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und of Silence想表达的是什么? 请不要把翻译的歌词整过来!

The Sound of Silence想表达的是什么? 请不要把翻译的歌词整过来!,第1张

亲自来诠释最佳歌里告诉我们当有意义的沟通失败时,所剩的声音就只有沉默』

在现今科技发达网路畅行无阻的年代,西蒙的『寂静之声』格外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西蒙的歌声似乎在告诉我们:『茫茫人海里,人群跟著人群,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寂停下来让我们好好沟通吧!否则人类的关系将日形恶化,沦为廿世纪科技的牺牲品』停笔的一刻,我仍在思考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有耐心在看这篇文章!

1、罗琳娜麦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的《Kecharitomene》:低沉的鼓声使人思绪飞扬,那不是激昂是忧伤

2、Joanie madden的《漫步神秘园Dow by the salley Gordens》:远离喧嚣一个人的花园中,钢琴与笛的泣诉。凄婉的笛声,暗暗的琴语,深秋午后的菩提树下,少女在颔首想思

3、 雅尼yanni的《夜莺nightingale》:长笛的音色亮丽、悠扬,听者尤若置身世外,心中油然生起一种宁静的愉悦

4、 《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一定要听无人声的纯音乐)依然表达的是宁静的意境,琴声、鸟语、暖暖的晨光、睡梦中的爱抚,闭上眼想一下就是这样的感觉

5、《飞溪鼠Flying Squirrel Creek》:马修·连恩Matthew Lien很出名的一首音乐,风笛、鼓声暗合着激荡的溪涧和欢跃的松鼠,真宛如荡荡山风沁入心脾,一种明亮的愉悦在升华。

6、喜多郎Kitaro的《响宴Matsuri》:选自专辑〈古事记〉,主要是感受那种很大气的鼓声,(这应该就是日本的“太鼓”罢)。生生把人拉到洪荒未化的远古,我们赤膊攥石,群起狩猎;间或在苍茫的原野上嚎啕畅歌,发泄狂放不羁的冲动

7、梅得温古铎Medwyn Goodall的《太阳鼓Sun Drumming》:鸟鸣、水语在鼓声中显得很反叛,可这就是大自然:诡谲、神秘可又宽容、和谐。

8、吉田洁的《旅程的终结(エンディングテーマ)》:《日本人的遥远旅途Long Journey To Japan》的片尾曲,曾作为B&T精品flashz《大海》之〈大鱼〉的高潮阶段背景音乐。音乐向上的穿云裂石的张力,气势如虹的磅礴感召,使我每每聆之而潸然泪下。

9、风潮唱片-吴金黛的《森林狂想曲The Forest Show》:不用你去联想,油然间它就把你带入绿意蕹丛的森林深处,风舞林涛、溪流潺潺,绿意充满了所有的间隙她品出的是稚子的纯真和清冽,是没有污染的心无俗物的游流自然的天真本质的欢乐。

10、银杏花园Ginkgo Garden的《大地信札Letters From Earth》:“呀那哇”的人声更凭添了这首曲子的田园之景,荷锄林间过,落英媲头钗,一幅秋开景明的闲适诗意图。

11、《重返大峡谷Return to Grand Canyon》:再次赴入大峡谷的尼古拉斯冈恩Nicholas Gunn依然秉承他耿直、坚硬、苍凉、悠远的一贯曲风。似是狂放不羁却又尚本循初,亘古幽幽的大峡谷被他髹饰的更加苍茫旷远。

12、Bill Mize的《浩瀚无涯Water Is Wide》:也许是我的混沌,着实没有看到“浩瀚”,反倒是流淙淙漫踝、鸟啾啾萦耳,凉风习习、新绿盈盈的天然曼妙之音。

13、《春之歌Aess's Spring Song》:出自群星制作的《发烧音乐世界村Ⅰ》,一扫春的缠绵旖旎,没有思春,只有一派昂然、浩荡之春意。连同共享一辑的《渡鸦Raven》也没有了顽迂的颓废而显得坦坦荡荡。

14、《一百单八变Evolution 108》:奥立佛香提Oliver Shanti的音乐刻有明显的中华符号,不过这首曲子除了名字外实在不敢恭维说具有“中国元素”。许怕神秘和深邃才是他认为的东方文化罢,可道该曲禀赋了这样的“性情”。

15、《森林中的一晚A Woodland Night》:班得瑞(BANDARI),NewAge音乐的集大乘者,最贴近自然、最贴近心灵的乐者。隐士般的班得瑞BANDARI虽然广为人知,可又有几多人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的行迹。只有不羡喧嚣尘世的人才能感悟出灵魂的真知,这就是班得瑞BANDARI,这才是班得瑞BANDARI,这只有班得瑞BANDARI。

16、神思者SENS的《阿芙若狄特Aphrodite》:是很大方的伤心,远非“以头戗地尔”的草芥之痛;尤若让人在暗黄夕辉的大海边看到阿芙若狄特(海之女神)高贵背影的剪影。

17、이루마的〈雨的印记Kiss The Rain〉:细细纷纷的雨、轻轻淡淡的忧,是低愁、是啜泣

18、马克西姆Maksim的〈出埃及记Exodus〉:钢琴的大气磅礴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这是一部摩西在波澜壮阔的大海通道中,振臂指挥希伯来人甩掉追兵、逃出埃及的创世纪史诗性音乐。

19、保罗维纳斯Paul Winter的《After The Fleadh》:激越、欢快的风笛营造出凯尔特音乐的经典

中国的天籁之音:

刘星的《一意孤行》《闲云野鹤》

林海的《琵琶语》《秋月夜》

邵容的《竹舞 Bamboo Dance》《兰Orchid》

俞逊发的《雨中莲》《琅琊神韵》

邓伟标的《在云端》《空》

冯晓泉曾格格的《魔笛》《花之舞》

贾鹏芳的《宁月》《树影婆娑》

《鸭梨大》《卡路里》,这两首歌曲都是属于节奏比较轻快的歌曲,而且歌词也比较有趣,听着也很容易感觉开心,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不停的听这两首歌,除此之外,《赶考》这首歌虽然歌词不是属于解压的,不过曲调令人感到轻松。

       如果说起有什么民谣不可错过,我会立刻想到Paul Simon创作,他和Garfunkel演唱的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如梦如幻的音乐诗章,隽永无穷。这首歌曲在美国六十年代的民谣黄金时期里,是simon&garfunkel最为经典的二重唱民谣,有的人可能会说是之一,但是对我而言没有之一。

       the sound of silence最初收录在simon&garfunkeld在1964年的第一张专辑《wednesday morning》中,专辑的销量并不是很好,于是simon和garfunkel决定分开,各自发展。后来曾经制作了Bob Dylan 早期多张专辑的制作人Tom wilson找来了 like a rolling stone 的乐手们,为原来木吉他弹唱的民谣the sound of silence 配上了电吉他、鼓等摇滚伴奏。曲子变成了摇滚民谣风格,重新制作后,单曲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但也还没有很大的反响。当时音乐的传播主要是靠电台,几个月后波士顿的一个小电台晚间节目应大学生的要求在不停地播放the sound of silence,几个月后迈阿密的电台也在不停地播放这首歌,原来是波士顿大学生跑到迈阿密度假去了。美国各大电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也开始播放单曲,很快这首歌爬升到了单曲排行榜第一,后来最为广泛流传的也是这个版本。这首曲子被收录到simon&garfunkel的第二张专辑《the sound of silence》中,这张专辑奠定了simon&garfunkel在音乐界的地位。

      1967年导演Mike Nichols拍摄了时代象征的**《毕业生》(the graduate),使用了the sound of silence为主题曲,使其更广为大众所熟知。六十年代的美国发生剧烈的时代变革,各种民权运动兴起,反战运动蔓延全国,马丁路德金正在非暴力为黑人争取权利,美国人爱戴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加上**《毕业生》的引用,所以the sound of silence被赋予了很多时代背景的意义,经常被评价为“唱出了和“垮掉的一代”同样的孤独与迷茫”。

     “孤独与迷茫”是最初的感受,随着音乐漫出,simon&garfunkel轻柔的二重声带出“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便带出了黑夜的画面,与黑夜相伴的孤独感漫溢出来,羊肠小道,路边霓虹灯,孤身只影,如梦如幻的黑夜幻镜,像是**画面一样一幕幕展开。每个听者像是置身其中的主角,开始了不同的故事想象。

      后来不断重听,忽然惊觉其实无关“孤独与迷茫”啊,而是一个关于“沟通与爱”的谏言。在一段时间里我曾对人与人的沟通充满了困惑,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交谈,但是好像情感被屏蔽了,不被表达或者接收。好像我们总是只听见自己想听见的,或是说出词不达意的话语。就像歌曲里所唱的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人们言而不语),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们(听而不闻)。无意中看到1966年simon&garfunkel的一个现场Live视频,simon在演唱这首歌曲前说:“这是一首关于沟通能力的歌,这里的沟通能力并不是指联络的层面,而是指情感的层面,我们看到很多人不懂感受,不懂爱,这是一首唱给大家关于沟通与爱的歌。”看到这个段独白, 喜悦与感动交织,竟然有一种在和simon和garfunkel聊天的感觉。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交谈感,感受到和创作者的深深连接。最爱其中的两句词“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且听我言,或有以教),take my arms i might reach you(且执我手,或有以传),沟通是相互的,要有人伸出手来,同时也需要有人接住,这样才是一场完整的交流。

      看有三个不同时期simon&garfunkel的live,歌声中所镌刻的岁月痕迹,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所带来的改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只有还能听到simon和garfunkel一起唱这首歌,就会觉得有些东西又是永远不变的。

      1968年的garfunkel清秀俊朗,眼神中还有些迷茫,那时候他的声音轻柔高远,前奏的独唱几乎把人都融化进去了。而simon留着整整齐齐的刘海,个子小的他抱着吉他,看起来有点憨厚,声音低沉稳重。一把吉他,两个人,感觉整个世界。

Simon , Garfunkel - The Sound of Silence_腾讯视频

      1981中央公园演唱会,年已四十的两人眼神坚定沉稳,garfunkel声音变得沧桑起来,simon的声音反而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模样倒是更帅气了一些。中年的他们竟把the sound of silence唱得尤其克制、静谧深远。

The Sound Of Silence (1981)_腾讯视频

     2009年将近60的两人老去的样子,让人恍惚和难受,但是只要他们的声音一出来,你就会相信永恒是存在的。本来一般是青年激情,中年稳重,老年平静。但是这场Live充满热情,两人也很轻松,岁月本沉重,但却唱出一种大无畏的激情,感谢没有衰老的哀和伤。

Simon&Garfunkel《the sound of silence》听一次就会爱上的经典歌曲_腾讯视频

      在那个民谣的黄金时代,simon&garfunkel唱出了无数经典,他们的音乐很有画面感。有一些曲子可能我们未必知道是出自他们或者名字。但是音乐响起,你可能会点头说:“啊,原来是这首!”是的,你一定听过。比如Scarborough Fair Canticle(《毕业生》的插曲),又比如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等等。

“寂静的声音”这个表达,本来是代表了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中那些无法被传递,或者不愿意被传递的部分;就像一本空白的书,或者写在水上的字一样。而对这部**来说,寂静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片中那些在现实面前“哑口无言”的“孩子们”。他们内心有很多内容,无法传递给镜头,无法传递给别人,也无法传递给自己。

导演王杨对影片有这样的阐述:“时间无声,匆忙赶路,哑口无言的孩子,张大嘴巴试图有所行为,来挽回迅速消逝的青春或者梦想。”——孩子们“哑口无言”,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所有”的话都需要在同一时间说出来:所有的现实,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憧憬,所有的回忆都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内心成为接受四方冲突的十字路口,让他们的表达能力成为超载的机体。于是,他们只能闭上嘴,应付一个个攸关生计的挑战。等到终于理清了思绪,可以开口的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当时要说什么了。这些内心冲突注定是寂静的,过不了几年,片中人自己也只会记得那段经历,而永远无法,甚至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感受本身了。正因为如此,这些冲突本身也就无法用画面或者言语来传递。

 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有“知音难觅”之说。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梅以(林)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王羲之之子)为知己”,推而广之,绿水青山也可以是人之“知己”。有人问,商业社会里人情淡薄,情义有“价”,知己何在?有人说,不能容纳别人者,永远寻不到知己。有人说,知己纯属缘分,可遇而不可求。有人说,只要心胸是天空,必然会有日月相随。寻觅知己,就是寻觅一种心灵互通的境界,就是寻觅一种共渡难关的力量,就是寻觅人类和谐共处的理想。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知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歪解之词

  高二(1)班 王唯玮

  一.缘分

  一直认为萍水相逢是一个动人的词。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把自己幻想作一朵飘零的浮萍,渺小,单薄,在深远的湖面上漫无方向。有时会与另一朵擦边而过,同样渺小,单薄的另一朵。相逢后很快相别,甚至吝惜于回首相望;但云影里那一湾久不平息的涟漪,能为它们的相知作证。

  二.承诺

  相知的个体间往往在心灵深处相互契合,许下神圣的承诺。瓦檐知道,到了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茅草知道,午后时分,太阳会驱走讨厌的湿气;蒲公英知道,有一阵风会带走它的种子;镜子知道,有一个人会在它面前停驻。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像永恒的规律。

  三.背叛

  “你背叛了我。”

  这句话的宾语不准确。事实上它省略了三个字,“的承诺”。

  “你背叛了我的承诺。”

  ——背叛永远不会发生,假如没有先前的承诺。当瓦檐空等了一整个三月;或者当蒲公英被满头银发包裹,度过了一个寂寞的冬天,世界颠倒了。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伤你最深的那个人不是敌人,而是知己,一个背叛了承诺的知己。

  四.晕眩

  常常会发晕,当我的世界颠倒了的那一刻。就好像独自伫立在宁静的水潭前,或者夜晚很高的窗台边,忽然有想下坠的冲动。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仿佛失去了作用。腔体内的五脏六腑,血液……甚至任何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像是飘浮在半空中。

  在背叛引发仇恨之前,是晕眩。深不见底的晕眩。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词条纷乱的词典。关于爱情,荣耀,死亡……或知己。明知是歪解,却仍旧固执地翻阅。

  

  

  智慧之“齿”

  高二(1)班 倪镘钰

  因为太容易相处而没有朋友,在这世界的联系中似乎并不构成因果。然而谁又能决定世间这许多短路的人缘。

  容易相处的人简单来说是个好人,他定是随和的,亲切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变成这个好人,却因为人天生的性格必须忍受某时抓狂的自我,于是希望有这么一个好人做自己点朋友。

  这个朋友不过是众多朋友中的一个,他存在了,你觉得舒服,不在了,还有剩下的形形色色的朋友。

  我们这些单独的个体如同齿轮一般存在着,各自有着不同的尺寸,型号。在这运转着的社会进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转动。如这般机械的生活,也累,看着身边忙碌着的大齿轮、小齿轮,铁的、铜的、塑料的,如沧海……而那个和自己契合的齿轮,又在哪里?大概只有不停地转动转动,从一个机器上被卸下,换到另一个机器上,说不定会有那么一次幸运。

  而那个好人,他磨去了自己所有的齿,留下一个光滑的圆环,他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如既往的灿烂微笑和那如春风一般的话语。他来了,周围的人无不举手欢迎这新朋友,之后又各自回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偶然遇见,主动的一声招呼令人们不禁被他的随和的气质所感动。人人都把他当好朋友,大家都对他好,他却找不到一个和自己相契的,甚至仅仅相似的零件。

  他的伤心只能被那个圆环固住,因为他太好了,不愿把自己不快的心情,分担给自己的朋友。逐渐的,他的寂寞腐蚀了环上的金属,形成了一个缺口,而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宽以待人。

  直到有一天,他那有缺陷的圆环在向前进,无意间碰到了一根铁棒,那铁棒的一端因为加工不慎突然间变细,而那铁棒也在为这个犄角而苦恼。我们的好人走上前去,发现那个凸起刚好和自己的缺口吻合。他们合在了一起,变成了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而无数的无数的齿轮们,遇到了和自己相契的齿轮,相信转动起来更自在了。

  

  茶叶罐知己

  高二(1)班 梁浩旻

  《如焉》中,卫立文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刚开始只不过是文革前的一个总买特级香片的穷酸的教书匠。待到后来,在我脑中的印象便是一位穿着红色唐装,满头精神矍铄的银发的高人。在小说中,他找到了赵姨作为知己。尽管如此,他仍然保存着那个茶叶罐。依我看来,倘若那茶叶罐最初的女主人与卫老师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未必能过上如后来的舒坦日子。毫无疑问,卫老师是个激情如火的男子,八十大寿还引吭高歌,那位送茶叶罐的女子呢?在那样一个还不够开化的年代,能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如她者,绝对不简单。但这样的激情在时间的冲击下,却很难持久,卫老师的晚年需要一个如赵姨的人,帮忙解决生活中的细碎小事,但那茶叶罐代替它的女主人成为卫老师的知己,却是完美的。这完美的知己的地位,赵姨也无法替代。

  一个茶叶罐,不能开口说话,不能面露微笑,但它发出的那浓郁的茶香,却胜过任何别的交流方式。人的嗅觉是最奇妙的一种感觉,因为看到的太真实,而听到的又太虚幻,唯有嗅觉,处在两者之间。那女子对卫老师的情谊就散于茶香之中,随着时间流逝,茶香不变。卫老师对这只茶罐的感情却越来越深,这也是为什么他只坚持买特级香片——挑剔的嗅觉只有找到完全正确的味道,才能如钥匙开锁一样打开尘封许久的回忆。

  人群当中,那女子匆匆递一只茶叶罐,匆匆几句话后匆匆离去,那个背影带给卫老师什么样的感受?我想,那定是一种天移地转的感动,然而看着那背影远去,卫老师当时所能做的,恐怕也只有紧紧抓住那只茶叶罐,盘算着以后如何找她。但现实的残酷不言自明,那不留下这一个知己的化身,会不会更好?我觉得卫老师的早年生活中,这茶叶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哪怕他知道了罐子的原主人已经离他而去,但这一个茶叶罐的存在,让卫老师记忆中的这个背影得以复活,在生活中化成了赵姨的形象。

  在这物质社会中,知己的重要性仿佛已经荡然无存,而一旦你在脑中惊叹:“这就是我的知己”时,你才能明白,知己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此身可恨,知己不存

  高二(2)班 李嘉

  古人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若知己不存,何哉?

  所谓知己,“知道自己”者也。横跨时空,大概知己地位之高,是可以荣登所有意象中三甲之位的。知己说穿了,就是好朋友;好到极致的朋友,便互知根底,亦互为支持了。以我之陋,大概“神”者乃是天上的,“知己”即是地上的,二者,灵魂寄托也。人们编织语言——祈祷与倾诉——向它们分别献上自己。

  然而,世间最无力的,大概就是语言。

  自呱呱坠地的一瞬,人们就开始抒发情感,寻求寄托了,那一声甜蜜的啼哭,不正是找寻母亲的温暖么?然而语言常常充斥着误解,它太不可靠了——纯白的愿望往往转成肆意的伤害。我愿将一颗红心奉上,又哪堪人以带血的凶器祝之?我敢说,每个人都曾尝试,找到一个所谓知己,以为依靠。既然人性本善,又有什么阻止高贵的灵魂互相取暖?可惜,人性本恶,心底的魔鬼在叫喊着,叫我们提防甜蜜的陷阱。于是我们亦淘去了真诚的邀请。

  人的灵魂是如此高贵,乃至不住的想寻找同类;然人的灵魂是如此高傲,乃至总是以恶意揣度他人。只要人的灵魂独立着,就必像汪洋孤岛;语言只是不定期的航船,时时颠覆。大概真知己,当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吧,以泪代言,真实多了。

  人们寻觅知己,找寻理解,想交流。可交流又何等软弱呢?真正之理解,真正之设身处地,惟有“交换”方可,可又如何“交换”呢?

  所以,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保罗�6�1西蒙写到:“人们听着,但从不倾听;人们讲着,但从不倾诉。”他管这叫“寂静之声”。姜夔说:“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市浮华,哪堪人心冷淡呢?

  我常常想起高昌古城,千年前的国王诚心佛法,真心留唐三藏为国师;三藏虽志在西行,却也留下讲经三月,与国王互拜兄弟。谁知世事流水,待他自印度东返,国王早已兵败身死,国之不复,罔谈知己之存。

  那浩大的讲经台,犹在。当我在那废都的中央,站在风韵犹存的台上,眺望四周大抵荒芜的古建筑时,默想:莫非世间找寻知己的努力,都若此,不敌世事的冲刷?

  

  舒格尔和莱奥

  高二(1)班 赏雪

  舒格尔是个疯子。

  这个句子从每个人的口中说出,可每当我问及原因,却没人能够回答。舒格尔就是个疯子,肉铺老板不耐烦地摆摆手,大声对我说:家伙从不搭理别人,可你知道,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到哪都说,据说有人看见他坐在墓碑上说了一晚上,这个疯子……

  自言自语的疯子,听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长大些之后,便不再提及舒格尔,尽管我总能够接二连三听到他的消息。

  放学后我总是在街上磨磨蹭蹭地溜达,借以逃避妈妈分配的家务。九月末的天气有些凉意,我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在下一个路口前拐进旁边的小巷,我看见了舒格尔。

  舒格尔坐在靠边摆放的一个木箱上,箱子上印的是俄文,体积很大,使得舒格尔的双脚离地不断地晃动。他坐在箱子靠左边一点的地方,右边的空位仿佛是为什么人准备的。他竟然没有在说话,真奇怪。

  我仅仅是出于无聊,随意地从嗓子眼挤出个音节表示问候,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答:“今天天气不错,是吧,莱奥?”

  我确定舒格尔偷偷地瞥了我一眼。

  “有个小个子白痴正在看我们呢,莱奥。”

  我大声抗议,他不理睬。

  “晚上去干点什么呢,莱奥,我知道有个地方,够清净的,我们可以……”

  “我想莱奥不想去。”我没好气地说,诧异自己居然真的在和他说话,不如就此开个玩笑,“不然莱奥为什么不回答?”

  舒格尔笑了,他看到我脸上不可思议的表情,笑得前仰后合,边笑边蹭到了箱子的右边:“看哪舒格尔,这小子果真是个自大的白痴,我不就在这儿么,安静地听着你的计划……”

  “等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慌乱不已。

  “哦,又是个弄不清状况的,告诉他,舒格尔。”说着,他把屁股挪回到左边,“现在向你介绍我最亲爱的最美好的朋友——莱奥。”又扭到右边,“这是我可爱的友人舒格尔,您明白了么?”

  这对尘世中的知己,又重新开始了亲密无间的谈话,正如两个普通的好朋友所做的那样,对我这个陌生人置若罔闻。

  

  你幻想过的知己

  高二(2)班 黄潇

  你期待过什么知己?

  你生于一片慌乱之中,出世便有人给予温暖拥抱,他们言辞恳切,待你如珍宝,是为父母,亦是人生最初的朋友。你在太漫长的日子里视他们为惟一,用成熟或不成熟的爱去回报,因为你以为,除此以外,不会再有人待你如此。

  你走过漫长荒芜的荆棘地,浑身伤痕累累,亦无暇顾及。彼时有人伸出手,你顿时感激备至,你们并肩穿越荒芜倦怠,,于是你善良的友人便成为你珍惜的知己,你也不是不曾想过,这样的默契伴你直到最后。

  你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定,犹豫不决,最终你还是选择与爱人一起跨越余下漫长的日子。你以为这一段感情必定天长地久,而你的爱人则将成为你最后的知己,终老不变。

  你奢望过什么知己?

  你的知己,是童年温柔慈悲严厉的父母,是彼时坚定不移的同伴,是最后细细微笑的爱人,他们每一个都对你亲切关照,他们每一个都是你认定的知己。他们在你跌跌撞撞的时候给予援手,他们通情达理,知道你何时哭泣,何时骄傲,何时悲痛欲绝,何时痛快淋漓。他们在你最需要之时送上的手与微笑,那种温暖令你留恋并且死心塌地。

  然而他们终究都不曾随你走到世界尽头,看生命的烟火绽放最后的绚烂,他们或死于自己的堕落,变成被蛆虫啃食的尸体,变成回忆里的一道风景,变成一张惨白的画面,终了深深扎根于你心上,教你如万虫撕咬,痛苦难熬。

  你幻想过一个知己,从你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而你幻想过的知己,有和煦的笑,有温柔的话,有敏感的心,有了解你一切的眼睛。

  你妄想过什么知己?

  他们都不存在。温柔变成固执的束缚,坚定变成各不相同的理想,诺言最后随着生命的流逝,于悄然无声中消散得一干二净。

  你出生于慌乱,走过漫长荒芜的荆棘地,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最后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发现你只是孑然一身。

  不是不爱,亦不是爱不够深,心不够坚定。

  只是这世上本就没有人,能完全成为你所幻想的知己;而你的人生,你的选择,最终都只能交由你自己来承担。

  因为这世上最贴近你的那个灵魂,只能是你自己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2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