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什么等各种感情

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什么等各种感情,第1张

音乐也可以说是人类需要的特色语言,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模仿并规律性组合创造乐曲通过乐器等产生声音,我们称为:音乐。通过不同的曲调高低旋律组合,让世间的人通过耳朵感受传输到心灵的抚慰和享受。也就是表现情感与人相关:喜怒哀乐 高亢悲鸣等,和谐愉悦等获取身心的感受,在高级思维中获取情感,,,

你是要说形容词吗?还是要歌曲?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好多啊,就是人类所有的感情的表达呀,包括美好的和悲伤的,喜怒哀乐愁全都可以通过音乐去表达啊。而且还要看听的人的情绪如何。快乐、欢快、爱慕、哀愁、思念、悲痛、泣血、诡异、恐惧等等,太多了

也许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

人在不一样的场合听同一个曲调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小时候经常看的灌篮高手,里面的音乐听了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有时候甚至会感动的想哭,但如果光是听它的音乐而没有看它的动画内容,我想应该不会有那么明显的感觉

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听音乐给人的感觉如何如何,取决于你听音乐时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听一段音乐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PS:我心情疲倦的时候就喜欢听 雨的印记 很适合这个心情)

音乐是寓于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没有视觉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语义性,但它可以抒发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受,可以描绘大自然中人和物的景色、形象以至某种意境,所以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音乐欣赏的能力,与聆听者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通过作曲—演绎—聆听这个“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来完成,作为音乐聆听者,欲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必须先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美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A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What to Listen Music)一书中,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既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但实际上人们在倾听音乐时,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并不能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出阶段。但这样假设的阶段,却可以对倾听音乐的方式有个明确的概念。最简单的倾听音乐方法,是没有任何思维的纯为乐趣而倾听,也就是美感阶段。那可以是一种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一面做着别的工作,一面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你带到一种无意识却又富有魅力的境界。音乐的四个要素都能激发人们的情绪,其感染力是极为强大的,所以美感阶段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带你进入联想的世界,使你得到安慰或解脱,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能给你以美感。只有采用有意识的倾听方式,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倾听音乐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涵义所在,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二阶段,既表达阶段。音乐的涵义是表达情感和情绪,音乐的材料是音,它不能像文字、绘画等艺术明白地表达悲或乐,作曲家通常不能用具体的言词来表达,也不能与某种明确的事物相联系,只能用声音的表情来引起人们的情绪,因此,在不同时间,每次重听的感觉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那种涵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内容,使你激动,与你共鸣。所以音乐虽能以它的表现力使你产生情绪的想象与联想,或兴奋,或喜悦,或悲哀,或安详……但不必用具体言词去说明那涵义是什么。即使欣赏标题音乐,也不能过分拘泥,受标题的束缚,标题只是帮助想象力的发挥。音乐除了使人觉得愉快的声音和它所表达的感情之外,还存在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等形式,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既纯音乐阶段。对于音乐素材,必须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以一定音乐曲式的原理组成一个作品,所以对一个聆听者来说,必须具有并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懂得音乐曲式的原理,去追随作曲家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辨别主题,认清特征,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展开,进一步了解乐曲的全篇布局,这才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当然,欣赏音乐不仅是倾听,还要有所想象和联想,倾听音乐重要的是理解音乐作品。理想的音乐欣赏者应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就像作曲家那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态度,为它陶醉,对它批判,以积极的态度去聆听,否则就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路德维希�6�1凡�6�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6�1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生平逸话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访问

莫扎特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6�1威尔曼(Magdalene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音乐,是人类最美妙的艺术,很难想象简简单单的音符在幻化的排列中能够演奏出如此的天籁之音,没有音乐的世界是可怕的,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厌倦了自己机械般的发音,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真的很需要这最美的艺术,感谢上帝赐予的声音。

 音乐,体现了人类心灵与大自然之间神秘的节奏起伏。音乐,充满诗意、幻觉与生命的原始体验。音乐,是回忆又是憧憬,既淋漓尽致又蕴藉含蓄。音乐,把覆盖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奥妙的帷幕揭开了,让人类可以窥见自己思维的溪流。音乐,让人类生命的河床豁然开阔, 情感的流水可以于彼此波涛汹涌,连天接地,乃至海啸山崩。音乐,虚无缥缈,姿容倩影如真如幻,是精神天国里最高贵的仙子。音乐,又具有人人可听可唱的特点,的确是人世间每个人都有缘结交的可亲可爱的邻家女孩。而 鲁迅先生说:“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难有大艺术的产生。”此言不虚。

 传说人们最初的音乐灵感就是来源于身边花树虫草,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就是原始音乐的雏形。人们为这些大自然的音乐感到震撼,所以他们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并为大自然歌唱。这是最初人们对音乐的有感而发,是对音乐的最初回应。远古人们对音乐有如此的情感,现代的人们更是与音乐融合,与音乐为伍。

 东西方的不同文化造就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你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有不同歌曲风格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高原地区的音乐抒发的是对高山平原的歌颂,歌声充满了豪迈奔放;而水乡丘陵地区的歌则更趋向委婉浪漫。但无论音乐的风格如何,这些音乐的深深的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音乐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当我郁闷的时候我会听一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伴随着马克西姆的音乐,我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喜怒哀乐走,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他会让我忘却心中的不快;当我自己迷茫的时候,Beyond将是我的不二选择,那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励着自己穿越眼前的迷雾,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朋友聚会时,一曲《友谊天长地久》唱出了我们此时的心声,成为我们友谊的最佳诠释;还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轻快、清新、旋风式上扬的节奏让心灵的褶皱慢慢被抚平;比才•萨拉沙泰的《卡门序曲》,强劲引入、阶梯式升温、回环反复的节奏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风景;中国古曲《将军令》,以及由之改编的《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激越、奔腾的气势让人血液沸腾。另外,音乐不仅能够作为表达排解我们心中情绪的艺术,也成为了我们日常消遣的重要工具,在如今充斥着利益的年代,即使是在象牙塔中的我们也依然能够嗅到外面残酷的血腥,它会蚕食掉我们心中的激情与热火,让我们斗志萎靡,有心无力,一种无何奈何的感觉会让我们无所事事,这个时候带上耳麦,在自己的音乐列表上随便点击一曲,顿时音乐就充满的全身,让你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给你继续生活的动力与勇气。

 有时候迷恋一首歌,一天到晚都是放那一首歌曲!或者一段纯净的音乐,或者一段激情的摇滚,或许是一个音符撩拨心灵,或许是一段歌词打动自己,反正没事就听音乐,有时候看一部枯燥的**,不如去找一个唯美的音乐……

 门德尔松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正因为音乐是如此的善于抒发人的情感,给予人心灵的抚慰,安抚人心灵的创伤。从古自今,涌现了多少为音乐而生的音乐家。音乐再也不能仅限于抒发他们的情感,音乐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叔本华如是说。确实如此,世界上的所有艺术都是由人类的情感而诞生的,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音乐那样更能表达人类情感。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恐怖的,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枯燥的,没有音乐的人生是悲哀的。音乐之于人类像是太阳之于月亮,没有了太阳的月亮只能永远暗淡无光。然而,音乐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音乐又是无极限的,充满着无尽的遐想空间音乐的无穷魅力吸引着我们,它让我们的喜怒哀乐有了生动的感情表达,它无尽的音乐元素充实着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更能清楚地阐述自己。

 当人类的武器先进到可以将地球毁灭无数次的时候,当人类让自恋般得意忘形的念头冲昏头脑而累累犯下错误的时候,只有音乐的强大力量,才能拯救那一颗颗狂妄自大的心灵。肉体遭摧残,寄托医术的疗救;心灵遭受重创,音乐却是最好的良药。音乐没有文字的虚伪性,音乐从来不会被误读。音乐往往是一种控诉,对压迫、对伤害、对不幸和不平等遭遇的最好表达。最无国界的语言,也许就是音乐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即使你是哑巴,但你仍能用心灵去歌唱,守护住 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家园,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是美仑美奂、情趣昂然。 让我们的灵魂伴随音乐的旋律而跳动,用音乐的美妙来激发我们创造美好的社会。

爱因斯坦 音乐成就了爱因斯坦 读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也许都不会轻易忘记这位科学巨匠的另一种生活:他常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并在美的和谐中触摸宇宙的“神经”。 也许有人会问,音乐与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把目光投向爱因斯坦的家庭背景。爱因斯坦的母亲波林是个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好,喜爱文学,更钟情音乐。她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孩子们所受的音乐熏陶,首先应归功于她。当波林的指尖从琴键上轻轻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便如行云流水般流泻出来,小爱因斯坦恍然置身于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那里的光和影变幻无穷,令人留连忘返,浮想联翩。不用说,波林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很早就开始了,6岁时,爱因斯坦学拉小提琴,他的妹妹玛雅学钢琴。稍后,爱因斯坦也学习弹钢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音乐渐渐入迷,13岁之后,当他懂得和声和曲式的数学结构,当他体验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所带来那种无法言喻的快乐,音乐就成为他一生的至爱。 爱因斯坦喜欢古典音乐,像舒伯特、莫扎特、巴赫、海顿等,都是他特别推崇的音乐大师。对他来说,从巴赫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两个德国音乐流派,鲜明地展示了音乐的本质。用莫斯考夫斯基的话说,扶摇直上的巴赫音乐使爱因斯坦不仅联想到耸入云端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至于莫扎特,他的音乐“具有某种超脱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惊人的独立性,这正是为爱因斯坦创造的音乐”(弗德勒·克来因语)。总之,古典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在这里,感受之深,寓意之远,是同美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统一意味着人间最大的幸福。倾听那魂牵梦缭的“天籁”之音,琴弦和心弦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和谐的共鸣,于是,生命的自我观照通过音乐上升为一种绝对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又吸收了各种感受,并把它们融化为高超的美的现实。毫无疑问,音乐是他心灵的天堂,他可以随时摒弃人世间的一切喧嚣,自由自在地迈步于美妙的音乐王国,沉浸于浪漫的遐思和深邃的思想之中…… ②科学与音乐 爱因斯坦有时也即兴弹弹钢琴,这意味着工作之后的消遣,或者工作之前的娱乐或激励。但他最钟情的还是小提琴。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拉小提琴,演奏音乐简直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甚至连参加正儿八经的科学会议,他都不忘随身携带琴盒。成为大名鼎鼎的学者后,他还经常在柏林和美国登台演出,为慈善事业募捐。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是与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界挚友一起演奏,享受快乐的时光。当然,爱因斯坦不是为娱乐而娱乐,而是借助音乐深入那个“广漠无垠的宇宙”,获得超个人的体验。 据C·塞利斯回忆,爱因斯坦曾在一些场合中与施特恩教授合奏。有一次,在施特恩家里,爱因斯坦与一位物理学家发生了一场生动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吃完饭,爱因斯坦就指着随身携带的小提琴说;“现在我们就去音乐室,表演你如此喜爱的——韩德尔(注:德文Hindel: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作曲家的名字,另一方面又有‘争论’的意思)了。”另一个人物是埃伦菲斯特,他与爱因斯坦真是棋逢对手,经常在唇枪舌剑中把混乱的思想澄清。埃伦菲斯特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给爱因斯坦伴奏。有时,一支乐曲进行到途中,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示意伴奏也停下。这时,也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的科学独白。如果思想的行进遇到障碍,爱因斯坦就会走到钢琴前,用双手有力地、反复地弹出三个清彻的和弦,像是在不断敲击上帝紧闭的大门。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家也经常举行音乐会,爱因斯坦是常客。普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爱因斯坦常与他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心心相印,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他们都用亲密的“语言”互相交流,共同描绘一幅壮丽的蓝图。 可以说,音乐是作为一种精神催化剂,悄然渗透到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中去的。爱因斯坦对事物有着卓越的直觉能力,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觉能力,实则与艺术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即一个人骑着一束光追随一条光线运动,他将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表达。他认为大自然是简单、和谐、统一的,他深信宇宙有一种最终的简单性和美。因此,他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规律的。曾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N·罗素称赞其采取的方法与艺术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而B·霍夫曼干脆称其为“科学的艺术家”。爱因斯坦本人也十分强调直觉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音乐,爱因斯坦也许有更多的发言权。他有如下一段精彩的论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在他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音乐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科学揭示自然界中未知的东西,而音乐揭示的是人类精神中未知的东西,并且是除音乐之外别的方式无法揭示的东西。对爱因斯坦来说,认识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因为,爱因斯坦所理解的科学——尤其是非古典科学,以十分清晰的方式体现深刻的人性。 爱因斯坦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称作“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这也许可以用来概括爱因斯坦自己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1 “音乐是一个很活泼的东西,音乐也会伴随着人的个性而改变。随着自己的成长,对音乐的认识也会逐渐成长。”

  2 八卦终究会过去,但音乐会留下来——周杰伦

  3 贝多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音乐在世界上永垂不朽!

  4 不管怎样,音乐的魅力,使我无法摆脱,使我深深地沉醉。假使心灵是一座城堡,那音乐就是进入这座城堡的门,想要走进这座城堡,就必须打开这扇音乐之门。

  5 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6 尘缘中琴声,月皎波澄。人们神怡心旷之际,耳边一阵微风忽起伏。远远传来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虽琴声如诉,所有最静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而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流淌起来。

  7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叽叽喳喳的叫声,像清脆的音乐。春天也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我像平常一样,蹦蹦跳跳地跑进了美丽的学校。

  8 打开音响,流泄而出的轻柔旋律,总是能抚慰每颗疲乏的心灵。悠然动人,小憩的下午时间犹如浪漫嘉年华般,静谧但鲜活映在脑海里。

  9 当乐音从音响中播放出来,仍是那熟悉的旋律,但一种饱满与温暖的感觉倾剧间流泄出来,听不到类似克雷曼夸张的撕扯,代之而起的却是动感十足的圆润。夜里虽然有些凉意,听见谢霖与巴哈的组合,无疑让这夜晚显得格外诗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93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