功能”)。整体功能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方式为:一方面组织社会各分支系统有效地履行分支功能,从而为实现整体功能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另一方面采用鼓励、限制、平衡等各种手段对社会各分支系统所实现的分支功能进行协调,以确保发展的整体性、自由性、全面性与和谐性。分支功能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方式为:不同的分支系统通过各自的理论、政策和行为履行属于自己系统的一个侧面的应有功能,从一个侧面帮助实现整体功能,促进人类的美好生活。
人类美好生活与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尽管属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但一般来说,二者总是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因为整体功能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促进,总是兼顾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完整性(整体性、自由性、全面性、和谐性),所以整体功能的实现其实就是人类美好生活一定程度的完整实现。然而,人类美好生活与分支功能之间的关系则常常属于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就人类美好生活与分支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本质上也保持着一致性,因为分支功能从一个侧面促进人类的美好生活。但是,分支功能正因为仅仅是从一个侧面促进人类的美好生活,因而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侧面(其他分支功能)的要求,甚至可能会与其他侧面相矛盾,导致分支功能在从一个侧面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从其他侧面妨碍人类美好生活完整实现的负作用。换句话说,当分支功能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手段的时候,即始终既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应有功能又保持与其他分支功能相互协调的时候,它们便与人类美好生活保持一致而不矛盾;当分支功能或多或少忽略了自己是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手段的时候,即忽略了既必须有效履行自己的应有功能又必须与其他分支功能保持相互协调的时候,它们便与人类美好生活之间既统一又矛盾。正是这种既统一又矛盾的状况,使社会发展常常处于张力之中。
不仅如此,人类美好生活与分支功能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还常常是一种悖论,从而使社会发展的张力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对于特定的社会分支系统来说,或者对于参与特定的社会分支系统活动的人来说,常常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要充分顾及自己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手段地位,因而充分顾及不伤害其他分支功能,往往需要对自己有效地履行自我系统的应有功能做出某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我系统的应有功能,但是这样一来,势必导致自我的应有功能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如果要充分有效地实现自我系统的应有功能,则往往需要特别重视自我系统的应有功能,甚至将自我系统的应有功能看成是唯一因而也是最终的行为目的,因而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忽略其他的分支功能,从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人类美好生活的完整性,这样,虽然可能在一个侧面(自我系统应有功能的侧面)特别有助于促进人类的美好生活,但同时却妨碍了社会其他分支功能的实现,妨碍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完整实现。这种情况在近现代西方社会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特别典型地表现了出来。
二
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科学以及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技术的发展,要比东方社会迅猛得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西方哲学使科学精神成为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则主要(不是唯一)以科学精神决定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西方科学精神本质上肇始于古代希腊。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那里,“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第164页);后来,哲学虽然逐渐包含了真、善、美的研究,但是形而上学始终因自己属于“科学之科学”而自豪;近代以来,从培根的《新工具》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科学理性的认知问题。其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动力。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一个按照“资本的逻辑”运行的社会,资本的逻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利润和财富,因而研究认识能力、掌握自然规律成为近代社会以来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其三,近代科学对于中世纪宗教的“反动”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难以抵御的道义支持。中世纪宗教对于近代科学萌芽的扼杀为人类历史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被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的伽利略、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使人类记忆忧新,因此,“科学研究活动作为纯粹中立的事实完全可以超越价值,不允许对其设置任何‘禁区’”这种看法,似乎成为人类的共识。上述三个原因使科学取得了君临其他一切学科的地位,从而一方面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分支功能,另一方面又使科学和技术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妨碍了其他分支功能的实现,从而也妨碍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完整实现。毫无疑问,西方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从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直接结果看,它们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了自然规律,更多地获取了物质财富;从其间接结果看,科学和技术的显赫地位以及哲学作为世界观的侧面“帮助”,使科学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成为西方人理解世界和组织社会的路径,既使人类更为客观地理解了世界,又使社会因理性化的组织变得更为高效。因此,科学和技术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分支功能,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但是,西方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产生价值的同时又衍生出了负价值。从其直接结果看,对自然认识能力的空前强大导致了人类互相征服能力的空间强大,大规模的战争时刻威胁着人类自己,特别是对自然的无情拷问,使自然资源被残酷掠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其间接结果看,原本春花秋月、鸟语花香的客观世界变成了冷冰冰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世界,原本热情洋溢、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变成了失去情感的程序化、标准化的社会,甚至真实的人也成为仅仅精于计算的理性人(经济人)。
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比东方社会迅猛得多。之所以如此,也有很多原因,诸如“资本的逻辑”的推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运用等等。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到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实证理论,逐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逻辑一致的客观经济模型”。从理想性来看,实证经济学在假设人的自利动机时排除了实际存在的其他一切动机(特别是伦理动机),在假设完全的市场竞争时排除了实际存在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在假设完全信息时排除了实际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状况,在假设充分就业时排除了实际存在的经常性的就业不足,因而它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型。从逻辑一致性来看,在实证经济学的理论中,导致财富增长的局部或一般均衡依赖于“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依赖于自由的市场竞争,自由的市场竞争依赖于经济人的假设,这几种依赖关系在逻辑上必然联系、高度一致。从客观性来看,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实证经济学以“看不见的手”为理论核心,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主观臆想,其实质是一种“客观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这一经济模型排除了经济活动中一系列非利益的动机,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深刻、更纯粹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本质,因而才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一句话,更好地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人类的美好生活。正如阿马蒂亚·森在评论实证经济学家时所说的:“也许,作为个人,经济学家会表现出得体的友善,但在经济学模型中,他们却假设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单纯的、简单的和固执的,以保证其模型不会被友善或道德情操等因素所干扰”(森,第7页)。同时,这一经济模型也正因为排除了经济活动中一系列非利益的动机,特别是排除了经济行为人的伦理动机,因而在促进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导致了道德贫困,特别是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财富分配平等的失衡,妨碍了伦理系统分支功能的实现,妨碍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完整实现。其实,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就是针对平等失衡引起的社会危机而提出来的规范经济学理论。
三
近现代西方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所衍生的价值和负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合理对待社会发展的张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对待社会发展的张力呢
第一,必须排除消除张力状态的幻想。所谓消除张力状态,就是或者通过张力一端克服(或相对克服)另一端的形式,或者通过张力两端进入均衡(完全平衡)状态的形式,使张力状态变为无张力状态。其实,这两种状态都是幻想。张力一端克服(或相对克服)另一端的形式是一种主观上不应该采用的形式。例如,在人类美好生活与科学以及技术之间,我们不可能设想人类的美好生活可以没有科学以及技术,更不可能设想科学可以完全无视人类的美好生活而有价值意义;再如,在效率与平等之间,不可能设想人类的美好生活是一种只讲效率却忽视平等的生活,也不可能设想这种美好生活是一种只讲平等而完全没有效率的生活。张力两端进入均衡状态的形式则是一种客观上不可能采用的形式。其实,在社会发展的种种张力面前,例如在效率与平等方面,无数政治家们和理论家们都曾经而且正在寻找各种完全平衡的解决办法,但是都没有找到这样的办法。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抉择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但是他说:“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Okun,p2)福利经济学家们为平衡效率与平等而绞尽脑汁,或主张效率优先,或主张平等优先,或主张同时兼顾效率与平等,最终同样找不到完全平衡二者的办法。国内有论著将福利经济学的困境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局限,这一归结虽然有某种道理,但却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能够找到使二者均衡的办法。由此可见,社会发展不可能处于无张力状态。我们只能在承认张力始终存在的基础上,使这种张力成为合乎伦理的张力;确立“伦理张力”应是处理社会发展张力的最佳选择。
第二,努力确立社会发展的伦理张力。这就是设定一个道德界限:只要张力两端的拉拽在这一界限之内,就将其视为合乎道德的张力;一旦张力两端的拉拽超越了这一界限,我们就将其视为不合乎道德的张力。设定这一道德界限,使社会发展的张力成为伦理张力,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确立张力两端必须共同遵循的基础;二是在社会发展具体阶段的意义上确定张力两端相互拉拽的合理界限。其中,前一种意义比后一种意义更为根本,后者与前者相矛盾时必须服从前者。
首先,必须在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确定张力两端必须共同遵循的基础。前述表明,社会发展的张力的两端都有价值,并且一旦某一端的价值增至某一界限,又会衍生出某种负价值,而且其价值越大往往负价值也就越大。然而,社会发展的张力的两端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或负价值,最终的判断标准只能是人类的美好生活。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来看,社会发展张力的两端无论如何进行拉拽,最终都不能超越人类美好生活这一根本要求,不能从整体上有损于人类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说,其妨碍人类美好生活的负作用决不能超过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最终的意义上,应该将人类的美好生活(“生活的逻辑”)作为社会发展的张力的两端必须共同遵循的基础。如果说西方福利经济学不能最终解决效率与平等的矛盾,那决不是因为它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学不能找到效率与平等的均衡状态,而是因为它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学始终遵循的是“资本的逻辑”。
其次,必须在社会发展具体阶段的意义上确立张力两端相互拉拽的合理界限。在社会发展具体阶段的意义上,往往会出现需要对社会发展张力某一端进行限制而对另一端进行鼓励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总是在张力状态中发展;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张力常常过分倾向于一端或者另一端,因而社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端而鼓励另一端。例如,中国刚刚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由于计划经济年代过分重视平等却忽视了效率,因此就必须更为重视效率;反之,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因而平等问题又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社会在发展的具体阶段上限制或鼓励张力的某一端时,其限制或鼓励并非毫无节制,而是必须限于合理的界限或者说合乎道德的界限。那么,如何确立这一界限呢为此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质的方面,就是张力某一端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牺牲必须真正有利于张力另一端的发展,例如在效率与平等的关系之间,效率以一定程度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牺牲必须真正有利于平等,反之,平等以一定程度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牺牲必须真正有利于效率。所谓量的方面,就是张力某一端的牺牲必须以不从根本上影响此一端的发展为界限,或者说始终使这一端的牺牲保持在量变的范围之内,不能引起质变。例如,在效率与平等的关系之间,逐步提高效率时不能引起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即将分配差距控制在能够保持社会稳定的范围内),反之,逐步促进平等时不能妨碍效率的继续增长(即将平等控制在远离平均主义的范围内)。
总之,面对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必须将张力两端之间的关系最终奠定在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奠定在“生活的逻辑”的基础上,并在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中,坚持社会发展张力两端之间的合乎道德的界限,从而建立社会发展的伦理张力。
http://wwwcassnetcn/sktuanti/yanjiuhui/yanjiuhuihtm
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人文意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礼仪专修学院网 点击数:4845 更新时间:2008-5-15 17:55:59
传统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承续,古代道德文化是现代道德文化的源头;现代道德文化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的开发与转化,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开发与转化的必要与可能。1990年起,我们在中国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开发与转化的实践,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的实验研究。10余年的历史证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开发与转化,对现代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既具理论意义,又具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开发与转化的可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
http://wwwbaiducom/slm=0&si=&rn=10&tn=cobar_pg&ie=gb2312&ct=0&wd=%C2%D7%C0%ED%B3%E5%CD%BB%B6%D4%C9%E7%BB%E1%B7%A2%D5%B9%B5%C4%D2%E2%D2%E5&pn=10&ver=0&cl=3&uim=0&usm=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