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Part 01
爱情文学中的一盆冷水
记得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中袁泉扮演的刘莺莺说了这样一句话:“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从这句话来看,喜欢和爱似乎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其实,不仅仅是少年时情窦初开的我们,或者是如今的你我,可能都还觉得自己对喜欢和爱这两种情感的区分是困惑的、混沌的,但其实我们的心早已为自己作出了判断。
当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时候你会看到,你本身就在用两种态度面对这两种情感。当喜欢的时候,你用尽感性,凭自己的意愿放肆,而当爱的时候,你用理性来克制自己,为对方的意愿做更多的考虑。
文学作品里都在写爱情有多么痴缠热烈,令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疯狂、卑微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遗憾、悲情如张爱玲《半生缘》,浪漫、治愈如杜拉斯《情人》……一句“我们回不去了”,一句“我更爱你苍老的容颜”,它们写尽了爱情的动人模样,满足了我们对于或美好或痛苦的爱情的审美感受。
但是同样写爱情,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却淡淡然地泼了一盆冷水。请你们从迷狂的传说中抽离一下吧,爱情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不是仅仅用感性就可以驾驭的,它还需要用理性去维护,而太过理性,你也别想把握好爱情。
Part 02
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对姐妹
在《理智与情感》这本书中,简·奥斯汀写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的情感经历,理性的姐姐埃莉诺喜欢上一个名叫爱德华的男人,却发现他早就有了未婚妻,感性的妹妹玛丽安爱上魅力青年威洛比,但威洛比最终却因为想嫁个富婆吃软饭而娶了个富家千金。
一个恨不相逢未“娶”时,一个遇人不淑,听起来这对姐妹之中的哪一个都非常悲惨,但是在故事的结局,她们两个人都获得了幸福。
因为,在故事的最后,她们都作出了所谓的“妥协”。
当爱德华的未婚妻露西最终选择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后,爱德华又转头向埃莉诺求婚,结果埃莉诺同意了。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儿可能觉得爱德华是退而求其次,而埃莉诺是勉为其难吃了回头草,但事实上这是一对有情人的终成眷属。
埃莉诺这个不会为失恋而哭天抢地、总是隐藏自己的心思,无比克制的理性姑娘,动用了感性,拿出了她的善解人意,去理解爱德华的苦衷。
她明白未婚妻露西不过是爱德华在少不更事的年代喜欢的姑娘,尽管后来爱德华已经否定了这种情感,仍抱着一份责任和道义去履行婚约。
这份感性的理解,加上理性的对这份感情和这个人的珍视,让她不会因为醋意或者其他任何的情绪去和这段真正的幸福擦身而过。
而玛丽安,那个风风火火、纵情任性的妹妹,最终嫁给了她曾认为非常无趣的布莱登上校。因失恋而大病一场之后,感性的她终于也懂得用一份理性去欣赏那个男人的内敛和他种种的低调品质了。
所以,如你所见我说的所谓的“妥协”并不是任何一种有损原则的退让,而是一种调和。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里确实都潜在着像埃莉诺和玛丽安这么一对姐妹,她们一个代表理性,一个代表感性。这对姐妹总是矛盾的,就像玛丽安总是对姐姐埃莉诺的克制加以鄙夷,而埃莉诺又总是嫌妹妹稍显幼稚一样,我们的感性和理性总是在彼此斗争,它们之中的一个总会在某一个需要抉择的关卡控制我们,令我们太过感情用事,亦或是太注重规则而错失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总会作出种种不适合自己的决定。
简·奥斯汀所提醒我们的,其实就是,我们要调和我们自己人格中潜在的这对姐妹的关系。
因为我们人生命运的主体不是感性和理性所引发的任何一种情绪,而是我们自己。
Part 03
感性的广,理性的深
如果将每一个人想象成一座模型,那么可以说我们终其一生,无论读书、工作、都是为了朝着各个方向地去探索、延伸这个模型的广度和深度,将困在渺小肉身中的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变得无限。
而感性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见识的广度,理性则让我们深度地挖掘生命。
如三毛所说,过度的优越感会限制一个人的认识。太多的偏见让我们变得狭隘,思想受限。
这个时候感性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别人,所以我们学会谦卑,以拓展我们思想的疆域,因为唯有足够包容,我们的心灵才更加广阔。所以我们能够理解世界上那么多和我们不同的群体,同时也认识到更多样化的美好。
而理性,让我们对于一切固有的真理产生怀疑。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自信凭自己的阅历和智慧,可以迅速地看清一个人,但是简·奥斯汀笔下的埃莉诺却不这么认为: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写下《傲慢与偏见》、《劝导》、《理智与情感》这么通透的文字的女人,为什么一生都没有谈过一次羡煞旁人的爱情。但当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大概明白为什么简·奥斯汀会一生未婚了。
因为她不是那种大多数想得清楚但活得不清楚的人,她是一个太过理性的人,时时刻刻严苛地审视自己,以至于不能够为爱或是为寂寞或者为任何冲昏头脑。后世的读者也许会为她感到遗憾,而她本人却不会。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太理性多一份冰冷,太感性又多一份粘腻。人生在世,最好的状态就是就是冷眼、暖心、醉态三者的调和。
而人最幸福的一点,也莫过于同时拥有理性和感性的能力,他可以用感性去体会这个世界上最炽热最美妙的情感,然后用理性,来守护它。
晚安。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由
该小说改编成的美国爱情**,1995年上映,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
执导, 艾玛·汤普森 / 凯特·温丝莱特等主演,剧本改编自英国
伟大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影片采用了较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两条平行的爱情主线发展过程中,穿插着倒叙或补叙的另两条
爱情副线。这样,围绕着几个主人公形成一个交织渗透的爱情悲剧
网络,每个人在各自己的爱情生活中都扮演了悲剧角色,在玛丽安
娜的爱情生活中,她被威洛比欺骗玩弄,而布兰登却对她一往情深
,同时,布兰登自己也曾有个爱情悲剧;而在爱德华与埃莉诺的爱
情中,先是芬妮阻碍他们,后来又跑出个私定终生的露西。结果造
成影片主题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并且,理智战胜了感情,又造
成了一个爱情悲剧。这种结构最恰当地对情节进行了有机组合。诺
兰庄园的主人去世了,按照家族财产不能分割的传统,把几乎所有
财产都给儿子约翰继承,而三个女儿和妻子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生
活费用。在妻子芬妮的一力主张下,约翰逐步 把四个女人赶出了
庄园。芬妮的弟弟爱德华来庄园小住,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
诺,但这段姻缘却受到势利眼大嫂芬妮的百般阻挠,她想方设法阻
止他们交往,并将爱德华送去伦敦。
母女四人租了约翰爵士的小屋居住,热情的邻居詹宁斯夫人正把布
兰登上校介绍给玛丽安娜,希望能促成一段婚姻。布兰登上校有一
段辛酸悲惨的往事,他被迫与心上人伊莱札分离, 等到他找到她
时, 她已沦为妓女悲惨死去。然而,玛丽安娜却因为正爱着英俊
的威洛比而对上校十分冷漠。但威洛比对上校十分敌视,不久就借
故离开去了伦敦。而一个名叫露西的女人却突然出现,告诉埃莉诺
她与爱德华曾私定终身。
在感情上受到折磨的姐妹俩结伴来到伦敦,玛丽安娜意外地看到了
威洛比,然而,威洛比对她却情淡意冷,几句话就把她打发了。
布兰登上校告诉埃莉诺,威洛比为人轻薄可恶,欺骗伊莱札留下的
女儿并使其怀孕又抛弃了她。于是他的姨妈断绝了他经济上的资助
以惩罚他。因此,他决不会与玛丽安娜这个没有身份地位和金钱的
姑娘结婚的。失意伤心的玛丽安娜在雨中独自漫步,却晕倒在山坡
上,幸亏被布兰登上校的救助才化险为夷。
爱德华抓住机会向埃莉诺吐露爱意,但埃莉诺却以理智控制了感情
,坚持爱德华应对露西守诺言。不料,但这个秘密却被揭露出来,
爱德华由此被剥夺了继承权。但正因此,他与埃莉诺的爱情却出现
了转机……
原著《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写作技巧相
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
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
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
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
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理智与情感》
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
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
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
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
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
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
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
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从对女性的细微观察入手,描绘了她当时的环境和社会地位。在她的六部小说相继出版后,简奥斯汀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开启了一个时代。
简奥斯汀的肖像
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卒于1817年,享年42岁。她家社会地位很高。她的父亲是当地的教区长,担任这个职位已经将近40年了。他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简奥斯汀的母亲出身豪门,文学素养很高,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简奥斯汀,虽然没上过正规学校,但文学素养也很高。家里富裕的经济条件和优雅的读书环境,加上她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了她对写作的兴趣。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对写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1800年,她的父亲退休了,她家搬到了巴斯。完全陌生的环境,金钱的社会氛围,细腻敏感的心灵,让简奥斯汀在这个地方患上了抑郁症。后来,她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当地一位可以继承大笔财富的青年的爱情,并向简奥斯汀求婚。简不喜欢这个年轻人,所以她拒绝了。她父亲去世后,她家又搬到了南安普顿和约旦。1816年,她身患重病,被送到温彻斯特看病,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1817年7月,她死在姐姐的怀里。
这是简奥斯汀的简介。她一辈子没结过婚,一个人。她失去了爱情,她获得了文学成就。
简奥斯汀写作风格赏析
简奥斯汀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她小说里所有的恋人都被社会环境所阻隔,最终冲破一切,结婚成家。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总是用讽刺来描述文章的内容,并且通常用主角的周围环境来突出社会氛围。
剧照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无论是《成为简奥斯汀》还是《傲慢与偏见》,总有一种整体环境与男女主的诞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这两本书里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而安妮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书中的男主,达西是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地主,而埃德蒙则是庄园的次子,家财万贯。
唯一不同的是故事的发展。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大多来自于自己,而安妮对埃德蒙的爱大多来自于外界。但是从深层次挖掘,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其实是英国当时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有了很多障碍。
简奥斯汀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从反讽的角度来描述的。但是,因为讽刺小说的完备性,人们不可能那么喜欢她的小说。除了男女相似的设定和讽刺手法,简奥斯汀还有哪些写作风格?
看过她的小说的人都知道,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男女生活环境非常美好,虽然整体社会氛围过于势利,但他们的真实生活环境除了在婚姻中过分追逐金钱之外,都非常和谐。简奥斯汀通过自己的文字展现社会好的一面,用讽刺的手段把不好的一面变成喜剧笑料。这是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
简奥斯汀传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现在很多女性所追求的,这证明了思想先进的女性是要求维护自己的婚姻权利,而不是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结婚。那么简奥斯汀的婚恋观是怎样的呢?
剧照
众所周知,简奥斯汀从未结过婚。这并不是因为她没有吸引力。事实上,曾经有一个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的男人向她求婚,甚至在她私奔失败后,还愿意和她结婚。要知道,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下,女人私奔是可耻的。但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因为简奥斯汀私奔而看不起她。相反,他愿意再次求婚。可见这个男人是真的爱简奥斯汀。
但是简奥斯汀没有和这个年轻人在一起,因为她失去了她的爱。她再次拒绝了他,最后选择了孤独终老。她之所以有勇气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简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无论哪个男人拥有巨额财产,附近的女人都会蜂拥而至奉承他,希望嫁给他。对简奥斯汀来说,她不想成为这些女人中的一员。她不想因为财产嫁给不爱的人,也不想因为失恋而将就。她希望她的婚姻是因为爱。这是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简奥斯汀的观点被当今许多女性所接受。每个人都不是因为结婚而想结婚,而是因为爱而想共度一生。
简•奥斯汀,英国女性小说家。活了42岁,1775-1817
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简·奥斯简介,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
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简·奥斯简介,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1,奥斯汀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能以细致的笔触,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英国作家司各特评)
2,奥斯汀远比她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发读者去填补语言之外的内容。她提供给读者的看似琐屑,但其中的内涵却足以拓展读者的思维,赋予读者以各种生活场景的永恒形式。(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评)
1,奥斯汀的视角过于狭隘。(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评)
2,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
3,简•奥斯汀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