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女子被送精神病院事件调查,该院强制他人入院曾败诉

南昌女子被送精神病院事件调查,该院强制他人入院曾败诉,第1张

这几天,李宜雪讲了很多遍她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经过。她的表情往往看不出太大波澜,语气平静,回答提问时习惯分点叙述,说到气愤时也不会提高太多音量,“我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会显得我好像真的不太正常。我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

2022年4月22日凌晨,李宜雪被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丁公路派出所送到江西省精神病院,住院56天。李宜雪称,被送到精神病院之前,她曾向丁公路派出所告发辅警赖某吉猥亵自己。

李宜雪将这段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视作迄今人生遇到最大的坎儿。出院后不到一个月,李宜雪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为由起诉江西省精神病院,随后开始在网上曝光她的遭遇。2022年12月6日,该案一审开庭,但尚未宣判。

2022年4月21日,李宜雪在商场的室外楼梯“散心”,随后被丁公路派出所带到江西省精神病院。

李宜雪。

江西省精神病院。

2022年12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江西省精神病院,希望了解医院对李宜雪的诊断依据和诊断过程。江西省精神病院拒绝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在李宜雪诉江西省精神病院案中,江西省精神病院在提交的答辩状中表示:“原告李宜雪因肇事肇祸被丁公路派出所民警强制带入我院,经门诊医师评估,当日按肇事肇祸程序收入我院。”

警方通报中,丁公路派出所将李宜雪送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的法律依据包括《精神卫生法》和《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

根据2007年出台的《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发生以下肇事肇祸行为之一的精神病人应予以收治监护,包括杀人、伤害等严重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放火、爆炸、投毒、破坏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抢夺、损毁公私财物的;严重扰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生产秩序的;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陈碧认为,《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对于收治对象的限定明显小于《精神卫生法》。至于李宜雪是否符合应予以收治监护的对象,陈碧说“哪条可以用在李宜雪身上?我没看出来”。

另外,根据《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经鉴定确认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或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公安派出所应强制送精神病院治疗,同时逐级上报,并由设区市公安机关签发《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入院通知书》,交由精神病院治疗。”陈碧认为,这条规定有可能被扩大适用,侵犯相对人的人身权益,并且和上位法发生了冲突,“各地行政法规应当与上位法《精神卫生法》相符合”。

2010年前后,国内曾频频发生“被精神病”事件,在各方推动下,中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精神卫生法》明确,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两种情形之一的,才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如果是第一类情形,经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但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而是由监护人对其做好看护管理。如果是第二类情形,国家可以实施强制收治,但患者或者监护人如果对诊断结论有异议,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陈碧说,当事人的监护人可以起到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作用,如果当事人属于自杀自伤的情形,监护人可以拒绝住院治疗;如果当事人属于伤人的情形,可以要求再次诊断;还不满意的,可以再要求司法精神障碍鉴定。

而在李宜雪被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入院的当晚,其监护人并未签字同意李宜雪住院治疗。李宜雪回忆,当晚是由丁公路派出所民警在入院通知书上签字,随后她就被带到了住院病区。根据警方通报,李宜雪入院当日,“民警将李宜雪入院治疗情况告知了其家属”。

李宜雪的爷爷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22年4月22日李宜雪入院当日,没有任何家属在通知书上签字,到了早上,才有人通知李宜雪父亲,她已被强制送到精神病院。

李宜雪认为,她诉江西省精神病院,重点就在于该院的强制住院治疗程序是否合法。

在江西省精神病院,因肇事肇祸程序强制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

曾茵于2022年5月底被家人送到江西省精神病院,被诊断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后住院治疗近两个月。曾茵回忆,同一层有不少是通过肇事肇祸程序被警察送进精神病院的,其中有人已经住院治疗超过一年。曾茵说,有些肇事肇祸病人确实比较暴力,会攻击人,“感觉真的有病”,但还有一些肇事肇祸病人相处起来看不出症状。

根据《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对公安机关强制送治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精神医学鉴定费用、基本治疗用药费用由财政给予报销,住院床位费减半。另外,上述办法指出,按每强制收治一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补助100元的标准,适当增加公安部门强制收治管理专项经费。

南昌市财政局曾于2014年4月和2015年4月,两次公开市财政拨付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补助经费情况。根据披露,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江西省精神病院共收治出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308名,南昌市财政局拨付补助经费91万元。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江西省精神病院共收治出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310名,南昌市财政局拨付补助经费91万元。

《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南昌市财政局社保科,了解最近几年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数量,以及市财政拨付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补助经费的情况,未获得回复。

“我不是精神病人”

“我选择先告精神病院,是因为我想通过告赢精神病院证明我是一个正常人,之后才好继续告派出所,否则别人会拿我是一个精神病人说事。”李宜雪说,她对江西省精神病院的起诉,是她维权的第一步。

从得知要住院治疗的那刻开始,李宜雪就开始了“我不是精神病人”的自证。

大多数时候,李宜雪的自证是通过吵闹,极力否认自己是精神病人。一进住院病区,她就开始大叫,说她不是精神病人,凭什么住精神病院?她说,“护士告诉我,你不要情绪这么激动,你越哭越叫,就越像个精神病,你就越出不去。”

但李宜雪很难压抑自己的情绪。刚住院的几天,她拒绝服用医院开出的奥氮平、曲舍林等药物,“护士就会用约束带把我绑在床上,把药灌进去。”李宜雪说,一旦被绑在床上,就不会被轻易解开,她曾被绑过七天七夜。后来案件开庭时,李宜雪看到医院提供的材料中有厚厚一沓约束单。

李宜雪说,住院到一个月左右时,因为她情绪崩溃,产生了轻生的意图,“出院之后我爸爸才告诉我,当时医生就想对我使用电击疗法。因为电击疗法需要全身麻醉,要家属签字,我爸爸不同意,所以没有采用。”

李宜雪的爷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宜雪住院治疗后,其父曾多次想把女儿接回来,但都被医院拒绝了,“不要说接回来,去看她都不允许”。

后来,李宜雪逐渐接受在精神病院住院的事实。她会在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吃早餐,10点半吃午餐,下午4点半吃晚餐,其余时间都和其他约60位病人一起在活动室活动。在活动室,有人会不停地走圈圈,有些人会坐着一言不发,还有很多人会聊天,彼此交流为什么会住进医院。

在入院时,江西省精神病院对李宜雪的诊断是“人格障碍”,出院时又多了一个“强迫性障碍”。这是江西省精神病院根据李宜雪在医院的行为作出的诊断。李宜雪说,她喜欢反复地洗手,有时一天要洗三次澡。而在医院里,三五天乃至一星期才能洗一次澡,这让她难以忍受。正因如此,每次洗澡,李宜雪都会洗40分钟左右,“所以经常会被骂,也会因为这个被别人认为不正常。”

在对江西省精神病院的起诉书中,李宜雪的诉求包括确认医院在整个收治、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医疗过错行为,以及重新进行司法鉴定,证明自己精神一切正常,并要求江西省精神病院承诺今后永不收治她。

李宜雪向法院申请精神司法鉴定的过程并不顺利。李宜雪说,南昌市能够做这类精神司法鉴定的只有三家机构,其中一家是江西省精神病院,另外两家是江西求实司法鉴定中心和江西神州司法鉴定中心,它们分别以“只接受颅脑受重创的精神鉴定”和“提交材料不足”退回了李宜雪的申请。

2022年11月27日,李宜雪到一家三甲医院进行鉴定,根据面诊、脑CT以及一些量表,医院给出“无抑郁症状、无焦虑症状”的参考诊断,李宜雪将其作为证据递交给了法院。李宜雪说,后续如果要再进行精神司法鉴定,也不会在江西省内做,而是会选择北京、上海等城市。

对李宜雪而言,有一个让她心生希望的消息——曾有一位试图摘掉精神分裂症帽子的人,在对江西省精神病院的官司中胜诉。

南昌男子万友生在2008年12月7日被他人强制送入江西省精神病院,第二天在其母亲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离开医院。在出院小结中,医院诊断万友生患有“精神分裂症”,万友生之后将江西省精神病院告上法庭。

在案件历经一审、重审、二审后,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江西省精神病院在收治万友生住院时不符合规范,但未认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否合规。万友生提出申诉。2018年8月2日,江西省高院作出判决,认定江西省精神病院在未对万友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亦未进行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在出院小结中诊断其患有精神分裂症,“明显缺乏依据,不符合诊疗规范”。

记者:张馨予

双向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或双相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涵盖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躁狂和抑郁。

躁狂状态:躁狂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多动、情绪高涨、思维迅速、自信过度、冲动行为等。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多任务处理、冲动购物、过度社交等行为。

抑郁状态:抑郁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沮丧、无助、自责、焦虑和绝望。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负面评价等。

双向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周期性的,患者会经历躁狂期和抑郁期的交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存在过渡期,即情绪状态的切换过程。

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医生的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药物调节情绪稳定剂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患者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和寻求支持网络来管理疾病。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双向情感障碍它和抑郁症一起走进了我们的认知中,双向情感障碍感觉和抑郁症很像,但又感觉不像,它到底是种什么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国既往的研究(1993年)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

1、情绪高亢:这主要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的特征,患者通常情况下比常人兴奋,容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语速不自觉加快、语调起伏变化较大,从他人视角观察往往发现患者眼睛炯炯有神、面部表情丰富。

2、肢体活动增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往往较之正常人表现出明显的肢体活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不合乎情理的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如果患者为学生,则往往在上课期间左右移动、活动频繁以及眼神四处飘忽。

3、幻听臆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较为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幻听以及臆想的现象,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沉迷或者异常害怕惊恐的表情。这时候周边的人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不要轻易接近触碰患者。

4、焦虑失落: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现异常的焦虑或者情绪低落。患者可能出现明显话语减少、不愿参与社会性活动以及眼神、面部表情呆滞。

5、体重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体重增加往往与抑郁症的发作密切相关。患者由于大脑内五羟色胺分泌增多,刺激相应神经产生冲动以及某些特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造成组织脂肪生成增多、降解转化减少。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发作往往呈现出不规律性,患者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在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应小心谨慎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做出刺激患者病情加重的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可以治愈吗

双相情感障碍能否治好笼统的回答是能,是可以治好的。

但是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严重的疾病,最终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本身病情的特点、病情的复杂程度,不同人病情复杂程度也不一样,还有身体方面其它疾病的情况,家庭、社会的支持,经济状况,家人对他的关心、照顾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和最后的治疗效果有关系。作为家人最需要做的是配合医嘱进行系统治疗,由医生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方案的必要调整,这样是保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好的、最正确的做法。因为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会达不到治愈、治好的程度,有部分患者可能最后出现精神残疾的结局,在精神残疾里面双相情感障碍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所以要配合医嘱治疗,对病人进行更多的理解、关怀和适当帮助是保证疗效正确的做法。

双向情感障碍是心理病还是精神病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病,属于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它的表现有躁狂、轻躁狂发作,比如情感高涨、精力旺盛、活动增多、言语增多、思维加快,又有抑郁发作,比如情感低落、快感缺失、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等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可以交替、循环、混合方式出现,呈反复出现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部分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可转为慢性。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一、什么事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

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

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著,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三大特征,并呈躁狂、抑郁交替发病。

二、双向情感障碍症的危害:

1、偏头痛:躁狂抑郁症患者得偏头痛的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对于低收入人群,并以女性和躁狂抑郁症型更为多见。

2、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事实表明至少1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被确定同时患有燥狂性抑郁症。并且医学表明,躁狂抑郁症的产生与多发性硬化所致的神经损伤有关。

3、哮喘:据有关资料统计,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郁症的危险多出5倍。相应地,躁狂抑郁症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4、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躁狂抑郁症患者较无病患者发生多种致死性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性高。其中包括心律失常病、卒中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和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

5、行为失控:有的狂躁抑郁症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绪为主,尤其当有人指责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大发雷霆,严重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还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从而行为失控,事后后悔不已。

6、自杀:自杀行为在自杀患者中,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观念,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是自杀死亡的。狂躁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仍然有自杀的行为出现。

三、双向情感障碍症和双重性格的区别

双重性格是指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1、本质不同

双向情感障碍症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

双重性格是在同一时刻存在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2病因不同

双向情感障碍症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

双重性格由不良的外环境和不良教育所造成

扩展资料

1、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

2、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双向障碍

-双重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3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