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制订情感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 情感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69-02
一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能够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一方面,现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随着生理变化,心理平衡被打破,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由少年时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心,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与信任的需求和愿望,常常处在自我矛盾中。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教育内容在情感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感还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情感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以平等地位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 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其个性,才能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教育内容的轨道上来。
3.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传统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力量。摆脱这种教育困境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情感教育在这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不把这些学生置之度外,而是用理想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后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提高,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努力学习。
二 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整发展。可见,情感培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知情领域都发生变化。那么,应如何确定情感教育的目标呢?心理学把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分为三类,即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是人对其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理智情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审美感即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快感和倾向性的体验。
以上三类情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也是人类最深刻、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情感。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的统一。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根据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丰富的审美感。
三 情感教育的实施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情感教育意识,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教育者要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情感心理品质。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情感因素,只有具备了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抓好如下环节:
1.以境育人,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打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即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这两大功能要求教师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教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3.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度
情感与认识存在互相制约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根据这一规律,首先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比如,针对学生即时信息接触多、选择性大的特点,教师可从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困学、厌学转为好学、乐学。针对学生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正负强化功能,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品行产生不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校正效应。学生一旦有所转变,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4.以意育情,以情激意,调节情感教育的稳定度
促成情意过程的良性循环。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师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又要善于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初次成功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这样,情感和意志才能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情意循环,提高教育效果。
5.发展合理要求,调整期望值
要提高情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确保其情感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如学生喜爱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就要满足其理智感的需要,对暂时不能满足的正当合理需要,应以理服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染的需要与集体、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向“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地、恰当地调整期望值。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内寄予不同的期望值,唯有恰当的期望值,才会激起学生积极奋发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王以富〕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效果不够理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词的 教学 方法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教学方法相关内容推荐↓↓↓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
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 经验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古诗词内容理解: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
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
教师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
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
赵志祥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画鸡》一诗,赵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小问题:
1这首诗一共几句
(4句)每句有几个字 (7个字)
2在古诗中,一个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话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有七个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或七绝)。
二、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 语文学习 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
如何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充满灵气呢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情思表达的组件。而之所以将其称为“要素”,是因为古诗词不能没有意象,古诗词教学不能没有意象!
体味意象的几种常见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悟“象”。
2、音乐渲染造境。
3、结合插图入境。
4、了解背景或延伸阅读,丰富意象。
三、在诗词诵读中学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诵读,不是为了简单、机械地记忆诗词内容,而是通过诵读将自己融入到高远的意境中,将诗词深刻的,诗人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吟诵读出来。
《水调歌头中秋》格律对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推进 文化 传承与理解: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 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积累,以及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
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我们应重视其“独感”——即读出自己的理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印记的“古诗词”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古诗词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口中有声、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古诗词教学策略简单的说,就是:语言、审美、文化、传承。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一、反复诵读,体会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 教育 传统,多读精背是一直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 名言 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它包括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低、中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生 记忆力 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年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 成语 言的感悟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引起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语音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理解句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曲中写到,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在学这首小令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此曲变成一幅优美的 风景画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 句子 的意思,让曲中的景物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曲中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曲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曲文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天门山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时导引出一幅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长江江面的远景,以及动态的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觉夹江对峙的天门山,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一片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目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显著发挥出来,确立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在接受教师开展更好的古诗词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开拓自身视野。
古诗教学六步步骤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 故事 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法 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古诗的学习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相关 文章 :
★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整理
★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 小学语文古诗课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古诗词有哪些教学方法
★ 幼儿园古诗实用的教学方法
★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谈
★ 小学语文背诵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古诗词 教学设计 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三)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画外河豚(联想)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二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内容摘要: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怎样赋予古诗教学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课堂以版块模式展开、以两教时完成: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小组学习、理解诗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合作创新、古诗新唱——创作诗句、诗意飞扬——组诗解情、融会贯通。
关键词:古诗合作、创造、赏析。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或许,初时诵读这些首诗,感觉诗句平白如话,意境平淡如水,但细细品来,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如何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赋予诗歌教学新的生命力,打造诗意的高效课堂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
一、采荷风悟荷语——小组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
3、出示小组讨论、汇报内容:
(1)我所了解的作者。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3)我会解释的词语。
(4)我体会的诗句意思。
4、小组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解读: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不是属于诗歌的诗意课堂。自主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和经验,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诗句的质地,去把握古诗的脉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资源共享等方式自主学习,无需老师逐词逐句讲解。尤为可喜的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对于收集的资料不再是照搬全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有取舍、选重点地为己所用。导学出示的“小组讨论、汇报内容”,对于小组学习有清晰的指导作用,汇报时,明确的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小组学习不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不再是好学生“独舞”的舞台,而是“百花齐放,香飘课堂”。课堂上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人面荷花相映红——把握古诗的意象,感受古诗意境。
1、播放十里荷塘的视频,学生谈谈感受。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解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往往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让学生背诵诗意,而忽略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感悟,这样的结果不会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体味古诗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本诗中的意象——碧叶、红荷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意象,体会到的意境,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悟理解了诗意,领略了诗情画意。
三、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1、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
2、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解读: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读不出的,让他读出;学生读不会的,让他读会;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窦桂梅老师的“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无不在告诉我们:诵读,就应该让学生感情飞扬。学生读古诗时的停顿、重音的处理,代表着他对古诗的独特感受,教师不应以教参上的朗读指导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因此,课堂上“你可以这样读”、“你也可以这样读”、“你还可以这样读”……使课堂上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诵读版本。
四、浅吟低唱品古诗,一诗一曲也动人。
1、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大家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播放歌曲《古诗新唱》。
2、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演绎古诗。
解读:但凡熟识中华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都是可配乐吟唱高歌的。通过读、吟、唱,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味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创造表演唱,以声音曲调来增加诗歌的力量,唤起学生内心意象,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培养审美能力。你能想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会用《左手右手》(《喜羊羊之虎虎生威》主题歌)的'曲调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会分男女声部来和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在唱歌时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吗……太多的意想不到在“唱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读、吟、唱——多元性的古诗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创造的火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的每一曲都是心灵流动的乐章。
五、小荷才露尖尖角,诗坛渐显莘莘才。
1、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绝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
2、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
解读:美已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孩子所感受。但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仅此而已吗诵读《唐诗三百首》、记忆《小学生必背诗词70首》的目的仅此而已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悟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写一写,做做小诗人——这是学生对美的感受的释放,是用文字定格的形式诠释自己的理解。也许此时孩子的文笔有些稚嫩、诗句有些青涩,甚至不能做到对仗、押韵。但是,作为教师仍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倾吐真情实感,不拘形式、不拘“小节”,让学生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红颜娇羞婷婷立,玉盘铺展绵绵延”;“骄阳当空耀光芒,绿叶丛中掩娇颜”;“绿荷捧雨如碧盘,红莲带珠赛西施”;“西子湖里谁最美,艳阳之下叶掩荷”……谁能说这些孩子不会引领未来的诗坛谁又能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不会开创新诗的未来在课堂上,在创造中,心灵流泻的诗篇轻轻摇曳。诗意,轻舞飞扬。
六、诗含天下景,词蕴人间情——组诗解情。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我们昨天学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诗题
不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天气
景物
色彩
感受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解读:曾听过徐州市泉山区教研室朱晓红老师所上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上,朱老师没有就诗讲诗,甚至说,在本诗的教学上所用时间寥寥。而是将与之相关的多首古诗融入课堂,带领学生从古诗的写作内容、写作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赏析古诗。课后听到很多听课老师评议“这堂课内容太多了”“讲得太深了”……但是,难道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就只能教给学生理解字词、体会诗意、断句重音、熟读成诵仅此而已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多如繁星的古诗长河中,如何尽可能多地撷取优秀的古诗文融入语文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古诗的魅力我想,朱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启示:将当堂要学的古诗和与之在情感、内容等方面相关的诗组合,通过组诗的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走进诗的世界。运用迁移,扩展诗情,触类旁通,形成理解链,更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古诗,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一首又一首的绝唱或灵动、或凝重、或温情、或伤感、或隽永、或深邃……浓浓的,饱含深远的文化底蕴。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读诗吧!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咀嚼与欣赏,寻找诗的精妙,体会诗的瑰丽,并由此慢慢获得鉴赏诗的本领,获得对美的敏感力。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慢慢前行,细细欣赏!
您好。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汉语言发展的精华,它自身具有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很多古诗词名句都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
一、发挥好古诗词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优势
1 借助古诗词教学,进行爱国教育。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表达情感方式不同,古人常会借助诗来言志,每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展示的不仅是诗人的才华与才智,更是诗人对自己志向及理想的体现。就从我们所熟悉的唐宋诗人所写的古诗词来看,他们所作的古诗词中,都体现出了极强的高尚情操与爱国精神。就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他的《示儿》,此诗以简单的28个字,将诗人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出来,此种爱国情怀,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从小具有爱国精神,真正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铸入民族之魂。
2 借助古诗词教学,陶冶审美情操。古诗词看似难以理解,但它具有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对于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在追求具有高雅洁之美的文化,这在古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明确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地位,并要合理借助古诗词教学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老师不要急于讲解此首诗表达的情感,而是要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应的视频情境,让学生将视频与诗结合起来进行朗读与感受,真正感受作者此种冰清玉洁、为官清廉及纯洁无私的磊落品格,让学生在此学习氛围中得到熏陶,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及素养。
二、发挥古诗词的好教材优势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古诗词中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素材。以《题西林壁》为例,这首诗是作者在直观观察庐山之后写下的古诗词,尤其是其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学生播放近距离的庐山,引导学生根据此诗中的“远、近、高、低”四个词语来对其进行观察,感受作者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此种方式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所在,即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简单的,必须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从一时一地的片面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观察的技巧,即观察事物不仅要细致,还需要看与思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根本所在,为后续写出独树一帜的作文奠定坚实基础。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而言,想象力是最不能缺失的,它不仅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借助古诗词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古诗词中较多诗词都具有创新精神。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其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作者的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当读完之后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此教学过程中,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讲解各种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去体会诗人的立意新奇、构思巧妙、想象角度等,并要促使学生迁移出新的想象内容。
三、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好帮手作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具有审美功能,是学生接受审美熏陶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由于年龄及学习认知的特点,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无论是对好坏、美丑或是善恶,都是以表面现象来判断的,很难体会其内在的美与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借助古诗词教学来实现美育教育目的,因为古诗词中蕴含的含蓄情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诗人的意志和情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育教育。此外,老师还要善于发挥古诗词的讲评作用,不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审美视野,让学生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其他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选择正确的古诗词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最积极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感受与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所在。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悠扬的古琴、琵琶、古筝等乐曲的使用,可以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优美的旋律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意、领悟诗情。
三是用板画辅助教学。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绿柳、春雨等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诗中蕴含的情境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总之,在读熟、读透诗词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诗情、诗意, 这样,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 厚重。
3
课后拓展——厚在积累
为了让古诗词教学变得厚重,内容与数量的积累尤为重要。
1.积累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大多按照统一主题归类安排。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同类主题的其他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思乡主题的一组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 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描写童年生活的一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入同主题的其他古诗词, 增加学生的诗歌储备量……长此以往,学生可以接触、学习教材之外的许多篇目, 古诗词的积累会不断丰厚起来。
我们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成为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不少有关古诗词的记忆。
当我们看到满池的荷花很自然的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平时看到小孩浪费粮食,我们也习惯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小孩, 曾经课堂上我问过学生,我说古人写古诗词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说,记述生活,抒发情感,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
事实上也是,《尚书》上说,诗言志,诗,表达的是人某种的意念和志向,《诗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可形于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情感被触动了,行就是表现,言就是语言,形于言,也就是用语言来表现,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词虽然从内容和风格上来看,跟诗有很大的不同,但总体上也是有抒发情感的,
因此,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含蓄精炼的文字,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看来,首先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古语说: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探索的欲望,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我以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回到诗词的本身,重视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品味诗词的音韵美、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在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首诗词都是前人匠心独运,而并非一堆平淡无奇的文字。比如同样是啼,处处闻啼鸟与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不同的,子规啼是伤感凄清的,而处处闻啼鸟,只是清脆悦耳,清新自然的啼叫。
叶嘉莹先生说,诗词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他,就会被他吸引,就会被他感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其精炼的语言和意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当学生从诗词中体察到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其实都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巧与奇妙。作为老师,我认为,也只有在此刻,结合平时课堂上讲解的古诗词的特点,再教与学生一些如何把握古诗词情感的方法技巧,才是教学的最好时机,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学生有足够的动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最大。
一直以来,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常见题型,而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更是必考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我总结了以下五种方法:
方法一:熟记词语
不少学生,当一首陌生的诗词呈现在眼前时,读、悟过后,要说对诗词情感是有所认识和体会的,但在表达时,却停留下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因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整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途,比如 “羁旅之愁”、“怀古伤今”、“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抑郁愤懑”等等。
方法二: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信息的丰富载体,品读标读,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信息,比如标题中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写作缘由或目的等等,以此,作为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说明是在军旅途中,九日,是重阳节,长安故园,表现长安不仅仅是故乡更是国都,军旅途中思长安故园,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担忧。
方法三:审查序注
诗序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注释同样蕴含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疑难词语等等,提供这些注释,往往也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
例如:《定风波》这首词的小序中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说的是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遭遇风雨,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苏轼面对风雨,乐观旷达的心境。
方法四:品读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等。古诗词中许多的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列举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萧瑟,阴沉,黯淡的氛围,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意象组合,营造和谐,恬静,优美的氛围,带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通过氛围的对比,给人以心理与感官上刺激,从而体会到游子内心无尽的伤悲。
准确来讲,概括诗词的思想情感方法技巧还有很多。而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光靠一节课两节课的学习,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语文学科不像理科,有公式、有定理,目标清晰,也可以准确反馈,因此,真正要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方法技艺只是“术”,根本之“道”,还要平时多积累,多阅读,遭遇不同风格的诗词,形成一定的语感,具体到某一首古诗词的情感鉴赏,也不能仅靠一种方法,而是要综合多种方法来考虑,毕竟,成熟的作家风格是多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