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画家郑燮,他的《墨竹图题诗》是什么意思?

清朝著名画家郑燮,他的《墨竹图题诗》是什么意思?,第1张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2、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题许道宁画》的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首联和颔联描绘了画中辽阔的山川美景,表现出水势的浩浩荡荡以及山川的辽阔景象;颈联则描绘出山水在日暮时分的寂寥景象;尾联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对画中意境的赞叹,全诗戛然而止,余韵袅袅。

 《题许道宁画》的原文

 宋代: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题许道宁画》的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画中那辽阔万里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注释:

 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晚:晚照或晚气。

惠崇春江晚景诗题的意思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是题画诗。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先看题目,“画石”,系指画用的石头,再读诗的前两句,初读颇令人费解,等调整词序,使之变为“千年苍藓粉绘传,一片坚贞色犹全”后,便可知这两句是写的画石的形貌与节操;第三句“那知忽入非常用”,是感叹画石大材小用;第四句“不把分铢补上天”,内含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典故,写的是对画石命运的感慨。为什么要感慨画石命运呢?结合作者的思想状况、写作技法等考虑,就会得出结论:作者是采用以物喻人的艺术手法,借画石未能补天来抒发贞士不遇之叹。

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写诗人自己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和污。

墨梅图题诗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和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权贵献媚的高尚品质。

其书法饱满挺劲,与诗画相结合,更是表现了作者高超的书法与绘画技艺!其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逍遥之中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寂。垂钩者(亦或作者)鸿尘看破,只得借酒消愁,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的一首题画诗。

原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扩展资料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作者简介: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

23岁游历济南,邀请济南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城为官。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

-题秋江独钓图

《题画》的诗意: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河边桃花灼灼,就像那绯红的轻云飘在上空,连那水里的倒影也是绯红一片!对岸萋萋芳草地,那放牛的牧童也不知到哪寻找小伙伴了,牛背上还栖息着一只鸟,生活是多么宁静、舒适,风光宜人!

袁枚《题画》原诗为: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赏析:清人袁枚主张“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在品评中国画时,他从绘画美学接受者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神韵”把持二元标准。袁枚亦将神韵与他诗学性情主张相系。而在评价画时和在评价题画诗时,他不自觉地要求诗风与画风的神韵合一。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6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