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作文素材_医护人员疫情感人故事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美丽的白衣天使,英勇的解放军将士,无畏的科学专家,辛勤的基层干部风雨中他们顶天立地。有这股士气,中国无往而不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疫情先锋 故事 ,仅供大家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夏思思:用生命践行医者誓言
2020年2月23日,一位在疫情来袭时挺身而出的白衣战士走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9岁。这位在医生家庭长大的年轻人,用生命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
走进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 消化 内科 的办公室,夏思思的办公桌上,红色的听诊器还放在那里,照片中,她站在樱花树下,头戴着花环,笑意盈盈。1月15日,刚刚下夜班的夏思思在回家路上忽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原来她值班时接诊的一位76岁的病人病情加重,初步检查结果显示疑似新冠 肺炎 ,听到消息,夏思思立即返回医院。
接下来的几天,夏思思就住在医院里,不断为这位患病老人联系协调会诊、帮助转到 传染 科、转至定点医院。在同事们的眼中,夏思思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医生。
然而5天后的1月19日,又忙完了一个夜班回到家的夏思思出现了感染的迹象。高烧39度多,CT出现磨玻璃影,于是入院接受隔离治疗。她在 微信 里告诉奋战在一线的同事们自己会尽快归队。她还对母亲说,正月十五 元宵 节自己就可以出院了。夏思思的病情曾一度好转,给了所有人希望,但是十多天后,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月23日凌晨,夏思思病情突然恶化,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9个月零20天。
夏思思的父母都是医生,小时候她就常常陪着父母在医院加班,耳濡目染,让她很早就励志成为一名医生。 医学 院 毕业 ,勤奋好学的她很快成为科室骨干,“有事叫我,我来。”这是她工作中的口头禅。每次下乡义诊,她总是积极报名。在夏思思所在科室主任邱海华印象里,她悉心照顾病人,对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
邱海华说,夏思思1月中旬接诊的那位新冠肺炎病人后来转到定点医院,经过悉心治疗,现在已经痊愈。
夏思思走了,墙上还挂着病人送给她的锦旗。锦旗下面,是同事们为她折的爱心和千纸鹤。其中一只千纸鹤的翅膀上写着:我们将用生命接力,战胜疫情。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早点出院”
雷子乔是武汉协和医院放射 科技 师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为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雷子乔提出“每天的CT,要一个不落全部完成”。为了保证同事安全,他反复叮嘱技师们“要做好防护,一个不倒”。
作为技师长,他把自己的排班放到了放射科 急诊 和发热门诊的CT室。这两个地点,几乎要面对全院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是工作量超负荷、风险系数最高的区域,“我是党员,还是支部书记,就应该冲上去,这没什么好说的。”
正月十四下午,雷子乔在武展江汉方舱医院调试设备。“那里原来只是个展览场所,地下一两层也是商铺。需要安装的移动车载CT设备,既要考虑方便病人,又要考虑载重、供电等因素, 选址 要与其他好几个部门商量协调。”
设备早一分钟投入使用,患者就能早一点得到救治。忙前忙后的雷子乔,一刻不曾停歇。
在狭小憋闷的CT室里,雷子乔常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累了,就在门边靠靠;饿了,简单将就吃两口。前后整整3天,雷子乔带领的团队终于完成了移动CT安装。当看到第一幅图像出现时,雷子乔长出了一口气。“方舱医院接诊的是轻症患者。时间不等人!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早点出院。”
除了院本部、武展江汉方舱医院,雷子乔还带队在西院区、 肿瘤 中心2号楼以及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帮助安装调试CT设备。“放射科所有技师将近70人,目前分别在这5个地方接诊。”雷子乔说。5个地点的CT设备管理协调联络工作也由他负责,从1月初忙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休息。
雷子乔的妻子,是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医生,目前也在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虽是一个单位的,但其实各忙各的,上班碰不着人,下班隔离居住,已经10来天没见面了。”
截至目前,由于他对防护工作的重视,放射科一线工作技师没有人被感染。
一线抗疫群英谱“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
“这里还要再贴上标识,让人一眼就知道该干什么。”
“这个地方防护密闭性还不够,重新做密封。”
2月19日一大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丹对防护区域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细致入微的她,生怕有丝毫疏漏。当 天下 午,湖北省妇幼 保健 院光谷院区接收了第一批55名新冠肺炎患者。
2月17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队员李丹接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控制科,担任主任。当时,这里还是一座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在建医院。经过50多个小时的准备,医院具备了接收首批患者的条件。
从军27年的李丹,长期负责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 疾病 预防控制工作。如今战斗在新的岗位,仍与感染控制打交道。李丹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搭起阻断病毒的‘ 健康 之门’,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李丹手中总是拿着一个本子。记者看到,上面记满了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协调解决整个医院的防护消毒、垃圾处理等,小到医疗区、缓冲区一扇门窗的密封,已经解决的打上了钩,特别重要的画上了横线。
与病魔较量,就是与时间赛跑。主管护师赵晓林心疼地说:“昨天,李丹主任从一大早忙到夜里11点半,晚饭都没顾上吃。”李丹笑了笑:“医院早一分钟具备条件,就能早一分钟救治患者。能不着急吗”
李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采访中,正好赶上一批医用物资运达,李丹和同事们连忙进行验收、登记、入库,她不停地叮嘱大家:“这和我们导弹接装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必须做到绝对安全可靠。”
忙完物资接收,上楼看到几名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衣,李丹赶紧上前挨个儿进行检查,发现一名护士有几根头发还在外面,立马严肃起来:“这就是战场,容不得一丁点的粗心,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持战斗力!”
一线抗疫群英谱咬牙坚守就是给患者希望
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在前往火神山医院的班车上响起。前一秒还在与同事讨论工作的感染六科一病区护士长王晓靖,下一秒接通电话后泪流不止,她用嘶哑的声音说:“爸……我回不去了,也不能回去啊……”原来,她的父亲在家乡病故了。车上的同事都红了眼眶。“每个人都有至亲至爱想要守护,只是一些人舍弃了小家来守护更多的人。”医生李俊在他的朋友圈里这样写。
接到这个噩耗的,还有王晓靖的妹妹——同在抗“疫”一线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宏玲。在疫情刚刚暴发时,发热门诊的病人不断涌来,承担着预检分诊重任的急诊病区,防控压力陡增。王宏玲主动放弃了已经批准的休假,虽然父亲彼时已病重卧床,但她没有迟疑、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就在连续工作了20个日夜后,她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身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深知父亲的身体状况,他可能随时都会病危。但我也深知我肩负的责任,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医护人员多一人在岗,患者就多一点希望。我是急诊科的护士长,更是一名军人,必须与大家并肩作战,只是没想到父亲……”王宏玲哽咽地有些说不出话,稍微平复了情绪,她说:“我和姐姐都是军人,同在一个单位,我们当时只想尽好职责,想等疫情结束第一时间回家去看父亲,可现在父亲却突然走了。”
王晓靖手机里存着与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父女俩笑得很灿烂。看着逝去父亲的相片,王晓靖终于忍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每当想起父亲,心里就在流血。我真的想飞奔回家送他最后一程。但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军人,这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还有很多患者需要继续救治。”她说,“我相信父亲会支持我这样做的。”
此时,相距千里的王晓靖、王宏玲两姐妹强忍着悲伤,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个在武汉火神山收治病人,另一个在兰州的急诊病区预检分诊。自疫情暴发以来,这两姐妹和战友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多个日夜,收治确诊患者58人,预检分诊患者近2万人,筛查出发热患者408人次。她们咬牙坚守的这些时光,就是带给每一个患者生命的希望。
一线抗疫群英谱你们保护患者 我来保护你们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022疫情的作文7篇
在老家很无聊,就畅想楼下的情景:楼下的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烟花在天空中尽情绽放。广场上形成了一股人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2022疫情的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2022疫情的作文篇1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我们早已坐在教室里上课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由于我本来就有其他兴趣班在网上学习,所以我一下子就适应了。
在上网课时,因为老师不能面对面地看到同学们,所以网课简直就是印照同学们自律性的一面镜子。有的同学早上睡懒觉,不准时听课;有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聊天、乱发表情,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还影响认真听课的同学;有的同学觉得老师不能面对面地批评自己所以不认真完成作业……估计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学学习会因此更加落后了。而且有的同学家比较偏远,网络信号不好,有时候上课断断续续的,不能及时完整地听到老师讲课。以上几点都说明上网课没有在教室里上课好。可是,要是没有网课,我们就连一点儿知识都学不到了。不过,老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可以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还可以发一些学习资料,有些同学没来得及上课或者上课内容没有完全记住的,还可以回放课程,这些方面网课比教室里上课要好。
我还是希望能早日回到教室里上课,在教室里我可以与敬爱的老师们面对面、与亲爱的同学们手拉手、课间的时候爽朗地笑、在操场上撒欢地跑。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的,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老师同学们都加油!待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相聚!
2022疫情的作文篇2
网课,从字面我们就知道是在网上上课。由于我们国家正在和新冠病毒作斗争,“停课不停学”,我们小学生也开始了时尚的网课。
在家里上学,不用去学校,这是我以前做梦都在想的事情。可是,刚上了两天我就后悔了,在家里上课,感觉一点都不好。因为没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更没有老师亲切的脸庞,只是妈妈一个人坐在旁边像看犯人一样看着我,只要我一做小动作,妈妈就会严厉的批评我,我真的感觉自己像是在坐牢一样。
以前在学校我作业完成的不好,妈妈也不知道。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妈妈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让我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而且还必须是认真完成。课前要认真预习,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比在学校里做得还扎实。
就这样在妈妈的监督下,坚持快一个月了,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习状态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以前我最害怕的数学现在变得那么可爱,之前是看到题目害怕,现在是想做题目,觉得它们是挑战。以前语文的阅读短文是匆匆看一遍就写,现在是认真阅读,理解了然后再写。它们变得不那么可怕。妈妈经常说,这次网课是老天爷给她机会来挽救我的,我相信以后就是到了学校,我也能坚持现在的好习惯,因为我尝到了甜头。
上着上着网课,我现在悄悄的爱上了这种上课模式。我要谢谢辛苦付出的老师和一直陪着我的“大书童”。
2022疫情的作文篇3
“来,大家和我一起读……”伴着电脑视频里老师的朗朗读书声,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学网课开始了。
随着上课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我迫不及待的提问环节却迟迟不来,刚开始觉得新鲜好玩的我逐渐不厌其烦,慢慢从端端正正坐着变成了一只手拄着,再慢慢从一只手拄着到了半闭着眼完全趴在桌上的懒散样子。
“现在我来问问大家……”一听有问题,我立刻抖擞精神,睁大了眼睛,像一枚火箭那样从椅子上腾空而起,头差点撞到了天花板。我兴致勃勃地准备答题,不料这道题目竟然是如此简单和乏味,这对本来就感到无聊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火上浇油”的是,问出这道题目后不到一秒钟,老师就把答案公布了!好吧,这次课上得真是乏味枯燥之极!好不容易熬过了上午两节网课,我的一腔学习热血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唉,为了躲避横行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只能窝在家里,上着网课。虽然讲课的老师也会努力把课讲得比较生动,但是因为没有互动,而且讲课内容偏简单,实在让我感觉太无聊了!什么时候疫情才会结束啊我还要持续这样的生活多久呢
我盼望回到热火朝天的学校正常学习生活,盼望见到亲爱的老师们,盼望和可爱的同学们重新打成一片,大伙一起开心玩闹!这样的郁闷日子,实在是受够了!
2022疫情的作文篇4
由于此次疫情原因,我们全国上下全体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在家中隔离,少出门,少聚集。但是我们大家在家中停课不停学,老师们纷纷开启了网络课堂,网络授课,同学们在家里学习,与祖国共同抗击疫情。
网络课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老师都很新颖,但是大家适应性很强,一起摸索探究如何把网课上的更好,老师为此付出了更多更多的努力,同学们也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班的同学在上网课都非常配合老师,好像比在教室里上课更加积极主动了,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更没有旷课的现象。大家主动克服自己的困难,一起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十分钟进行网络调试来保证课堂稳定和课堂时间,同学们也会早早进入课堂准备上课。
我感觉现在上起来网课比以前好的一点是大家都变得积极起来了,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到问题回答中来,整堂课的评论区都特别热闹,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因为老师的带动效果好,都不会出现走神的情况。而且在家里时间充裕,可以充分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网课让同学们与老师的沟通也更多了,针对各种方面,就好像老师一直在身边,虽然大家没有见面,但是感觉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比在学校时还要密切。我认为现在这种上课模式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效率更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我们为了掌握知识而共同进步。
现在学习效率高,学习环境好,每节课上的都特别有收获感。
2022疫情的作文篇5
没有想到2020年的新学期是这么的与众不同。由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得不在家落实预防工作,尽量避免出门与人接触,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无法正常返校学习。
上网课,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上完课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家坐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学习气氛,这时在上网课的过程中,更考验的是大家的自觉性。是否能够在家自觉听课,自觉记笔记,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跑神,与老师积极互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完成相应的练习,都是对我们的考验。不过我们班的同学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做到了在家中也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上课,听从老师的安排,这一点令我十分的开心。
其实只有在上了网课之后,才发现和大家坐在教室里面一同上课是多么开心幸福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有大家的相互陪伴,有良好的学习气氛,真怀念在学校上课的日子呀。
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期待疫情完全控制住的那一天,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在家学习,听从国家和学校的安排,也期待归校的日子早日到来!
2022疫情的作文篇6
今年假期因为新冠疫情严重,所以和往常不一样,延长了假期,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掌握以前的内容,我们便开始了网络空中课堂复习。
空中课堂授课的都是本地阿盟的教师,只不过来自不同学校,每个学校的老师教学方法都不同,这也让我们学会了更多不同的知识。
网上课堂一共要复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每天早上上两门课,因为全盟小朋友都在听,所以每次的课后作业都由同学们发给自己班级的老师来批改。网课每天早上讲两节,每天在家上网课都井井有条,内容也复习得很丰富。
网课是从3月2日开始的,今天是我上网课的第三天,由于通过网络授课,所以网络质量很重要,一旦网络出现故障,上课就会受影响。而学生们的网络情况都不确定,有好也有坏,如果出现卡顿的情况,冷不丁就会自动退出课堂,导致重要的内容就被漏掉了。所以说上网课不仅有好处,还有不足。
总体来说,上网课的感觉还不错,但是和上学一比,我还是更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快乐学习的时光!
2022疫情的作文篇7
因为疫情我们不能去学校上课,我们只能在“空中课堂”上与老师见面,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上课,我很激动而且很开心。
我一大早就从床上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准时准点的坐到了电脑屏幕前。尽管没有老师的监督,我也认认真真的听课,不偷懒。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我们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扎实,温故而知新,这样新奇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我的自律性。
课间还有十分钟的眼保健操,可以保护视力,缓解眼疲劳,得到适当的放松。
老师,您辛苦了!我以后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一张无心拍摄的《落日余晖下的背影》,感动了无数人。而除了这个画面,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还有许多能让我们铭记和感动的瞬间被定格了下来。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一群人,他们冲在最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在上海,有一群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悔付出,共同守护我们的城市。
4月8日即将开展的《召唤——上海市抗击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上,主办方把发生在这群人身上的点滴难忘瞬间,用影像和文字图说方式汇集成故事集。
故事集位于“难忘的瞬间”展厅中央,采用长卷的方式,向观众缓缓道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在观看照片的同时,有更深度的了解内容,更加有带入感,引起心灵共鸣。东方网精选了其中一些作品,一起来抢先欣赏——
落日余晖下的身影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这一温暖瞬间被一旁的医院护工用手机拍摄下来。
一个病人,一个医生,抬头面向太阳的方向,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前方坦坦荡荡,身后影子斜斜长长。在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武汉,这张照片不啻是个温暖的预言,拨开病毒的阴霾,阳光就在前方!
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照片中的老人现已康复出院,他再三感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辛勤照护,并表达心愿:“等疫情结束后,想用小提琴为医护人员拉一首歌,也希望他们能早日平安回家!”
男儿膝下有黄金
素材提供:王瑞兰
3月4日,一张来自武汉三院重症病区的照片打动了无数人。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而上海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7岁的医生余跃天,在地上“跪”了整整10分钟,从患者胸腔中缓缓抽出500毫升气体,成功地让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转危为安。
看到这动人一幕,当时在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瑞华医生拿出工作手机,记录了这一感人的瞬间。
干皱却美丽的手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这是武汉前线护士的手,是戴了8小时防护手套后的手。它们虽然干皱,却很美丽。手的主人是90后的诸玫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
1月26日中午,刚刚结束防护操作的她就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与同事上岗了。由于病房里都是重症病人,多数无法生活自理,没有护工及家属,因此除了医护工作,病人的生活护理都得由护士来做。诸玫琳说:“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患病期间最温暖的依靠。”
首日工作凌晨1点才结束,里层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下班时脱下面罩,脸上尽是压疮;脱下口罩,己经全部湿透;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
“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抗击疫情征文7篇
新型冠状病毒如同龙卷风一般刮来
并且迅速蔓延开来。但是,抗击疫情
我们同行
我们一定行!下面是我整理的抗击疫情征文,欢迎阅读参考
窗外的雨声叮当响着, 飞扬,超越梦想,创造辉煌,云傲视羣雄,唯我独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斗争,不畏艰险。——题记
美食的诱惑,人们难以抗拒。可不曾想过竟会酿成如此大祸。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首例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发病,此时此刻我联想到03年的非典(SARS)两种奇怪病毒竟都是呼吸道感染肺部,更让我引入思考的是这两者之间到底是有什么联系呢?令我陷入深思……
往常喧闹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霓虹灯五光十色,不断绽放着自己的光彩,街道上的灯光为武汉这座美丽而富饶的城市添加了一份勃勃生机,武汉这座曾经那么绚烂的城市竟变成了如今之状,疫情的到来,人们不可随意出门,口罩成为了今年做畅销的物品,就是这种困难时刻,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
这时,人民医疗队和建筑工人纷纷赶到疫情严重场地,著名的呼吸病专家钟南山,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他,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武汉,在一线上给病人们提供帮助,钟爷爷的实在是令人敬佩,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为疫情严重的武汉,捐助大量的物资和食物。自己却勒紧裤腰带,度过新春佳节。这些舍己为人的意志和为国奉献的精神,见证了中国力量,他们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一个好消息,去夸赞别人,却不提自身的奉献,用他那疲倦的身躯,带着血丝的眼睛告诉我们,有希望有进展,请相信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百折不饶、无惧风险、勇往直前的黄皮肤黑眼睛的民族。我们是英雄辈出的国家,我们的很多英雄,其实都是普通人,却拥有着许多人不曾拥有的东西,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雪是纯洁的,正像我们人类纯洁的心灵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大真,大善,大美。诗人韩愈曾写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不就明确说明了白雪舍己为人的品质和大无畏精神吗?
这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逆行者”们,就像这白雪一样,奋不顾身,坚强不屈。他们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敬佩。我也想成为那样伟大的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敢地按下自己的手印挺身向一线出发。
疫情就是命令,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是儿戏,也绝不是儿戏。他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坚守。村里安装的广播,不停宣传着,虽有滑稽的口语让人忍俊不禁,但更多的是那份温暖与贴心。
名人企业家、明星、和普通民众的点滴捐赠,战“疫”大后方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都汇聚成磅礴的战“疫”力量,让我热血沸腾,让我信心百倍。是的,这场疫情很严峻,但中华儿女凝结一心,不管前方战线的路上有多艰险,中华儿女也会挺身而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越是困难之时,就越是有钢筋铁骨之人值得敬佩,学习这种伟大精神,筑成美好人生!
今年的冬天远没有往年那般寒冷,却也远没有往年那般热闹了。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降临武汉。这一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沉浸在新春佳节喜悦中的人们猝不及防,使街市上人变得寥寥无几。至2020年开局至今,澳大利亚森林突发大火,菲律宾火山骤然爆发,南极冰川悄然融化,东非的蝗灾,西班牙的风暴……也许,这是大自然用他独特的方式来向我们倾诉吧!
自然的哭诉
绿植在一天天的减少,动物在一天天的消失,资源在一天天的被毁坏;森林被砍伐,动物无家可归。当你早晨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时,你是否曾想过这是鸟儿悲痛的鸣叫呢?
“当人们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洪水,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的哭泣,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大自然早已伤痕累累。树木在抗议:是谁砍断了她的手臂;天空在抗议:是谁熏黑了她的脸庞;山河在抗议:是谁染黑了她的身体……
破坏了自然环境,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
情怀的流露
在疫情爆发后,已经84岁的钟南山院士立刻启程前往武汉。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并没有坐视不管,他选择了临危受命,选择了前往最危险的一线——武汉。他选择了成为一名“逆行者”。当他的孙子对他说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他时,他只是说他是名普通的医生。
火神山的成功建设给疫情提供了不少帮助。在火神山的施工现场,一名工人都手指在施工时被压断,现场的工友劝他赶紧上医院时,他却说:“能提前一分钟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钟救活一个病人。”就在二月这寒冷的天气下,火神山的建设工人因为太累,就仅仅只在木板上休息了一小会儿。
在这疫情期间,还有一些“逃跑”的人,他们来到派出所将他们准备的几盒口罩往派出所里一放,说了句 “你们辛苦了”便急忙往外跑。不论警察怎样呼喊叫停,他还是头也没回的离开了。
战役面前义不容辞奋战一线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守护者,是最美的逆行者。
光明的到来
在众多一线 人民的奋斗下,许多疫情患者开始痊愈,更有许多患者已经出院。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将患者全部治好,已经没有人再次感染。风雨之后的阳光依旧是明媚的,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让我们彼此珍重,相约在春天的樱花树下。
我坚信我们必将赢得这场“战争”战的胜利,必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那时,我们一定相约一起去看樱花。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是“自然的倾诉、情怀的流露、光明的到来”三个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呼吁、战“疫”面前最美的逆行者、胜利终会到来的坚定信心。文笔流畅,流露真情实感。
面对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场没有硝火的战斗打响了。
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一天,人们顾不得团圆,抛妻别母,弃子离家,冒着生命危险,五十多支医疗队,六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雨夜紧急驰援武汉。
一张张给上级的“请战书”,一条条与亲人的宽慰信,一颗颗救死扶伤滚烫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们逆向而行的身影让无数人泪目。他们用大医仁心,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敬业行动为公众安全保架护航。疫情当前,他们责无旁贷坚守在抗疫战斗的临牀最前线。每当我看到这里,总会热泪盈眶心酸好一阵子。
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很多医护人员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一个上午都来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战斗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好好地睡过一场好觉,有人甚至在与病毒搏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疫情面前,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赶赴武汉指挥战斗,冷静、无畏、迎难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动。他曾说过:“医院是战场,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
雨点冰冷,机器轰鸣,除夕之夜,在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工地上,灯火通明,上百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建工机器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大年三十早上八点钟,工人们已抵达施工现场,义无反顾地投入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这个春节,他们无暇与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团圆过节,而是坚守在各自的“战场”上,甚至来不及和家人远程视频报个平安。
抗击病毒的一幕幕情景让我们感动得潸然泪下。感动,更要行动。在国家危难之时,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要扛起社会责任。而作为学生,为国分忧,最好的行动就是宅在家中好好学习,不给国家添乱,为抗疫出一份力。
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疫情当前,我们都是一家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护抗疫防线。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可结束的沉沦,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暗夜终有破晓时,抗疫总会胜利。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文笔通畅,真挚感人,很有家国情怀,读后令人动容。暗夜终有破晓时,抗疫终会胜利!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团圆的气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安与感动交织着。乙亥年末,庚子年春,注定成为不凡的时刻。
疫情蔓延,来势汹汹。许多医疗工作者纷纷请战,迅速集结。披上“战甲”, 赶往“战场”。当记者问他们害不害怕?他们的回答是:“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去!”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气冲云霄!
他们当中,有许多年轻的女“战士”,为了确保一线战“疫”中的效率,她们有的剪了长发,有的剃了光头,面对镜头留下自己以前的模样。我想告诉你们,纵然此刻没有了长发飘飘,但你们如今的模样在我眼中是最美!
在人们害怕、不安时,一个个“战士”出现了!从30后到00后,大家都在为此次战“疫”写下注脚。84岁的钟南山老人告诫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坐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又一次义无反顾来到了抗疫前线;57岁的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不在家中休息,冲上战场开启了连轴救治模式;就连20岁的刘家怡,都选择穿上“战甲”前往一线。她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你们用坚定的脚步和背影,书写着最美逆行者的称号!
一线告急,全国支援。当白衣战士昼夜不停,与风险赛跑,和死神抗争,竭尽全力保住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挽救了千万个家庭。此时,你们才可以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摘下护目镜和口罩,休息一会儿。此刻,你们的头发已溼透,脸上已没有初来时的光鲜,有的只是护目镜和口罩长时间佩戴留下的深深的压痕和红肿,甚至是早已磨破的伤口。脸上尽显疲惫和憔悴,但眼中的坚定却不改!此时此刻,我想告诉你们,这一张张伤痕累累的脸庞胜却人间无数,在我眼中最美!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这个时代,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平凡与不凡,激励着我勇于担当,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早日成为你们中的一员。
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两个月前全球避之不及的灾难区,现如今已成为全球疫情大流行下的安全区,它就是你——中国!这样的结果是用每一副最美的模样,每一个最美的背影,每一张最美的脸庞……换来的。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你们最美的面庞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最深处。
待春暖花开,一切都好时,我们摘下口罩,见证你最美的容颜!
“明天,和意外,谁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今年的春节,是红色被遮上了一层灰沙,看不到它原本的颜色,失去了原本的喜庆和热闹。
微博,头条,朋友圈,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都是武汉疫区的最新进展,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新型冠状病毒,这个意外来客,突然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扰乱我们的生活,破乱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2003年,非典肆虐,我还是个孩子,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依旧每天上窜下跳,嬉戏玩闹,只记得学校,街边有穿着白色衣服的'叔叔阿姨到处喷洒气味刺鼻的消毒水。
今天的病毒依然很可怕,近距离接触的人都有被传染的可能,可是被感染的病人需要救治,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面对传染力极强的病毒,毅然决然的踏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个病毒很厉害,让很多人都病倒了,但是我们不害怕,因为我们背后有强大的靠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国家时时刻刻都在为赶跑病毒而努力。科学家正在实验室紧急研制这种病毒的抗体,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冒着可能会被感染的危险,夜以继日的诊断,治疗和照顾被感染的病人,医药工厂里,人们也在连夜的赶制缓解病情的药物和防护口罩。还有很多的清洁人员,每天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消毒清洁,努力消灭这些病毒。
有这么多勇敢无畏的人们在努力,人们一定能够很快的战胜这个病毒。在这个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人羣密集的地方,勤洗手,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当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我宅在家里已经四十多天了,每每看到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朋友圈、小视频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为病人逝去伤心难过,也为一个个挺身而出、顽强奋战的逆行者而感动自豪!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这次疫情的可怕之处,一点儿也不亚于战场上的真枪实弹。医生护士们并不是超能力战士,他们只是凭借肉体凡胎,与强大的病毒对抗,脱去这一身白大褂,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庭要守护,有孩子要照顾,有父母要孝顺。每一个出征的医护人员身后,都是一个苦苦等待亲人平安归来的家庭。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和死神抢病人,他们更是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与死神搏斗!厚重的防护服下,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知道你是为了谁!
看!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奔赴前线。“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医疗人员在请战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驰援武汉!
看!仅仅十个昼夜,7000余名建设者来自四面八方,讲着不同的乡音方言,他们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挑战极限,托起火神山,创造中国速度!
看!有多少瞬间,让人感动而心生力量!有83岁拾荒老人捐一万元抗击疫情,署名知恩者;有热心市民到济南西站放下500斤消毒液后离开;有曾在武汉当兵17年的老兵除夕夜载5吨蔬菜支援;有**姐每天给医院不辞辛劳做八百份饭;有司机师傅每天深夜接送医护人员;有快递小哥风雨无阻在城市中穿梭;有小学生把家里的口罩捐赠给警察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无数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也许不能奋战前线,但是坚守在自己岗位上,他们同样平凡却又伟大!
在这场战役中,我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90后,他们冲在前方,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也长大了,我们也要懂得责任,学会担当。“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文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医务人员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题记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既热闹又冷清——红色的灯笼高高挂着,街道空荡荡的,只有零星的人影证明着这不是座空城。新冠肺炎肆虐着滨海小城,当我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才感受到了些许生气,但依旧夹杂着惶恐、恐惧。一个个口罩下,掩饰了那一张张不安的脸。但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营业员依旧在工作,志愿者的身影在无数的地方闪烁,警察仍在路口检查着路过的行人,更有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在偌大的医院中驱散病患心中的阴霾。
我的妈妈与姑父是一名医生,姑父在天汾的一线,姑姑每天都在与亲人倾诉着她的担忧、愁绪。幸运的是,妈妈留守在了后方。但她依旧坐在发热门诊上,守护着这座城市的一份希望,这漆黑的夜,这寂静的城,因为这份希望,灯火通明。
早晨,睡梦之时,妈妈煮好了早餐,便出门了,楼梯间“踢踏踢踏”的脚步声,不急不缓却极为有力,若是病人听到了,一定会感到格外安心吧!她不曾说,但她的眸子中满是对这个家的留恋与不舍,还有担心。家是温馨的,但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驱使着她前进,迈出家门外的那一步。这不仅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更是作为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的责任。
正如很多医务工作者的子女一样,父母在医院里忙碌,我们的心也无时无刻不在悬着、害怕着,直到他们回到家,展露出慈爱的笑脸,才感觉到安心,心中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多么希望他们能在家多陪陪我们,但他们离开家奔赴工作岗位的背影是毅然而决绝的。谁又能理解他们在职责与亲情的选择题中进退两难的辛酸?而我应该做的,不是撒泼打滚、娇蛮任性,而是宅在家,保护好自己,同时也保护好这个家,让他们放心,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这是我们在疫情之下可以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
疫情之下,我的妈妈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但社会不只需要钟南山、李兰娟、张继先这样伟大的先锋,也需要无数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与无数的砥砺奋斗的劳动者共筑起抗疫的城墙,更需要普通的人们绽放出时代的光和热,驱散新冠病毒的阴霾。
抗疫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中国就是什么样子!
元宵的月亮很圆,我们一定能有未来,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也是英雄的国度,我们一定能过关。
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妈妈加油,医务工作者加油,劳动者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有这么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在一线争分夺秒,换衣服需要时间也容易感染,她们有时为了抓紧救护,连喝水都不想耽误。人性的本真,可爱中又有几分无奈,非常时期,国难当头,最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总是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感动!
2、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3、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
4、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
5、由于身患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6、生命的守护,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时间何曾给他们特别的眷顾?疫情又何曾让他们有片刻的喘息?他们不能停下,他们要跑得更快,来不及想一下自己,也来不及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家。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护士单霞,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在投入一线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长发,单霞说:“头发没有了可以再长,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
2、一个95后的护士名叫李慧,响应医院应征参与一线工作,从除夕坚守工作到现在,这是她给医护部发来的一段话:
到现在我的家里人不知道我在干嘛,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破病毒,请大家也不要告诉我父母,唯一的要求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我虽然工作能力不强,但是关键时刻不会做逃兵。
3、在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工作48小时的医生父亲,趁午餐时间给隔离区的儿子写字加油,两人同是医生,只能隔着防护玻璃,父亲给儿子加油打气。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现实版的上阵抗“敌”父子兵,让很多人落泪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