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历,其人,作品风格,以此作文。800字以上。

朱自清简历,其人,作品风格,以此作文。800字以上。,第1张

朱自清(1898年11月 22日-1948年8月12 日),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 国现代诗人散文作 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 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 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系主任。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 清全集》。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 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 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 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朱自清以散 文闻名,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 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散文有

《荷塘月色》、

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职业:作家、诗人、教授、民主战士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别名: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中国、德国、法国、巴西、日本

1898年11月22日(戊戌年)

1948年8月12日

《踪迹》,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 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 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 意深刻,风格沉郁。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 佳作传世,像《匆匆》、

《春》《春晖的一天》……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 县平明镇。他六岁那年呢随家人迁居扬州, 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 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

朱自清

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 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 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 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 影响,而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 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 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 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 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 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 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 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 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 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写 《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 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 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1922年, 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 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 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 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 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 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

《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 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 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

《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 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 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 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 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 学任教的情形。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 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 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 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 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 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 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 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段时 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 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 应约为中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 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 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 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 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 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 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 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 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 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 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 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 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 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 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 浙江绍兴)。朱自清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 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并且在 扬州当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也定居于扬 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 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来此花成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笑的历史》 1923年 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

(诗集)

(诗与散文) 1924,亚东图书馆

(散文)

(诗论)

(诗论)

书屋 《标准与尺度》 (杂文集) 1948,文光

(杂文集)

朱自清

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 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 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 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 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无聊!看见了8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送客的况味本是令人凄伤的,但诗人用豪健的言语安慰友人,一扫通常送别之作的哀愁之气,显示出大丈夫洒落的胸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即耸�弊饔诖耸薄7⒍司�怠!胺榛鹫瘴骶�币痪洌�每湔攀址ㄍ饣佳现亍⑶槭莆<保�匀灰�鱿戮洹D慷猛饣佳现囟�靶闹凶圆黄健保�洹按泳�痹竿�胛拦�鲂模�押团掏谐觥5诙��创泳�!把黎啊辈拧按欠镢凇保�疤�铩币选叭屏�恰保�什勺忱觯�耘季����黄�惫幔��辞致缘木�滦卸�吹醚该土枥���票迫恕5诙��哉降胤缪┖嫱姓蕉分�ち遥�吹�擦�壕」芊缪┛嗪��蕉芳ち遥�匀弧澳��俜虺ぁ保��N雷婀�ЯΑJ孜埠粲Γ�昝赖乇硐至恕按泳�钡闹魈狻

巫山高 卢照邻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

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

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登幽州古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唐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 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 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

��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

��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诗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诉,尽致淋漓。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月,万籁俱寂。接着写张署 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恶,令人落泪。最后写“我歌”,却只写月色,人 生有命,应借月色开怀痛饮等等,故作旷达。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 述同病相怜之困苦。

��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 好地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变化。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赤 壁 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3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