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第1张

双向情感障碍它和抑郁症一起走进了我们的认知中,双向情感障碍感觉和抑郁症很像,但又感觉不像,它到底是种什么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国既往的研究(1993年)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

1、情绪高亢:这主要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的特征,患者通常情况下比常人兴奋,容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语速不自觉加快、语调起伏变化较大,从他人视角观察往往发现患者眼睛炯炯有神、面部表情丰富。

2、肢体活动增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往往较之正常人表现出明显的肢体活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不合乎情理的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如果患者为学生,则往往在上课期间左右移动、活动频繁以及眼神四处飘忽。

3、幻听臆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较为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幻听以及臆想的现象,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沉迷或者异常害怕惊恐的表情。这时候周边的人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不要轻易接近触碰患者。

4、焦虑失落: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现异常的焦虑或者情绪低落。患者可能出现明显话语减少、不愿参与社会性活动以及眼神、面部表情呆滞。

5、体重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体重增加往往与抑郁症的发作密切相关。患者由于大脑内五羟色胺分泌增多,刺激相应神经产生冲动以及某些特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造成组织脂肪生成增多、降解转化减少。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发作往往呈现出不规律性,患者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在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应小心谨慎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做出刺激患者病情加重的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可以治愈吗

双相情感障碍能否治好笼统的回答是能,是可以治好的。

但是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严重的疾病,最终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本身病情的特点、病情的复杂程度,不同人病情复杂程度也不一样,还有身体方面其它疾病的情况,家庭、社会的支持,经济状况,家人对他的关心、照顾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和最后的治疗效果有关系。作为家人最需要做的是配合医嘱进行系统治疗,由医生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方案的必要调整,这样是保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好的、最正确的做法。因为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会达不到治愈、治好的程度,有部分患者可能最后出现精神残疾的结局,在精神残疾里面双相情感障碍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所以要配合医嘱治疗,对病人进行更多的理解、关怀和适当帮助是保证疗效正确的做法。

双向情感障碍是心理病还是精神病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病,属于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它的表现有躁狂、轻躁狂发作,比如情感高涨、精力旺盛、活动增多、言语增多、思维加快,又有抑郁发作,比如情感低落、快感缺失、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等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可以交替、循环、混合方式出现,呈反复出现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部分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可转为慢性。

双相情感障碍怎么治疗

目前,双相障碍治疗仍以药物、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采取物理治疗、危机干预等措施。

双相障碍的治疗应坚持全程、综合、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原则。规范化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为真正回归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稳定并控制症状,巩固期达到完全缓解,维持并预防复发则让患者维持在缓解状态。尽管多数轻躁狂患者可在门诊治疗,但严重的躁狂发作需住院。

除了药物,心理疏导的需求也远未得到满足。

一是因为不了解或不接受疾病,双相障碍患者往往存在拒绝就诊的现象。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缺乏自知力,尤其是在躁狂状态下,无法看到和理解自己的症状,否定自己生病。此外,由于病耻感,患者会害怕被歧视、疏远,而隐瞒病情,不敢就医。

二是双相障碍患者长期处于对复发、独处、及与配偶发生冲突的恐惧中,常常具有羞耻感、悲伤、对抚育子女和生活能力的自我怀疑、对发作的悔恨和自责感、过度敏感、孤独感、对伴侣痛苦的同情感、绝望感,以及对过去治疗不佳的挫败感。心理疏导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配合,给予患者细心的照料,帮助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态调整。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无论您感到多么沮丧或失控,重要的是要记住,在双相情感障碍方面,您并非无能为力。除了您从医生或治疗师那里得到的治疗之外,您还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来减轻症状并保持正常状态。与双相情感障碍一起生活需要一些调整。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失去了自我价值认同的能力,犹如丢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持续地情绪低落,心灵空虚。

2、很容易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出现巨大反应,在严重的易激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家长属于过度批判型。很多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否定。不管做什么都是挑剔,父母永远是对的,你不出去找朋友玩他就会说你怎么不出去,当你出去了,他又会很多个电话打过来。回来还会说,你就知道玩。当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否定,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就是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后孩子在心中就会形成一个我怎么都是错。

2、非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家族史,但是依然会有这个病发生,往往追溯到母亲怀孕的时候,可能有过母婴期的病毒感染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哮喘:据有关资料统计,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郁症的危险多出5倍。相应地,躁狂抑郁症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严重影响生活。双向情感障碍会导致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如常进行,患者往往会毫无预兆的发作,大哭大闹或者做出危险的行为。精神状态非常差,不足以支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只能在家让人形成看护,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通过运动等方式调整孩子的情绪,并懂得抓住情绪开心的时机去学习,这有利于打破学习障碍的恶性循环,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2、学会修身养性,接纳自己。修养身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负面情绪,敞开内心,找回生命的本真,接纳自己,接纳社会,获得轻松和快乐,从身体的层面来说,静心更可以修复身体机能及植物神经,它所能带来的功效甚至是一些药物无法达到的。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来说,修养身心是必不可缺的方式。

3、问问你该怎么帮助他,或者提议做点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甚至像是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当他不再苦恼,跟他谈谈,下次做点什么有用的,并预备些方法。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Hello,大家好!

这里是 神经多样性 ,我是 喵君姐姐~

上一周我们具体了解了双相情感障碍~

科普 | 状态太好?!可能得了这种病

2022-01-26

再次回顾一下它的定义: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顾名思义,这是一种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又有时陷入 抑郁 状态的精神疾病。

尽管情绪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是存在一定的波动的,但是躁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明显超过了正常的幅度。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情绪障碍,以躁狂和抑郁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影响着世界上1%以上的人口,不分国籍、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 20 岁以下年轻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一生都有复发的可能,复发率高达70%,而且病程可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可分为 I 型和 II 型,其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今天,我们将从 认知和护理 二个角度带领大家走近双相情感障碍~

认知角度谈躁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会经历抑郁和躁狂的两级或交替发作。

与单纯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发作通常比躁狂发作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对患者的伤害也更大。

严重的抑郁发作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职业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还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自杀。

由于抗抑郁药物的单药治疗可能引起患者从抑郁向躁狂转换,并且在随访研究中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出现快速循环和抑郁复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仅如此,截止到目前为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支持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抗抑郁药物是否应该被使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一直饱受争议。

根据近年的文献研究和综述文章,研究者对双相情感障碍中抗抑郁药的选择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结果表明,在适用人群方面,抗抑郁药物应该尽量避免在混合抑郁患者、已有躁狂症患者和已经出现快速循环的患者中使用。

在药物的选择中,SSRIs和安非他酮应该优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物,而三环类几乎不作选择;其中在 SSRIs 中,氟西汀单药治疗对I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重度抑郁发作有较好的疗效,而与奥氮平联合用药适用于 I 型双相情感障碍。

总体来说,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应用方面,抗抑郁药物还是以 新型的 SSRIs  和 安 非他酮类药物 为主,并且最好用于 II 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病情稳定患者,特别是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并且没有出现转躁的患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抗抑郁药还是作为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辅助用药,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单药治疗引起的转躁。

冲动可能代表自身行为激活和抑制的失衡。

研究指出冲动是诊断躁狂发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躁狂发作期,冲动可增加诸多具有破坏性行为风险,说明冲动与躁狂症密切相关。

在急性躁狂发作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表现冲动行为增高,因此 冲动 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认识的一种能力,包括是否能够辨识或察觉自身有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指出自身现在和既往的表现及体验是否为病态等。

文献报道,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自知力 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冲动组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均低于非冲动组,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发生冲动攻击行为患者各项认知力水平较低。

经相关检验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评分呈负相关。

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力水平越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 评分越高。提示认知力下降可能诱发冲动攻击行为。

进一步经回归分析证实上述猜测,结果证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低下均可能是诱发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证实认知力下降参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

可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早期应关注其自知力水平,并对出现自知力水平下降的患者引起重视,给予合理干预,帮助其自知力水平提高,这可能对降低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率、帮助双相情感障碍病情控制有积极意义。

由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且自知力水平低下可能是诱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可根据自知力水平变化,及时对其进行攻击性防御。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共病与躯体共病中,主要以双相情感障碍躯体共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共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较为困难的特点,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明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有研究结合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国际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

得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精神共病率为33%, 共病焦虑障碍 是较为常见的,其共病率为24%(=4203,P< 005)。

双障碍患者的 躯体疾病共病 率为 16%,其中主要以头疼和偏头疼为主,共病率为 10%( =3458, P < 005)。

患者中出现共病的病例中,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心理障碍家族史等因素,而且存在的共病的患者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出现共病的患者组(P< 005),且性别同样会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共病率造成影响(P< 005)。

由此可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及躯体共病率影响因素较多,治疗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药物质量,还需要重视导致共病的其他因素分析。

社会角度谈躁郁

年龄 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和高危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而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则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 。

提示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应更加关注病程较长、年纪较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年纪较小、起病时间较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倾向。

对<35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投入更多的护理精力和给予更多的护理资源,定期进行自杀风险测试,动态关注其自杀风险的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尚处于发病机制未获完全明确状态,遗传、社会、生物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均与之呈现相关性,以躁狂与抑郁交替反复出现为主症,抑郁发作次数可达躁狂发作次数数倍之多。

药物干预为该类情感障碍者首选疾病控制策略,但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低依从性普遍存在且不易扭转。

特别是居家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者其用药低依从性问题尤为突出,成为该类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瓶颈所在,故向双相情感障碍者提供积极见效的院外用药指导督促支持具备重大的意义。

延续护理 指借助于系列化的护理行 动设计与实践,使护理对象自医院至家庭均有机会获得具备连续性特征的专业照护支持。

不同的延续护理策略可指向差异化的延续护理效果与结局。

常规式定期化电话延续护理干预,以健康疾病控制知识的传播与护理对象疾病控制现状的了解为主,将家庭照护者置于护理支持的从属地位,忽略了家庭照护者在家庭疾病控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与职责,未能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特殊疾病控制功能。

有研究采用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者家庭施加干预,高度重视家庭照护者在情感障碍者家庭疾病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及家庭亲情支持在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过程中的独特效用。

将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同时纳为延续护理主体进行干预,关注家庭环境与氛围、家庭功能与关系在双相情感障碍者居致力于让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均充分参与家庭疾病控制过程之中,认知到遵医嘱用药与按时复查重要价值所在。

构建治疗协同化家庭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治疗协作者与治疗督导者作用,形成高效和谐、互动通畅、支持充分的家庭疾病控制核心单元,使护理对象治疗行为与家庭照护者照护行为间和谐共振、共同进步,自源头控制与消弥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与复查依从性负面影响因素,促成其按时足量用药行为与按时复查行为。

生活质量系个体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反映指标,亦是对护理对象行全面健康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手段。

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 在双相情感障碍者中的应用,扩大化了居家疾病控制管理队伍,引领家庭照护者深度有效参与双相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管理过程,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在疾病控制实践中同步成长。

双方发生情感碰撞,增进彼此理解与接纳度,修复家庭关系,重建与促升家庭功能,增进用药与复查依从度,使双相情感障碍者同时获得生理症状改善与心理情感有效支持,在和谐关爱家庭氛围中康复,促进心理与社会、环境与生理等各领域生活质量的提升。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是消极情绪,有许多不良心理,如悲观和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病学中的常见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躁狂症和抑郁症交替出现,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有必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表明,给予 合理的心理护理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躁动情绪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的应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一项研究中,对照组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心理护理组双相情感障碍在常规护理同时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双相情感障碍改善的时间、双相情感障碍从就诊到病情稳定出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均更好,且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

综合文献以及研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 减轻躁狂、焦虑和抑郁 。

认知药物以及社会角度对于躁郁的研究和进展,都更好推动了人类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问题解决,也更好地说明了人们在追逐美好的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们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

参考文献:

[1]王嘉薇,尚靖,陈嘉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 36(03): 628-632

[2]徐丹,周广玉,夏海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01):79-82

[3]沈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9):109

[4]王维婷,李刚,张雪,赵艳丽,谭淑平,郭巍,李丽娜不同年龄阶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及精神护理差异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1,19(07):448-451

[5]郑妙玲,郑桂珍,黄妮娜,郑桂彬,吕小霞,沈后荣,陈淑娴,钟志兰,王秀艳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支持在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1,19(24):3395-3397

[6][1]张娟双相情感障碍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202-203

排版:华努力

校对:喵君姐姐、咩咩

双向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或双相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涵盖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躁狂和抑郁。

躁狂状态:躁狂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多动、情绪高涨、思维迅速、自信过度、冲动行为等。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多任务处理、冲动购物、过度社交等行为。

抑郁状态:抑郁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沮丧、无助、自责、焦虑和绝望。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负面评价等。

双向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周期性的,患者会经历躁狂期和抑郁期的交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存在过渡期,即情绪状态的切换过程。

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医生的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药物调节情绪稳定剂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患者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和寻求支持网络来管理疾病。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

情绪高涨

患者轻松愉悦、乐观热情,有时表现易激惹,会因小事发脾气。病情严重时有冲动言语及行为。

思维奔逸

患者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语速比正常时候快,语量也比正常时候明显多,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等,甚至患者的症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患者发作严重时,可有短暂的、片断的幻听,还可有妄想、思维散漫,行为紊乱伴发冲动行为,也可短暂出现意识障碍,如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

意志行为增强

患者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际,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有始无终,不计后果。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易激惹、对自我评价高、睡眠需求少、思维奔逸、行为鲁莽。

患者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只被轻度损害,这种损害不易被人识别,周围人可感到患者与常人或其正常时候有差异,但患者无自知力。

抑郁发作

患者典型抑郁发作时,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情绪低落

患者陷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低落的严重程度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悲观、绝望。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思维迟缓和悲观

思维联想缓慢,如患者感觉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情况下,甚至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患者在情绪低落下,出现悲观思维,有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自责自罪,严重时,患者出现罪恶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幻觉,或在悲观思维基础上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

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活动和行为缓慢,如生活被动、懒散,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日常生活需要人料理,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参加平时爱好的活动,回避社交,严重者不语、不动、拒食。

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有哪些伴随症状?

躁狂发作的伴随症状

患者外观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医生可见患者瞳孔轻度增大,心率加快。患者常常感觉精力充沛,对睡眠时间需求减少,没有疲倦感。有的患者表现出性欲亢进,对配偶性欲要求增加,严重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性行为。

由于活动多,体力过度消耗,患者可以出现体重下降,甚至虚脱、衰竭,通常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抑郁发作的伴随症状

约2/3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也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睡眠差,乏力、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如阳痿、闭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恶心、出汗、心慌)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抽象思维能力减退,学习困难,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减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24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