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美,才会看见生活的美——朱光潜《谈美书简》

心中有美,才会看见生活的美——朱光潜《谈美书简》,第1张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1932年的中国,正处在国家存亡的十万危急时刻,大地烽火连天,民生满目疮痍,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在日寇铁骑之下,上海淞沪会战惨烈收场,中国军队不断溃败,国民党开始了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

此时,一个留学海外的35岁年青学者,正在潜心治学,埋头著述,他“想来想去,决定来和你谈美。”因为这个年青人觉得,中国社会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所以他要洗刷人心、寻求人生的美化,于是提笔写下了谈美诸篇文章,娓娓道来对美的看法,对生活、理想、青年成长的看法,也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代中国美学泰斗的地位。

这个年轻人就是朱光潜。此时的他可能还未曾意识到,两年后的他回到祖国后,不仅将亲历这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斗争,同时,一场思想界的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激烈交锋,也在他的笔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而这场斗争带来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现代美学宣告诞生。

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朱光潜老先生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贡献,如同黑暗天空中的那颗最亮的星。

86年前,那个年青人在《谈美》序中,预言般地写下了这样的话: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86年后,再次重读朱光潜的四部著作(《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美书简》),让我们有机会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重温这部美学经典。

(一)

内心有美,才会看见世界的美

朱光潜老先生在书中说,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现实中很多人感受不不到美,是内心被太多的杂物遮蔽。看看现在的一些社会新闻,司机因生气驾公交车坠江一车人淹亡,小区遛狗不牵绳路人指责反被殴打,能够感到虽然因为小事,但人心被戾气充斥,心胸被琐事塞满,蝇营狗苟之间造成悲剧不断发生。

仁者见山,智者见水。曹操面对一片汪洋大海,随口吟诵出千古名篇《观沧海》。因为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大志,文化有通古博今的修养,不仅让他能看到海,看到石,还能看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看到整个世界的美。

其实,爱美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天性。但是,天性之花也需要不断给予呵护,适时浇水灌溉,不断维护和培养,才能让这朵天性之花茁壮成长,盛放自己的明艳,照亮世界的美好。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忙于什么事务,都不要忘了听听音乐,阅读名著,欣赏绘画雕塑,心中印上美的意象,经常感受美的熏陶,自然就会少些浊念。

或许,美在你抬眼之间,已入驻你内心深处。

(二)

生活的艺术,在于诗意的栖息。

朱光潜老先生说过,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

我们可能不是写诗的人,但我们应该去学会欣赏诗的美好,而事实上,生活中处处有诗意,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人生本来就是一首又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篇。但就像诗歌也有好坏之分,人生的诗篇也有美和不够美好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感到日复一日的生活枯燥乏味,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了无生趣,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读不懂生活这首诗。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随着我们对诗意的追寻,眼界才会逐渐放大,才会觉得人生更有意义,人生世相才会愈发显得丰富华严。

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首诗,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三)

美之无用,正是它最大的价值

朱光潜老先生历经时代浮沉和血火考验,深深感慨道: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美真正不朽。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每天忙碌着,去追赶上班的班车,去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去网上抢单打折的衣服,却总是忘了去寻找美。

从表面上看,美可能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一首诗歌、一副图画、一件雕刻、一首音乐等,不能帮我们挣钱,不能填饱肚子,甚至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可总有一些人,还在不懈地追寻着美,不断地创造着美。

因为人类在物质方面,和动物区别不大,永远受自然的限制,是自然的奴隶;而在精神层面,人类却能够完全超脱自然的束缚,创造欣赏艺术之美,成为自然的主宰。

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所以,美是事物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感受。

身处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所谓的知识精英、人生导师们,都在贩卖着焦虑,催促你奔跑,却少有睿智敦厚的大师,能给我们温情道来什么是真、善、美。感谢我们遇到了朱光潜老先生,遇到这部《美在从容生活间》的书。

最后,还是忍不住再次分享一下,朱光潜老先生在1932年谈美的文章结尾处,给我们讲的这个阿尔卑斯山路牌的故事。

在欧洲最美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区的道路上,立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意思:诗句要有鲜明的停顿及抑扬的节拍感,亦如音乐必需的节拍和旋律感。说明了诗的节奏的重要性。

这是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名言,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扩展资料

朱光潜看重诗:“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种类。”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在康德开始的近代美学研究后,朱光潜将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的质地区分作出揭示,指出审美同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美同情中的地位。

意象的定义: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的抽象情感。

而美感是指事物给人造成的一种美的感受。

所以个人理解为,美丽的世界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这样的世界是经人美化过的。纯粹又侧面理解为,其实世界并不美丽。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朱光潜说

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

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

“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静下心来,品读这篇文章

让友谊之美

在我们的心田播种、发芽、生长

谈交友

作者:朱光潜

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 人是 社会 的动物,生来就有同情心,生来也就需要同情心。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孤零零的一个人不能唱歌,不能说笑话,不能打球,不能跳舞,不能闹架拌嘴,总之,什么开心的事也不能做。世界最酷毒的刑罚要算幽禁和充军,逼得你和你所常接近的人们分开,让你尝无亲无友那种孤寂的风味。人必须接近人,你如果不信,请你闭关独居十天半个月,再走到十字街头在人群中挤一挤,你心里会感到说不出来的快慰,仿佛过了一次大瘾,虽然街上那些行人在平时没有一个让你瞧得上眼。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一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高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不可与俗人道”,其实隐意识里面唯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

世间最欢喜守秘密的人往往也是最不能守秘密的人。他们对你说:“我告诉你,你却不要告诉人。”他不能不告诉你,却忘记你也不能不告诉人。这所谓“不能”实在出于天性中一种极大的压迫力。人需要朋友,如同人需要泄露秘密,都由于天性中一种压迫力在驱遣。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不满足就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健全。

谁也都知道,朋友对于性格形成的影响非常重大。一个人的好坏,朋友熏染的力量要居大半。既看重一个人把他当作真心朋友,他就变成一种受崇拜的英雄,他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变成自己的模范,他的性格就逐渐有几分变成自己的性格。同时,他也变成自己的裁判者,自己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要顾到他的赞许或非难。一个人可以蔑视一切人的毁誉,却不能不求见谅于知己。每个人身旁有一个“圈子”,这圈子就是他所常亲近的人围成的,他跳来跳去,常跳不出这圈子。在某一种圈子就成为某一种人。圣贤有道,盗亦有道。隔着圈子相视,尧可非桀,桀亦可非尧。究竟谁是谁非,责任往往不在个人而在他所在的圈子。

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习而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择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 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坏,全看模型的好坏,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 “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这句西谚确实是经验之谈。《学记》论教育,一则曰:“七年视论学取友。”再则曰:“相观而善之谓摩。”从孔孟以来,中国士林向奉尊师敬友为立身治学的要道。这都是深有见于朋友的影响重大。

许叔重《说文解字》谓“同志为友”。就大体说,交友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是绝对相同在理论与事实都是不可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亦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

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学说的不圆满处,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逐渐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好朋友在我国语文里向来叫作“知心”或“知己”。“知交”也是一个习用的名词。这个语言的习惯颇含有深长的意味。从心理观点看,求见知于人是一种 社会 本能,有这本能,人与人才可免除隔阂,打成一片, 社会 才能成立。它是 社会 生命所借以维持的,犹如食色本能是个人与种族生命所借以维持的,所以它与食色本能同样强烈。古人尝以一死报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鼓琴。这种行为在一般人看近似于过激,其实是由于极强烈的 社会 本能在驱遣。其次,从伦理哲学观点看,知人是处人的基础,而知人却极不易,因为深刻的了解必基于深刻的同情。深刻的同情只在真挚的朋友中才常发见,对于一个人有深交,你才能真正知道他。

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古今有这种胸襟的只有几个大宗教家,像释迦牟尼和耶稣,有这种胸襟才能谈到大慈大悲;没有它,任何宗教都没有灵魂。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从这方面看,交友的范围宜稍广泛,各种人都有最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趣味的。蒙田在他的论文里提出一个很奇怪的主张,以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对这主张很怀疑。

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 势利之交固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侵轧便是好例。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互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世俗人一般的翻云覆雨。交友之难,从此可见。从前人谈交友的话说得很多。例如“朋友有信”,“久而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视朋友须如自己,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于悭吝朋友;要劝善规过,但“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些话都是说起来颇容易,做起来颇难。许多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很少人真正会和人做朋友。

我从前研究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问题,得到一个和常识不相通的结论,就是: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与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现在我思索这比较实际的交友问题,觉得它与欣赏艺术自然的道理颇可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常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损缺。你不必责人,先须返求诸己。不但在 情感 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必同心,所谓“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决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我很相信柏拉图的“恶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话。恶人可以做好朋友时,他在其他方面尽管是坏的,但是还能为好朋友着想,就可证明他还有人性,还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说来说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句老话还是对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 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 “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朗读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主持人北辰

今日话题

您认为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样的?

您认为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说的话和你的意思是一样的呢,连俗滥的语言都不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更不肯用了。 但是我个人觉得语法上的先不管,我认为语言和思想都非常重要。在美学里面,语言是形式,比如文字,线条,色彩,音律,形式美是艺术的生命。但是这种生命的赋予必需要思想,内容。这种形式才会是一种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就像一个人,骨骼,身体,机能、、哪一样不重要,但是没了内在的思想 ,灵魂,没了知行意,那么这个人也没法称之为一个也有健全人格的人了。

朱光潜是一代美学大师。“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我觉得换种通俗的说法是:“连俗滥的语言都不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更不肯用了”。要说语言和内容谁重要?这个命题在美学概论里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西方叫:“形式本体”,但似乎我们国家的传统更注重内在的精神中的东西。一讲究更复杂了。但是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谈美书简》读后感

朱光潜是安徽人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6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