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融合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融合的作文1融合合——人一口,众人一口,异口同声。而在这信息爆炸般萌生的时代,多元化的碰撞,文化差异,信仰不同,抑或是存在形式的南辕北辙,似乎注定命运的轮会驶向天各一方。
不,我偏偏不信!地球是近圆球体而不是无穷空间,这理由听似荒诞可笑,却又何尝不是证明了万物终有交集,融合这一天。实物能与抽象情感完美相融,缔造所谓的景情化一。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之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看那噤若寒蝉的小石潭旁何人幽声轻叹,感一时之凄清寒骨,叹一生之命运多舛。罢了,那人便“以其境过清”而匆匆离去。柳宗元又何尝不是伤情于景。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圣也将情寄化于那萧萧落下的枯枝中,秋日凉风凌乱了一地的孤独落木,还有那感慨世态炎凉命不由己的心。
可言其形状的景物与变幻莫测的情感也有交集,并能够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名流、万古不朽的名篇。
孔孟之学,老庄之道,两者大相径庭。严于求学,恪守本分是儒家学说教授世人的真知,即使焚书坑儒也挫败不了学士的万丈豪情与非凡气节。显而易见,儒家言论是崇高致真,讲礼说义的。万物却并非如此简单,如今世界绝非这般而已,我们还受教于那梦迷蝴蝶的庄子,阐述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老子。
你或许会疑惑,学他们的什么?庄子不就是那不愿居官位而愿作泥中龟的人。可惜,历史的确有些偏爱,那亡妻刚逝,庄子击盆奏乐为妻大肆欢唱这一雅事,流传至今竟演变成别人口中的无情荒谬,在我看来,他们人云亦云,或是太沉迷于儒学已无法自拔。老庄教会世人的是理性,是舌头比牙齿更坚固不摧的让之道,是超脱生死束缚的自然之原则。谦逊与博学广知的融合体才为能人。儒之敦厚柔和,道之脱俗超然,相交融已然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所追求的精神至高境界。
理与美也应是相濡以沫,融汇贯通的。天才之父爱因斯坦在灵感难求的时候也爱弹奏一曲,仿佛思绪会随着小提琴上跳跃的音符而迸发。古往今来,纵观中外名人理美兼具的人着实不在少数,一代艺术奇葩达芬奇对人体结构,对哲学,对理学,对艺术的贡献都是显赫的。务实严谨的理性思维再加以细腻柔和的文人气质,它们的融合无疑是完人所具备的。
融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空虚之物,更是可触可及之实体。你定见过那万国建筑群在黄浦江畔庄严典雅的秀气身影,没有人会对它们的存在心生排斥,只因上海已融合了国际的文化、经济、交流各方面领域。那老上海特有的江南秀美之外,洋气也随处可见,中外特色相织相结。在冥冥之中,命运铸就了这颗东方明珠。你定能发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悄无声息中已然讲上海将中国与世界相融合。看那谢幕一年之久的世博盛宴何尝不是一次历史见证?
融合,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种看法,相结合,汲取精华,去其糟糠,便成了一种完美。
融合,是让人们追求更加卓越的世界,具备更出色的性格,潜能。
融合,是将一切看似无关甚至矛盾的事物紧密相连,将对立化为相等,将世界缩小,将人与人拉近。
融合,终会让一加一等于一。
融合,总有一天,南北两去的轨迹会因它被扭转至同一直线。在人类未来史中,多元化渐变为一元,各种差异都被磨去棱角。
相信,众口同声,众心合一的世界正等着亿亿万万的人去融入其中。
合,人一口,永远的众人一口!
融合的作文2可记得那位绝不平凡的老人,你曾说哪怕六天苦痛只为他一席话也是值得。那个午后,你们围坐一圈,听他把人生娓娓道来。此刻的你并不清醒,闭上眼就有些恍惚,眼睑相碰时,他仍坐在面前,一脸祥和笑容,对一群孩子说:“其实这世界上的人哪都没有区别的,不过是有了山,有了水,把原本一个地方的人隔开了,才有了国家和地方之分……”离开那里已经好几个月,你常常念起这段话,总觉得有些懊悔当初没能一字一句记下,如今再怎么重复都找不回如他的感觉。
看到“融合”二字,你又不由地想起了他,不晓得若是此刻他在,又能说出如何的哲理,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定能讲出很多很多吧,人与人的融合,还有人与自然的融合,你原本想说,融合有太多种,哪怕是两门学科,两种方言之间都会存在融合,而你想了想,却只有他的信念让你感动至深。
他的事业被同村的人认定为不务正业,而他却有他的坚持,举着枪站在可可西里的土地上保护那些动物,导师被偷猎者杀死后,他回到家乡,依然坚持他要做的事。你曾以为那只是种纯粹的保护,后来你却承认你错了,当他讲起往事,对于他保卫过的一切,眼神里流露出的并非是对弱者的同情,而像是对故人的怀念。你对身边的朋友说,他是把它们都当成家人了吧。
他说其实他很平凡,你们始终不相信,一定要把他当作是英雄,而旅途向前,你们慢慢开始相信,因为在相同的人群中,谁都是平凡的。居住在南加先生家的日子里,你们总算亲眼所见了那种与动物如同家人般一同生活的场景。南加先生不善言辞,讲起自己的故事常常说得没头没尾,你们努力地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寻出他的人生线索,知道他也是个为了护着“家人”而卖过命的人。他家的院子里有一头普氏原羚,从小便是他们喂养大的,和他家的每个人嬉耍起来都不分彼此,看到你们走过去却一下进入战斗状态,摆出一副誓死捍卫他们的姿态。你常笑说,多像我们小时候看见陌生客人上门的样子。
你们是一群在城里住着娇气惯了的孩子,第一天到那里,看到时不时在房间里飞的蛾子,忍不住伸手去拍打,结果那小男孩却一下子扑上来,护着那只差点就要被打到的飞蛾,带着哭腔,一遍遍地同你们说“不”,一直到你们把手放下才跑出去。你说自那以后几乎留下后遗症,连伸手打死一只蚊子都颇有罪孽深重的感觉。
踏上归程前,你们来到市区的旅游景点,把一张张“救救普氏原羚”的宣传单发给旅客和当地的店家,一如往常地一次次遭遇冷眼和拒绝,你却觉得那一次没有感到挫败感,你说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为善而善,没有在完成某个任务,而是在为爱而善,只为了让自己心底喷薄而出的某种情感得到安抚。
你的回忆到这里差不多将画上句点,在回忆的过程中渐渐地清醒起来,一直反复地被问,那次旅途到底收获了什么,常常都神情呆滞地回答一句美丽的风景和美丽的人。其实,远不止这些吧。所谓的融合,未必是互相渗透或者是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融合与汉胡文化的融合应当是不相同的,前者未必能以某种明显的形式体现出来,或许只是一种埋藏在心中的感受,当突发奇想地要伸手触摸空气与河流,用奇怪的语言和动植物对话的时候,也许很是怪诞,但世界,的确不一样了。也许再看达人秀舞台上那个能同鸡鸭对话的男子,就不再那么奇特了。
融合,用一颗心贴近另一颗心,用一个世界触碰另一个世界,让一切都有交集。
融合的作文3了解中国地理文化的人一定知道,除了中国因地形地势、不同气候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域外,有两派独成一家。一是以传统文化代代流传继承终有了的“京派”文化,另一就是集各国之特色并灌以中国之风水终融成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虽与“京派”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集百家之所长,而有了“万园之园”称谓的圆明园与外滩“且介亭”之景,然而“海派”所融不仅在于建筑、科技,它融合了西方的习惯、秉承“洋务”之风,衣食住行更兼中西之典型,因而上海更具其独特的魅力,更易于国际接壤。
“海派”熔融而成的文化又不同于有“世界熔炉”之称的美国,但前后皆在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并在世界舞台上立足闪耀。由此可见,融合与国家、城镇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惊讶于在越南看见“法语”,也不要异于吴侬软语与南北之调相差甚远,因为为他们都是融合的结晶。
融合不仅仅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活,它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入乡随俗”。如果你到过美国的麦当劳餐厅,你会发现其中品种与国内大相庭径。如果你在不同的地方进川菜馆点餐,你会发现他们的味道相差甚远——即使那是同一道菜,亦或他们被热情的当地人赞为多么正宗。这些餐点因各地的风俗口味不同而变了味儿,但请记住你永远不能在清真饭店点到一客猪排。中国人讲究团队合作,而美国人喜欢独立自主。在中国,一套新房常常要请专业的设计师、装修工来美化房间,而美国,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亲手打造一个理想中的新居。
因而对于专业的修理者设计者并不如国内那样需要,而中国的家具市场正在提供越来越去全面的保修保换服务。随着国际间交流发展的不断增强,亦有越来越多的国人爱上了DIY,而原料——木板、螺丝、木梢、金属支架等——需求量增大,相对的,成型的器具需求减少(后者仍然较高)。因此,部分商家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这些原料,满足顾客想要DIY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大范围避免了寻找废弃材料还不能保证材料安全这类事例的发生。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正一步步与国际接轨,若不能融合国际间的各种因素,就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即使一家小小的餐馆也不例外。国内的经济又何尝不是在向国际的大方向变化着吗?
唐代,韩愈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融时代与孔孟传统儒学之说,更能兼并百家之论;汉代,象棋的发明让战争缩小到一局棋盘之上,融现实之争与游戏之乐,能集众人之智;更早些时候,孔孟老庄观山水而有感于人生,融天地万物之灵于学习、养气,这才有了中国文学之起源……天下之大家,皆能融其所见所闻与一纸文字,流芳百世。融合又岂仅是此一时,彼一时之说?分明贯穿古今之大体也。
为了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弦理论希望将它们相融,从而解释微观世界的剧烈颠簸与众多粒子的不确定性。然而,融合后的无限可能却未必是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符号公式能细细阐明的。我们要创造更加美丽和谐的社会,融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付出不懈努力、无限血汗,希望更多的融合、更深的融合能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明天!
融合的作文4长白山的泉水静静地流淌着,流进江河湖泊,流进土壤滋润万物。江河成为它的载体,咆哮着奔腾去向更遥远的海洋;渗进泥土中的,最终被植被吸收,被动物汲取,留在它们体内,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这样一种固有的规律,乃是自然的精神所在。江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这是一种怎样包容的境界!在这浑然天成的万物融合背后,是一种交流、认知与豁达宽容的精神的支持。我们称其为“融合”,是因为人类需要这种力量的支持。于是你急着翻开你最爱的《小王子》,迫不及待地向我阐述小王子与那狐狸之间的故事。你说,是狐狸和小王子的相遇,才使得彼此找到精神的寄托。所谓驯养,不是驯兽师与动物之间的“君臣关系”,而是可以面对面坐下来彼此交换内心的过程。
当分手时,狐狸那句“我快哭出来了,我真舍不得你”也曾使你感动落泪,而你也因此明白在驯养与被驯养的背后,是心与心距离的不断缩小,是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就像泉水与被滋润的万物一样,互相拥有与包含彼此,互相依存,不能分离。人的世界,追求的并不是物质的统一,而是精神的融合吧。你由此定下结论。事实上,我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神融合。《小王子》毕竟只是童话,而在我的世界里,我仅仅是我,不拥有其他任何人的特征,也没必要为了某些人某些事而改变。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你笑着对我说“这就对了”,你无视我诧异的目光,继续道:“我现在正聆听你的每一个字句,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包容?”我默然。倘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精神个体,不需要交流的话,那还需要语言与文字做什么?如果真像那样,文明便不复存在,所谓的发展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罢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坐下与你交谈的原因了。”你补充道。这些仅仅只是我们之间交谈的一小部分罢了……**《曾经》中,男孩在深夜的大街上孤独地弹奏着吉他,声嘶力竭地唱着那只属于他的回忆。
一曲终了,单薄的掌声响起。男孩惊讶于竟然还有人在这时仔细聆听他的声音他面前的一位陌生的女孩,正对他静静地发问“你是否曾经心碎过,所以为‘她’写了首歌?”很久以前,我就一直相信,那些拥有共同爱好与相同追求的人们,一定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米兰?昆德拉曾说,相遇的本质便是情感的融合。而在我看来,情感的融合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包容。高山流水,正是伯牙与子期在音乐世界中的理解与包容。都说知音难觅,但一旦实现了精神上的融合后便会产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万般感慨。这样的融合本身就是不定向的,可谁又能否定它的发生呢?“我渴望这水呀。”
还记得小王子对书中的“我”这么说过。当处在星辰隐没,所有物质都被抛向脑后的那个沙漠中时,小王子和“我”找到了心灵的共鸣,那是整整六个日夜将心比心的交流。“这也许就是被驯养的感觉吧。”他如是说。心的距离,也许又在这种特定的时候靠近了一步。我于是又想起了你。是你当初那么不经意走入我的世界,才让我更加确认自己现在所相信的一切。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触?庄子之所以被尊为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更先一步看清这个世界、这个大自然,便由此联想到人类精神中如水一般的包容。融合,这个极为模糊与抽象的概念,文字描绘不清,这得需要人们自身的体验,才能最终感悟。而它的意义,也一定在于此。
融合的作文5前几日去看望外婆,她在病床上也不安定,还想着给她的好姐妹做衣服的事。自己做衣服是外婆在外公离世后养成的习惯——外公是个裁缝,当年便是由一条裙子获得外婆的芳心。只是外公走得早,外婆说没人替她做衣服了,便拿起外公的一家一当来。外婆是个时尚的老太太,她做衣服决不仅仅照本宣读,而是融合各种流行,在她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自己做的衣服简直如同珍宝一般受人追捧。
小时候还记得跟着外婆去布店,我最喜欢抚摸一匹匹手感不一的面料,或者抓着自己喜欢的布料在身上一围,便在阳光烘焙纺织物的温暖味道中飘然若仙。外婆总是挑新进的、罕见的布料,再回家将这些布料与其他基本布料搭配在一起,制作独特的成衣。印象中,外婆就在那样的阳光里迈着细碎的步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年头,粉线刻画了她的皱纹,布料翻飞的时光已成过往。外婆这样一个典型的上海这太太,用她素来的经济实惠的习惯和大胆融合的创意丰富了她的青春,也体现了一种上海味道。
上海味道混合江南的棉麻粗布与各种新奇元素,缝织成独特的布样。属于上海自己的东西在经济与文化双重浪潮的频繁冲洗中逐渐清淡,只留下最具特色的元素,与其他各种元素交织在一起组成新的东西。从来都是用“海纳百川”描绘上海,从昔日名叫华亭的小渔村开始,上海从未停止过吸纳、融合的脚步。当初第一批有理想的年青人踏上这一片芦苇荡时大概从未想过她今后会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和地位,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民族资本企业,最先开始拉动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慢慢加快步伐。租界进入上海后,上海就是用她“海不辞小流”的胸襟吸纳了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取长补短。直至如今,融合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上海如今实行得如火如荼的“人才引进计划”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正是因为如今有这么多引进人才为上海的建设添砖加瓦,才更使上海的飞速发展得到保障。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华洋交融,亦中亦西,每一种味道都是本色的上海味道。”吸纳国内先进力量并不足以满足上海发展的速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碰撞交织的力量更加显著。
城市的文明也在时光洗刷中日积月累地沉淀下来。海派文化的诞生催生了全新的商机和产业。每天,集合了星巴克、DQ等外国品牌的上海著名古建筑园林豫园吸引着全世界上万的游客;石库门里塞满创意店铺的田子坊在林立的水泥森林中独自踱着悠闲的步调;夜色中璀璨夺目的上海大剧院里传来悠悠的国粹之声……
融合,是一种美妙的姿态。不同的形状、颜色融入到一起,大放崭新异彩。事物便是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前进——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入,就越容易将世界联系成为整体,也越懂得吸收他人所长与自己之长融合的重要力量。
我在上海,可以喝咖啡也可以吃小笼包,可以探访隐匿在石库门里正在失落的文化,也可以走向淮海路寻找刺激的新潮。融合为人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城市寻找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这一种精神,它永远闪耀智慧之光,在探索的茫茫夜空中指引方向;它永远发挥力量,推动人类在灿烂阳光下不断前进。
融合的作文6“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3年写过一部《20世纪的巴黎》,此书被尘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末其重孙才将书重新出版。书中描绘了儒勒凡尔纳预言的巴黎,有着许多在十九世纪看来无比诧异的事物,包括传真机、一个世界性的通讯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以及高速高架列车。这在我看来真是件神奇的事。
我试着去想象凡尔纳的时代,那是个科技正蓬勃发展的时代呀!凡尔纳在那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里,将文学与科学融合,成就了他的独特,体现于他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意义不凡的作品中。
我再试着去剖析,不难找到凡尔纳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融合,多么简单却又奇妙的一个词。
几千年前,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的孔子与苏格拉底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人格、哲学以及理性。孟子、荀子沿着孔子的脚步建立了东方的道德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跟随苏格拉底建立了西方的理性哲学。不同的环境造就不一样的思想,大地的深沉与海洋的广阔让人类拥有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诚然历史如此,而今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里,这两种文明的融合也创造出了更多新的精彩。我想这便是融合带来的益处吧。
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知识“一片轻盈的迷惑”,它不能为人解决生存问题,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梦、一则幻想”罢了。这话且说的太诗意化了。文学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梦想吧,正如人不能没有灵魂。前文中提及的儒勒凡尔纳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正在于此,他用文学这则天马行空的幻想,引导了海军少将伯德越过了北极,指导了马里尼发明无线电,更是爱因斯坦等许多杰出科学家的精神导师。我感动于这种跨越了时空的融合,在此时,融合已经不是专属于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全人类的进步的契合的链条。这便是融合的第二种益处吧。
融合虽有诸多的积极点,但其仍是有弊端的。走在街上,你往往容易发现所有人几乎是“千人一面”。人与人的融合现在已经颇具愈发猛烈之势,其追根究底,便可概括为一个词:从众。在我们身边,从众的事多,从众的人更是无以计数。就像高考这班“春运列车”,多少人撞得头破血流却还乐于其中,虽曰自由但却更将自己禁锢于这高考是未来唯一出路的思维定式中。有的人是早早买好了卧铺票,舒舒服服地度过旅程;有的人是手中紧紧攥着前一天才从“黄牛”手中买来的票,站着或蹲着,脸上是写满了的愁容;有的人拼命挤上了车,却又不幸滚了下来……车上的人笑着,车下的人哭着,笛声一起,火车“轰轰”地开启了。我坐在他们身边,感到无比悲哀,因为他们不知道这车将驶向何方,却又似乎坚信那必是光明,我也感到无奈,因为坐在他们身边的我,也在为前方而迷茫。这样的融合是太过了吧,抹杀了无数少年们的个性与自我。
尼采的《精神三遍》中,将人类的精神阶段分为“骆驼”、“狮子”、“婴儿”三个层次。“婴儿”的境界正是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的顿悟的境界。融合也是如此,所谓博而精,厚积而薄发,融合各种文明文化,让自己有所体悟和创造,并心中保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这种平和的心境,那么才是真正达到了融合的意义之所在。
融百家之所长,创自我之独特之所在,融合真乃是一门大学问。我谨能浅薄地谈谈它,望着古今中外的各种伟大创造,不禁“身未动,心已远”。
融合的作文7这是文明最好的时代,也是文明最坏的时代——题记
900年前,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那小小的一片江河湖海之中,对天下的信仰依旧体现在对土地的征服与兼并之上的时候。东亚与西欧,南亚与北非……在着一个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兴衰更替中,文明最初的融合就已经开始。
一个世纪之后,当人类逐渐意识到地球不再是简单的天圆地方。当征服的铁骑再无法到达远方的土地,尚未被证实的学说成为了新的希望,一艘艘航船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在“地圆说”被证实的那一刻,文明的融合从此维系在那扬起的风帆之上。海洋将地域性的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时至近代,日益发展的工业科技终于催生了西方统治者的野心,当侵略不再是冷兵器的战争,当无情的火舌舔上古老国度传承千年的文明。沉沦与救赎,失落或抗争,中西方文明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着对精神文明的思考和诉求共同组成了19世纪最残酷的进化论。
如果说古代的融合就如隔雾看花,若隐若现中永远无法体味地透彻。那么近代的融合就是刺猬的拥抱,彻底,却太过血腥惨烈。眼观如今的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最大优点就是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如此容易地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炫目华丽。当文明的融合已不再需要极端手段,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文明最好的时代?
当重阳糕逐渐被巧克力所替代,当我们再不能够用阴历记住那些传统节日的年月,当圣诞节的节日气氛已隐隐盖过中秋的时候,随着那些民俗一起渐行渐远的是否还有传统文化的灵魂?当“仁、义、礼、智、信”不再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当潮流越发趋向于物质层面的享受与翻新,甚至连高端语言的重心都在向英语倾斜的时候,我们在他国辨认中国国籍的标志是否只剩下了血脉中基因的传承?不,追求时尚的“潮人”们早已将发染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就连纯黑的瞳孔都要用各色隐形眼镜掩盖。
我想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次经历,在美国的街道上迎面走来一个黄皮肤的姑娘微笑着询问“Japanese”或许她的装扮真的“潮”到了“混淆视听”的地步,但那一口标准的美式发音到底是只有说着“平平仄仄”的中文长大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然而她却为什么出口就问“Japanese”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日版潮女,还是为了让更多老外以为她是一个“Japanese”而非“Chinese”?那一瞬间心中的刺痛和几乎没顶的失落让我意识到,或许我们这一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魂魄中最不可方物的部分。那种他乡遇国人而相视一笑的默契,那种清新淡雅的书卷气和礼仪之邦特有的高贵与清华都去了哪里?在政府不得不用假期来使我们记住传统节日,不得不用考试来使我们记住诗词歌赋的今天,我们遗失的已不再是那区区几个数字或古文,而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我们的文明正在被非战争形式的文化侵略所侵蚀,传承了千年之久的文明,连战火都烧不化的文明,正在我们手中逐渐瓦解消散。再这样下去,我不敢肯定,百年之后的今天,曾经那么辉煌的中国文明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亚特兰蒂斯,在海洋深处无迹可寻。
我们存在过的证明需要我们自己去传承与维系。哪怕是每天花那么半个小时读一读文化经典,只要我们每个人都那么做了,就会对这种风气的形成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或许礼乐与传统民俗并不能为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收益,但那却是要刻在骨血之中的东西,不能因为潮流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为文明的融合而被同化。
烟雨蒙蒙,让你我沉重的心在宁静中享受生机,使我宁静的心躁动起来,
情景交融作文
。这便是春在世外桃源的魅力。
春的生机酝酿在草间,绽开在枝头。远远望去,春的使者将希望播撒在这世外桃源。不必说绿中铺满的金黄菜花,那美丽的方块如鱼儿在水中畅游;也不必说门前屋后争先恐后而又悄然开放的樱桃花,单是那些隐藏在山中的小小生灵,就讨人喜爱。
登上一座山,顽皮的春雨与你嬉戏,将自己飘洒在这曲折而又狭窄的山路上。路旁不是菜花摇曳,不是小草待哺,而是那春的小朋友——带刺的乔木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内容:
一辆红色的小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前行,而我坐在颠簸的车里晃得直想呕吐。
这山路真是太绕了,我苦涩地想。刚开始上山的时候,路还不是很陡,只是偶尔有一些小弯。越往上弯越多,不仅如此,弯还越来越急,狠的时候,竟直接给我来了一个天路十八弯,一个急弯,接着一个急弯,弄得我头都要炸裂开来,好像有一个搅拌机在里面全力工作,
又如同有几颗手雷在里面炸开了,我的胃里翻江倒海,好像一群人在胃里蹦迪的,把我的胃误认为是迪厅,又仿佛发生了一场地震,疯狂的剧烈摇晃,我从左边晃到右边,然后又从右边撞到左边。撞痛了好几次,脑袋也晕得差不多了。
还有一小段路,那路可真是烂得不要不要的,有那么一秒,我闭了眼,还以为自己在玩蹦床,睁开眼才发现自己还在车里坐着。
就在我要呕吐之时,突然出现了一些白色的东西,令人赏心悦目,我的所有不高兴在顷刻间灰灰烟灭,取而代之的是好奇和惊喜,我眯着眼,仔细观望,看了好一会儿,才发现那是雪,雪,我又能看到雪了,从远处看,在乳白色的云雾中,隐约出现几座白色的大山,那些高山上白色的血,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犹如一大块雪亮的银子。
远处的草地上,也有些洒落在地上的雪花。犹如在草地上点缀的白花,在更高一些的草地上,雪更加密集,有的甚至已经成了一小块雪地,已经可以打雪仗了。
为了满足我想打雪仗的愿望,爸爸找了一个雪比较多的地方,停下车来,让我去玩雪。
我下了车,跑向雪地,抓起一把雪。我没戴手套,雪的冰凉透骨头,令我有了疼痛感,我把雪揉成一个小球,乘他不注意,把雪球扔向他,他的身上、背上便沾满了雪花,谁知他也揉了一个雪球,一转身一扭腰,使劲向我扔过来。我当时只顾着哈哈大笑,就这么一下,我身上面长了银白色的雪花……
“无限风光在险峰”“无限快乐在历经磨难之后”大概说的就是这次的“折多山”之行吧!
游野生动物园
我们中学生科技文化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是去野生动物园游玩。一路上,车里像开了的大锅,营员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那兴奋的心情实在无法形容。
我们首先乘车进入车入区。最吸引大家的是短跑冠军猎豹。它们有的三个一群,有的两个一伙,在木板下睡觉,在大树下乘凉,在灌木丛中觅食。接着,我们依次看了威风凛凛的狮子、丛林之王的老虎和笨重贪懒的狗熊。
来到步行区,我们下了车。走在平坦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古老的胎生兽袋鼠、国宝大熊猫、长江特产扬子鳄、长寿之神丹顶鹤、集体远征的天鹅、金毛青面的金丝猴等。其中,金丝猴更是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它们有的荡秋千,荡得很高很高;有的嬉水,浑身搞得湿漉漉;有的一会儿走钢丝,一会儿攀树枝,轻巧自如,令人赞叹不已。这时,我看见一只长尾猴坐在树上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游客送给它的苹果,而另外一只短尾猴则悄悄地从背后爬过去,一把抓住它那长长的尾巴荡起来。长尾猴痛得只得扔了苹果,跳下去抓短尾猴。短尾猴十分灵活,一会儿从这棵树上到那棵树上,一会儿抓住秋千荡来荡去。长尾猴紧追不舍,短尾猴索性跳入水中,它们就又在水中展开了搏斗……
最让大家留连忘返的是宠物乐园了。在一间小屋里,住着两只水狸。它们一见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来了,立即跑回了自己的屋中,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地伸出脑袋,东看看,西瞧瞧,发现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就又爬出来活动了。在旁边一间小屋中,住着一只野狗,它的四肢笔直地站着,伸着红红的舌头,耳朵竖立着,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咦,这不是《狮子王》中的刀巴的手下吗?它怎么会在这里?”不过这只野狗比刀巴的手下聪明多了,一看见我们来了,它就跑过来向我们讨吃的。我们又游玩了水禽湖、百鸟园,最后观看了精彩的动物表演。
野生动物园真是野趣无穷,让我们大饱眼福。
这篇作文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活泼的,作者的观察是细致的。可我们读后,总觉得有点单调,缺乏生气,还不能说是一篇好文章。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于有景没情、有物没人,就是没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那么,就这篇文章而言,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呢?
一是写点自己的感受。当我们在参观或游览时,特别是见到新奇而有趣的事物时,免不了会出现独特的感受,或赞叹、或惊奇、或浮想联翩。这时,不妨把它用二三句话写下来。比如你看到“威风凛凛的狮子”时,你的感受如何?见到“笨重贪懒的狗熊”时,你又有什么联想?这些,都可以随时写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每个人往往是不同的,你写你自己的感受,他写他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文章就有个性了,就与众不同了。如果没写自己的感受,大家看到什么写什么,雷同就不可避免了。
二是插些游人的言行和神态表情。没有人的点缀,即使是最优美的景,最奇特的物,也是缺乏生动之灵魂的,也往往会显得不够活跃。在描绘景物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游人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可使文章灵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显得更富于情感。像上文,在写金丝猴荡秋千时,不防腾出笔来写几句人们是怎样“开怀大笑”的,写金丝猴走钢丝时,人们又是怎样“赞叹不已”的?如果说金丝猴荡秋千、走钢丝是景,那么,人们的开怀大笑和赞叹不已实际上就是情的表达,这样,景和情就交融了;倘没有人的共同参与,景不免冷清和呆板。
三是用些拟人的语言。拟人化的语言本身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就是把人和物、景和物交融在一起。当我们在描绘景物时,要多运用一些拟人化的语言,以增强情景的融合度。像上文,比如在写水狸“东看看、西瞧瞧”时,就不妨用“像侦察兵似的”来形容。
情景交融作文
秋日黄昏下,万物皆悲寂。来到黄昏时的鱼塘,望着那一树、一塘、一风、一日,在如血红的夕阳日光中融合成一幅悲壮、幽寂的画。
树,枫树,顶着那庞大的树冠,树冠全是红色的枫叶,十分好看,壮观,可是配上那中心已空,有着一个大洞的树干,却显得是那么的悲壮,凄凉。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只要被人飞踢一脚,便可把它踢断的树干,顶着那几个大人重量的树冠,树干微弯着身躯,似乎随时可倒。可是,它没有,它任然撑着,它不向命运低头,不甘轻易离开这完美的世界。
落叶飘落,似蝴蝶般翩翩起舞,舞着舞着,在这自我死去的最终一刻,跳起一生中最美的舞蹈。舞到地上,许下最终一个心愿:原自我死后化作春泥,守护养自我的树。愿树继续坚强的活下去,继承自我使命的新叶健康成长。
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它听到了落叶的心愿,它会帮忙落叶,完成叶的心愿。可是由于一些事物,使得它得了病,很严重的病,稍一放松就会要了它命的病,它紧咬牙根,不放弃生的期望。
风,啸啸地吹着,它感叹落叶的死亡,敬佩树的坚强,欣赏根的顽强。风,捧起一些塘水,抓了一把泥土,送给树,表达自我的感情。
鱼,潜在水中的鱼,一个个跃出水面,对着夕阳,像在催促夕阳快快落下,早早来到明天,结束一天,结束树一天的痛苦。
我,走到树前,抚摸树干,捡起落叶,把落叶放在手心,合掌,对着树干一个鞠躬,代表自我对树的悲伤、敬佩、感叹。
夕阳快速落下,天已黑。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今日之事也将成为过去,可是这秋日黄昏之景在我心中却是永恒。春日朝晨上,万物来新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