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两首》教案

《外国诗歌两首》教案,第1张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 雾霭 桅杆 乐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负债 蒙恩 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该如何写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参阅。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外国诗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诵全诗。

 四、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五、 作业

 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4>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 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当然是悲伤啦,关于该诗的创作,有一种说法是1874年,魏尔伦和妻子马蒂尔特的关系闹僵之后,他因酒醉失手用手枪打伤了兰波并被判入狱两年。他遭受到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他的诗风陷入了一种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因而创作了这首无尽哀伤的诗歌。 

  全诗共分为四个小节,每一小节首句都与末句押韵(飞白译本),语调轻盈,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仿佛掉进苦闷的漩涡不能自拔。魏尔伦曾经在《诗艺》中提出“音乐高于一切”,这也是外语诗歌重视“音乐性”的一个体现。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一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 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教育 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 名言 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 教学 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 说说 “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 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2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模板

3 初一语文(上)教学计划范文

4 2017秋季初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5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以下推荐十二首:

1、我喜欢你沉静

作者:聂鲁达(西班牙)

我喜欢你沉静,就好象你已经离去,

你从远方听我,我的声音触不到你。

好象你的眼睛已经飞逸

好象亲吻封闭了你的嘴皮。

象一切充满了我的心灵

你从中浮现,充满我的心灵。

梦中的蝴蝶,你就象我的心灵,

宛似忧郁轻轻。

我喜欢你沉静,好象你在远处。

好象你在哀叹,蝴蝶也象鸽子咕咕。

你出远方听我,我的声音达不到你:

让我安静在你的沉默里。

让我与你的沉默交谈,

沉默明亮如灯,简朴如环。

拥有安静与星宿,你象夜晚。

你的沉默是星,迢遥却直坦。

我喜欢你沉静:就好象你已经离去,

遥远又充满忧愁,好象你已经逝去。

只要一个字,一个微笑,就已足够。

我是快活,又不是真的快活。

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作者: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3、当你年老时

作者: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作者:布朗宁夫人(英国)

说了一遍 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 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 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在那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 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 再说一遍 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 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 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 你爱我 你爱我 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 还得用灵魂爱我 在默默里

4、海 涛

作者:夸西莫多(意大利)

多少个夜晚 我听到大海的轻涛细浪拍打柔和的海滩

抒发出了一阵阵温情的轻声软语

仿佛从消逝的岁月里 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

掠过我记忆的脑海 发出袅袅不断的回音

仿佛海鸥悠长低回的啼声 或许是

鸟儿向平原飞翔 迎接旖旎的春光 婉转的欢唱

你和我 在那难忘的年月

伴随这海涛的悄声碎语 曾是何等地亲密相爱

啊 我多么希望 我的怀念的回音

像这茫茫黑夜里大海的轻波细浪 飘然来到你的身旁

5、茅 屋

作者:安徒生(丹麦)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 有间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无际 辽阔无边 没有一棵树木

只有那天空和大海 只有那峭壁和悬崖

在这里 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同住

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却有一对亲爱的人

时刻地相互凝视 他们多么情深

这茅屋又小又破烂 伫立在岸上多孤单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作伴

6、我曾经爱过你

作者:普希金(俄国)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 也许在我的心灵里

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一样 爱你

7、致凯恩

作者:普希金(俄国)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间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犹如纯洁至美的精灵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那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那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暴风骤雨般的激变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般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 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 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 没有生

8、印度小夜曲

作者:雪莱(英国)

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 我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 灿烂的星星耀着光辉

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有个精灵附在我的脚底

它引导着我 来到你的纱窗下 哦 亲爱的 真是不可思议

四处游荡的乐声已经疲惫 湮没在幽暗静寂的清溪

金香木的芳馨已经消逝 就象梦中那甜美的情思

夜莺一声声泣血的怨啼 已在心底溘然死去

我的生命也必将在你心上停熄 因为 哦 我所热爱的只是你

哦 请快把我从绿草地上扶起 我气息奄奄 神智昏迷 衰竭无力

让你的爱在亲吻的密雨里降落 降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

我的面颊已经冰凉惨淡 我的心脏音响沉重 跳动迅疾

哦 请再一次把它拥紧在你的胸前 它终将碎裂在你的心窝里

9、我愿意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意是激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面对一阵阵狂风 我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崖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 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着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10、野 蔷 薇

作者:歌德 (德国)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那么娇嫩 那么鲜艳

少年急急忙忙走向前 看得非常欣喜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少年说 我要采你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说 我要刺你

让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不愿意被你采折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野蛮少年去采她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自卫去刺他 蔷薇徒然含悲忍泪

还是遭到采折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11、雅典的少女

作者:拜伦(英国)

雅典的少女呵 在我们临别以前 把我的心 把我的心交还

或者 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 那就 那就留着它吧 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 你是我的生命 我爱你

我要依偎着那松开的鬈发 每一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我要依偎着那长睫毛的眼睛 睫毛直吻着你脸颊上的桃红

我要依偎着那野鹿似的眼睛发誓 你是我的生命 我爱你

还有 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还有 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 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

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 我要说 你是我的生命 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呀 我们分手了 想着我吧 当你孤独的时候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尔飞奔 雅典却抓住了我的心和灵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 不会的 你是我的生命 我爱你

12、罗 雷 莱

作者:海涅(德国)

不知是什么道理 我是这样地忧愁

一段古老的神话 老萦系在我的心头

莱茵河静静地流着 暮色昏暗 微风清凉

在傍晚的斜阳里 山峰闪烁着霞光

一位绝色的女郎 神奇地坐在山顶上

她梳着金黄的秀发 金首饰发出金光

她一面用金梳子梳头 一面送出了歌声

那调子非常奇妙 而且非常感人

坐在小船里的船夫 勾引起无数忧伤

他不看前面暗礁 他只向着高处仰望

我想那小船和船夫 结局都在波中丧生

这是罗雷莱女妖 用她的歌声造成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诗歌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诗歌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诗歌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参考链接:诗歌(文学体裁)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1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