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这些考试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概括填空型。这一类题目往往以空格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请概括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请在横线上填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悉全文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词,若无现成的词语可供选择,则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出相关词语。 二、词语推敲型。对于词语的推敲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直击点击。这种题目直接点明要品味的词语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七上《春》)这个句子“闹”字很有味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带给你什么感受,传递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对于“闹”字,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闹”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角度),写出一股蜂围蝶阵的场景,有声有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词语表达的意思),它似乎让我听到了蜜蜂在嗡嗡的叫着,看到了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十分的热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得生意盎然,生机勃发(给读者的感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传作者之情)。②比较甄别。通过词语对比,考查考生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深度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如: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中能否将“插”、“蹬”二字分别换成“伸”和“踩”,其间有何区别?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继而通过比较,从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伸”字显示了动作很自由,与“伸”相比,“插”字显得动作很困难,所展现的空间很小,更能突出登山的艰难;“踩”字力度不大,“蹬”字用力很猛,面对垂直崖面,一个“蹬”将登山之难传递的淋漓尽致,因此,用“插”和“蹬”更能显示登上地球之巅的不易,从而体现了登山队员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三、景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景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赏析”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扣住修辞或一般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对句子作第一层次的赏析,明确句子描写的景物特点;二要抓住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等“贵在有我”的特征,从中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比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七上《紫藤萝瀑布》)请对这个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层次作答:这个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一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只能闻不可见的香气从抽象变成了形象,从无形变成有形,写出了香气的馥郁;“轻轻地笼罩”将香气人格化,似乎是一个多情的母亲或少女,整个景物描写充满了一种温馨宁静平和的特征,(第一层赏析)写出了作者此时安静平和的心境和对景物的痴迷沉醉之情。(第二层赏析) 四、人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人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揣摩”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同样可以按两个层次作答。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二要抓住散文“贵在有我”的“我”,从对人物的描写中破解出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关于《邓稼先》的一个题目: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嫁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面对此情此境,一般的人说话绝对是斩钉截铁、气壮河山的喊出“我不能走!”但邓稼先却是说“我不能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人物语言的细微差别。“我不能走。”与“我不能走!”仅有一个标点之差,感叹号的情感是激动的、强烈的,而句号则是平稳的,淡定的。面对戈壁的风沙呼啸,面对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邓稼先却如此的平和,一个标点的差别将人物的那种从容淡定,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刻画了出来。(第一层赏析)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寄托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第二层赏析)此外,分析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抓住一些标点,比如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里也有大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模拟训练题 炊烟赵丽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想象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果然看见两间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木屋里走出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黑红的脸颊上,洋溢只有山里人才有的那种健康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里歇吧!”“能不能……麻烦买一点吃的?”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不好意思地问。“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她把我按在一把竹椅上,转身从灶台的铁锅里舀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又悄声叮嘱了丈夫几句,那男人一声不吭地走出门去了。灶台有点脏,她也许怕我看了不好受,找来一块抹布仔细擦了一擦。“山里人邋遢,将就一下啦!”①她一边笑,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不一会儿,那男人拎着满满一篮红薯和芋头回来了,并且已经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她把红薯和芋头倒进锅里,坐到灶背后烧起火来,他不知又到哪里去了。②小木屋里静下来,只有门外的哗啦哗啦的林涛和灶膛里哔剥哔剥的柴火,一起一落地在耳畔响,协奏出一首奇妙的曲子。红薯和芋头馋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飘漾起来。“吃吧,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只是别嫌粗糙啦。”③哦,红薯和芋头,竟是那么香,那么甜,不仅抚慰了我的饥肠,也驱除了我的疲乏。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午餐之一!她坐在一边,快活地笑看我狼吞虎咽,手中,不停地打一件鲜红色的毛衣,毛衣不大,像是孩子穿的。“你有几个孩子?”“有两个女儿,在山外读书去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念中学,都寄宿在学校里。我想让她们将来都上大学呢!现在山里人富了,甚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们有出息。”她笑着回答,语气是颇为自豪的。这小木屋里,也有和山外世界同样的憧憬和向往……吃饱了,歇够了,该继续赶路了。我掏出一些钱给她。“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商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吧。如果不忘记山里的人,以后再来!”我的脸红了,也不知是为了甚么,也许是为了这城里人的习惯……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塞满了黄澄澄的桔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人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赵丽宏文集(卷2)):记忆和遐想》,有删改 练习1、本文以“炊烟”为线索,随着与炊烟距离地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从不见炊烟的 到看见炊烟的 到走近炊烟的 再到回望炊烟的 。2、划线③句加点的词语很有意思,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请对划线②句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划线①句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品格? 参考答案1、焦急期盼;惊喜激动;喜悦感激;怀念2、“抚慰”和“驱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红薯和芋头以人的感情色彩,将红薯和芋头人格化,写活了,写出了它们给了旅途中饥饿劳累的“我”以极大的满足舒适感;而它们是农家夫妇给我的,从而反映了农家夫妇热情善良美好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3、这个句子中“哗啦哗啦”和“哔剥哔剥”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充满了动态之美,仿佛有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涛和柴火之声比作“奇妙的曲子”,写出了林涛和柴火之声的动听美妙;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遇到农家夫妇的招待之后那种平和、愉悦、感激、享受的心理。4、这个句子抓住中年妇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一个“笑”字显示了她对“灶台有点脏”的不好意思,“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中年妇女站在“我”的角度,怕“我”对灶台之脏不满而想极力洗干净从而让“我”满意的心理,表现了中年父女的热情、体贴、细致的品质,从中流露了“我”的感激之情。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调侯吴楚材在评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过:“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意思是说: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写出来的便是好文章。我认为吴氏之论是启迪我们提高作文水平的至理名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关键的应当是学生对写作的对象是否有情感、有激情,“为情而造文”(刘勰:),写出来的必然是好文章。否则就如材料中的同学所说的:“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任凭语文老师如何“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写作水平断然“提高不快”。因为老师和学生还没有真正“注意”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情感。如此怎能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呢?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精辟地说明了情感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先有“情至”,后有“至文”,“情至”是产生“至文”的原因,“至文”是“情至”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的好文章,总是离不开一个“情”。就拿鲁迅的文章来说吧,他的小说、散文、杂谈等无一不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深厚感情,无一不表现出他对旧社会、腐朽事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和鞭挞。记得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以为根本的问题是作者是不是一个“革命者”,如果是的话,那么无论写的是什么材料,都是“革命文学”。他又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又如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第一次写小说,便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就在于他具有满腔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激情,而不是首先靠东拼西凑、编造材料,更不是靠生花妙笔所能“批改”和“评讲”出来的。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较快,是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情感与写作技巧两方面的正确指导,我的语文老师不注重于作文的批改,而注重于文章的情感方面的评讲,我们学生受益非浅。 从我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较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老师,首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激情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和有个性特征的,而决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在这基础上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进行必要的批改和评讲。作为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陶冶情操,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多读点书,扩大知识面。如此,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还担心作文水平不能较快地提高吗?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二、表达效果
1、拟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2、比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事物生动形象。
3、对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排比: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问: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6、反复:起强调作用。
7、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富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设问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