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小童
《给教师的建议》第五十四条:
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
书中提到教师有义务教父母对本人要求的统一,使善和严、柔、刚和谐。否则父爱和母爱就会使儿童畸形发展。
书内提到三类给儿童带来巨大伤害的爱,我看后不得不惊叹,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育现象到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有变本加厉的倾向。
溺爱式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爱就像母鸡的爱。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透顶了的人。受这类态度培养出来的儿童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他认为他存在着就已经给双亲带来了快乐幸福,他不需也不用再多做什么。
多么可怕,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加之国家多年禁止多生多育也导致了很多家庭独生子女的存在,对孩子的溺爱更是常见。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庇护,有奶奶爷爷对孙子孙女的夸张满足。我想起来,去年一年级的一件好玩的事:
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放学铃声响起时,因为着急走出教室互相推挤起来,(我发现所有年级的娃都这样,不知道铃声有什么召唤的魔力,一听见就喜欢争着往外跑)一个小朋友就碰摔了另一个小朋友,摔倒的孩子当即就哭了。这时家长来接孩子放学刚好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在哭,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骂那个把他孩子碰摔得小朋友,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哭了。巧的是,被骂哭的孩子的家长刚好也来了看见了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于是…就引申为两个家长之间的唇枪舌战。最好玩的是,那两个小家伙利用这个时间和好如初又玩了起来。
暴君式的爱。 有这种爱的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们对待孩子像对待物品。仿佛孩子是他的个人所属品,而不是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想到什么就要求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举出了一个父亲拿漂亮的衣服鞋子来要求自己的女儿期末各科成绩都得优秀,否则将什么也得不到的例子,来说明置身于这种家庭爱的气氛下的孩子以后也会变得冷酷无情。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心灵的感动,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合理的,必须的要求也看作并感到是压迫他的意志的一种恶势力。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意无意的扮演了“暴君”的角色。我有一个学生就跟我说过这样的事:他说他想学自行车,因为很多同学都有并且骑的很好,而他到现在连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都没有。他说他的爸爸答应他只要期末考试能得班级的前三名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他跟我说时显得很丧气,因为那时他的成绩在班级很一般。后来在一次周记里他这样说:“为什么父母总是拿学习成绩来说话,学习有这么重要吗?他们应该不爱我,而是希望有一个能给他们争面子的儿子。”
只管花钱的爱。 有的父母认为只要保证了孩子一切的物质需要就是履行了做父母的义务。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父母是近乎铁石心肠的,冷酷无情的。在这种气氛中的孩子,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状态下,他生活在人们之中而又不了解什么。
事实上,这样的家庭是很常见的,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孩子身边,但他们会提供一切孩子所需要的。吃的、穿的、用的从来不会舍不得。他们把教育儿童看做一种独立的某种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义务,一种贯穿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的义务。父母理解的义务仅仅是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我傍晚就遇见了这样的家长:无可奈何的和我抱怨起她的女儿:“我们什么都给她最好的,为了她能正常的上网课,我和她爸爸特地给她安了一个网络电视,她写作业时,给她倒好水,摆好零食,可她还每天和我大吵大闹,不能说她一句,说一句就哭,再不开学我都快要疯了。”
苏霍姆林斯基前鉴的说起了这三种不理智的爱,他希望父亲和母亲在行动中能达到统一,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和学校有统一的看法。
非常残酷的是,对于怎样教育由于家庭情感方面导致孩子陷于空虚、缺乏个性的方法目前还没有一整套的处理措施,那时没有,现在依然没有。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里艰难的课题。
唯有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做到行动的统一,给予孩子童年时期心灵应有的情感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文章词句、结构的辨析,以及内容的深层挖掘,而对文章所流露的情感却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脉搏,不能体悟作品的真谛,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正如探幽谷已近胜景却返,登高山将至绝顶而归,实为缺憾。
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激发他们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么如何对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挖掘”呢?
一、察情
教师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倾向,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
因此,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陶冶于作品丰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
二、知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心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例如,有感情地朗读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作者以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把它当作一把利剑,划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通过朗读初见端倪,学生也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进一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因此说,朗读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
三、入情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
通过学生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情感美,从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
四、移情
是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影响,即在感悟作品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所流露的“情”转移到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上。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感情教育方法。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移情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万事基于“根本”。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活他们沉寂的心灵,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使学者变为乐学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如采用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乐地投入带学习当中。其次,具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1、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从别林斯基说的“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的名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诗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换句话说,我们对儿童应该是通过显示形象来阐述观点。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如《草地夜行》和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一样可歌可泣,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红军战士是热爱祖国的典型人物。
2、抓重点词、句,深化爱国。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点词、句,如果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反复的阅读思考,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能深入理解,同时还能受到思想教育。《詹天佑》一文中,我认为有一些句子是值得重点理解的。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讲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因为这是中国人靠自己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一条“争气”路。这条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藐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表现出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这一句话我是作为重点来理解的,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思考,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然,理解重点句,还必须与课文整体有机地联系,如果离开整体,抓只言片语,学生就不容易感受到重点词句所蕴含的美,也领悟不到真正的含义,更谈不上受到什么思想教育。所以,我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学生除了反复地朗读这句话以外,始终把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简要地说出老师介绍过的时代背景,找出当地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如“詹天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等内容,让学生认真地读、想。这样,在学生了解了当时当地的情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这一句话就较容易,从而使詹天佑这种伟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心里。又如:我把:“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感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这句话与最后一小节“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两者对比起来理解,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深为这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感到自豪。
3、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因为儿童的情感不是永恒的,它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它也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从“情”到“理”的概括,自然离不开语文的特点,它必须是始终伴随着形象的,而且必须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为形成正确的观念而层层铺垫,这样就会瓜熟蒂落。
二、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教学中所展现的情境,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就在儿童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
1、从身边开始,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
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应引导儿童从身边开始,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首先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儿童掌握“祖国”这个概念,是从家乡的一片田野、一条小路、一座小丘开始的。因为这是祖国的一角,是儿童最早认识的世界。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祖国”,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导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我们的实验班在低年级时,老师就带儿童登高望远,通过认识东南西北,观赏家乡的全貌,初步感受“我们的家乡真美”,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春游家乡的风景区和新建的海港码头,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并作题为《邀请》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则带领儿童漫步家乡的小河畔,攀登家乡秀丽的青山,站在高高的山冈上,饱览山下浩荡长江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获取“家乡的青山绿水”等丰富题材。
其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代儿童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金色阳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从所见所闻,储存了有关“祖国伟大”“祖国可爱”的许多信息。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认识、体验,加以选取。清晨,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肃穆的情境:蓝天下飘动的国旗,激动人心的国歌旋律,深情凝望的眼睛……课余,少先队的“认识祖国版图”“到边疆去”“到北京去”的假想旅行,“为祖国生日做件好事”“放飞白鸽”等队日活动,都是值得儿童细细体验、认真选取的爱国主义题材。再次,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都会激起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儿童虽在学校,却与社会相通,引导他们倾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祖国的胜利而笑逐颜开,激动不已。通过以上三方面获取题材,会促使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有了题材,既可及时练习表达,也可帮助积累,待储存到一定阶段,进行综合表达。
2、引导体验,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热力”,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这样。爱国主义情感一旦激起,便会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发挥诱导作用。从小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将来便会驱使他们为祖国的振兴而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安全而浴血奋战。而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与他们对祖国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儿童生活阅历浅,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很少,要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凭借直观形象,又要依赖语词支配他们的认知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想象活动对激起儿童情感的作用。人在情感活动中容易引起想象,想象又往往成为情感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源泉之一。因此,在儿童观察与表达中,往往可以通过启发儿童的想象激起、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
3、教给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内心感受。
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儿童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在儿童获得有关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产生了表达欲望后,让他们加以表达,会使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写这类题材的作文,往往要求习作者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叙、描写有关景物的“美”,表达对祖国的“爱”。因此,在方法上,要着重在“按层次、方位描写”以及“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在儿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精耕细作,我们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教育是为了让他更富有感情。动的尊敬,孝敬,信任,坚韧等等。高情商。不至于将来学富五车缺没法和同事相处。家财万贯,缺不懂得孝敬父母。感情教育和品德教育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最主要的是不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曾风靡一时。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充满美好的爱和关心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尤其希望爱能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英语课堂教学正是体现这一新教育理念的一个平台。下面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好的情感教育。
一、让爱充满课堂,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
有位伟人说过,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人戒备心理的传感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师生共同讨论,积极探索,相互交流,教学互补,师生共同创建课堂讨论式教学的新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积极地倾听,并适时给予支持、评价、辅导和赞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当然,教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先进、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各种比赛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开展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同桌比赛、个人比赛等,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且乐此不疲。通过单词、语汇比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并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多创设成功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成就感越大,学习英语的动力就越大。当学生获得一次成功时,哪怕是拼对一个单词得到老师的赞扬或同学的肯定时,他都会因此而兴奋不已,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好感和亲近感,增强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勇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创设诸如问答、口语交流、阅读课文、朗诵比赛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感受与喜悦。当然,机会要面对全体学生,对于好、中、差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成功机会,借此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文化和思想素质
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就很难学好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要求学生在交际中根据话题、情景、文化背景来表述时,文化素质就体现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既要教语言,也要教文化背景知识。另外,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在讲Charity show 时,我适时介绍了我国的一些慈善机构和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状况,通过怎样帮助这些贫困孩子来培养学生的友爱之心。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作为一名实施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所起的重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营造和谐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为此目标共同奋斗吧!
摘要:爱家乡、爱祖国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大班开展爱家乡品德教育应从情感入手,把爱家乡的情感根植于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土壤之中,选择与幼儿直接经验相联系的具体形象的教育内容,共同创设环境,在幼儿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品德教育。关键词:大班幼儿;情感教育;爱家乡《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