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的客观本质及其逻辑关系是什么?

知、情、意的客观本质及其逻辑关系是什么?,第1张

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2、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把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成了糊涂的情感

3、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现实逻辑和事实逻辑的区别:

1、现实逻辑把事实和观点作为论据,以支持或反驳一个观点。事实逻辑把事实作为论据,以支持或反驳一个观点。

2、现实逻辑更关注事实背后的深层次真理,而事实逻辑更关注事实本身是否支持一个观点。

3、现实逻辑的目的是从事实出发,推断出更深层次的真理。事实逻辑的目的是从事实出发,推断出一个观点是否正确。

情感思维也可理解为感性思维,感性往往使人主观做出对事物的思维见解。这种思维方式也往往存在对事理认知的偏颇,以至于做出不全面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判断。理性往往可以使人客观全面清楚的认知到事物的真理,可以做出最切合实际的判断和见解。本人认为,一般情况下感性思维都是人本能的第一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才是在感性思维之后继发形成的。可以说感性思维往往存在无形风险,而理性思维却存在有形风险。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和阅历不等,所以看待事理的深浅自然有所深浅与快慢之分。本人认为两者并不存在相互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取决于你主观的意愿。如果你觉得遇到了让你难以选择的思维方式时,我建议你选择后者:客观冷静全面地找出事物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行之有效地发现解决问题。尽管有些人觉得理性思维有时候让人感觉“不尽如人意”,但是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自己。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尽量客观冷静的思考问题,做个智者……

我们都知道决定人物行动与方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仔细分析起来可以概括出两大因素,一是规定情境;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做”正是我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人物行动的内容与方式,而规定情境又是如何支配并制约着人物行动的怎样做呢?是不是有什么样的规定情境就会决定着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式和内容呢?

 比如,“约会”这个行动,而“约会”的方式和内容是怎样的呢?那就必须看规定情境是怎样的:就说早时间和地点吧!是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是晨、中午或晚间;是南方、北方、西方或东方;是家里、公园、影院、车站或酒吧和饭店大堂;约会的时间是准时、迟到或提前,是第一次约会还是经常约会;约会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女友还是同事,是恋人还是仇人,是同学还是同学与家长的约会。他们的动机目的是什么?约会双方怕不怕见熟人,约会之前双方的心情如何,约会之前双方又做了些什么,发生了哪些事情,约会的双方是急切的、兴奋的、激动的心情还是被迫的、无奈的、反感的,不得不约的心情,约会的内容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等等。以上规定境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同都会直接决定着约会的方式的不同,而约会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又在揭示着规定情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假设青年男女二人,在夏天的某个周末的晚间,约会在某酒吧的某个角落,酒吧怡人的氛围,俩人情意浓浓,相互倾诉内心的向往与爱慕,播下了爱情的种子,热恋过后终成伴侣。同样是这男女二人在两年后的夏天,同样是个周末的晚间,同样相约在某酒吧的某个角落,酒吧里仍是往常的怡人氛围,然而两年前的情意浓浓今日却是相对无言,握手道别,各奔前程。

 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二人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不同结局呢?当然是规定情境,是他们婚后情境的变化才会造成这不同的结局,而这一结局的表现方式又揭示了他们俩各自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各自无奈的苦衷。再比如,父母给女儿过生日这个行动,过生日这个行动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件极其美好的事情,是给孩子在新的一年里的祝福,让孩子在生日的那一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与期望。点蜡烛、唱生日歌、吹蜡烛、切蛋糕、碰杯……这一连串的动作充满了温馨与幸福。然而事过境迁,孩子的父母因某种原因无法共同生活,协议离婚了。但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不致使她的学业和心灵受到影响,在女儿放假回家过生日之时,父母达成一致意见,为女儿过好生日,不能有丝毫异常表现,确保平安无事。然而万事没有不透风的墙,又要掩饰,又要抑制,触景生情怎能滴水不漏,怎能不让女儿产生忧虑、猜忌和预感,结果生日并不快乐……是什么原因使父母的良苦用心化为泡影,是什么原因让女儿发现了异常,认识到生活的复杂等等。这一切都是规定情境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了的规定情境必然导致了生日的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当然这次生日决不会快乐。

 同样是女儿的生日,同样要吹蜡烛、吃蛋糕,同样是爸爸、妈妈、女儿,但时间不同了,人物关系改变了,情境变化了,生日过的方式必然与以往不同了。可以设想倘若扮演父亲和母亲及女儿的演员不去理解感受规定情境的发展和变化,不按规定情境的变化的逻辑顺序去行动,就绝不会揭示出这次生日的独特性。由此可见,规定情境决定着、制约着人物的行动不一般化的同时,也构成了人物行动的逻辑与顺序。规定情境、人物性格决定着、制约着人物行动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支配制约着行动的逻辑与顺序。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执行人物行动时要符合规定情境制约下的生活逻辑、性格逻辑、心理逻辑、情感逻辑,要符合情理符合事理。

规定情境、人物性格决定着、制约着人物行动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支配制约着行动的逻辑与顺序。训练时要求演员执行人物行动时要符合规定情境制约下的生活逻辑、性格逻辑、心理逻辑、情感逻辑,要符合情理符合事理。生活逻辑是指演员创作人物形象、执行人物行动时对各种生活现象的综合分析,并获得与时代生活发展变化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生活逻辑包括了时代生活发展走向的逻辑、人物关系的具体构成及其发展变化的逻辑,人物性格在规定情境制约下的发展变化的逻辑、事件、事实这矛盾冲突决定展开与转化的逻辑。当演员按照人物性格执行行动的时候,也必然是遵从着生活逻辑,当演员创作人物时违背了生活逻辑时同时也就违背了人物性格的逻辑。性格逻辑是指演员创作人物形象、执行人物行动的“怎样做”时要遵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和性格的逻辑,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讲人物要讲的话,做人物该做的事,不能由演员自身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想去取代人物的思想、情感、意愿、表达方式及个性。个性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情感逻辑是指演员创作人物形象,执行人物行动时要遵照人物心理、生理体现发展性格的逻辑所引起的憎恨与喜爱、厌恶与同情、悲伤与喜悦的体验并由此而生的舞台态度。演员不能以自己主观的情感体验替代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与体现。因此当演员创作人物时不该哭时却痛哭失声,不该流泪时却鼻涕眼泪一把抓,这一情感状态只能是演员自己体验的失控而决不是人物的情感逻辑所致,或者是一种表演情绪的结果。决定着人物行动“怎样做”另一因素是人物的性格。规定情境的不同决定着行动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在同一规定情境中由于人物性格的不同,行动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规定情境对演员创作人物来说是客观条件,对人行动方式方法、发展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性格对人物的行动方式方法起着主观因素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人物的性格呢?性格的态度特征正直、善良、自信、自尊、自爱、自立、执著、勤奋、富有同情心、真诚、虚伪、自卑、放任、矫情、懒惰、做作、缺乏同情心、骄傲、小气、自私等等。性格的感知特征反应迅速,运用敏捷,观察敏锐,易主观,易情绪化等等。性格情绪特征情绪的稳定程度,情绪的强与弱,情绪的高与低等等。

 以上这些性格的特征足以说明人的性格构成是复杂的,每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不同的、独有的,因此有怎样的性格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方式。同样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人是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另一个人是卑鄙、自私、缺乏同情心,这两个人在处理同一件事,甚至这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境下,遇到同一种事情,去执行同样的行动任务时,他们各自的态度,各自的行动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当演员执行或组织特定的规定情境中的人物行动时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行动中的真实,合乎情理、事理的有机性。你是否生活在人物的特定的规定情境中,你是否在规定情境中真的去看了,真的去听了,真的产生了感觉,真的去思考了,真的产生了欲望,真的去做了,真的去行动了。

注意每一个行动都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必须找到非要这么做而不那样去做的理由,因为在镜头前,舞台上没有目的和动机的行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中的行动要有严谨的逻辑和顺序。每一个行动的转化与连接必须合乎情理、事理、道理。要充分考虑到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与人物行动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注意人物行动中是血肉鲜活的,是有情感和态度的。而这些鲜明的情绪、情感、态度是人物在行动中真实体验而激发的,绝不是去掉行动的体验去演情绪和结果。

注意行动中人物的内外部节奏的把握与控制,执行行动要积极,任何不必要的拖拉、松懈都是不可取的。

注意人物行动的互动性,相互行动的有机性和实效性。

强化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真实感、信念感和逼真性,要把握好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关系,既不能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也不能丧失生活的真实。

聪明人总是能分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而且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事实判断吧。在我眼里事实判断就是 将自己看到是事实、实物等不加任何形容的描述出来,不带有主观的偏见,不掺杂个人的情感的一种判断 。还有就是对事物的推断能够不加任何任何预设的前提,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推测然后出结果。

最不容易发现的情况就是,表达的内容表面上是事实判断,可这个事实判断的推导确实由自己的价值出发,这种情况是最隐秘的,也是很普通的。例如,人们说话大多都不会一层逻辑一层逻辑的表达,而是将他认为的共识所省略,只说重点。这当然有好有坏,好处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等。坏处就是有些人在沟通中会将重点直接省略,把很重要的逻辑和并不是共识的内省略,只说他所认为的结论等。这是很恐怖的,一些逻辑性较差的人很容易被忽悠,被一笔带过。

辩论学中有一个词叫预设前提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每句话都是有预设前提的,当你分析逻辑的时候尽量要分析对方的预设前提,因为那才是因,而很多你听到的只是果,如果你分析你听到的,那么你就很容易被误导。比如,你父母逼你你结婚的预设前提就是你的年纪到了25是结婚的年纪,而你却没有结婚;可你的预设前提是现代女性30岁结婚都正常。所以你和父母的冲突并不在表面的争吵,而是在于你们的预设前提不同,你们的共识不一样,而你的父母很容易就把预设前提省略了,直接逼你结婚。

因此, 最隐蔽的事实判断是将预设前提所隐藏而推导出来的事实 ,最后我们要警惕自己的事实判断,看看到底是真的事实还是只是被蒙蔽的事实。

再说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所带有的一切的主观价值的判断,包括情感,偏见,形容词,推测,臆想等 。生活中我们的话语大多都是价值判断,而我们的冲突也大多是价值判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局限去诉说自己的价值观等。

我们要警惕的也是价值判断,因为大多数人非常容易被表面事实判断其实带有价值判断的论断迷惑。还有更多的愚蠢的人对于一个事情的分析根本不能尽量的从事实逻辑推导,只能跟风似的一直价值判断。

当我们判断一个事情时候,要尽量的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用逻辑推导,少听其他人价值判断而受影响。当你觉得有些话比较别扭,而当下又无法反驳的时候,那你该去思考一下这些话的预设前提和那些人隐藏的因。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要信就信逻辑,当然也要警惕那些逻辑链条中被隐藏的重要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38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