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一)修辞方法:
l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8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
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飞
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
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
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
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
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情感赏析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原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历来被人们所推重的是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开头两句直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骤生寒意,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区,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涵大为深厚。第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尾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而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是《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这首七绝,诗人深深地掩藏自己的心事,知识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眼见友人离去,帆船渐渐远去,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仍在谪居地,遥无归期。诗中的一个“孤”字语带双关,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绪。而一个“浮”字更激起了心中的愁云。一个浮字让人有人浮与世的感觉,漂泊之感更加浓厚。第三句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诗人心中凄婉的心事在这秋景中浮现,随着这湖水起伏荡漾,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具体的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和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送别诗中,景是触发感情的媒介,情是景最终的寄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鉴赏古典诗词方法之浅见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汲取丰富 的养分,这也正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此类题型屡试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对于高中生来 说,在考试中最头疼的也最难于拿分就是古诗鉴赏题。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 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骄傲和自 豪。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则是这“长流” 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 代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1紧扣题目,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把握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能忽略题目。因为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 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 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份。把握住这一 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 绪。抓住题中的“雪”字,就会明白该诗描写的一定是雪景。这样 就为鉴赏这首诗打开了局面,省去了好多弯路。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 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无法准确 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 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雄 心壮志和爱国气概以及本诗的创作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 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 情。 2统涉全篇,找准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鉴赏古典诗词的关键在于3个步骤,即找意象,明意境,悟 情感。所谓意象,是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景物。所谓意境,就 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 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 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 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 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 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深感前途暗淡的感 慨,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 山”“、明月”、“清泉”“、竹子”等景,就蕴含了王维对清幽明净的 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及心向田园之意。又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 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鉴赏古诗词,正是 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 作者的情感。 3咀嚼词句,品味语言,把握特点,感悟风格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 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 深刻透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 景物时,却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 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之客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 乡愁就会汩汩流入读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的《声 声慢》开首3句,连用14个叠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 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 和离乱的哀愁。一经读来,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恰似愁结 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4掌握技巧,明辨手法,结合全篇,精心推敲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 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41抒情方式 41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 情方式。如刘禹锡《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 赞美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412间接抒情 补充: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有以下两种情况。(1)借景(物)抒情,也叫 托物言志 。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予以抒情。如 柳宗元 的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 渔翁 ,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 古代诗歌 中,梅、兰、竹、莲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 刻画抒发感情。正是 马克思 所说,这种 景物描写 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 补充: “在 意识形态 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如 白居易 《惜 牡丹花 》“:惆怅阶前 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4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1)用典。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连用5个典故(孙权、刘权、 宋文帝 、佛狸、 廉颇 ),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2) 比兴 、象征。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如“首如 飞蓬 ”(《卫凤伯兮》)。通过比喻,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也是一种比喻,可以叫做曲比或曲喻。作者由外界事物引起自己的联想和思想感情,因而以描写外界事物作为一首诗为一章诗的开端来暗示诗的意旨,营造诗的气氛。 《诗经》 中多采用这一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 中的开头“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也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古人常借明月、 秋菊 、莲花、香草等意象来象征高尚的节操。 骆宾王 的《 在狱咏蝉 》就借蝉这一物象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 尚品 格,蝉也就成为诗人自己的写照。(3)烘托。它本是 中国画 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 补充: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 秦罗敷 》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 上阳白发人 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4)虚实。在状难写之景、抒难抒之情时,古人常采用 虚实结合 的写法,使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如 毛泽东 《沁园春·雪》 中“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 《望庐山瀑布》 中“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采用虚来写实。 《雨霖铃》 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以虚写实的千古名句,表达了情人分别时的 黯然伤神 的情感。此外, 古诗词 还常用对比、 借代 、 互文 、双关、夸张、 比拟 等修辞格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此不复回”“、 天台 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都是非常有 感染力 和表现力的句子,多少年来传诵不衰。当然,冰东三尺非一日之寒。古诗鉴赏也决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大量诗歌的感性浸养,需要“熟 读唐诗 三百首”的千日磨炼。但是如果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作铺垫的话,我想入门总会容易很多。
今天我为大家讲“唐诗赏析”。因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非常丰富的唐诗知识,我只想讲一些唐诗方面非常有影响的诗歌,且限于时间关系只选择短的诗歌来讲。我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是唐代以前中国诗歌发展基本线索;第二是唐诗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三是讲一些小的专题:如歌颂春天的诗歌、送别朋友的诗歌、怀念故乡的诗歌等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我们灿烂文化的宝库中,诗歌无疑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把诗歌比作广袤的星空,那么唐诗就是这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唐诗的灿烂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唐前诗史的简要回顾。 秦以前是先秦,主要指夏商周时代。这个时期诗歌发展有两个高潮:一是《诗经》,二是楚辞。《诗经》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歌的一个总结。楚辞主要是以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277)的诗歌为代表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记住他。我们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即公元前300年之前,这是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好时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从公元前600年的《诗经》到公元前300年的楚辞之间相隔了300多年的时间,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但却是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高峰。《诗经》和楚辞是灌溉后世中国文学园地的两条大河。 从地域方面说来,《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而楚辞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诗经》是集体歌唱的产物,而楚辞是个人独立歌唱。我们中国的诗歌从集体歌唱向个人独立歌唱发展,是一个伟大的飞跃,从此,中国诗歌的主流是诗人独立歌唱,《诗经》中的诗歌所描写的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反映人以外的客观世界,如战争、劳役、兵役等等;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如思想、情感等等。这是两个宇宙,一是无限大的宇宙,一是无限小的宇宙。在反映这两个宇宙时,民歌是比较丰富生动的。《诗经》中有许多是反映现实的,如《伐檀》。还有一些是感情的抒发,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打开《诗经》,第一首《关雎》便是歌颂男女爱情的千古好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很多诗写得很美,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追求伊人那种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情感状态。希冀、渴望、不懈的追求与最终不可得的怅惘,交织在一起,十分美丽动人。 《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风”;而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其内容主要是屈原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它有2740多个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最伟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在古代,“风”、“骚”并称。风骚者,文才才华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与现在意义不同。风与骚,是贯穿我们后世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两条大河。与“国风”作者们朴实的情感相对应,《离骚》充溢着屈原思想的闪光点,有许多诗句一直为我们所欣赏,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只要是心中认为美好的东西,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等,追求它们,九死也不后悔的。这种追求美好的东西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不朽的精神。其他的,如关于《诗经》和《诗经》和楚辞艺术方面的特色和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是汉乐府。 汉代是中国王朝中最长命的一个王朝,两汉400多年,主要成就是乐府诗歌,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爱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如《东门行》、《战城南》等;反映爱情的如《上邪》。其中《上邪》唱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本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已经将感情表达到极顶了,但如果就到此为止,还不能算是好诗;好就好在诗中一口气举了自然界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五种事情,说除非这些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结束感情。正由于这样它才成了千古好诗,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诗经——《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gao)衣綦(ji)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yin du),有女如荼(tu)。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cu)。
缟衣茹藘(lǘ),聊可与娱。
大意:漫步走出城的东门,美女多如天上彩云;虽然多如天上的云,可并不是我思念的人;唯有素衣暗绿色头巾,还能欢乐我的心;漫步走出外城的门,美女靓丽如茅花;虽然靓丽如茅花,可是我不思念她;唯有那素衣红佩巾,还能娱乐我的心。
评析:纵然美女如云,却不能重情、不丧志,所需要的坚定意志,大概不逊于疆场上刀光剑影下的英雄气概。英雄可以视死如归,却不一定能在万花丛中不懂一点杂念;就是皇帝一向叱咤风云,也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前例;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当中肯定包含了不少风流的事。
可是,世上真有坐怀不乱的汉子。虽然不多,毕竟有。这也构成了一道人生风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秀色可餐固然使人愉快,但不一定可爱。美丽而可爱,美丽且有气质者,才能打动心灵最深处。漂亮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才是最适合的。
男子汉当中也有坚贞者,不全是无情郎、负心汉。坚贞应当是对自己的选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目标有不懈的追求。这有可能是凭着直观感觉来进行,也有可能是以深刻的内省为基础。
请相信,男子汉的忠贞也有不可动摇的时候。
忽忽~~终于写完了,可能是有点不符合你的要求,但是我已经是绞尽脑汁了。。。毕竟,3000字 要求原创 ——20分,出200分应该也不会有几人。
上面的应该基本符合你的要求,我也是因为要备课才写这个东西的,也就顺便在网上写下来发给你。注意,不要抄的一模一样,自己在中间加点语句,我写的只是赏析而已,你可以加点其他的观点进去论证。比如说我说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前例,你可以去举点例子,加以论证。
最后说一句,文章,还是自己写的好,最好把我的当做抛砖引玉,相信你会写出更好的原创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