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1张

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旁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离骚解读》

  通过原格式今译韵诗的原意表达进行解读欣赏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

  《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

  《屈原不屈》

  (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

  《屈原求女》

  (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

  《屈原问卜》

  (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

  《屈原请神》

  (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

  《屈原他投》

  (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

  (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全诗概述:

  上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叙述文路:缘起,失败;反思,家人埋怨,评理。

  第一章《被贬》53行:叙述被贬的前后过程。夹议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和推行美政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抒发情感。

  第二章《反思》38行:思考被贬原因。认为正直无错。不理会“姐姐”的责怪,论证推行美政的合理合法性。

  下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诗人行走路线:上天宫不成后想去昆山求仙家指引,但回头见家乡无女(女娲般的能女),便转而去求女,求女不成后才去昆山,在昆山求神问卜,得到仙家指引后转去投西皇,中途却又思乡停步,最后还是决定找彭咸(先王)去了。

  第三章《再试》38行: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美政)是对的,于是“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希望能东山再起,继续推行美政。

  第四章《徘徊》38行:但“天关门(王不理)、女隐藏(王妃也不理)”,君王未醒。进路阻塞,便只好去“问卜、求神”,再思考决定何去何从。

  第五章《他投》21行:一波三折:最初决定依照神灵指引离开楚国投奔西皇,但思乡难行,停步放弃。但若留在故居却又没有知己!无奈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

  第一章1至53行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 8行一韵(ing)主喜韵

  1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黄帝后人、楚臣之子。不忘祖宗、不忘先王。

  2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人王命格,天赋非凡。

  3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为龙点眼。

  4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平=天=正则、原=地=灵均。意表名字:屈平、屈原。

  5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努力修德聚能,立志重修法度,使楚国强大。

  6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用香草细搓绳线,缝起兰叶织造佩巾。比喻创造性的工作。。

  7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深知天时运数

  8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比喻上下操劳,早晚努力。(采集缝佩巾的原料)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26,18行一韵(u)主悲韵

  09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 比喻今非昔比。

  10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 比喻目前国势渐弱,已经失去当日强盛。“美人”喻王朝。

  11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应该改法度行美政,以求重振国威。

  12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要赶紧行动,我愿意做先锋。

  13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比喻:具体路向。以楚先王们为榜样,吸引贤者能人。

  14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比喻:忠良聚集,群策群力。

  15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以历史为鉴(正路)。

  16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 以历史为鉴(歪路)。

  17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 眼下的现实:党人在走邪路,令人担心。

  18非怕自身遭殃兮,怕皇朝失国土! 为楚王着想:失国最受害的是楚王。臣下大不了转投新主。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

  19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 具体做法:学先王推行美政,继续前王勇武。

  20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 (牢骚1)楚王却不信任自己,相信了党人的造谣中伤!

  21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 把楚王误看成是明君,不惜直言冲撞,结果激怒了他。

  22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先行表忠心预作解释。

  23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提前改路! 直言指出楚王过错1。

  24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 直言指出楚王过错2。

  25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 (牢骚2)楚王不守信用

  26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 用种花草比喻:回顾在任时的工作。

  27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 各方面的工作都正在展开。7行一韵(i)

  28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 用等待花草成熟作比喻:工作将会有很好的成效。

  29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 比喻:工作成果遭到破坏;工作进程遭到干扰阻挠。

  30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 有人干扰美政推行,他们拼命扩张势力,极力排斥异己。

  31以己之心度人心兮,对我诸多猜忌。 最后竟然使出卑鄙手段来对付自己。

  32忽然群起攻击兮,实在始料不及。 想当年忽然遭群小攻击。毫无准备,以至被责被贬。

  33觉得日渐衰老兮,恐怕修名不立。 现在老了,过去的事已经远去。现在关心的是保持名节。

  34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 比喻:饮点菊花茶下下火吧。2行一韵(an)

  35能操行优美情怀高洁兮,骨瘦如柴无憾。 比喻:只要自身清白,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

  36环树根扎香芷兮,再穿上薜荔花。 用花冠比喻:当年所修订的新政纲要。独韵(a)

  37弯桂枝织香蕙兮,吊一束胡绳草。 用草佩比喻:所修订的宪章条目。独韵(ao)

  38效法先王冠带兮,绝非世俗仪容。 用比喻表达对新法的评价。2行一韵(ong)

  39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 强调新法是依照先王法度修订的。先王法度现在已被人遗忘。

  40长叹息擦眼泪兮,这一生多艰难。 回顾推行新法的失败过程,泪流满脸。2行一韵(an)

  41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牢骚3)委屈。

  42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 比喻:攻击我起草的新法(花冠草佩)。2行一韵(ai)

  43这是我心头爱兮,虽九死不悔佩戴。 比喻:坚决维护新法。

  44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 (牢骚4)君王不明。2行一韵(in)

  45他们是妒忌美女兮,在造谣说她荒*。 比喻:他们是在造谣污蔑。

  46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诬。 揭露他们的卑鄙手法。8行一韵(u)回主韵

  47有意歪曲事实兮,据一点盖全部。 此行为理解难点,故特别详解如下

  “背”是背向,“绳”是直线,“墨”可显形,“追”是追求,“曲”是曲线;

  “竞”是竭尽,“周”是圆周,“容”能容纳,“为”是作为,“度”是尺度。

  (1)这是一对仗句,其中“背”对“竞”、“绳墨”对“周容”、“追曲”对“为度”。(2)先理解“绳墨”对“周容”,绳墨是木匠取直用的两种工具绳子和墨粉(或水)这应该没有异议,(3)问题是这“周”和“容”是什么意思?按对仗句来说“周”应该指“圆规”是划定平面范围用的量度工具,“容”应该是有一定容量的“容器,”如“米斗”之类,是量度物品的体积用的。(4)“背”就是“背向”,前句表意就是“有绳墨但不用,以便追求弯曲”。(比喻:有意不取直,就是歪曲事实了)(5)“竞”就是“尽量”,后句表意就是“依据一点把圆规尽量张开画圈”。(比喻:以偏盖全)

  原文表意为:不弹直线在木料上,有意砍出曲线来。尽画大圆圈在地上,包容最大的范围。

  48忧郁烦闷失意兮,此时令我独困穷途。 面对昏君奸党,十分无奈。

  49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 (态度) 自己又不肯用卑鄙无耻的手段回击。

  50猛禽不合群兮,今天也像远古。 比喻:绝不结党营私;

  51圆孔怎配方榫兮,不同向怎能同路? 比喻:绝不与他们为伍;

  52我屈心抑志兮,我吞怨忍辱。 唯有忍辱负重,

  53保清白慷慨死兮,报答先王眷顾。 保持清白之身,以死报答王恩。

  第二章54至91

  (5)失败后自我反思

  54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 比喻:失败了,要争取机会重新推行美政。2行一韵(u)主

  55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 比喻:现在还有机会,未失时机!

  56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 比喻:思前想后,考虑失败原因。10行一韵(ang)

  57既然前进无功兮,就退后修整服装。 比喻:发觉新法还未完善!

  58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 跌倒重来 继续完善改革方案

  59虽然不为人知兮,我迷情于花香。 默默耕耘,乐在修法之中。

  60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 新法修订得更好了。

  61花草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 自赏新法。

  62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 重振精神,去接近游说楚王!

  63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 心情舒畅,信心十足。

  64人生各有所乐兮,我独以修法为常。 常想的事情是修订推行新法。

  65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虽然推行新法失败了,但志向不变!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6行。

  66我的亲姐姐兮,也反复责怪。说: 独韵(uo)

  67鲧太刚直玩命兮,结果抛尸羽山野。 摆史实:残酷的历史事实。3行一韵(ie)

  68你也很孤高要强兮,应该引以为戒! 批评:没吸取历史教训。(现在果真出事了)

  69人家摆满苍耳兮,你家也要摆些。 建议:具体要改变的地方。

  70逐户去说难兮,谁会了解你心情? 提醒:要改变的现实理由。2行一韵(ing)

  71眼下好结朋党兮,劝你合群你偏不听! 埋怨责备:不面对现实,不听从劝告!

  (连家姐也责骂自己,欲哭无泪!极度孤独、苦闷之下到舜帝坟前倾诉,继续深入反思)。

  (7)评理(借史反思):72至91,20行。

  72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 孤独激奋。

  73渡沅湘向南走兮,找舜帝评理去: 2行一韵(u上)高潮韵

  74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 (叙事10行)列举史实 :反例五则,正例四则。

  75不思危于身后兮,致五子毁家内讧。 (反例)夏康事。2行一韵(ong)

  76后羿沉迷游猎兮,好弯弓射大狐。 后羿事及相连事。4行一韵(u)主韵

  77终被寒浞谋杀兮,使妻子被玷污。 关连的寒浞事。

  78寒浇恃强施暴兮,荒*太无度。 关连的寒浞之子寒浇事。

  79日夜寻欢忘形兮,脑袋丢得糊涂。

  80夏桀王违理兮,终致败落遭殃。 夏桀事。2行一韵(ang)

  81殷纣王碎人兮,终致国家速亡。 殷纣事。

  82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 (正例)商汤王、夏禹王、周文王、周武王。2行一韵(ao)

  83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 结论:连下8行:(正道)归纳出正确治国之道。

  84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 (议论4行)政见:天心 喜仁德。2行一韵(u)主韵

  85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国土。 (正说)要有明君

  86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 政见:君义 依民心。4行一韵(ui)

  87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 (反说)要有贤臣美政

  88即使身处绝境兮,紧抱初衷不改悔。(抒情4行)决心:紧抱初衷《改法度行美政》。

  89榫头不对榫眼兮,使前贤身首碎。 现楚国正在走败路,自己想通过改法加以挽救,但朝中却没人响应支持。想到前贤故事,

  90常叹息不得志兮,悲我生不逢时。 比及自己目前处境:悲从中来,2行一韵(i)

  91揉蕙草擦眼睛兮,泪如雨衣全湿。 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结束评理。

  第三章《再试》92至129。 经过反思,更觉得唯有推行美政,皇朝才有出路,于是再求进。

  (8)叩天门。92至107。16行。

  分为“白天行状”6行、“入夜休息”4行、“将雨赶路”6行等三小节。第三小节最后一行总结。

  92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 决心坚定。<白天行状> 6行一韵(ing)

  93驾凤凰骑白龙兮,我乘风飞天行。 交代交通工具和行进方式“飞”。比喻:急迫。

  94朝从苍梧启程兮,夕到昆山仙境。 苍梧、昆山。

  95想找灵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将临。 灵殿、黄昏。

  96我叫羲和缓鞭兮,向日落处慢进。 缓鞭、慢进。

  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趁天未全黑摸路前行。

  98放马咸池饮水兮,拴马扶桑树旁。 到灵殿后饮马歇马。<入夜休息> 4行一韵(ang)

  99折桑枝赶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 太阳完全落山后安然睡下。

  100月神在前开路兮,风神随后奔闯。 入夜后突然刮起大风。

  101鸾鸟凤凰惊叫兮,雷神提醒带雨裳。 雷声隆隆,鸾凤不安,就要下暴雨了。

  102我令凤鸟飞腾兮,夜行趁天开。 急忙起身赶路,希望在下雨前到达天宫。<将雨赶路> 6行一韵(ai)

  103大风呼呼旋转兮,卷乌云漫涌来。 此时天上乌云随大风聚集。

  104云团忽聚忽散兮,翻滚变幻色彩。 乌云翻滚,暴雨将至。

  105呼守卫开天门兮,他倚门不理睬。 终于赶到天门前,但叫门不开。

  106雨茫茫天尽蔽兮,抱幽兰直发呆。 立时大雨滂沱,天路尽闭。屈原怀抱着那束要献给天帝的兰花呆立雨中。

  107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总结)叩天门不开感叹。

  (9)求女。108至119共22行。起因,过程,结果。本节关键词是“媒”字。

  108清晨原想渡白水兮,再登昆山驻马。(起因及准备)原想去求仙。4行一韵(a)

  109回头一看流泪兮,高丘没有美娲。 原因。高丘是楚国一个地名。代家乡。

  110急忙改去春宫兮,折下几枝琼花。 礼物。用花为礼暗示:

  111趁着花朵未落兮,送给心中美娲。 事情不能拖延。求象女娲那样的能女之心迫切。

  112雷神驾起云车兮,到洛水找女神。 开始时听见人说靓就上。求女1 共6行一韵(en)

  113送琼佩表心意兮,我请謇修做媒人。 琼佩为礼,謇修为(媒)。郑重其事。

  114总算有些了解兮,怪癖令人难忍。 初次找女,心中没数,了解一下。

  115夜去穷石凉发兮,天亮洧盘洗尘。 原来如此。下次再求,便有经验,

  116偏爱游山玩水兮,整天涂脂抹粉。 应谨慎选择目标后再行动。

  117虽然她很美丽兮,也要放弃另寻。 不合心中理想。原来自己要的不只是外表美

  求女的中心部分,118至129,共12行。包括:求女2、心中盘算、总结求女结果。

  以(i)为主韵6行,(ao)/(a)/(ui) 变韵。两两间夹。

  118天涯海角寻觅兮,上天下地忙奔驰。 按理想找。求女2共6行。2行一韵(i)主1

  119遥望巍峨楼台兮,忽见美女简狄。 理想对象:如简狄一类的美人。

  120托鸩鸟做媒兮,鸩回说她不好。 托(媒)之弊1。2行一韵(ao)变

  121见雄鸠鸣飞兮,想托怕它轻佻。 托(媒)之弊2。

  122心中犹豫怀疑兮,亲又不可自提。 心想:自己不受重视,又无门自荐。2行(i)主2

  123托凤凰做媒兮,高辛已先迎娶。 现实,人家有好(媒)。

  124想远走不知去哪兮,只好徘徊上下。 求女3,心中盘算共 4行。2行(a)变。

  125即使少康未娶兮,有虞二姚未嫁。 理想对象:像有虞二姚一类的美人。

  126口笨媒不好兮,看来也难成事。 口直无好(媒)2行(i)主3。

  127世间混浊忌贤兮,扬丑恶掩美丽。 议论:对再试失败的看法。

  128美人藏在闺中兮,哲王又沉睡。 再试失败后总结,2行(ui)变。

  129情怀无处舒展兮,就此抑郁而终怎面对?抒情:面对如此结局,如何办呢?

  第四章(徘徊)130至167。分<问卜>和<求神>两节

  <叩天门> 和<求美女> 都失败了,留下挨日子还是出国另投明主呢?求女失败后还按原计划去昆山。

  (10) 问卜。130至140,11行。

  130取琼茅来卜卦兮,请灵氛为我占算。 问卜过程:130至134共5行。2行(ui)

  131问:「互爱相吸引兮,我的美人是谁?

  132世界这样广大兮,她究竟在哪里?」 3行(i)

  133卜:「卦象显示要远求兮,而且会很顺利。

  134处处都有芳草兮,何必留恋此地?」

  135到处一片漆黑兮,有谁能见真善美? 考虑卦辞:135至140共5行一韵(美)。要点韵

  136喜好各有不同兮,唯独党人不爱美! 朝中得势的党人不喜美不护美,

  137腰间挂满臭艾兮,说插香兰不够美。 说香兰不美,

  138香花臭草未能分清兮,怎欣赏美玉美?不懂欣赏美,

  139塞粪土满腰包兮,说花椒不香美。 说花椒不美,

  140想依从灵氛卦辞兮,内心疑团未解。 (过渡)党人不识美,定了,但君呢。2行一韵(ie)

  (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

  141找巫师降神兮,祭米花椒酬谢。 请巫

  142众神如伞降临兮,群巫纷纷去迎。 降神迎神 4行一韵(in)

  143灵光灿灿耀扬兮,照亮我凡心。 虔诚之态

  144教:「要远游走四方兮,按法度找明君。神的指引:要出国另投明君才有出路。

  145汤禹恭敬求才兮,伊尹皋陶去寻。 神举例正面说理由。

  146若君王真爱贤兮,又哪用到处托媒? 神举例侧面说理由。解“媒”。(与<求女>呼应)独韵

  147说是傅岩泥工兮,武丁聘用不疑。 例证1 独韵

  148姜太公屠夫兮,遇文王即鹏举。 例证2 独韵

  149宁戚凭讴歌兮,齐桓倚为佐辅。 例证3 独韵

  150趁着年青未老兮,别说日子还长。 神劝词 2行一韵(ang)闯音韵

  151一旦杜鹃啼鸣兮,那百草将失掉芬芳。」总之,问卜求神的结果是:在楚国党人不赏识,君王也不赏识。唯有他投一途。(一旦杜鹃啼鸣,是用“杜宇啼血”的传说暗表楚国已经没有明君。)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152至163共12行

  152谁有昂贵玉器兮,不去小心保管。 是啊:----。

  153只怕党人会眼红兮,怀妒忌来折断。 在这环境下确实危险。4行一韵(ao)惊叫音韵

  154世道纷乱颠倒兮,留下难以自保! 要自保很难。

  155兰芷失去幽香兮,荃蕙化作白茅。 您看:-兰芷、荃蕙--,

  156为何昨日芳草兮,会变成今日臭艾? 为何呢:---

  157追究其原因兮,不爱美是要害! 不爱美

  158我盼兰花盛开兮,不抽花叶空长。 您再看:兰花---4行一韵(ang)本章主韵。闯音韵

  159失美丽变平庸兮,难再列入众芳。 失美丽

  160花椒恃才傲慢兮,茱萸想混入香囊。 您接着看:花椒、茱萸---。

  161野草蔓延哄哄兮,又何芳能抵挡? 总而言之:---。谁能抵挡?

  162现在俗流滚滚兮,又有谁能自持? 谁能自持? 2行一韵(1)离音韵

  163椒兰尚且变质兮,又何况揭车江离? 人人难免被“折断”的下场!

  164我这佩带珍贵兮,遭扯断美不夺。 下定了他投的决心。164至167共4行一韵(uo)大悟音韵

  165香幽幽难消散兮,华彩仍未稍磨。 疑团已解, 我精神奕奕

  166随步荡佩自乐兮,这世界美女多。 您看外面多精彩

  167趁我装饰灿烂兮,周游观察求索。 我的美政多好啊!一定有人识宝的!起程啰!

  第五章(他投)168至188

  (13)远去西方投西皇。

  审慎思虑后决定他投,但充满憧憬的他投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决然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168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按历择日把路上。2行一韵(上)主正韵

  169折些琼枝做肉兮,精磨玉粉做粮。 准备干粮。

  170为我驾飞龙兮,美玉象牙造车。(读ju ) 准备车马。2行一韵(去)高潮韵

  171异心不能同事兮,我将远走自离去。 他投理由。

  172我在昆山转弯兮,绕路浏览观光。 接求女不成又上昆山求仙后的路程。5行一韵(上)韵

  173拨开眼前晨雾兮,车动铃声脆响。 队伍出发。

  下面是由朝到夕一天旅程的情况。具体用11行描写。

  174赶早渡过赤水兮,今晚到达西方。 交代行程:从渡口过赤水,目的:到西方投奔西皇。

  175凤凰展翅连旗兮,高天翼翼翱翔。 描写队伍起行情景。

  176匆匆走过沙漠兮,到赤水岸稍躺。 在渡口等搭桥。

  177指派蛟龙搭桥兮,知会西皇放行。 叫龙搭桥,并先去通知西王一声。5行一韵(进)韵

  178路狭窄险阻多兮,众车单线缓行。 过了河路不好走。都是山路。

  179过不周山左转兮,直奔西海不停。 过了山左转,就是平路了。西海在望了。

  180集合那千辆车兮,一起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前进。

  181驾前八龙舞动兮,车上云旗相迎。 兴奋哦!

  182压兴奋缓鞭兮,思绪神游远处。 快到了,放慢了脚步,但心不在焉。想家了。

  183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 快到了,大家兴高采烈。4行一韵(乌)主反韵

  184升临显赫皇界兮,低头忽见故都。 将入西皇都城时,突然思乡。

  185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 眷顾楚国,而决然放弃他投。(停步)

  (14)全诗总结共3行。

  186悲号: 停下吧! 算了,还是不去了!独韵

  187但王朝不用我兮,为何还恋故居! 一句话总结全文。但故居又不可留! 2行一韵(去)高潮韵

  188既不愿推行美政兮,我将追随彭咸归去! 点明全文中心《推行美政》无奈主人公最后选择了:找先王们去!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他怨忿楚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婪”、“工巧”,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最使他感到哀伤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做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诗人于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执守,与世浮沉。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会。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做出这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一切又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这样,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余读《离骚》……悲其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明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所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受了极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伟大开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的创作,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长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象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在屈原的《离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人运用了大量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的文学意象,使自己进入到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达到了对现实的超越。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美国学者劳&middot;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1]而象征作为一种抒情话语常见的修辞方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已经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即是其中的一例。

《离骚》中香草、美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比喻系统,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而香草、美人作为诗歌的意象,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元素。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2]屈原生活过的楚地,一度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在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则为后人概括成信巫鬼,重*祀[3]。浓烈的巫风培养了楚人对于神灵的膜拜,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善于想象的浪漫情怀。当中原地区的神话文化或者宗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时,楚地的这种巫风传统却继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边远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巫风所留下的文化痕迹,由此,巫文化在楚文化中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了。屈原在这种环境中著成的《离骚》却又有另一番风味。在内外交困的政治环境下,屈原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他高洁的治世情怀和对君王的一片赤诚表现得非常强烈和感人。《离骚》中虽然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但是这些传说中的事物大多是诗人自比,在整篇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达到诗人忠君爱国的理想和抱负。例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hellip;&hellip;世浑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在这里,作者以托媒求女比喻通君侧的贤人,以鸩、鸠来比喻媒人的不可靠。诗人愤世嫉俗,对君王身边的奸佞嗤之以鼻,同时又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自怜自伤。通过比喻烘托比较完整的形象,便于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而这种象征手法往往与比喻相联系,它们往往围绕一个中心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比喻是借用他物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方法,而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4]象征往往包含了很多比喻。屈原以美人象征君王,以香草象征贤人,同时与香草象征的美好事物对比,以恶禽、臭物(如鸩、鸠)象征奸佞,表现诗人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不屈精神,这种象征性还为文人所尊奉。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5]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使得这种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结合着他本人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39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