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出众的人才,每一个职位都需要用心才能做好。在工作中需要正能量,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态度才能迎接在工作中的挑战,销售人员常会开早会分享小故事,下面我整理的关于晨会幽默小故事大道理,欢迎来参考!
1、《鞭策——拿破仑逼小孩自救》
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对准落水
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2、《自我激励——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而非颜色》
有一次,一个推销员在纽约街头推销气球。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时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就是白的,然后就是红的,接着就是黄的。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创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就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就以一种同情,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就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恭喜这个孩子,他碰到了一位肯给他的人生指引方向的推销员。“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同样,也就是我们内在的东西使我们进步,关键在于你自己,你有权决定你的命运!
3、《标准——小和尚撞钟》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就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就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
工作标准就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4、《目标激励——猎杀骆驼》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制定目标而能产生效果,秘诀就就是“明确”二字,成功的目标,必须就是明确的。进一步说,目标要具体化、要量化。对于企业而言,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必须就是明确、具体的;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行动的目标也必须就是明确的、具体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成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才能对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不管具体工作进行到哪一个阶段,也不管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或问题,都能够保证企业或者团队成员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努力程度,保证能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5、《科学分工——发现拉马的士兵》
一位年轻的炮兵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就是:操练条例就就是这样规定的。
原来,条例因循的就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就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
公司就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就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6、《楚王脱帽——对别人宽容、给自己机会》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曼妙,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
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就是谁了。”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
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就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就是给别人机会,更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保全下属的尊严,有时也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7、《保持员工的热情比指导更重要》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就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就是提高管理水准的有效方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执行力,便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就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就是指导必须注重技巧,就象勘弥大师那样要保护员工的热情。
管理者必须避免教训式指导,应当语重心长的激励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除了现场指导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培训、交流会、内部刊物、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8、《沟通——听懂下属的话》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就是不就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就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真的听懂了手下的话了吗?你就是不就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就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
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领导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9、《明确共同目标——小矮人们的力量》
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有一座城堡里曾经关着一群小矮人,传说他们就是因为受到了可怕咒语的诅咒而被关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没有粮食,没有水,七个小矮人越来越绝望。小矮人们没有想到,这就是神灵对他们的考验,关于团结、智慧、知识、合作的考验。小矮人中,阿基米德就是第一个收到守护神雅典娜托梦的。雅典娜告诉他,在这个城堡里,除了他们呆的那间阴湿的储藏室以外,其他的25个房间里,有1个房间里有一些蜂蜜和水,够他们维持一段时间;而在另外的24个房间里有石头,其中有240块玫瑰的灵石,收集到这240块灵石,并把它们排成一个圈的形状,可怕的咒语就会解除,他们就能逃离厄运,重归自己的家园。第二天,阿基米德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的六个伙伴,其中四个人都不愿意相信,只有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和他一起去努力。
开始的几天里,爱丽丝想先去找些木柴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让房间里有些光线;点把240块灵石找齐,好快点让咒语解除;三个人无法统一意见,于就是决定各找各的,但几天下来,三个人都没有成果,倒就是耗得精疲力尽了,更让其他的四个人取笑不已。但就是三个人没有放弃,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大家一起找灵石。这就是个灵验的方法,三个人很快在左边第二个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显而易见,一个共同而明确的目标,对于任何团队来说都非常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因素妨碍团队合作。比如说,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销售部门发现销售不畅;设计人员可能不考虑生产部门的难处或市场需要,要求开发出一种全新设备;组织内部的等级制造成老板和下属之间的磨擦和误解,下属抱怨老板根本不想理解他们的问题,而老板对下属的漠然和无动于衷也颇有微词,由此可见,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在组织内部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
10、《基于对方的沟通才有效——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在“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制定的时候,美国人基本上支持了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使欧洲复兴的计划。然而马歇尔本人却很担心,锱铢必较的国会就是否会同意拿出那么多钱去支援欧洲。有一天,马歇尔接到通知,国会拨款委员会将举行听证会,研讨马歇尔的欧洲重建计划。
为了使马歇尔计划能顺利被批准,国务院两位专家一起干了一个通宵又一个整天,起草了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发言稿。他们搜集了全部事实,提出了一切必需的要求,并列举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配之以大量具有权威性的具体细节作为论据,说明这一计划可使欧洲免于浩劫,同时又对美国有利的道理。然后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苦干成果回到马歇尔处,把他们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他。马歇尔看了一遍,半晌沉吟不语,最后他往椅背上一靠,说:“我不想用这个稿子了。”助手们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稿子不符合马歇尔的要求。
马歇尔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说:“别误会,我看讲稿写得很好嘛。可就是,你们想,听证会想要听的就是什么他们想听的就是我马歇尔将军对这个计划的看法,而不就是你们两位的看法。要就是我去那里念这篇发言稿,他们会明自就是你们写的。我看不带讲稿去更好些,大家以为我会先发表一篇声明,我就说,先生们,你们要我出席听证会,现在我准备回答你们的问题。于就是他们就向我提问,不管到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要用心阅读这篇发言稿。这样才好用你们准备的各种理由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样才会使他们满意,因为委员会真正想知道的,就是我本人就是否了解这个计划。”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马歇尔的这种分析就是正确的,计划终于获得拨款委员会的支持,从而也就有了“财神爷”的保证。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对方可能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何愁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呢。基于对方需求的沟通,才就是有效的沟通。
伯尔退出军界后在纽约州的阿尔巴尼当律师,1782年他与一位比他大10岁的寡妇结婚,后者与1794年去世,这12年的生活是伯尔生涯中最平静和幸福的生活。他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她的名字和妈妈一样,都叫西奥多西娅。这女儿对伯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统治伯尔一生的两颗心,一是野心,一是爱心,野心就是出人头地,爱心就是视他的女儿为命根子。
合众国成立后,纽约的政治由联邦党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民主共和党的乔治·克林顿把持。伯尔投身民主共和党,入选州议会,迁居纽约。伯尔是一位非常能干的政治家,在纽约他大得人心。1789年,州长克林顿任命他为纽约州检察长。两年后,他又击败汉密尔顿的岳父菲利普·斯凯勒成为联邦参议员。在1797年的参议员改选中,汉密尔顿终于设法把伯尔挤下了台。
伯尔是美国竞选政治的鼻祖,被称为现代竞选之父。在纽约,伯尔把一个社会下层的社交团体塔姆尼改造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竞选机构。在1796年的竞选中,杰斐逊和伯尔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同联邦党的约翰·亚当斯与查尔斯·平尼克竞选总统。结果,亚当斯获71票,杰斐逊68票,伯尔30票。于是,亚当斯成为总统,杰斐逊为副总统。到了1800年,杰斐逊和伯尔再度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同亚当斯竞选总统,结果杰斐逊和伯尔都获得了73票,亚当斯63票。当时的宪法规定,选举人要投票给两个总统候选人,得票最多的为总统,次多的为副总统。于是,伯尔认为自己有了成为总统的机会。这时联邦党人成了竞选的关健,他们的选票将决定谁将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联邦党参议员艾米斯认为要投伯尔的票,因其没有原则,可以为联邦党所用。而杰斐逊则是强硬派,根本不可能与联邦党合作。艾米斯在联邦党内势力很大,汉密尔顿见势不妙,他必须出面阻止艾米斯的错误策略。于是在1800年12月24日,汉密尔顿给参议员古维纳·莫里斯写了一封信。信中把伯尔说成是一个只有野心没有原则的人。
由于最后的表决是每州一票,因此尽管最小的特拉华州只有一票,但它的作用也很大。1801年1月16日,汉密尔顿给特拉华州参议员詹姆斯·巴亚德写了一封信,希望巴亚德投杰斐逊的票。同时,汉密尔顿又向杰斐逊传话,如果杰斐逊答应某些条件的话,他将使联邦党人投杰斐逊的票。但杰斐逊表示,他不愿意成为一名被捆住手脚的总统。这样,汉密尔顿只能无条件地单方面作出选择。他选择了杰斐逊。结果,在众院第36次投票时,通过了由杰斐逊任总统,伯尔为副总统。
杰斐逊并不信任伯尔这个副总统。1804年,尚未卸任的副总统伯尔决定竞选纽约州州长。伯尔的竞选对手是同为民主党的摩根·刘易斯。伯尔把宝押在联邦党人身上,汉密尔顿再次出来搅局,劝其党人不要投伯尔的票,伯尔败选。
1804年4月,纽约州法官泰勒在家中宴请汉密尔顿和库伯等人,席上谈到了州长竞选。事后,库伯给友人写信道“汉密尔顿把伯尔说成是一个危险的人,不应当给以信任。肯特法官也有同感。”库伯在另一封信中写到“汉密尔顿认为伯尔是个危险的人,他甚至对伯尔有更鄙视的看法。”不知为何,四月二十四日的《阿尔巴尼纪事报》上披露了这两封信。于是一场无法收拾的风波因之而起。
伯尔认为,汉密尔顿对他一直不公平,但他都容忍了,汉密尔顿不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这次他决心算总账。伯尔把朋友范内斯请到家中,让他把一封信交给汉密尔顿。信中附有《阿尔巴尼纪事报》的剪报,伯尔要求对“汉密尔顿认为伯尔是个危险的人,他甚至对伯尔有更鄙视的看法”做出解释,还要求汉密尔顿对库伯说的那些话迅速地无保留地给予肯定或否定。汉密尔顿认为此信非常严重,他需要时间加以考虑,并于20日给出答复。最后,汉密尔顿拒绝给予明确的答复。伯尔回信坚持要对方给予明确答复。汉密尔顿接到信后很吃惊,他十分僵硬地拒绝再给伯尔回信。伯尔乃提出决斗,以便“向全世界宣布,这些事情必须有个了结。”汉密尔顿预感到他会在决斗中死去,因此他在决斗前留下了若干封信。其中之一说,他反对决斗,因为他是基督徒,反对杀人;他妻子和孩子需要他,他不应去死;他有很多债务要还,他不能因为死亡而让债权人受损失。但他又说,他无法避免这场决斗。于是,一次重要的决斗发生了。
这次决斗之所以有名,除了是因为决斗的双方在北美独立中的贡献和独立后两人的权势名声,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次决斗而产生了美国宪法的第十二修正案。宪法第十二修正案规定,每个选举人分别投总统和副总统各一票,不再是投两张总统票。这看起来是一次技术性调整,实际上却改变了美国的选举政治,奠定了以后二百年来的两党政治。宪法第十二修正案打破了人们理想中的最好的最有能力的人作总统,第二好的能力第二的人作副总统的常识性想法。因为得票最多的两个人可能有相同的选票,从而无法由选票分出候选人的好坏,辨别出他们能力的高下。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景发生时,两个得票相同的人不再表现出应有的君子风度,而是为了总统这个权位各施法术用尽心机,从而可能会用阴谋来代替政治中的公平公正原则。给了第三方利益集团影响总统选举结果的可能。确立了宪法第十二修正案以后,美国的选举,就从选两个好人当正副总统,变为选同一政党的两个人担任正副总统。原则上,可以投这个党的总统候选人一票,投另一个党的副总统候选人一票。但是,实际上选举人都是按照政党配对投票,即一对正副总统候选人,在和另一对候选人在竞选。实际上,这个选举法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得最多和得次多票者,非但不是政治上和治国理念上最接近的人,更可能是相差最远的人,是反对派。因此,反对派就应在政治制度中有其应有的地位,反对派和当权者的区别不过是投票时的票数之差而已。反对派不是敌人。不同政见的政治家们只是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不同而已,他们可以在一个健全的治理程序下共存。于是,两百年前的这场决斗之后,绅士从政坛上消失了,政治家从此政客化了。伯尔射击的那颗致命的子弹确立了美国选举政治的游戏规则。
1807年1月10日,联邦政府签发通缉令,要求各地执法人员一旦发现前副总统伯尔,立刻辑拿归案,以叛国罪加以起诉。奥尔良领地的法官对此很惊讶,决斗中打死汉密尔顿后,伯尔在千夫所指中完成了副总统任期,杰斐逊竞选连任的搭档是纽约州州长克林顿,伯尔自此从政坛消失,判国罪的证据何在?法官正思索着,伯尔已前来自首。法官一惊:一直在纽约的伯尔怎么到了南部?原来,伯尔卸任后,因汉密尔顿之死,纽约和新泽西都回不去了。于是,他来到了南部的德克萨斯,从西班牙政府手里租了四万英亩土地来开垦。他从报纸上看到了被通缉的消息。法官问伯尔做了什么,联邦政府要通缉他?伯尔说,和其他美国人一样,他认为美国迟早要和西班牙开战,因此他手下80多个农民都有武器。法官觉得这是政府对伯尔的报复,当庭宣布无罪释放。几周之后,联邦政府发了第二道通缉令,再次以叛国罪通缉伯尔。伯尔照旧去法庭自首,上次那位法官调走了,新法官问明情况后,又放了他。过了几周,联邦政府对伯尔发出了第三道通缉令,这次伯尔没有去自首。2月20日,伯尔在逃往西属佛罗里达的路上,被执法人员抓获,押送到弗吉尼亚的里士满接受审判。
监狱中的伯尔,觉得这次凶多吉少。因为杰佛逊亲自在幕后指挥检察长乔治·海。于是,伯尔请了当时最好的律师亨利·克莱,后来又聘卢瑟·马丁。后者公然把矛头指向杰斐逊,并指出杰斐逊在审判前就在众院内指责伯尔为叛国分子,以总统身份发这样的议论是很不正常的。
联邦法庭开庭时发现伯尔和驻美的法英两国大使之间有秘密交往,想借助英法势力把西班牙人赶出德克萨斯。开拓疆土是好事,但不能轻启战端,法庭认为爱国之心可嘉,想教训几句放了他。可杰斐逊拿出了新的证据,证明伯尔企图把西班牙赶走后,在西部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包括德克萨斯和美国领土,政府据此告他四项叛国罪。伯尔矢口否认,于是法庭传唤证人詹姆斯·威尔金森将军。威金森在美法准战争时是军中第三号人物,1805年出任美军驻新奥尔良军区司令,兼任路易斯安那领地总督,1806年因滥用权力被解职。威金森到法庭作证,拿出伯尔给他的信件,证明确有此事。伯尔称威金森所呈信件是伪造的。法庭当场鉴定笔迹,发现威金森所呈的信件是他自己的笔迹。威金森说:原件丢了,这是我留的抄件。法庭内一阵哄堂大笑,陪审团宣布这个证据无效。
杰斐逊不在乎这些,要求最高法院判伯尔叛国。联邦党人恨伯尔打死汉密尔顿,没人帮他。民主共和党人在杰斐逊的高压下无法出头,伯尔找不到替他作证的人。伯尔万万没有想到退休在家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会出手救他。1799年,帕特里克·亨利临终前,向亚当斯总统推荐国务卿约翰·马歇尔为大法官。亚当斯卸任前,任命马歇尔为高院首席大法官。在亚当斯的授意下,尽管杰斐逊动用了一切可能,马歇尔就是不判伯尔叛国。马歇尔最后的结论是“劝人叛乱或促使叛乱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叛乱。”他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伯尔并不在场。另一种情况是,个人招兵买马而构成犯罪,也没有证人。法庭于9月1日宣布伯尔无罪。因为伯尔在法庭上的表现潇洒自如,这个判决获得了旁听者的欢呼。伯尔成了英雄。虽然马歇尔是亚当斯的亲信,但他也是杰斐逊的表侄,可他就是不给杰斐逊面子。杰斐逊只能干生气,三权分立是他参与建议的,为的是司法不受干扰。马歇尔六亲不认,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力,杰斐逊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马歇尔一生坚信联邦党人的思想,先后经历六位总统,谁也惹不起他,只能通过把自己人选进最高法院的办法,来减少马歇尔的影响,可是马歇尔口才奇佳最高法院内没有对手,直到他死前,最高法院都是联邦党的地盘,因此奠定了最高法院和总统分庭抗礼的惯例。
当时的纽约等地,仍未忘记伯尔枪杀汉密尔顿一事,伯尔在案件结束后离开美国前往欧洲居住。1812年,英美再度开战。人们关注战事,不再注意伯尔。伯尔于是年回纽约,执律师业。但祸不单行,他曾寄以厚望的小孙子突然病死,孩子的妈妈西奥多西娅大受打击。伯尔去信让她来纽约同住,以解苦恼。1812年底,西奥多西娅在查尔斯顿港上船后一直没有到达纽约。有人说是在海上遇风暴沉没了,有人说被海盗劫走,但这都是猜测,因船上无人生还。伯尔在纽约的业务很好,1833年77岁时他又结了一次婚,3年后病逝,葬于普林斯顿。那位卢瑟·马丁因嗜酒,晚年生活潦倒,伯尔念当年保驾之恩,曾给他接济。
2020/05/18
总结:
一让爱融入生活
人生的抉择——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二是什么蒙蔽了爱。
1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2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3逃避责任———我不得不……他使我……周围的人都……
4强人所难———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三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四体会和表达感受
1被压抑的心灵———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2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3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五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1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正确表达感受:
我(感到)……因为我……(事实+感受+愿望
对方某种行为+自己对这种行为的感受+这种行为未能满足自己某种需求)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2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六:请求帮助
1具体化请求——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2明确谈话目的——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3请求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4在集体讨论中提出请求——明确讨论目的
5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七:用全身心倾听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分析妨碍了倾听
1体会他人的感受和希望——
2保持关注——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b)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八:倾听的力量
1倾听和示弱的能力——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2预防潜在的暴力——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3使谈话生动有趣——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
九爱自己
1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非暴力沟通自我宽恕: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2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动机如下:
1)为了钱
2)为了得到赞同
3)为了逃避惩罚
4)不想感到羞愧
5)为了避免内疚
6)为了履行职责
十:充分表达愤怒
1为什么会生气——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解决: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或者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2合理化愤怒——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3暴力的种子——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十一: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怕
1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
2惩罚的局限性——
1)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2)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十二重获生活的热情
1倾听内心的声音——一般来说,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2解决内心的冲突——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我们内心中也许有一种声音说,“我想这样做”;但又有一种声音说,“不,你不应该那样做”。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例:一位女士的困扰:“我应该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我受了这么好的教育,我也相信自己的才干,但现在都白白浪费了。”
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为了照顾孩子,我放弃了工作,留在家里(观察);我有点心灰意冷(感受),因为我看重成就感(需要)。我想,我现在也许可以去找份兼职(请求)。”
3心灵环保——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十三表达感激
1赞扬的动机——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2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4接受别人的感激——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
充分表达感激——
总结: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做调停。如大企业技术部门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障碍;高中生与校长的矛盾;甚至是两个即将开战的团伙…。
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语言暴力产生的根源,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是什么造成了语言暴力?
1、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她就被看作不道德或邪恶的。
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领导布置的任务太多,太艰难,那他就是“太过分了,太不近人情了”
女友想要多一点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我想要多一些互动,那他就是“冷漠的像石头”
同样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对自己做出评判,认为自己太糟糕了,能力不行,自我管理太差……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2、进行比较
人们习惯性的进行比较,最熟悉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比较会给人们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我们被这么比较着成长起来,长大后发现也延续了“比较”这个坏习惯。比如,别人家的男朋友,别的部门的员工……这将成为亲密关系、同事关系中的破坏因素。
书籍:《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丹格林伯格
3、回避责任
在卢森堡博士的研修班上,一位学员非常气愤地说:“但有些事,你确实不得不做,不管你是否喜欢”。卢森堡博士请她举一个事例。
她不屑地回答:“这太容易了!今晚我离开这里后,就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累的像条狗。”
研修班结束后,她学会了,如何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一回家就告诉家人,她不想再做饭了。
三个星期后,她的儿子来参加研修班,向马歇尔感叹到:“感谢上帝,她终于可以不在吃饭时发牢骚了”。 也就是她不在吃饭是对着家人发牢骚远远比她发着牢骚为家人做法带来的感受好的多。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如果哪些行为让自己感受不好,我们应该勇敢做出行动,为自己承担责任。
即便如此,好像有些事,确实不得不做,如:
一位老师说:“我们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
卢森堡博士,请他用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
他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 他不喜欢这样说,这让人觉得自己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不是吗?我们本就对自己的人生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需要做不喜欢的工作,因为需要保住收入,承担家庭责任。有时我们需要与不喜欢的人一起共事,因为希望做出最好的成绩。有时,我不得不做饭,我想要家人饮食更均衡健康。你看,换个角度,提升格局,情绪水平立马就不一样了。
人生最累的方式,就是一边烦躁、抱怨,一边做这件事。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3、强人所难
许多人认为,作为父母、师长、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因此我们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
对孩子,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对下属,不服从命令就会受到惩罚
对男友,不对我好,就分手吧
我们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他人按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盛气凌人也无济于事。我们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人,真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办法来对付你。
非暴力沟通第一步:观察事实
首先要能够区分观察与评论。
你对员工说“你最近怎么回事,怎么老迟到?” 注意这不是观察,这是一句评论。
什么是观察呢?「我发现你最近一周有三天都迟到了30分钟」,这是一句观察。讲出事实是最不容易被反驳和反弹的。不然,你说怎么老迟到,他会反驳,我不就迟到三次吗,小李迟到四次怎么不说他?
你说“你的工作经常完成的不好,不能及时完成”,这同样是一句评论。「这周工作当中,有两个任务,你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其中之一,也没有达到咱们说好的标准」这是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非常难的,无论脱口而出,还是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想法,我们第一反应常常是对他人的评价。注意观察一下:
看到他人仍垃圾,“这人素质可真差”
男朋友没有接你下班,“真是太不体贴”,没有兑现承诺“你是个没有信用的人”
朋友迟到40分钟,“你还知道有约会这件事啊?”
以上反应不是评论,就是情绪的发泄,并不是观察到的事实。
截取书中一段非常棒的诗歌,关于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二步: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服从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养成了别人期待我怎么做的想法,很少真正倾听自己。有时表达自己,又好像在示弱,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权威”。然而示弱,是给别人机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得到对方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感受:“考试失败了,我感受到很伤心;被老板批评了,我感受到很难过。” 这是感受。
「我觉得老板真是太不讲道理了;考试失败了,我可真是太糟糕了;我觉得他很负责任」,注意这些是想法和评论不是感受。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帮助我们清晰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三步:体会自己的需求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认为自己犯错了;内疚,这事儿都怪我。
第二种:指责对方;怪对方,都是他的错。
第三种: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我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我需要什么呢?
第四种: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很明显前两种,责怪别人和责怪自己都会造成暴力的沟通方式。当能够体会感受和需求时,才有助于解决问题。“我觉得很孤独”,那么是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需要老公多陪陪,那就要提出具体的需求,如『我希望我们每周有三次一起吃晚餐好吗』,而不是指责对方『你根本不爱我!你只爱你的工作』!
『当你感到情绪受伤时,一定是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体会自己的需求,表达需求,而不是指责他人。
能够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对我们常人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然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出一个人成长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努力”
这个阶段,我们常常被“不得不”所拖累。不得不做饭,不得不工作,不得不讨好他人…,把自己置于受害者角色,总觉得自己牺牲很多。很多人一生都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处于这个阶段,想明白了,不再过憋屈的日子;拒绝承担责任,“这是你的事儿,与无关”,即使面对他人的痛苦,也无动于衷。态度生硬,这个阶段可能会得罪比较多人。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非恐惧、内疚或惭愧。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非暴力沟通就是想告诉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请求帮助
你真的需要什么,直接说出来。
1提出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一位妻子对丈夫说:“我希望你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丈夫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比赛。确实,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了。
她说出了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她想要什么。卢森堡博士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2明确谈话的目的
相信很多人经历过,一番长长的谈话过后,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谈话的一开始就要明确目的,“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第四季度业务方向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我们购房筹款的问题”。目的提出来,后面的谈话就容易理解的多。
3请求反馈
提出需求之后,请求对方反馈,注意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资格命令他人。
你对男朋友说:“对我好一点”,这是一个命令,会让人不舒服。同时请求不够具体,什么叫好一点呢?比如“我希望你每周有一次能来接我下班,送一束花,可以吗?”。不要默认好像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并且有相同的做法。
用全身心倾听
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没有学习过非暴力沟通,他可能冲着你发泄情绪,大吼大叫。此时,我们需要的是全身心的倾听。
书中提出妨碍我们倾听的几个示例:
建议:我觉得你应该……
比较:这不算什么,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好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经过不是那样的。
看完这几点特别感同身受,当我正处于情绪受伤时,听到这些,更加愤怒了,我一般的表现就是淡淡一笑不说了,感觉没有得到理解。
当对方处于情绪受伤时,其实最应该做的就是体会他的感受和需求。「我能够理解你很难过,我知道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心里非常的焦虑」。当我们能够准确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时,他的情绪水平立刻就会下降。
当然,如果我们自身正处于痛苦的状态,无法倾听他人,那么就暂时中止,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调整好了再回来。
几点建议
1、表达愤怒:
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求。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求,与其沉浸于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避免采取指责或惩罚对方;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
接下来,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求;
此刻,表达愤怒,然而愤怒已被转化为需要以及相关的情感。
2、表达感激
如果别人做了对我们有益的事,不要吝啬,及时表达感激。同时表达感激也是塑造他人行为的很好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喜欢。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三步: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的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0201025
2020-09
从2005年起,芝加哥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就不再庆祝
圣诞节了,但只要提到这个名字,任何一个有风的城市的本地人都会想起这个名字,节日期间,它会让他们回到市中心旗舰购物商场的童年奇观:仰望核桃房高耸的常青树,树枝上的闪闪发光的饰物。蜿蜒前行,前往舒适的云小屋,与圣诞老人一起等待片刻。惊叹于州立大街上精心设计的假日橱窗,品尝着马歇尔·菲尔德(Marshall Field)的弗兰戈薄荷糖(Frango Mint)的第一口,就在楼上的糖果厨房里做的。
愤世嫉俗者可能会认为这些记忆仅仅是冷酷零售策略的反映。但对芝加哥人来说,情感上的联系是真实的,就像对全国各地的购物者一样,他们珍视那些扎根于市中心的家族式百货公司。波斯顿人有菲林,亚特兰蒂斯有里奇,德特罗伊特有哈德逊,克利夫兰人有哈雷,费城人有瓦纳梅克,虽然最初被认为是商业中心,他们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生活中规模更大的机构,在那里,各种种姓和阶层的家庭都可以享受服务和商品的盛况,不需要入场费。
没有时间比假期更真实。在网络购物和特许经营的时代到来之前,大型购物中心让它们走向灭亡(比如,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被改造成梅西百货公司),这些商店在我们共同的圣诞记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但这些零售店是如何激发这种美好的感觉的呢这是我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对在芝加哥长大而着迷的一个问题,在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和我们的湖边或幼崽一样,都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会在州立大街和华盛顿大道的著名时钟下见到我的祖母,然后去核桃房和我祖父共进午餐,祖父在菲尔德百货公司做了25年的亚麻布采购员。当梅西百货的改变被宣布时, 者们聚集在时钟下,上面写着“菲尔德百货是芝加哥—— 梅西百货”的标语。自2005年以来,他们每年秋天都在那里纠察。今年的标语上写着:“如果小熊队能赢得世界大赛,马歇尔·菲尔德队就可以回到芝加哥。”
圣诞节在美国任何地方都不算什么节日,波特·帕尔默1852年来到芝加哥,开了一家干货店。到本世纪初,他的继任者马歇尔·菲尔德和列维·莱特(后来成为现在的同名领域)将其打造成中西部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以无可挑剔的客户关怀、慷慨的退货政策、优质的商品和广泛的服务(从茶室到休闲室、修鞋到酒店)而闻名所有的预订都让购物者呆在这栋楼里,伸手去拿钱包。
圣诞节,然而,只得到了不多的关注。这家商店最终开始为圣诞卡和礼品做广告,1885年,他们开了一家季节性玩具店(后来成了全年性的)。第一次提到马歇尔菲尔德和公司的节日装饰是在1907年。这家商店刚刚在一座以核桃房为特色的纪念性新建筑中开业,据报道,餐馆的员工在1934年竖起了一棵小圣诞树。
,树高25英尺。到本世纪中叶,菲尔德宣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圣诞针叶树:一棵45英尺长的常青树悬挂在核桃房排水喷泉的顶部。为了给孩子们修剪这棵常青树,需要18个装饰工人和3层楼高的脚手架,看起来像是一直延伸到了天空。
几十年来,像马歇尔·菲尔德这样的百货公司采用了越来越精细的策略来吸引购物者。当海岭夫人的鸡肉馅饼的香味从核桃房飘出来时,巨大的“冰”驯鹿飞过展台,超大的甘蔗和常绿的花环缠绕在过道上,吉安星星和巨大的雪花漂浮在天光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精神展示中,菲尔德的内心从上到下传递着圣诞快乐。
,然后是马歇尔·菲尔德的礼盒。每一个都有一个公司名称的优雅书法,表明里面的礼物值得品尝。对于送礼者来说,重新利用那些声名狼藉的坚固容器,用其他商店的“冒名顶替”商品包装这些容器并非闻所未闻,这既是出于节俭,也是为了传递这种无法形容的领域的光辉。
领域有充分的理由继续这些传统。但他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超越他们最初的商业目的。对于许多芝加哥人来说,圣诞节时的马歇尔·菲尔德(Marshall Field)百货商店从一个库存丰富的百货商店变成了一个近乎神圣的家庭仪式。
这些仪式中没有一个比节日橱窗更具传奇色彩。
在1910年,由于玻璃制造技术的改进,可以制造出巨大的透明面板,美国各地的商店开始安装精心制作的橱窗展示,当它们成为吸引购物者的强大诱惑时,努力迅速升级。
马歇尔·菲尔德富有创造力的橱窗设计师亚瑟·弗雷泽(Arthur Fraser)利用华盛顿大道的大转角橱窗展示节日礼品商品。他的第一块展板上有动画旋转木马和准备好礼物的玩具火车。但在1944年,这家店的新造型师约翰·莫斯放弃了这一硬性销售,转而采用叙事窗再现克莱门特·摩尔的《圣尼古拉斯来访》。故事板非常受欢迎,第二年就被重复使用了。
很快一种新的节日窗口趋势开始流行:商店特有的吉祥物。蒙哥马利·沃德声称鲁道夫是红鼻子驯鹿,维伯尔德调制了肉桂熊。莫斯的共同设计师之一乔安娜·奥斯本(Joanna O orn)也不甘示弱地变出了槲寄生叔叔的模样,她身材丰满,像狄更斯一样,穿着一件红色的大衣,戴着一顶黑色的礼帽。带着白色的翅膀,他飞遍了世界各地,教孩子们圣诞节时仁慈的重要性。
槲寄生叔叔的第一个橱窗陈列品于1946年在一个名为“圣诞梦”的系列作品中登场,这位慷慨的老人带着一对年轻的男孩和女孩来到北极拜访圣诞老人。1948年,槲寄生叔叔以霍利阿姨的形式得到了一家公司,这对夫妇成了一笔大买卖。多年来,购物者可以购买洋娃娃、书籍、装饰品、着色套装、模制蜡烛、鸡尾酒餐巾纸、热垫、木偶、玻璃器皿,甚至还可以购买使用过的窗户道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尔德的窗户装饰师掌握了假雪(犹太盐和磨碎玻璃的组合)和详细的电子动画滑稽动作的艺术。我记得当窗户有胡桃夹子的主题。在描述主店的大场景下面是小窗户,小老鼠们正在那里表演他们自己的故事的愉快版本。
在他们的巅峰时期,每年的展览计划和设计都提前一年多开始,每年11月都有热切的公众在等待每一个新主题的展示。数以万计的粉丝从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前往朝圣,聚集在认真的州立大街上,带着孩子般的敬畏。
当然是窗户的一个营销方面。欣喜的观众,充满了季节性的精神,将有希望弹出店内购物。但展览中没有商品。就像许多节日里的创意一样,人们开始关注精神,而不是销售。这家商店的品牌已不仅仅是它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涨落。对于芝加哥世世代代的家庭来说,马歇尔·菲尔德的《纪念马歇尔·菲尔德》(Remembering Marshall Field's)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莱斯利·戈达德(Leslie Goddard)的《纪念马歇尔·菲尔德》(
“”)。她的家人在马歇尔·菲尔德的
公司有50多年的工作经验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一本关于如何提升沟通质量的书,主题是怎样合理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与自己沟通,观察自己当前的表现,表达内心的感受,聆听内心的需求。
与他人沟通,描述对方的当时状态,推测对方的真实感受,倾听对方的内心需求。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陈述客观事实而不含自己的主观评价
感受:倾诉内心的感觉,这一步只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无需加入对方的影响
需要:寻找自己内心的需求,例如要清楚使自己处于愤怒状态的是自己内心的某方面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批判与惩罚无法满足需要也无益于解决问题。
请求:提出请求征询对方的意见,这里的请求应当是明确的,而且不应当包含命令成分。
一言以蔽之,非暴力沟通是一个“陈述事实-描述情感-表达需求”的过程。与其直接下定论,不如先阐述客观事实,再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提起《百夫长》的导演和主演,任何一个似乎都可以成为对影片期待的理由,他们都不是主流名人,但是都凭借其个性的发展方向获得了稳定而忠诚的拥趸。2005年,一部名为《黑暗侵袭》的恐怖**成为恐怖迷们当年热议的对像,而其导演尼尔·马歇尔也声名大振,在这部**中,导演巧妙的将密室困境与血性恐怖风格融合,制造了充满悬念的紧张氛围,更有让影迷大呼过瘾的恐怖场面,而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挖掘更是让本片在深度上跃上一个台阶,成为当年恐怖**精品,而马歇尔也凭借本片夺得当年的英国独立**最佳导演荣誉。其实,在三年前,尼尔·马歇尔就已经凭借一部恐怖**《闪灵战士》(2002)赢得关注,在多个独立**节上获奖,在《黑暗侵袭》之后,他继续着自己的恐怖**之路,在2009年,跟着末日**之风,也献上了自己的《世界末日》(2008),同样让恐怖**迷看的大呼过瘾。而当人们开始将尼尔·马歇尔期待为新一代恐怖**大师时,他却突然献上了根据历史疑案改编的《百夫长》,恐怖片大拿这次是转型?还是一次恐怖片长征路上的尝鲜?这无疑值得其影迷期待。
当2005年尼尔·马歇尔大红之时,迈克尔·法斯宾德还只能算个电视剧演员,但是在第二年,他便开始**下载了向**界的突破。在那部流淌着男性荷尔蒙的《300勇士》(2006)中,法斯宾德便是勇士中的一员,虽然不如杰拉德·巴特勒耀眼,但是他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始了自己在**界的突破,并最终在《饥饿》(2008)中爆发。在反映北爱尔兰共和军***鲍比·桑兹狱中绝食经历的这部《饥饿》中,法斯宾德的表演堪称惊世骇俗,他为了演绎片中角色,节食减肥,乃至于精神长期处于游离状态,不过他的付出换来了影片的巨大成功,他的表演也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并拿下了当年英国独立**节、芝加哥国际**节、欧洲**奖、伦敦评论家**奖等多个影帝称号,堪称当年欧洲最佳男演员。接着他再接再厉,凭借在**《鱼缸》(2009)中与女友的女儿生情又懦弱逃避的有妇之夫角色,再次获得普遍性认可,几乎沿着前一年摘得影帝的轨迹,把英国独立**节、芝加哥国际**节、伦敦评论家**奖等奖项的最佳男配角拿了个遍,而同年,又借《无耻混蛋》(2009)进一步在好莱坞立足,未来的演艺之路值得期待。在《百夫长》中,他将扮演那位奔跑求生并试图营救将军的昆图斯·迪亚斯,当然,他的任务并不轻松,他将面对来自欧嘉
·柯瑞兰寇扮演的悍女艾泰恩的强力挑战,这位出生于乌克兰的女影星因为在《007:大破量子危机》(2008)扮演邦女郎而火速成为影坛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她的角色便是胸怀仇恨的复仇天使形象,此番再次扮演因为家族仇恨而与罗马人势不两立的强悍角色,想必在仇恨情绪中沉浸已久的柯瑞兰寇将给法斯宾德一些颜色看看。
尼尔·马歇尔本次风格转换之作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一桩悬案,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常胜之师第九军团在入侵英伦之后,神秘覆灭,众说纷纭,拍摄这样一部**,历史真实性难免受到审视。马歇尔则选取了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即第九军团被当地原著皮克特人围剿,全军覆没。谈到这点,马歇尔表示,“(关于史实)这一切都需要一些妥协,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要完成一次完全的历史课程,而是拍出娱乐**,讲一个故事。所以,操作上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特别在关于皮克特人的处理上,这种灵活性运用的更多,因为没有皮克特人的历史记录。这里历史上没有可以记录的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皮克特史。我们知道关于他们的各种传闻,但谁知道这是真的呢?所以,我从一个更实际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想象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为拍摄本片,马歇尔将剧组人员拉到了3000英尺的高山,暴风雪和冰冻的河流都考验着参与人员的意志力。但是,马歇尔本人似乎对此并不在意,“整部**的拍摄就是一场生理和心理的压榨,但是与此同时,在大雪、旋风、和几乎水平的暴雨中行进的感受,也令我非常享受。我不想完成一件太简单的事儿,对我的剧组同样如此。”
作为片中主演百夫长的迈克尔·法斯宾德,则将本片看的很“简单”,称之为一场“罗马追逐戏”,“你知道,我认为这部**里面有很多暴力,《百夫长》就是一部追逐**,一部基于罗马历史的追逐**,你能感受到一个帝国步入衰亡的场面。”
或许马歇尔在恶劣环境下的“兴奋”和法斯宾德对本片“追逐”的解读都揭示了本片的本质,即它实际上还是一部保持马歇尔Cult风格的**,历史事件只是个背景,从他对待皮克特人历史的处理就可以看出,而制造个人风格的暴力与速度场面才是他的兴致所在。本片的风格一如其过于作品,显的阴暗残酷,同样的,生存仍是片中的重要主题,一如《黑暗侵袭》中在黑洞寻觅生路的女孩们,在这部**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皮克特人需要誓死保卫家园,而罗马人也需要为活下去战斗到底。正如马歇尔所说,“生存”对他来说,是影片中的关键词,为了生存,片中角色的个性都被最大程度的激活,每个人都想活下去,而表现求生状态下的人物情感和心理正是马歇尔的特长所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不断奔跑的紧张,血腥张扬的暴力,《300勇士》一般的画面质感,都透着让影迷期待的Cult气质,而同时也很可能在史实和风格间引发巨大争议,而对于“不想完成一件太简单的事儿”的马歇尔来说,这或许也是他乐于体验的。
1951年9月30日,出生于西澳大利亚州卡尔古利市。
1968-1974年,获西澳大利亚大学硕士学位。
1977-1984年,成为珀斯皇家医院注册医师。
1985-1986年,成为珀斯皇家医院肠胃病学研究人员。
1986-1994年,成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和医学教授。
1996年,成为弗吉尼亚大学内科医学研究教授。
1997年,回到澳大利亚,成为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
1999年,担任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
2003年,出任西澳大利亚大学NHMRC幽门螺杆菌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