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分一型、二型和混合型。
1)双相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提示:诊断BP-I型不需要抑郁发作。
2)双相I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轻躁狂发作;至少有1次重度抑郁发作;无论是轻躁狂还是抑郁发作都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
3)混合型障碍基本诊断特征:轻躁狂和抑郁症状≥2年;不符合轻躁狂和重度抑郁的诊断标准;2年期间无症状期持续不到8周。
区别:
1、狂躁与抑郁的程度不同。一型是典型的重躁狂重抑郁,都很重;二型则是典型的轻躁狂重抑郁,即躁狂症轻,程度明显低于抑郁症发病程度;混合型是短时间发作以轻躁狂、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数小时内)。
2、病情严重程度不同。1型病人表现出重度抑郁,2型病人抑郁情况还不是很严重。混合型一般是长达多年的抑郁反复。
3、发病年龄不同。1型主要在青少年起病,第一次发作的年龄往往比较小,在18岁左右,而且首次发作是轻躁狂发作,也可以是抑郁发作或者混合发作。 双向二型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抑郁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以抑郁发作频繁。
4、治疗效果不同。双相情感障碍2型的治疗效果明显,它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出现轻微的狂躁症状,比如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生气的时候容易摔东西,砸东西,乱发脾气等等。2型的病人有时候思想是清醒的,当作一些事情之后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会事后反省。
扩展资料:
双向障碍简介: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
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发病和过程:
BP-I和BP-II的发病高峰期在12-30岁之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是持续的,特别是抑郁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的死亡时间要早8-20年,这种风险一部分可归因于自杀,双相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还有一部分患者死于肥胖、心血管或代谢疾病的共病。
结局:
双相障碍即使在治疗时仍具有不利的临床、社会和经济影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会从急性抑郁发作中全面康复,尽管治疗依从性良好,但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参考资料:
-双向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极性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一般表现为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且躁狂和抑郁场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发作间歇期可完全缓解。其主要表现有: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自我评价过高;睡眠需求减少。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上大约1%~2%的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许多抑郁病人在抑郁表现起病后5年内由单相变成双相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诊断要点
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中华医学会公布之诊断标准
一、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⑨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二、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①对曰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
双相障碍如不治疗,易反复发作,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由于病前的人格和疾病症状的影响,患者酒依赖、物质滥用、药物依赖发生率高。抑郁时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可出现自伤自杀,自杀发生率高,激越时由于情绪极度烦躁,冲动控制能力弱,有可能出现伤人、毁物。严重躁狂状态时,由于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有可能出现行为轻率、不顾后果,随意挥霍、盲目投资,乱交友、乱性行为,伤人、毁物。无论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在发作时,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能力都可能受到损害。因此,一旦确诊双相障碍积极治疗,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双向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或双相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涵盖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躁狂和抑郁。
躁狂状态:躁狂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多动、情绪高涨、思维迅速、自信过度、冲动行为等。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多任务处理、冲动购物、过度社交等行为。
抑郁状态:抑郁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沮丧、无助、自责、焦虑和绝望。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负面评价等。
双向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周期性的,患者会经历躁狂期和抑郁期的交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存在过渡期,即情绪状态的切换过程。
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医生的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药物调节情绪稳定剂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患者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和寻求支持网络来管理疾病。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