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精英日课3:《被讨厌的勇气》1:强人的生活哲学

万维钢.精英日课3:《被讨厌的勇气》1:强人的生活哲学,第1张

1哲学

《被讨厌的勇气》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的学说,在我看来也不能叫心理学,应该叫哲学。

哲学是思辨的产物,你得有一个严密的逻辑,能够经得起推敲和辩论,能站得住脚,

阿德勒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以我之见,他这套学问应该叫“强人的人生哲学”。越是进步社会、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强人,就会越认同阿德勒。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讲自由,用罗胖的话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继承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传统,是一本对话录。书中用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之间的对话展现思想

2人生的三个追求

根据我的理解,阿德勒或者有意识地说明、或者是默认,人生在世有三个追求是不证自明的。这三个追求是哲学推演的出发点,也就是“第一性原理”。这三个追求互相之间有联系,但仍然是三个不同的方向,也可以叫三个“维度”。

第一,人都想要进步。你看到一个好东西和不好的东西,自然就更想要那个好东西。听过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你自己拉小提琴感觉拉的不好,你自然就希望自己也能有高手那样的演奏水平。你现在钱少,自然就想拥有更多的钱。追求进步是人的本能。

想要通过努力让自己进步,这是完全健康的倾向,完全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不但想进步,而且还专门和别人比,面对高手产生自惭形秽、乃至于自卑的情绪,甚至希望最好别人都不如我,那就是不健康的心态。

第二,人都追求幸福。这一点你没有异议。阿德勒有一个断言,说幸福和不幸福的关键点,都在于人际关系。

这里说的人际关系不是谁和谁关系好,你和领导怎么样那种关系,是指广义的、你和整个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感到幸福,而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人际关系。

巴拉巴西在《成功公式》这本书里断言,世俗的成功,是由社会决定的,是“我们”决定你的成功。要这么说的话幸福真的取决于人际关系 —— 特别是,世俗的成功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可。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确取决于关系,但“好关系”,可不等于“别人对你的认可”。

第三,人都追求自由。在我看来,对自由追求到什么程度,这是区分强人和弱者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认为 自由 = 财务自由,你是个弱者。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上升到康德哲学才能讲明白。我们将会看到,强者和弱者的差别并不在于什么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性格上的“强势”,而是气度和勇气。

进步、幸福、自由,人人都想要。弱者的路线,是先实现进步,才能换来幸福,对自由没有特别的要求 —— 也许自由只是幸福感之一,是进步的结果。

阿德勒学说则是一条强人的路线。这条路线要求先要有自由。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要走强人路线,我们还需要一个关键思想。

3你可以自己选择

这个思想是阿德勒学说的标志性论断。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所谓生活模式也可以叫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行为规律、你怎么跟人交往,你有一个什么自我定位之类。

阿德勒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阿德勒并不否认人有情感,但是他认为人不会真的被自己的什么情感给控制了。人总是战略性地选择某个情感,来达到别的目的。

有的人说从小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家里,这是他的性格悲剧吗?不是。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是这个性格对他有利 —— 有了这个性格,他就有了不出门的理由,他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他拒绝改变。

抛弃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目的,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做个阳光正面的强人不是更好吗?是。但是改变生活方式是有风险的。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人设,别人怎么对他,他有充分的预期。他没有勇气改变。

我们见过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也见过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那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决定的。咱们得学阿德勒,你可以改变自己。

而改变需要勇气。岸见一郎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没有实验证据,我不敢说一切性格弱点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大约可以说,阿德勒的学说是强人的生活哲学。

一、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二、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

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大四岁。此人是一位奇人,身世之悲苦、运数之奇,只有今天韩剧的主角可以相比。他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年十九,籍课徒自给”,而且命运极惨。他成年之前,母亲与三个兄长就先后饥病而死,他十九岁就开始教书挣钱养家,刚欲尽尽孝心,竭力供他读书的祖父和嫂子也病死了。二十九岁那年,他更是遭遇了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那年,他又一次从县城考秀才回来,徒步赶路,半夜才回到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妻子的哭声。原来因为大旱无粮,他的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十年之间,迭遭期功之丧十有一。至二十九岁,而长子、次子、三子连殇。”他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年过三十,才考上一个秀才,到四十岁以后,仍然是以教书为生,遇有灾年,仍然无米为炊。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战争,他肯定会以一个老秀才之身老死牗下,默默无闻。

但是此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多么穷苦,从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专心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坚信自己能成大事。

有人问他制胜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

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抱定孔子临事不惧、好谋而成二语作主脑,其临阵则全是以静待动,谋定后发,虑胜后战。

曾国藩在处理湘军内部关系的时候,也是两个字——“拙诚”。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个才是他领导力的源泉。

纵使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也要坚持假装不知道,一直以笨拙、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如果你也和他钩心斗角,两个人进入恶性循环,那事情只能会越来越坏,对谁都不好。

平时多说些正道、实话,不怕说得多,时间长了,大家自然知道你是为大家好。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但是不能把恶意攻击别人当成直率,特别是不能在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大效与?

湘军最后成功,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三、“病人”曾国藩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起,曾国藩效仿倭仁等人,开始以记日课为标志,全方位“学做圣人”,试图“脱胎换骨”,“重新作人”。十二月初七日,他又在日记中给自己规定了“日课十二条”,工作量陡然增大。同时每天自起床起到睡觉止,精神一直高度紧绷,以防止自己出现什么不符合圣人规范的言行。

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字。

所谓“强”,就是“以志帅气”,“勉强”自己。一个人疲惫不振,是“气”弱。因此应该以“志”也就是意志力来统帅自己,强令自己。他告诉曾国荃,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来,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上立定脚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强”二字。他说:“自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同治三年四月,曾国藩曾集古人成语作一联以自箴:“强勉行道,庄敬自强。”

与自己战斗的方法,就是“困知勉行”。他说,“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他在劝诫浅语十六条中引用了这样三句话:《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又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非常推崇“勤”字。他说:“勤则百弊皆除。”

曾国藩认为,勤奋工作,不负上天赋予的这一天,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检省一日之言行,“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他说的“君子有三乐”,有一乐就是“勤劳而后憩息”。

四、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儒家说,一个人修炼到了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感通”。就会“光明澄澈”,“从容中道”,达到一种极为自信、极为愉快的情感状态。

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儒家说改过要勇,更要速。反省到了这一点,曾国藩马上上门认错。在给弟弟的信中他说: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他下定决心“日日自苦”,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艺灯燃,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以求“不至佚而生*”。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处于昏睡或者赖床状态。有的人,一生被物欲所禁锢,如同被困在圈中的猪,终生没能清醒。有的人,意识到了醒来的必要,但终生处于一种“勤奋地懒惰着”的状态,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关键处突破不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罗网。人从昏怠状态中挣扎出来,就如同青年人赖床一样,开头最容易反复。最好的办法不是在一边轻声催促,而是上去直接扯开被子,在他脸上泼上一盆凉水。

朱熹对这点体会极深。他对弟子说: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条值得后人借鉴的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归根结底,人是被决定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连如此信奉内心力量的曾国藩都屡屡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他说,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但是只有善于恕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际环境。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耐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废然放弃。过了许久,始能积起心理能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终生对“恒”最为用力。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这是因为本我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逃避痛苦、紧张,不断追求新的刺激,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本能。如果对这种本能因势利导,则可以事倍功半。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五、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客气用事……

回顾往事,细究天人,曾国藩恍然发觉,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自己其实不过如一粒豆粒,在命运的簸箕中随机跃动。

他早前认为,对于建功立业来说,“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也就是说,人事与天命各占百分之五十。后来又认为对于事功来说,人力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百分之三十。他说:古来圣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无非由于文学、事功。然文学则资质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事功则运气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

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六、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六月廿九日日记说: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由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这一席话道尽了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乱三奇日课》是一部由电视剧《乱》改编的日本动画,该动画作品围绕着三个女孩子展开,通过日常生活和奇怪事件的描绘来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情感。该动画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人生哲理,故事情节有趣,动画画风独特,受到了一定的好评和喜欢。

然而,是否好看还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人口味和偏好来判断。如果你喜欢搞笑的、轻松的、温馨的动画,那么你可能会喜欢这部作品。但如果你喜欢比较严肃、深刻的故事情节,那么这部动画可能并不适合你。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要尝试一部幽默搞笑的日本动画,不妨试试《乱三奇日课》。

婚姻不顺的人

婚姻不顺的人,世界上幸福的婚姻有很多,但是难免一些人,在婚姻中总是遇到各种难题,关于婚姻的问题都有轻重之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心里面知道。那么婚姻不顺的人是怎样的呢?

婚姻不顺的人1

1、鼻梁太低

鼻梁低的人,做事没有主见,在感情上容易动摇,在家庭中往往比较自我放纵。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自我、自私、自利的毛病最容易轻易流露出来。尤其在感情中,很容易将这些恶习放大到极致。鼻梁部位如果太塌陷,那么就会夫妻闹翻天,争吵不休。

2、奸门太过狭窄

奸门就是两个眼尾后延部分,如果过于低陷,那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夫妻双方冷漠,如果女人的奸门(太阳穴)位置塌陷而狭窄的,会在婚姻感情方面不顺利,甚至离婚,具体情形要根据当地城市社会风气来定,奸门狭窄的女子个性内敛,精于思考问题,十分聪明用尽,不懂得人人就是自我的道理。

3、人中平满(包括人中有痣)

对于人中太平满之说,古来有之,因为人中代表一个人的性能力,如果人中太平满,那么无论男女,都会性生活平淡,影响夫妻情趣。人中平满主个人意志力较为薄弱,欠缺斗志与远忧。另一方面主个人身理欲望太多,如果结婚,会因为纵欲,导致家庭婚姻不稳定,感情不顺利。

4、颧骨无肉过高

颧骨过高的女性,会过多的妨碍丈夫做事,凡事皆欲强加与老公之上,做事方式极端,丈夫会难以忍受。颧骨横张者,个性霸道,自私、易和别人争权夺利,奸诈,若眉棱骨又高,个性更是霸道无理,这样的人在感情中,无人能包容彼此,终究感情不顺。

5、两腮太过突出

两腮突出的女人,怨气大,不会帮男人做事,还会干涉男人的一切事情,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疑心过重,总怕老公在外面出轨,总是天天疑神疑鬼的,使得男人心烦气躁,导致丈夫的事业没落,俗称“败夫相”之一就是风字面,这样的女性属于有仇必报型,与老公发生矛盾,不把老公打趴下不罢休,极端的不饶人。

6、下巴太尖

下巴太尖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家庭观念薄弱,沉迷于外界花花世界,乐不思蜀,因为下巴为地阁,过于尖薄,夫妻聚少离多,尖而狭窄的下巴看起来孤诮,形状特点可表示晚年孤独,没有人缘,过度自我,而且有神经质的倾向,这样的人,无论男女婚姻感情都不太顺利。

7、两眉离的太远

两个眉毛距离过开的人,贞洁观念薄弱,很难抵御男人的诱惑,很容易出轨,也就是防伪能力弱。这样的人没有防备心,安全意识不是很强,如果是女人,很容易被男人抛弃。

婚姻不顺的人2

夫妻感情不好风水化解

我们在自己调整婚姻时,是从自己家里的风水找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要如何化解:

从颜色上来调整

在风水里我们常常可以在颜色上来调节婚姻的问题,因为在五行中双方都穿一样颜色的衣服是可以调节双方的心情。增进两人的感情,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同样,假如两人感情产生了裂缝,也可以从空间和衣服色彩上来调整,达到彼此赏心悦目的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化解婚姻不顺。

从物品上来调整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导致自己婚姻不顺,而且我们在摆放错误的风水物品也是会导致婚姻不顺,比如属兔的人,在夫妻夫妻房摆放一张有凤凰图饰的金凤床,故经常烦躁不安,无名火旺。每个人,每对夫妻都有不同的喜用五行,要因人而异去调整这些五行物品,这样才能更好的化解婚姻不顺。

结婚日课解灾法

我们在结婚前一定要选择黄道吉日,不然选择一个和相冲的日子来结婚会出现婚姻不顺,所以我们在挑选日子时一定要认真挑选。

分居

现在很多夫妻出现婚姻危机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先分居来缓解夫妻之间的感情危机。从八字中预测出某人某年会出现婚姻危机,那么在该年夫妻分居,可以化解婚姻不顺的问题,而且在五行上会出现减弱婚姻危机的作用。

方位五行解灾法

当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方位五行来化解婚姻不顺。或者是双方都冷静下来再来化解婚姻危机,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离婚的时候。

婚姻不顺的人3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一,婚期要选择吉日

现在年轻人虽然思想比较开放,但对于婚姻即使是年轻人也不会含糊,在确定结婚之后双方父母也会选择吉日,也就是说会通过两人属相还有生辰八字来推算适合他们举办婚礼的好日子,据说这样操作能让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二,择偶要合适

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很多异性,然后可能也会有好几个异性追求,不能每次有异性追求就答应,当然答应之后也不能着急举办婚礼,因为要先了解这个人的脾气性格,如果脾气很暴躁,那结婚之后婚姻生活应该不会幸福美满。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三,积德行善

也就是说做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在平时生活中要记得要有一颗慈心爱心,这样身边的人对你也会真诚相待,包括遇到的人也都跟你差不多会有一颗爱心,所以结婚之后婚姻也会稳定。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四,从风水上化解

其实现在很多人对风水还是比较有讲究的,如果婚姻出现问题,老是争吵不休,那也不妨先改变一下风水,说不定能够改变不顺婚姻。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五,适当分居

如果夫妻两人每天都待在一起,可能会看厌了,所以现在很多男人选择的工作都是带出差的,这样能保持新鲜感。

婚姻不顺的六种化解方法六,主动善意而破

很多人在结婚之前会算命,比如会算到婚姻不是很顺利,如果是这样可以主动破财,将赚得的钱捐给慈善机构,据说这样能够破解婚姻不顺,当然这些是风俗迷信,没有科学依据。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对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已经尤为重要。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 “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天之骄子,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伴随着社会“书法热潮”的兴起,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以一个重要的角色立足于大学讲堂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添枝加叶。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大学生多少不一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因为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 |万维钢解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自控方法 —— 要点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对抗感情。

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在争论中取胜 —> 获得快乐奖励 —> 自身力量更强 —> 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前段时间《日课》讲解了一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由于本人对佛学比较感兴趣,也就更加好奇,一位美国人用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观点来阐述的佛学,会是个什么样子?

2017年8月份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目前国内暂无中文版本,我查了亚马逊上只有英文原著),作者罗伯特赖特(科学作者、进化心理学学者),曾出版《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和《道德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把亚洲佛教中“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没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神通这些内容,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不故弄玄虚,用尽可能简单明白的语言,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佛学的概念和观点。

苦在佛教教义里是“苦集灭道”中的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比较为众人所知的便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本书中提到,从“苦”的巴利语dukkha也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今天传承佛经的语言只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赖特基于进化心理学找到了对应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人既然是进化的产物,进化必然给我们的心理打上烙印,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那大部分的决定都取决于自然选择。

而自然选择常常通过思想建设的方式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除此之外,人的各种情绪也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而这些编码也会出错,比如环境变了而编码没变,再比如“假阳性”。

这些错误的编码让我们产生种种情绪错觉,也就是俗称的“瞎担心”,所以人生充满了苦,快乐和烦恼大多都是虚幻的,空的。

无我是五蕴的共相之一,"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常说的轮回,这中间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所以"无常、苦、无我"是五蕴的共相。

本书从脑科学的一个研究实验出发,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把病人左右脑的连接管道切开,我们知道,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如果只让病人左眼看一张写有“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字样的纸条,那位病人看到后就会站起来照做。

但这时候,只有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而恰恰负责语言区域的是左脑,在他往外走的时你问他为什么要出去走,负责回答并且没有看见字条的左脑,这个时候,就会现场编造一个答案,比如“我要去拿可乐喝”,并且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这样以便于让我们内心自洽,自己跟自己和睦相处。所以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由此说来,自我是一个幻觉。

《五蕴皆空经》推理出: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五蕴中的每一个蕴(色、受、想、行、识)都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不是“恒定”的,是“无常”的东西。而认知科学提出的“模块说”,给佛陀说的“无常”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人并内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在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

进化心理学家提出 自然选择 给人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

自我保护——求偶模块——保住配偶 (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异性身上,而是在潜在竞争对手上) ——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 (保护自己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等基因关联的人) ——社会地位——避免疾病

我们大脑的决策权,基本上就被这些模块轮流掌握。而感情,则是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每个模块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而佛学的理念之一,便是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是开启你的元认知能力,不被情绪“劫持”。

大致分为三个派别的冥想

禅宗 :思考一些公案,再配上语言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适合诗人

藏传佛教 :想象一些视觉意向——适合艺术家

内观 :追求“正念”,适合心理学家

本书作者赖特练习的是“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儿,就好像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

目的: 大部分人冥想,可能是为了休息,又或者是陶冶下情操,而内观冥想的目标,则是为了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方法:  静坐  ——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  一心一意只专注呼吸

我自己正在尝试,但就目前我的实践来看,很难,非常难。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 默认模式网络 ”处于随机漫步状态,各种想法和情绪就会不断冒出来,我们其实很享受这种状态,而专注呼吸恰恰是练习不让自己进入这个默认模式网络,不能任凭你的思想信马由缰。练习这个专注的功夫,就是练习你“ 停留注意力 ”的能力,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上,排除任何额外的思想,你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困扰,不受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

据说,长时间的专注之后,会获得一种非常深入的平静,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

佛学有个说法“八正道”,其中的第七叫“ 正念 ”,第八叫“ 正定 ”。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以后是正念,即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

之前看到一个小文,小沙弥问师傅,修行前后有啥区别,师傅回答说,修行前,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劈柴,修行之后,吃饭时就只想着吃饭,睡觉时就只是睡觉。正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专注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你能够不受强烈情感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

更高的层次: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部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

到达第一个层次,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情绪。达到第二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打扰和控制你。用佛学的话,就是你逐渐脱离“苦”,接近“涅槃”。

四个矛盾

1、“无为”和“成功”:你越是想做到“无为”,就反而越不是“无为”,你放松不去想它,反而能做到“无为”。冥想中,你越是想要专注,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达到成功。

2、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

3、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但你选择接受事实,你反而能跟它保持距离不受影响。你越要把它推开,它反而离你越近,当你接受它时,它反而控制不了你。

4、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控制。

最好的自控方法便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布鲁尔的四部法(以戒烟为例):

1、 识别感情 。当你想吸烟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2、 接受这个感情 。不要把感情推开,不要对抗,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3、 观摩研究这个感情 。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4、 分离 。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而 冥想,就是在练习任凭各种感情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

意志力的方法是“对抗”,正念的方法是“化解”。

“如果一个人想用两小时完成工作,可由于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小时,那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取自《默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说色即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事物的本质。

本书理解的色,便是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时根据自身经历所赋予事物的一个特殊内涵,而这个特殊内涵就是你对事物的一种感情,可以是喜欢,可以是厌恶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内涵”是主观的,会受到故事影响,无感则无视。

所以,我们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而空,就是降低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情。

据修行者说,当你认识到空时,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会比以前看到的更为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当我们不去评判,不去贴标签,放下自己的“色”,才能看到,体察到更真实更丰富的内容。

我更为喜欢万维钢老师的这句话: “经常有人说佛学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而本书的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就嗔。而佛法就是超越自然选择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自然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随着环境的变化,那些经过几千万年训化在骨子里自然选择的本能反应,并不会在如今这个时代彻底消失。

而跳出自然选择,采用上帝视角重新审视时,你会发现,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吧。

(以上内容,提炼于万维钢《日课》专栏)

看完整本书的解读后,对于佛学的理解又相较过去更丰富了一些。并不认为作者是从科学的角度为佛学正名,相反,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研习成果无需较量出个高低,见仁见智。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几千年来血液里流淌的文化时,才能看见那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点,当我们试着把一种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思想从宗教的神秘氛围里剥离出来,你会发现佛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思辨的思维方式。

我亲眼看见过那些用身体丈量土地的信徒万水千山磕长头进拉萨的虔诚,也亲眼见过寺庙里根据你所挂功德的金额来任你挑选下一世的投胎地是美国还是泰国的荒诞。人心各异,世态万千,我们无法评判哪一种宗教更好,更无法定论哪一种现象的真伪。

我想我们能做的,面对那些以佛之名投机敛财的取巧之人一笑置之足矣,心若明静何须动气,而对于不同信仰的群体,存异之后的尊重,不亵渎不诋毁,心有敬畏才不致狂妄。

相较于西方流派,东方佛教里更多渲染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等神秘色彩,让许多人的求神拜佛达成己愿落人口实,可处于某个社会发展阶段浮躁且功利的主流大背景下,单单指责生活无奈的某类弱势群体有何用?

要知道,真正有眼光有能力那部分20%的高精尖人群掌握着社会80%的资源,所以他们的想法自己能够实现,而剩下80%的普罗大众争夺着那少得可怜20%的资源,就足以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达成心中所愿,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我看来,秉持善念,心安即可,无需苛刻。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并不容易。

诚心也好,求利也罢,功德也好,福德也罢,也真的只是小老百姓们的一点点小念想,真没必要评出个是非对错。

正如庄周与惠子的对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远古近夏,晨昏夜阑,

          沧海桑田,流云更迭,

          禅心慈怀静坐,

          一日便已千年。

                            记于  2016年 十月                   

                              日惹婆罗浮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1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