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患病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5%,男孩多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岁前,主要表现为:①认知方面。注意广度狭窄、抗干扰性差、不能预见行为后果。②情绪方面,易兴奋,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③行为方面,以多动并伴攻击性行为为主。④人际交往方面,与家长、教师和同伴关系不良。病因复杂,常为遗传、脑损伤、铅中毒、心理社会因素和不良家庭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防治关键是提高家长、教师对该病的认识。虽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但对该症的发展和结局有影响的结论是肯定的。家庭不和睦、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早期母子情感剥夺、寄养等,都可能增加ADHD的发生几率,进而影响儿童行为、情绪的发展。因此,ADHD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三方面的公共努力,开展心理治疗、教育和行为训练结合的综合性矫治,重点是提供行为指导。行为治疗多通过正强化法,帮助其建立一些适应良好的行为。也可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治疗同时,应取得父母、教师的的充分理解、参与和配合。例如,可故意忽视其一些问题行为的表现;相反,一看到良好的行为表现即给予鼓励,引导其逐步强化这些行为。
(2)学习障碍,是一组以阅读、书写、拼字、表达、推理、计算能力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包括阅读障碍、数学/运算障碍、书写障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患儿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及原发性情绪障碍。学龄儿童检出率约为3%~8%,男多于女,小学低年级相对高发。典型表现为:①一门或多门功课成绩低下;②阅读、计算,拼写困难。手眼不协调;③多动,注意力不集中;④自我意识低下,继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的防治重点是早期预防和干预,包括: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脑损伤;正确开展早期教育;及早对家长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教师、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容易发生误解,使儿童受到不当对待或责罚,对其人格成长与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许多患儿得不到适当教导,学业受挫折,造成中途辍学,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学习障碍患者应持接纳、鼓励态度,接纳其缺陷,重视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势能力;改善患儿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根据其障碍性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性治疗。应尽可能取得家长、教师的配合,避免因要求过严而导致自暴自弃。采用教育性治疗、心理辅导、游戏性行为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矫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3)拒绝上学,也称"学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体主诉而不能规律地坚持上学,属较严重的情感障碍。患儿约占学龄儿童的l%~5%,年龄偏大(如出现在初中阶段)。拒绝上学实质上意味着该生的就学失败;其社会功能、情感发展也必然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拒绝上学与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适应性障碍、节律性睡眠障碍、抑郁等情绪-行为障碍有关,但相当多的患儿可伴有以下症状:①不明原因的疲劳、积极性低,②注意力和记忆功能低下。③头痛、眩晕、情绪不良等神经症状;与儿童慢性疲劳症候群相类似。多数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儿童可有明显的学校功能破坏和社会活动降低,不能维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学习。这意味着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也是导致学生拒绝上学的可能原因。日本文部省2002年报道,约28%的日本初中生因患CCFS而导致拒绝上学。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来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且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医生必须能诊断和治疗。
美国1980年代的调查,情感障碍的时点患病率男为4%,女为8%。我国1982年的调查,情感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仅0.076%,差距甚大。此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致,在我国,轻度抑郁常不被本人及周围人认为是病,因而不会去求诊。
病因
情感障碍经多年的研究,也未能发现单一的病因,仅提出许多发现和假说,现分三个方面叙述:
(一)遗传因素 人们早就发现情感障碍患者有家族集聚现象,此种现象可能是由家庭环境影响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基因传递所致。
在情感障碍中,有的只表现抑郁发作,称为"单相型";有的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调查表明,双相型的患病率为1%,而单相型为5%~15%。双相型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型较多,单相型也不少;而单相型的一级亲属中,大多是单相型,双相型很少。这说明,情感障碍是有一定遗传性的,而单相和双相型在遗传上也有一定的联系。
双生儿的寄养儿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情感障碍的遗传性。一个大样本双生儿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为双卵者的4倍(65∶14)。
遗传学的连锁分析发现,部分患者的易患基因与X染色体有关。1980年代曾有人报告在美国一个不与外界通婚的家族中发现双相型患者的易患基因与11号染色体的短臂连锁,此发现曾轰动一时,可惜未能进一步证实。由于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有65%,说明情感障碍是遗传的;又由于还有35%不同病,说明如果本病是由某一基因引起的话,则此基因的外显率是不全的。
(二)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经验发现,不愉快事件可引起情绪低落,特别是当事件很严重、接踵而来或持续很久,而当事人又有"易感性"时,更容易引起抑郁症。但有些不愉快事件也可能是疾病的后果,例如在抑郁症的早期,由于不能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因而受批评,甚至被解雇,因而又使抑郁症症状更突出,使周围人认为疾病是"解雇"造成的。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必须注意此点。
据美国的研究,现在40岁左右的人,其抑郁症的患病率较过去高,其初发年龄也提前。据认为这一现象很难用遗传解释,而可以用近数十年来的升学、就业竞争更为剧烈,社会经济情况更不稳定来解释。我国近年来抑郁症诊断亦有增加,是否与升学竞争、经济转轨有关,有待研究。
(三)神经生物学因素 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有一些有助于说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神经生物学发现:
1.神经递质方面对本病的儿茶酚胺假说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和验证,有初步证据说明抑郁症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有关,特别是某些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支持这一点。例如丙咪嗪有抑制突触间隙处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减少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分解作用,均可间接增加此类递质。而能减少此类递质的药物,例如利血平则可使抑郁加重。另一递质,5-羟色胺,亦被认为有缺乏现象。例如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氟西汀疗效就被认为与间接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有关。在抑郁发作期,上述递质代谢物(例如MHPG、5-HIAA)的排出也有减少。另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平衡作用,当乙酰胆碱功能加强时可以出现类似抑郁的作用。
2.神经生理方面 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广泛的异常,包括慢波睡眠的缩短、眼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眼快动睡眠频度增加,这些发现与抑郁患者主诉的睡眠变浅与减少一致。
3.神经内分泌方面早期研究已发现抑郁患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异常(血浓度及尿中代谢物浓度增高),自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出现后,亦被用于研究抑郁症。结果发现在重症抑郁中,有30%~70%在投予地塞米松后不出现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抑郁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异常。后来又发现其他某些激素也有功能异常(例如TRH→TSH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作用),说明其异常是在下丘脑或更高的中枢水平。
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
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精神病是精神病学中的常见病。它的出现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严重的影响到了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那么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有哪些呢?
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1小孩精神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小孩患上精神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是很明显,仅仅会出现少许的情绪以及行为的异常,有些小孩患病后常常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也不同周围的人谈感情。
小孩患精神病带来的危害
1小孩子患上精神病后,常常会出现人格的障碍,一旦出现精神障碍后,可会持续终身,对孩子日后成长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2小孩子患上精神病,不仅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同时对身体健康也产生同样危害。患上精神病后常常会诱发身体功能的紊乱,例如容易患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神经性皮炎等等,这些疾病对小孩的健康危害性很大。
3患上精神病的小孩,常常会出现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疲劳无力、惊慌失措或是情绪紧张等,严重还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的现象。
在精神分裂症的三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早期症状
早期阶段
在早期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实际上非常微妙,很难被发现。
在这一阶段,个性首先发生变化:
患者会突然变得冷漠,不太善于交际,逐渐与他人疏远,与自己隔绝。一些患者甚至可能有强迫症的症状,如害怕污垢、攀爬、犯错以及无端的恐惧和焦虑;敏感、多疑、讨厌任何人,喜欢独居、迟钝、自我微笑等。
其次,患者会出现类似神经症的症状:
例如,注意力会下降,工作会发呆,效率会低,失眠症状经常发生。脾气会变得更加暴躁,精神会变得无精打采。
认知障碍也可能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障碍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精神症状出现之前。例如,儿童期患者的认知和智力水平与同龄人显著不同,他们不专注于社交。
在精神分裂症的三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早期症状
对于相同的知识内容,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的理解能力要差得多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一样。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不仅治疗效果会更好,而且患者也会得到更好的康复。因此,一旦发现家属有精神障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争取最佳治愈时间。
完整开发阶段
通过早期阶段后,在此阶段,患者将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
典型的是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减退。一些患者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感到不舒服,如拉、扭、挤。
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2儿童精神病的症状表现:
智力障碍,这类症状一般在精神病的'发病早期不会出现,但是患病时间长的话就会有所影响,一般大多数患儿都不会出现这类症状。运动和行为异常,患儿时常表现出兴奋不安,毫无目的性的乱动、反应迟钝,呆板等症状。少数患儿还会出现损物和伤人的症状。感知障碍,此类患儿一般表现为出现幻觉,如幻视、幻听等,少年精神病患者中这类症状比较多见。
患者身体的变化。精神病患者不但心理出现问题,而且他们的身体和神经系统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如发现有个别神经系统体征,通常不稳定,都不具有特征性。血液和脑脊液一般正常。紧张性木僵状态病人的躯体变化较为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可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极少数病人尚可出现病理反射或阵挛现象。
具体表现为:
A、情感障碍
患有精神病的儿童常常感到孤僻,对人冷淡,不善言语,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f 情绪波动等症状。
B、感知障碍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
C、智能活动障碍
智能活动障碍是精神病的症状之一,它一般发生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
D、运动和行为异常
精神病患者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有时常常表现为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儿童精神病是儿童的童年不再那样的快乐,小小的年纪就要受到病痛的折磨,这是多么的让人伤心的事啊!所以儿童一定要预防精神病疾病的发作,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儿童早期精神病的症状313岁儿童精神病早期症状
13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热情且充满朝气的。但如果他沉默寡言,每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不喜欢分享日常生活和收获感悟,也不参与学校课内外活动,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很容易情绪激动,继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和说出一些过分的话语,那家长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因为这些都是儿童精神病早期的症状表现。
其实,对于13岁的儿童来说,如果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和疾病的话,基本都是有迹可循的,家长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提前发现。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孩子是否存在精神系统方面的问题,一定不能讳疾忌医,要第一时间带他到儿童精神科咨询就诊,早确定早治疗,也能帮助其恢复。
尽管目前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年龄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必须记住,13岁之前开始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是极其罕见的。当儿童被怀疑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临床评估应包括全面的个人、药物、心理社会和家族史,以及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评估和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辅助信息。
儿童精神疾病症状是怎样的
首先,儿童精神分裂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产生的危害也会随着增大。通常儿童在初期的时候,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都不太明显,可能只是会出现一些小情绪和异常的行为。患儿比较轻的,可能会表现在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遇到事情容易畏缩退却,不喜欢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表现得很冷漠,没有正常孩子的活泼天真。
其次,还有一种是儿童多动症,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通常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也属于精神病的一种。这种精神病在幼儿的时期就可以看出来,表现为多动不停歇、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如果发现孩子动作笨重,甚至胆子大到无所畏惧,这时候家长就要警惕可能患有儿童精神病。
最后,精神病的孩子需要我们关爱和守护,他们的生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重,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当孩子如果有这些症状,可以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并配合治疗方案帮助小孩走出困局。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70%的抑郁症成年患者,他们的心理障碍萌生于青少年时期。而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却往往让其出现心理扭曲等不正常的现象,下面介绍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恶劣的人际关系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健康是需要进行培养的,家长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儿童心理不健康对其成长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健全,还需要结合以下方法进行:
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2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二大信号——
信号一: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经常会找学校的错,公立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某位老师的不当行为,一些熊同学故意整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原因,但人是会适应环境的,为什么其他同学在学校里面好好的,自己家的孩子这么严重?家长除了找外部原因,也要多一个心眼,想想是不是自家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网瘾
童书妈妈是“人性本善”的拥护者,我们相信孩子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都会对自己负责,会寻找自己发展得更美好的路径。如果孩子出现放弃自己、不爱护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而以放弃状出现难以抑制的网瘾,那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管不住自己,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那仅仅是因为懒,但如果一直拖延,而且是很小的事情就能够让孩子畏惧做、拖延做,大事小事堵塞在一起——这样的情况,老师当然可以第一时间请家长,家长第一时间该做的不是“教育”孩子,打、骂、训斥都是无效的,要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热爱玩耍、热爱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健康必然有问题。只是,究竟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才不出门的,还是因为老不出门出现心理问题,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
信号五:不交往
不爱跟人交往,很多时候被理解成孩子内向,以为只是性格问题,但内向跟不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呆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都越来越少,那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
厌恶老师跟第一个厌恶学校有些类似之处,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出老师被厌恶的证据,换老师,换学校之上——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是孩子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那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不能理性处理关系,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你会看见一些非常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往往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的心理有很多的情绪需要发泄。家长不要仅仅看到孩子的行为,更应该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
信号九:攻击他人(暴力行为)
砸东西是对物品,攻击他人是对人,都是属于暴力行为。能够使用语言的人,不会使用拳头,呼啸的寒风吹不掉人们身上的衣服,暖融融的阳光能够脱掉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出现暴力行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原因,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症
考试综合症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纠治,可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
表现为睡得过多或过少。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整个世界毫无好奇心,就是那么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睡觉。睡的昏昏沉沉,睡的不分白天和黑夜。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却是不睡觉,或者说,睡不着。睡眠质量不好,又会导致孩子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
表现为出现贪食或者厌食。同样的,孩子在饮食上的表现,也是心理问题呈现的一个特征。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厌食”视为“挑食”,把孩子的“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控制不住地不爱吃饭,和控制不住的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的映射。
以上的信号独立来看,都问题不大,都可能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但一个孩子五个信号以上集于一身的话,家长就得引起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次元壁(“代沟”的时尚说法),也不仅仅是逆反期,孩子很可能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说直白点,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会比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长警惕,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根本。学习再好只要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就等于树没有根,泉没有了源,一切都是枉然。
他走过来,跟我说,他其实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副院长,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刚开的那个电话,就是一位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留下一张纸条,失踪了。
我问他处理的结果如何?他说,经过一番的折腾,最终发现了这位已经出走的学生的行踪,好在没有发生自杀等极端的事件。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每个大学每年的极端事件是有一个比例的,而且,中国重点大学的低端事件的比例一直都不低。
我也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一周之内发生了两起由于学业和情感而自杀的事件。
后来,我们在北上广深杭州重庆等地的读书会,以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家庭营地上,都陆续地发现了大学、中学,乃至小学心理的种种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祝卓宏教授。他早年从事一线的青少年心理诊疗,后来,又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他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说到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屡次自杀的时候,才找到他来诊治。而他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愿意倾听孩子。
也就是说,当发生极端的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早就已经不沟通了。而如果父母早期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后来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我们作为父母,肯定都不愿意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可是,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碍的征兆。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中给出的权威数据: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而且,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70%的成人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是在青少年时期。大多表现为烦躁、逆反、并伴有易激惹的行为,而大多数的父母通常认为这些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而非一种情感障碍,就给忽视了。
倘若父母能够重视起来,做好干预的话,孩子再次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
案例:从小到大,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是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
回过头来想,我的情绪其实很早之前就出现问题了,但我没有关注,也没有家人关心。
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在全封闭的学校里,校园霸凌真实地存在着。
那时我也碰到了和一两个室友处不好关系的问题,当时就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但家长根本不知道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忙着上班,打工,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们究竟在经历什么。
即使偶尔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成绩怎么样,读书好不好,其它的,他们没有兴趣去听。
高中,继续读寄宿制学校。
在我们那个小镇,高考对人很重要,所以到了高三这一年,很多家长会回来,专门陪读,但父母觉得我成绩很好,住校并不影响成绩,所以我仍然住校。
可那时我的情绪状态一直不太健康,每天晚上我都是哭着上床睡觉的,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我也去过好多次。
但父母并不了解这些,成绩掩盖了所有的问题,他们认为既然你的成绩仍能名列前茅,那么你就不会有其它问题。
那时由于和父母无法沟通,我希望自己不要去他们所在的城市读大学,但由于父亲的坚持,我还是去了他们同样的城市,还读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
休学在家的时候,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无法释怀,我不能看到自己当时的报考指导书,一看到我的情绪就会崩溃,哭得不能自己。
由于没有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经历,所以休学在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折磨。
在父母看来,以前非常听话,学习努力的那个女儿不见了,我身上那些好的标签都没了。过去的我在他们看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现在却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而在我的心中,我对他们有抱怨,有怨恨,我对他们同样充满了失望。
所以我们双方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再次割腕自杀,并且还离家出走过。
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接纳这样的我,虽然,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失望的过程,但他们只能慢慢接受。
而我在休学的时间,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自己的喜欢的书,也试着在豆瓣上记录自己所看过的书。
我感觉陈医生的话对父亲影响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家庭成员要改变,要接纳对方,要成为自己。
爸爸听了之后,改变挺大的。或许他意识到了,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他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是把我当成在别人面前的谈资,以此满足他的虚荣心。
而我也知道了,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但它确实一直在影响着我。
现在,我按时吃药,也一直在做咨询。可是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状态还是会有波动,或许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让自己慢慢地好起来。
取悦自己小贴士
1、把身边朋友夸奖自己的词汇都写下来并记住,当其他朋友用同样词汇夸奖你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应得的。当这个词汇是全新的时候,记录下来。
2、身边朋友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马上给出肯定回复,安静地让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3、将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情写出来,找出这些活动中,无关工作、无关晋升,并且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然后从这些事情开始,享受恣意的时光。
取悦自己,并不容易,如果以上都对你很难,那就看看身边那些被称为任性的人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找到取悦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任性是美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3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吗
学习成绩不佳/拒绝上学
1、根据孩子的智力测试水平,孩子的学业表现低于预期水平(好脑子,坏成绩);
2、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3、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4、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5、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6、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7、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8、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9、经常对学校有负面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10、恐惧与父母分开,退缩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抑郁
1、悲伤或者无力感,活力低;
2、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自杀想法或行动;
3、情绪易激惹;
4、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6、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7、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或不恰当的内疚,低自尊。
焦虑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2、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3、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4、恐惧泛化,影响到正常生活;
5、过于忧虑被父母遗弃,过分的罪恶感。
易怒/有破坏性行为
1、对突然的事件频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2、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3、频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权威人士;
4、愤怒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毁坏物品或扔东西;
5、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6、固执地拒绝家长或老师等权威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关系紧张,多有敌对行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戏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规则,拒绝分享和合作;
9、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撒谎/偷盗
1、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2、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3、为了逃避责任、作业、家务而撒谎;
4、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5、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遗尿/遗粪/注意力缺陷
多动/睡眠障碍
1、5岁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无意尿床、尿裤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3、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动过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难安静的坐着,或者说话过多;
5、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在悲伤中醒来,伴有噩梦,梦境涉及危险场景;
7、梦游。
低自尊/敏感/内向
社交恐怖/羞怯/语言障碍
1、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2、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3、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4、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5、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触;除亲属外很少或没有亲密朋友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对接触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退缩或逃避,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读书、在房间听音乐、打游戏;
6、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7、在表现出与他人接触的意愿之前,有保证被他人喜欢的过度需求;
8、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9、在社交中有显著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紧张和颤抖;
10、语言障碍:词汇量少,难以组织长句,难以表达感受;口吃;
分离性焦虑/依恋障碍
1、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2、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3、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4、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5、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6、过快的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选择的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7、拒绝接受照料,坚持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8、储藏食物或暴饮暴食;
9、对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现出攻击;
10、频繁撒谎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东西。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行为征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询,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咨询、治疗,千万别耽误孩子的最佳时机。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顺应力,这是指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处理能力。
但孩子的心理顺应力还并不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缓解压力,
所以有些在大人眼中看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是天大的事,无以排解。
成年人解决问题有千万种方式,可是对于不快乐又解决无门的孩子来说,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上心理不健康的信号,父母除了要第一时间带孩子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外,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父母帮孩子减轻生活和学业压力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1、确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2、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做事或说话聊天,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心理的满足;
3、只允许孩子因为喜欢而非同学压力而选相关课程;
4、如果你的孩子常规性地不能在12点以前睡觉,应该尽快对他的学业或兴趣班进一步的了解和适当的安排;
5、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做他们喜欢的事得以从课业压力中解脱放松和学习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确保孩子不是仅仅为了增色简历而非个人爱好而选择课外活动;
6、告诉孩子你爱他们本身,不是爱他们带回家的成绩。告诉他们:他们是你的命根子!你每天都爱他们,在他们以后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会有更多的人爱他们;
7、告诉孩子不要用目前学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告诉他们:你比你想象的要更聪明有能力。你会在大学感觉很棒,所以好日子就要来了;
8、带孩子出去参加爬山、露营或其它户外活动,这是减压的好方法。男孩在共同活动如车里或爬山时易于敞开心扉,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
9、告诉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是好的经验,它使你对克服它并从中走出来更有经验和信心。所以拥抱挫折失败吧,因为它使你强大,不要害怕它;
10、学会从朋友、父母、老师和其他成人那里寻求帮助,清楚明白寻求帮助是聪明而非软弱的表现;
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
随着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欢迎浏览。
青春期的孩子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大人们将此理解为叛逆,觉得孩子长大成熟后就好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青春期也是精神疾病高发期。家长和老师请勿忽视他们的心理世界。
双相情感障碍
15-19岁是首发高峰
近来,双相情感障碍为人们逐渐熟知,它可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杀手”。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并伴有与异常心境相适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改变或紊乱的一类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为26%-78%,约占情感障碍的50%,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抑郁障碍的复发率超过80%,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超过90%,只有7%的人终生只发作1次。
双相情感障碍多在45岁以前发病,15-19岁是首发高峰。首次躁狂发作一般发生在青年期,起病较急,可在数日内发展到疾病状态,相对来说,抑郁发作起病缓慢。躁狂和抑郁发作没有固定先后顺序,也可同时存在。躁狂发作的自然病程通常为两周至四五个月不等;抑郁发作的自然病程较长,约6个月,很少超过1年,老年期患者除外。
双相情感障碍病程复杂,首发常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60%的患者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是10年,该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国内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没有得到治疗,36%的患者在发病10年内没有得到治疗。研究表明,20%-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具体表现有:
抑郁相 患者常常不愿说话、不愿出门,以前爱干的事情现在通通没有兴趣,晚上睡不着,早上三四点就醒,感觉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还有一些患者除了心情不好,更会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感,如腰疼、背疼、肚子疼等,到各大综合医院检查都没有问题,可疼痛就是如影随形。抑郁症状特别严重者,常会有自杀念头。
躁狂相 通常这类患者会表现得异常兴奋,每天兴高采烈,但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就发脾气;话多,爱吹牛;晚上虽不怎么睡觉,但白天依然精力充沛;有好多计划,但做事虎头蛇尾、不计后果;花钱如流水,买大量用不着的东西。在疾病的高峰期,部分患者行为杂乱无章、冲动伴有攻击行为,部分患者存在伤人或伤己的风险。
强迫症
平均发病年龄9-12岁
有一位高中男生特爱干净,座位上都要垫一张白纸,总觉得周围都是细菌。因为“洁癖”,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心里很痛苦。
这个男生患的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强迫症。儿童强迫症的发病率为05%-1%,青少年时期发病率会增加到1%-2%,平均发病年龄在9-12岁。儿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两个高发年龄段,成人强迫症患者中,约有1/3的人在儿童期发病。
强迫症状通常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比如反复怀疑是不是关上了窗户,怀疑考卷是否签上了名字。强迫行为则是指病人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出门非要先迈某一只脚、强迫数台阶和电线杆等。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没有必要但又非得那样做,所以非常痛苦。
患者的性格在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人有这样的`特点:非常爱干净,办事认真,犹豫不决,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对自己要求严格,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参加高考的孩子都有好胜心,但如果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几点睡、几点醒、几点吃饭,作业不能错一个字,这种过分的自我求,很可能增加强迫症的发生风险。还有研究发现,儿童强迫症的发生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自身比较固执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有强迫症的孩子。
焦虑症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焦虑
高考前,家长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争分夺秒复习。这种紧张,是轻度焦虑,为正常的心理反应,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考完了,焦虑也就自然消失了。而且,适度的紧张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使人振奋。
心理学上的焦虑症是指客观上已经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危险或威胁,而且也没有具体可以担心的对象,却出现了紧张焦虑、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焦虑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出现广泛性焦虑时,不少人会对未来莫名其妙地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慌、出汗、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失眠多梦、食欲不佳等表现;而当出现惊恐障碍(又称惊恐发作)时,病人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就要疯了,甚至高喊救命,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发作后恢复正常。
焦虑症在青少年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如头疼、肚疼、作呕等,老师讲的知识点记不住,睡觉时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在心理上,表现为与他人沟通困难,动不动就发火,过后又会感到内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做事缺乏效率,自信心下降。据对高一某班56人进行的心理测验报告分析,具有焦虑、紧张易感素质的学生有13人,占全班人数的232%。其中,表现有不同程度生理反应的8人,心理承受能力指标为中、差的有12人。
美国专家发现,由于荷尔蒙雌性激素促使更多的血液涌向女孩子的大脑,导致她们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比男孩更大。血流差异最高的大脑区域与认知能力有关,涉及人的情绪、调节和社会状态控制等环节。
恐怖症
童年受惊吓是一大原因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女孩子怕毛毛虫,青春期的男孩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不少人也怕一个人走夜路。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感受。
而恐怖症患者发作时,通常都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晕倒等,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而且,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恐怖症可以分为:场所恐怖,比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社交恐怖,害怕与别人接触,一见人就脸红;物体恐怖,如对针、剪、笔尖等锐器恐怖;害怕猫、狗、鼠、蛇等,则是动物恐怖。恐怖症的发病者,青年期与老年期的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童年时受过惊吓,虽然“好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
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的人,也容易患恐怖症。因此,培养勇敢、开朗、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精神病患者,早期都有一些蛛丝马迹的症状,常不易被人注意。继往一段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过程,才发展成典型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癔病等)。如能在发病的初期,就能及时发现,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多数是可以减轻或制止一些精神异常的症状发生与发展。
但如果早期不加注意理会,等到完全精神失常时,再去不管用什么好方法治疗,治愈和好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为了早防、早治、早好转,现将常见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介绍如下:
一、情感方面的异常:
1、发现他对外界兴趣逐渐减少,对其切身事物常漠不关心,不置可否,但对某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却特别关心注意。2、反应淡漠 迟钝,或对小事容易过份激动,或常自言自语或无故嬉笑、哭泣,情绪表现与思想内容不符合。3、对很平常的事无端产生疑虑、胆怯、紧张、害羞、怒恼等。
二、行为方面的异常:
1、常孤独不合群。社交减少了,常闭门独坐或卧床不起。2、对事物的理解、看法及处理违背常理,性格变得离奇古怪。如家中有饭不吃而常到不很亲熟的人家中要人家招待吃饭。3、做事无恒心,易急躁或拖拉,易出差错,常失眠、记忆、减退、工作学习成绩逐步下降。4、不注意卫生与保健。不修边幅,久不理发、刮胡、也不美容,不遵循风俗习惯,不注意交通规则,逐渐失去自尊心。5、常遇事强词夺理,固执已见,或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心不在焉,独处若有所思。
三、思想方面的异常:
1、常有妄想,即对根本毫无根据的事常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坚信不移的去朝思暮想。又可分为(1)迫害妄想——如坚信有人要杀害他或欺悔他,故终日提心吊胆,防不胜防。(2)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了大错、重罪而有饭不吃、有床睡地板上,还美其名曰“自戒惩罚”。(3)夸大妄想——如自认为是很伟大、名望高、有权势、体健、艺高过人。常夸夸奇谈,目中无人,唯我独尊。(4)疾病妄想——坚信自己患了某种重病或不治之症,从而轻生悲观想自杀。(5)恋慕妄想——坚信某异性在爱恋他(她),从而千方百计去追求对方,实为单相思、自作多情。(6)猜疑妄想——如坚信配偶另有新欢,有第三者,或坚信别人要害自己,但实为无中生有。
四、常有幻觉:
即没有任何内外环境的实际刺激,而且己有某些明显感觉者称谓幻觉。常见的有(1)幻听——听见有人在骂他、夸他、指责他。(2)幻视——看到已故亲友或鬼怪。(3)幻味、幻臭——尝到或嗅到某种香味、臭气。(4)幻触——觉得有人在触摸他或接吻、性交,实际是没有。
由于上述的幻觉、妄想、错觉就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行为、言语。常是歌笑无常、喜怒莫测或抑郁、沉默、痴呆等。但精神病患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狂躁吵闹或忧郁迟钝的,初期仅是在某一方面精神表现异常,这是时其亲属就要提高警惕,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到精神专科诊治。切不可掉以轻心,延误诊治,将会后悔终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