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想养好一个孩子,在他18岁之前,有4个黄金台阶要走稳

李玫瑾:想养好一个孩子,在他18岁之前,有4个黄金台阶要走稳,第1张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阳光少年;从懵懂无知的幼儿到活泼开朗的小学生;从喜欢黏着妈妈的小宝宝到独立自主的大孩子,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根据特点的不同,孩子的成长需求自然也不一样。

婴幼儿时期,他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小学生时期,学习成为了他的主要任务;进入初中高中,父母又要做好后方的保障,平稳度过青春期。

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 家长就要给予正确的教养,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李玫瑾教授指出, 在18岁之前,孩子有四个成长台阶,家长一定要注意, 抓住了,孩子就终身受益!

0-3岁的孩子,是 情感 需求最强的时期, 这段时期如果出现 情感 的缺失,可能会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期,很多孩子的 情感 抚养是缺失的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老人身边抚养,或者由老人扮演主要养育者的角色。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是等把孩子接回身边,家长才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了!

从小就缺乏父母的爱,孩子对父母 既有 情感 的渴望,又有陌生的恨意 ,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而这种隔阂有的会延续一生。

同时,老人带大的孩子,性格多少会有些问题,或骄纵偏激,或孤僻自卑, 等到了青春期,这些性格会迸发出巨大的毁灭力量。

而父母亲自养育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性格情绪相对都会比较稳定。

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对于孩子的哭闹等不良情绪也要给出积极的回应,帮助孩子建立好安全感,为后面稳定的情绪和性格打基础。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未来人生的走向。

李玫瑾老师就指出: 孩子的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性格是一种后天形成的 社会 行为方式,它关乎着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她指出, 3-6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 , 家长要从5方面出发培养孩子的性格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李玫瑾指出 6-12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非常稳定,形成就会对人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

6岁,孩子进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小学时所形成的习惯,比如听课习惯、学习策略、思维习惯等,到了初高中阶段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在终身的学习中都不会发生变化,伴随学习的各个阶段。

2019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分享 育儿 经验的时候坦言:“我们并没用过什么特殊的方法教育孩子,也没有让孩子过多的上辅导班。在我看来, 对于杨晨煜的最大帮助,应该就是从小给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让他学会自律。”

而想要孩子拥有好习惯, 父母就要先养成好习惯,做孩子的榜样

李玫瑾老师曾说 “孩子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12岁,孩子开始进入人生中第二个关键期——青春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就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成人,渴望自己做主,所以他们开始反抗父母的管教,寻求隐私,回避父母。

李玫瑾老师认为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尊重教育!

首先要让 自己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和孩子统一战线,这样可以让孩子接纳父母,未来的教育会更容易。

生活中的一部分选择权和决策权交还给孩 子 ,可以给他很多选项,但是不要给他做主,家长只要把控好底线和边界即可。

对孩子的个人隐私要非常重视, 收起对孩子的好奇心,不窥探孩子的世界。

给孩子留 白的 空间 , 让孩子自由地思考、休息、放松,而不是步步紧逼。

李玫瑾老师指出,孩子的四个阶段中, 前两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投入最多的也是前两个阶段。

因为性格的养成, 情感 的保护都是在给孩子打底,只有底子打好了,你才能更顺利地添砖加瓦,盖出宏伟的大厦。

李玫瑾老师,清晰地指出了孩子不同阶段的养育重点,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参考这四个台阶的养育建议,抓住孩子的成长关键,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孩子的叛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交流,不管孩子犯多大错误都不要不管,要和孩子一起度过难关,只有情感的适当表达,孩子发泄出来内心的抑郁,就不会有敌对情绪。所以要倾听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为一母亲,家有青春期的男孩,自己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少激化问题的矛盾,不要揪着一个问题不放,冷静淡化一切问题,学会转移话题,给孩子自尊心,用母性的温柔带好一个家庭的的情绪。正面引导孩子,帮着孩子走出误区。坚持生活学习好习惯的养成。

在一个班级里也一样,感情的联络也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带一些小零食奖励她们,买一些小小的奖品,课下和他们聊一聊笑话,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然后再让学生靠近你,依赖你,信任你。语文课上,做妈一样的语文老师,带着她们阅名家名篇,领略无限的山水风光;但是在班级管理上,做爸一样的班主任,给他们约束,制定严格的班规班级,有违规者必须严格惩罚,表现优秀者,必须奖励,赏罚分明,不易含糊其辞,不明不白。

        听之讲座受益非浅,不光是母亲角色,还是班主任职务。

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让孩子自己做主,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但是有的家长则是觉得应该有个家长的样子,要不然孩子长大了之后管不住。

我国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是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她对于教育孩子经验上面的分享。她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对父母有敬有畏,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确实如此,如果在生活中一味顺从孩子,导致孩子不惧怕家长,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听话,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养。

一、孩子“畏惧”父母不一定是坏事

如今很多家长都比较提倡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教育模式,觉得这样可以更加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心理情感等。他们觉得孩子和自己做朋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提倡的。而孩子如果很害怕父母的话,是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一定阴影。

但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畏惧”父母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些行为和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在生活中加以管制,任由发展的话,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如果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当他想要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想到父母的批评能够及时暂停。

有一次,在公园看到一个孩子很想去一个小水池里面喂金鱼,于是让妈妈给他买了一些东西,但孩子喂着喂着就想把手伸进池子里,和金鱼一起玩耍。因为水池很深,看到这里,孩子妈妈赶紧制止了孩子,说这很危险,不能摸水。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远远地站在一旁喂金鱼。但是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非要去摸金鱼,后来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幸亏旁边的工作人员即使将孩子救了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有些惧怕父母的,因为家长们可以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点不惧怕父母,就有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好像“五指山”都压不住他。

二、“不畏惧”父母的孩子,可能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想必去**院的时候,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些 “熊孩子”,不仅踢前排的座位,还一直大吵大闹,父母劝阻了好几次都没有用,这些“熊孩子”依旧爆米花、可乐满地洒,大声喧哗或者大哭,惹得全场观众的瞩目,看**的心情全被破坏了。

不仅是**院,还有列车上、图书馆,甚至博物馆,这些不惧怕大人、也不受约束的“熊孩子”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太过于松弛,什么都听孩子的,后来导致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想要去管孩子,都管不了,不仅对孩子不利,也会影响其他人。即使有时候想要管一下孩子的一些行为,但是可能说话方式和相处模式的影响,让孩子并不惧怕父母,父母说什么他们也不怎么听。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和自己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平等的重要性,但在一些事情上面,还是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敬畏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爱自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三、让孩子对你有敬有畏,才会有爱

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长辈,尊敬父母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尊敬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也是不变的原则。即使在提倡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也要让孩子学会这一点,按照一定的规则,不做一些逾越的事情。

而除了对父母家长要有尊敬之心,而且还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有点畏惧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会为所欲为,不知轻重去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对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管教孩子让他们对你有一些惧怕,才能威慑住他们。

当然,尊敬和畏惧是一定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不能缺少的,无论是身体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好好地关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更好地去前进。

虽然,目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但是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恩威并施,让孩子对自己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关爱之感,这就是比较合格的父母,这也是对于孩子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当医生是需要医师执照的,当老师是需要教师资格证的,开车是需要驾照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从业。但只有父母这一门职业是不需要执照,就可以直接上岗。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那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脚步,你才能跟得上孩子的思想。

这次讲座有三句话印象最深刻:

12岁之前爸爸妈妈的话就是金子。

12岁之后,爸爸妈妈的话就是垃圾。

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会天天向上。

其实一个核心就是,在孩子12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去抚养孩子,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试着闭上嘴巴不要过于的唠叨,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怎么说话,怎么沟通,如何互相理解,如何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产生冲突。

这次讲座当中的7个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

一、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的,大多数成年的问题都来源于早期。

二、所以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成年人造就的。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唠叨出来的。

我的残忍——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都无耻——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三、亲自陪伴比丰富的物质陪伴更重要。

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不如自己抚养孩子。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教孩子怎么挣钱。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四、人性的培养比智力的教育更为重要。

这里也提醒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只看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性的培养。教育一定是有爱的,当然这个爱里面也是有严格的。要爱孩子,也要让孩子爱自己。

五、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心里装着别人不自私,能团结别人,身边的人都愿意帮他。

六、孩子的福报取决于父母的培养。

从小没有感受到快乐的人怎么能形成阳光的性格呢?

一个从来没有被亲人善待的人,他怎么可能善待他人?

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尊重的人,他怎么能去尊重别人呢?

成年人给未成年人什么,未成年人就回报什么。

七、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小时候不管,等大了再去管,却只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说打骂来管教孩子,你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先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再进行管教,效果比简单的打骂好得多。

作者:木人(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怎样才能养出一个好孩子?

无数父母倾力寻找着答案,为此,我们买了不少 育儿 书,看过太多 育儿 文,可是一到实战,还是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迷茫,到底怎样才能养出一个好孩子?直到我看到这句话,答案不言而喻。

李玫瑾教授说: 10岁前,第一要培养家庭 情感 ,第二要给孩子底线,第三要性格培养,这几点做到的话,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抓住这3条线,从此养出省心娃,不再难。

第一根线:

好的家庭 情感 ,是父母的基本所求

为人父母,基本所求不过是希望孩子跟我们亲近。

郑渊洁写过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被老师冤枉偷了别人的钱,然后那个小姑娘第一反应竟然是:我要叫我父母过来。

因为跟父母足够亲近,所以遇事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等到孩子封锁心门,将父母拒之门外,我们也只能叹息。

大学里,有个女同学,妈妈每天电话查岗。每次打电话,各种叮嘱,这边只“恩,”“啊”“我知道”。

直到同学主动说拜拜,不耐烦地挂断电话,末了她还吐糟:“烦不烦啊”,而后继续我行我素。

当她独自去异地见网友,却对父母谎称自己在外打工。父母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另一边,她借钱乘飞机也回来了。

看透这一切的我们,顿感窒息,孩子和父母本应该最亲近,如今,父母用力的追,孩子却嫌烦不停地跑,无论父母如何呼喊,孩子头也不回,只顾着我行我素,不计后果。

这是父母最大的悲哀,也是孩子一生的不幸。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说:

“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 ”

一份好的家庭 情感 ,是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是微笑面对世界的底气。

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愿意爱他人,爱世界,舍不得对世界发脾气,更不会做出极端破坏举动。

第二根线:

给孩子底线,是对孩子的最低要求

生而为人,比起知识、文化,我们最应该告诉孩子,尊重生命这个底线,这是教育的最高准则,也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蒋勋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散步经过一大片桐花林,遇到一个5岁的男孩在桐林里玩,周边落满了桐花。

当男孩想要跑过去找妈妈,他看着地上散落的桐花,不忍心踩,就喊:“妈妈!妈妈!”

妈妈不知所谓,让他自己过来,当妈妈说了三次“笨蛋,你过来啊”,蒋勋过去问她,儿子几岁了?她说五岁了。

蒋勋说:“真了不起,如果他五岁舍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会随便去伤害生命。”

如此善良,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未来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很受欢迎。

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无论多优秀也无济于事。

当年,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倒路人张妙。

他第一时间,不是心怀善意,将对方送医抢救,而是害怕被索要赔偿,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将伤者置于死地,之后驾车逃逸,最终药家鑫被判处死刑。

他的同学和老师,拿着他曾经得到的奖励,极力证明他的优秀,为他请愿,他的辩护律师也以“激情杀入”为由,请求免除死刑。

课堂上,老师也评论道,药家鑫被判死刑,多年后会发现这是法律的悲哀,他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付出多少”。

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被判死刑,固然可惜,可是那个无辜女人的生命,又该谁来买单?

人生而善良,是需要坚守一生的信念,父母越早告诉孩子,他走的弯路、错路也就越少。

善良的人也许无法保证一生顺遂,但是内心时刻充满阳光;内心阴暗的人,终究会害人又害己。

那时,年轻的生命,不能作为免死金牌;优秀的过往,在法律面前变得黯淡无光;未来的路本应该很长,可是因为丧失底线,践踏他人生命,一生戛然而止。

尊重生命这个底线,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唯此,孩子的自由和生命才会安然无恙,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低要求。

第三根线:

好的性格,是对孩子最大的期待

什么是好的性格?

乐观、坚韧、自信都是好性格的代名词,悲观、自卑等特质,无疑属于性格缺陷。

成都49中16岁男生坠亡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生命的消失,总是让人叹息,可背后的细节更让人警醒。

他自杀之前,曾在学校一角试图割腕自杀,也曾在QQ聊天中透露出轻生的意愿。

我们不知悲剧造成的具体原因,但是性格悲观一定是主因。如果乐观积极,一定会直面难题,解决问题。

李月亮说: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会与世界相处的孩子。

性格缺陷的人,无法与自己相处,也很难与他人相处愉快。

在节目《演员请就位》中,有人问李梦:当初《白鹿原》拍摄过半,她作为女主角,为什么会被换掉?

她坦言自己是一个性格很有缺陷的人。

张颂文说在拍摄某剧的时候,她为了找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让道具老师在凌晨十二点半,跑出去买苹果。

是认真,也是执拗,更是性格缺陷。

张纪中直言:“像这样的演员,我是不会用的。”

了解她的人,会同情那个11岁前独自出国求学,缺少父母陪伴,忍受孤独的孩子。

可是更多人只会看到,她缺乏同理心,给人制造麻烦,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的不愉快。

有人说性格好,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舒服,性格好约等于情商高。

郭麒麟是有名的好性格,三观正,情商高,与他合作的人都张口称赞,同时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步一步在影视和综艺中大放光彩。

如今的郭麒麟,离不开郭德纲的用心教育,郭德纲曾评价郭麒麟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什么样的孩子是父母眼里最好的作品?

大概就是性格好,让人放心,不用担心,他会消极,悲观,走进死胡同;不用担心他,与他人,与世界不能好好相处;相信他会积极努力向上,始终阳光 健康 。

心理学上说:关系就是一切。

好的性格,是赢得好关系的前提,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养娃就像放风筝,父母抓紧手里这三条线,他才能飞得又稳,又高。

1、好的家庭 情感

要想孩子跟我们亲近,首先我们要靠近孩子的心,拒绝语言暴力,拒绝 情感 忽视,给他无条件的爱,赢得孩子一生的信任,孝顺,感恩,这是我们的基本所求,也是彼此最大的幸福。

2、告诉孩子底线

告诉孩子底线不能践踏,要尊重生命,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保持底线,呈现善良,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尊重底线,意味着安全与自由,这是我们对他最低的要求。

3、给他好的性格

我们可以内向,但是依然落落大方,我们可以偶尔忧伤,但是不能悲观度日;

当我们学着笑对人生,坚韧对事,孩子的性格自然差不了。

“性格决定命运”好性格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拥有好性格的人,更容易拥抱幸福人生,走得更远,这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托尔斯泰说: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当我们抓住主要矛盾,从此养娃事半功倍。当孩子做到这些,从此人生无畏风雨。

作者简介:木人,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文第5期学员,家居小主妈一枚,不负时光不负己。

。。ISBN: 9787542674227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者简介 。。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短评。。

#

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

#

有孩子之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

#

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

#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有一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人都觉得性格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很大,性格和一个人的选择有很直接的关系,也和一个人说话的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才会说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孩子经常说这三句话,是心理自卑的表现,家长要重视。

有一类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面对困难总是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喜欢说:我该怎么办,或是这怎么办这样的话。 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就是在寻求别人的帮助,他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表现的孩子就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更加准确地说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孩子不喜欢自己面对困难,总想着逃避,希望能够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反复更改自己的决定,反复确认自己的决定。

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困难症,在做选择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问别人的意见以后还会更改,反得更改自己的意见或是选择,这样的孩子就是一种怯懦和自卑的表现, 他不能面对失败的结果,内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实在是太软弱。

还有的孩子总是说:多怪你或是都怨你这样的话,就是比较喜欢把错误归结到其他人的身上 ,或是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的身上,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这样的孩子内心过于敏感,不知道该怎么排解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种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他们总是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内心,担心不好的结果会让自己承担不起,就会用这样话语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 其实就是孩子太自卑了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想看到不完美或是不美好的结局。

其实自卑的表现也是多样化的,很多人觉得自卑其实就是喜欢抱怨或是喜欢埋怨,极端的自卑的孩子还喜欢乱发脾气,还有自卑的孩子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说:我累了,或是我太累了。 孩子一点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都没有,其实就是一种自卑、软弱的表现。

这样的孩子就是在给自己心里安慰,他把更多的负能量留给自己,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消化这些负能量,只能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说自己太累了, 然后通过睡觉来消化自己的负能量,这样的孩子其实活的很辛苦。

孩子心里自卑的时候喜欢说三句话,第一句就是我该怎么办,或是这件事情该怎么办。第二句都怪你或是都怨你,第三句我很累了,我太累了。 如果孩子总喜欢说这样的话,就是孩子自卑的表现,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尊重孩子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所以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如果父母只是想要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地失去自我,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控制,会让孩子的心里敏感。

当一个孩子的心里世界太敏感的时候,就是为自卑软弱埋下祸根,当孩子小的时候没遇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也不会知道如何尊重其他人。 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也需要给孩子完全的尊重。

这个物质需求不一定是很贵的玩具或是衣服,其实在孩子的眼里根本没有贵贱之分,他的愿望就是吃东西玩玩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喜欢吃这样食物,并且这样食物是对身体没有伤害的,就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玩具也是一样,不一定非要买什么品牌的玩具,其实玩具对于孩子而言就是几天的新鲜感,过来这几天之后,孩子就可能不喜欢这个玩具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孩子相应的物质需求也可以让孩子更自信一点。

首先要像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其实就是一个过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然后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孩子能够获得很大的胜利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一定的自信。 其实就是胜利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自信。

或者是父母最孩子的一件小事就给予肯定和赞美,这样的孩子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肯定,就可以让孩子不自卑内心的世界会更加阳光, 因为孩子的脑海中想到的都是一些赞美之词,对孩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建设。

李玫瑾教授是我国有名的 育儿 专家,他给出的意见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当孩子总说这三句话的时候,就需要家长重视了。 孩子的自卑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2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