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世界》中为什么路遥在结尾处笔锋突转,将田晓霞写死?

在《平凡的世界》中为什么路遥在结尾处笔锋突转,将田晓霞写死?,第1张

有些人说,是路遥不尊重现实所致。一开始时,路遥过分追求理想主义,后来发现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伤害了《平凡的世界》的真实性,于是,路遥只得笔锋一转将田晓霞写死。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颇有道理,但经不住推究。

路遥先生在动笔前,已经为《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勾勒出了最终归属和相互间的交集。这就像曹雪芹一样,在动笔写《红楼梦》前,已经为书中的人物写了判词。对人物的命运做了全盘考虑,何来写作中途突然变卦之说。

路遥将田晓霞写死,或许从路遥的两次恋爱中能找到一些原因。

一、路遥与林虹的爱情。

1969年,延川县来了2000多名插队知青,这些知青全部来自北京海淀区,其中,大部分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林虹便是其中之一。林虹美丽活泼,能歌善舞,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气质美。林虹在路遥心中就是白雪公主,是仙女。

其实,在路遥与林虹谈恋爱之前,曾经有一位乡下姑娘主动向路遥表白过,但心高气傲的路遥拒绝了这位农村姑娘。在路遥看来,北京女知青林虹的气质、身份和才能是他所需要的。当然,路遥对林虹也是真心实意的——路遥曾经将自己的招工名额让给林虹。这对于想跳出农门的路遥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事与愿违,林虹返回北京后,便断绝了与路遥的关系。这极大地打击了路遥,路遥为此曾经想投河自尽。

二、路遥与林达的婚姻。

林达也是北京来的知青,且是林虹的好友。林达曾经受曹谷溪委托去说服林虹回心转意。后来,曹谷溪见林达的说服工作无望,于是,曹谷溪又撮合林达与路遥谈恋爱,并将自己的照相室提供给两人做约会的地点。众所周知,路遥与林达结婚后,生有一女,后来两人分手。

作家创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将自己的某些情感融入其中。路遥写高干子女田晓霞与农民儿子孙少平谈恋爱,从某种程度上说,折射了自己两场恋爱的影子,而路遥的两次情感经历,最后都没能善终。将田晓霞写死,便折射出了这两次没能善终的情感。路遥将田晓霞写死后,曾经打电话让弟弟来看他,见了弟弟便痛哭流涕地说:“田晓霞死了!”此时的路遥对田晓霞的情感已经超出了对自己书中的人物的感情。就像脂砚斋批《石头记》时常说的“为谁一哭”一样,《石头记》里的许多人物原型都是脂砚斋与曹雪芹身边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平凡的世界》的许多人物的原型也是路遥的身边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是路遥的忠实粉丝,希望在此结识更多的路遥迷。

      首先我很敬重路遥,其次并不代表我对路遥没有看法。

      一,先说其作品。《人生》很不错,简单直接明快清新,而《平凡的世界》,我却给予差评,因为太沉重。其中对于爱情的描写,读《绿化树》,张贤亮以其化腐朽为神奇之笔,化乡下村姑为人间女神,读者看后甚至会爱上马樱花。而《平凡的世界》中,男女主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路遥也许笔力不逮,于虚无缥缈中疑似让我看了一部假爱情,尤其还拍成电视剧,剧中导演选李小萌演田晓霞,剧中的田晓霞大大咧咧、衣服从来不是穿在身上,而是披在身上,一副假小子女汉子的形象,不仅孙少平爱不起来,相信观众看了也会退避三舍。

      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结局,孙少平最后还是成了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与一位寡妇组建了家庭。难道孙少平从农村出来打拼奋斗就是为了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吗?为此,从我世俗而势利的三观出发,设想了三种孙少平的大结局:1、孙少平由于业绩突出、能力出众升任大牙湾煤矿厂长,后几经辗转,成能源部部长,与某省长千金结为伉俪。2、孙少平因写作才华出众由煤矿工人华丽转身为当地知名作家,娶了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为妻。3、孙少平趁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海经商,创办大牙湾科幻影视城,并成为董事长,与某女明星出双入对。

      二、与路遥的作品相比,路遥本身的人生经历更富于传奇色彩,应该说是悲剧,其令人瞠目结舌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更令我印象深刻,足以警醒世人,并引以为戒。

    《平凡的世界》无疑是沉重的,这种沉重是由路遥过于艰辛痛苦的创作打上的烙印。

      路遥经常《早晨从中午开始》,经常抽烟、喝咖啡、熬夜、不眠不休……当马樱花为章永麟捧出一碗又一碗饱含爱情与深情的高蛋白质杂合饭时,我们的路遥可能正在饥寒交迫之中,他经常啃点冷馍、或到邻居家蹭饭、或到街边小摊随便对付一顿,路遥为什么不做饭呢?即其后勤保障完全瘫痪。

      他的妻子林达好像消失了一样,不仅没有当好“贤内助”红袖添香,看样子也没有为路遥打造出一方温馨的港湾供他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创作。

      志愿军为啥能打败“美帝野心狼”?后勤保障供给充足功不可没。中国远征军为什么能在缅甸击败日寇凶顽?伙食吃得好呗!路遥饥一顿饱一顿的,身体焉能安好无恙?

      由于媒体的渲染,作家(科学家)似乎要做出点成绩,拿出个作品,都必须如此艰辛,几麻袋的草稿,点灯熬夜的攻关苦战,宵衣盰食,才能修成正果。

      对于写作的态度,我赞同作家王路所说“睡觉是天大的事,写作算个屁”。

      如此看来,路遥的妻子林达罪莫大焉?是造成路遥早逝的最大原因。我的结论却是:这一切都是路遥自己造成的,完全是咎由自取,其不自律不自爱不自省的工作生活方式毁了这个家,也使他们的婚姻走向崩溃。比如家务活扛煤气罐都由林达来扛,路遥却“十指不沾阳春水”,大男子主义,一心只想做高高在上的作家。

      我不知道有哪一个作家如路遥这样拼命加玩命的,有的话,只能说明其写作才能不足以支撑起其作品,用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用低质量的勤奋来掩盖自身才气的不足。

      同样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在实业界,史玉柱为研发巨人汉卡,不眠不休地在办公室几个月,饿了只吃方便面,四件衬衫轮换着挑较干净的穿(不洗),最终他的妻子离他而去。折腾出来的巨人汉卡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现早已烟消云散。

      细节决定成败。由此推论出:由于太过沉重艰辛创作,《平凡的世界》也不是什么经典。

      三、不要为媒体而舞。常人包括作家都很难抵御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如同一个美女在男性面前施展出其迷人的微笑。当李野默富于磁性的声音通过电台向听众播送《平凡的世界》时,路遥也听得如痴如醉,并因此更加上紧了生命的发条、绷紧了生命的弓弦。

        当然,媒体的报道也是好意,被媒体报道是光荣的事,甚至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效果可能始料不及,在媒体的报道之下,路遥不可能马放南山、睡个大觉、调养一下,休养生息,而这正是他最需要的,只能在众人的喝彩与加油声中,在众人翘首以待的关注中奔向生命的终点。因此我认为路遥的早逝,媒体是有责任的。这提醒每一个追梦者,不要为媒体而舞,虽然我们需要媒体,而要与媒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冷静地拒绝掉过度关注与嘈杂的声音,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谨以此文纪念路遥并向他致敬。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特别是在青年心中引起巨大的骚动,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不满。

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扩展资料: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人生

-路遥

书架上一直摆放着一本《平凡的世界》(普及本),还是前几年在潘家园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只花了3块钱。普及本出版的原因,出于多种考虑。它的初衷和原则尽可能的保留原著精华的前提下,供给读者一个方便阅读的版本,保持它原有的风格和韵味。尤其是对人物的经历和活动,基本还是保留完整。

《平凡的世界》我没看几遍,只是有些喜欢的情节多看了两遍,电视剧倒是看了两遍。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我这样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就是想要感受路遥先生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描写。说出来大家可能会笑话,我真是这么想的。但我知道路遥先生写《平凡的世界》时吃了怎样的苦,受了怎样的罪。

路遥出身农民,小时候家里人口很多,弟兄姊妹八个,他是老大,七岁时父母把他寄养给另一个家庭,他的童年印象就是饥饿。他的父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民,性格很软弱,活得很窝囊。

《平凡的世界》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全景式。

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真正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路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一篇一篇的翻看,记笔记。

为了把生活细节描写到位,他亲自体验,细细的看。譬如一个烧砖厂,他经常去,看扒土、打坯、倒坯、进窑、烧火。比如贷款、税收等等资料,有时趁人不在,偷着撕一张税务发票夹在笔记本里就走,能用就用。比如煤矿,第一部就拿到煤矿里写,可以逐渐熟悉。

煤矿生活条件差,一间小会议室改做卧室兼办公室。食堂只有米饭、馍、咸菜,连鸡蛋、豆腐都没有。

在塑造文学形象和编织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家总是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寻找可用的艺术原型,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动人。作家在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从中选取典型的素材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学语言呈现出来。在向内看的时候,作家会很自然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经历,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作家或多或少会带来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果把主观感受寄托在小说主人公身上,那么主人公的性格、气质、思想、精神等方面,必然会带有作家的影子。

事实上,每一个作家在创作小说时,都会用理想化的色彩和个性化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小说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并通过主人公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思想和愿望。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其著作《平凡的世界》中,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结。

从宏观上看,任何一部小说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意识和人文观念。从微观上看,小说是一个时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景式反映,这在现实主义小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平凡的世界》正是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开端。广大农村青年不甘“平凡生活”,走进城市,依靠毅力,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它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从1975年的构思到1988年的完成,路遥花了13年的时间创作了《平凡的世界》。如果路遥没有毅力,他显然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路遥真的是一个硬汉。事实上,路遥真正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是最后四年,在这四年里,他写了100万字,这证明了他的坚韧。《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是孙少平、孙少安。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像父母一样当农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很高的追求。思想觉悟高,对新事物敏感,能迅速融入新时代潮流。正是这部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是路遥“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路遥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生路遥简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作家路遥的生平简历及作品

作家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后,获第八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作品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B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人生

在困难的日子里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惊心动魄的一幕

短篇小说

月夜静悄悄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姐姐

风雪腊梅

青松与小红花

匆匆过客

痛苦

杂文集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小说选自序

关于《人生》的对话

土地的寻觅

作家的劳动

柳青的遗产

无声的汹涌

生活咏叹调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人生》法文版序

这束淡弱的折光

艺术批评的根基

路遥人生简介关于路遥的简介

1、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2、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该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获得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3、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年9月23日,《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求路遥两百字简介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路遥简介。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艺术批评的根基

作家路遥的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在困难的日子里》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

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3、《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简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较早的作品,作者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两部代表作的结尾上看出来。

他用朴实厚重的文字雕筑起来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却长久地印在了热爱他、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在这个适合悲悼缅怀的季节里,让我们再次贴近路遥,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个冷峻严肃的世界。

路遥以他一贯的笔法,写尽了黄土高原的苍莽与悲凉,写尽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向往。可以说,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苦难,毁灭了路遥,也造就了路遥。路遥短暂的写作历程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4、《惊心动魄的一幕》

简介: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中篇小说。文章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5、《早晨从中午开始》

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参考资料

-路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3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