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片断赏析

琵琶行 片断赏析,第1张

作品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背景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学习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

音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溼。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 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 “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溼。

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

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暱暱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羣,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羣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羣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巖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溼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而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却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诗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一同被人称道的是在描绘音乐时那透纸传出、贯人双耳的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

《琵琶行》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如以“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等等。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怎能不叫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境界里!《李凭箜篌引》也用了不少比喻,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如写声音清脆悦耳,像昆山美玉破碎;写声音婉转动人,像凤凰放开歌喉鸣唱;乐曲悲凉凄恻,叫芙蓉哭泣流泪;乐曲活泼欢快,叫香兰喜笑颜开。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无独有偶的是《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二诗同写秋,笔峰所至,曲声悠悠,心声凄凄,句句相扣,段段入情,都借助音乐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官居翰林的白居易,因直言敢谏,触怒皇帝,被贬江州司马。他空怀才学,徒抱理想,不为朝廷所用,失望悲愤的心情可以想象,惟有以诗抒发感慨。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自己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不由得在心里呐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同的经历使他伤感万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李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避父晋肃讳,不能应进士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悲愤的,也曾写过一系列诗篇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在《李凭箜篌引》中,他正是用非现实的幻想和富于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其哀愤孤激之思:写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南天门,惊起紫皇天帝;天穹上,补天石破,秋雨淅沥,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幽涧里,老鱼瘦蛟,跳波起舞;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全篇着力刻划的这个怪诞凄恻的意境,是和李贺“自伤不遇”的凄凉心境和谐一致的。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会发现白居易和李贺在创作风格上其实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两文虽然都描写了音乐,但区别很大。下面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比较。

在创作方法的采用上。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在音乐表现上,它也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地再现琵琶乐声的无比美妙。此外,作者还善于选择和运用语言的声音,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直接模拟音乐,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而《李凭箜篌引》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 “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虽然段末也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点染当时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但总体上说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瞧,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

在结构顺序的安排上。《琵琶行》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结构严谨;就音乐描写而言,先写琵琶女调弦动作,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最后写乐曲收束,层次分明。《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再点明李凭在弹奏,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划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妙,意象繁密跳脱。《旧唐书》说李贺“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份崛起”,形象地点出了李贺诗作结构上的“怪”。

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上。《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因而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弦弦掩抑声声思”,是叙述她“平生不得志”的无限哀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展现她起伏的心潮汹涌澎湃,而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是感情又一次的大爆发,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的琴声,表现了琵琶女悲愤欲绝,五脏俱裂的内心。再加上琵琶女自叙悲惨的遭遇身世,怎能不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李凭箜篌引》中则基本上忽视了弹奏者和听者,只用“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作描写、介绍,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

在表达效果上。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琵琶行》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它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琵琶声,用简洁清晰的景物烘托气氛,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人,围绕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浑然一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歌女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描写音乐,而能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因此《琵琶行》以抒发委婉真切的情感著称,确实能移人性情。《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写湘妃素女闻声泣下,在早已滴满清泪的斑竹上又洒下点点泪斑,连善于鼓瑟的素女也惆怅万端,黯然伤情;乐声不仅感动了山上的神妪,而且使仙人吴刚难以入眠……如果说《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我们也许有过类似的体验,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需要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想象。有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

总之,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二诗虽同写音乐,却各有千秋,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中唐诗坛上的两朵奇葩。

 白居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一

 琵琶行并序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 故事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第1课时

 课文内容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

 白居易,( )时期的( )( )。

 简介白居易生平

 2、关于“行”“序”

 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

 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

 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第2课时

 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

 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明确: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 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问题二:琵琶曲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写美妙的 琵琶曲的

 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

 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2、诗人在诗中一共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是那几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闻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琵琶女的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来写,诗人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音乐的美妙。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听到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满座客人都掩面而泣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4、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的

 明确:“转轴拨弦、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从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的动作来写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和诗人良好的音乐修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从侧面烘托乐曲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5、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请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并分析这些比喻句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明确:如急雨——粗重急促; 如私语——轻微细柔 ;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如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如银瓶乍破——激越雄壮;如铁骑突出——高亢激昂;如裂帛——短促急迫。

 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形象的比喻,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补充:除比喻手法外;还有摹声手法;通感,以及直接描写

 (这首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一个故事:有人将一副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6、思考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的旋律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她的生平有没有关系并指出高潮所在

 明确:低沉抑郁——轻快舒缓——低沉暂停——激越高亢——戛然而止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问题三:音乐能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师生活动: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遭遇,找出遭遇的共同点,解读诗人之泪。

 明确: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青春年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心境:饱受冷落的孤寂

 诗人 :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 方法 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 课前预习 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 想象力 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 理性思维 ,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 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具 体操 作中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此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语文课本 教师教学用书 同步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 传说 ,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了解韩愈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就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便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行,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如:《长恨歌》,故常称歌行体。

 内容品读

 朗诵指导

 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将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师纠正音。

 湓(pén)浦(pǔ)口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2思考两个问题: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二)琵琶乐声动心弦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

 2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再请一位同学朗读。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三篇

2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3 人教版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

4 高二语文上册课文琵琶行并序同步训练试题

5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6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2)

7 《琵琶行并序》高二语文上册的教案

8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3)

9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10 人教版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豉及也。”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笔者认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

《琵琶行》作为一篇长篇叙事类诗歌,记叙了诗人在江边送客,离别之际偶遇琵琶女,被琵琶女的乐声吸引并倾听琵琶女讲述凄凉身世,由此联系到自身坎坷、曲折的仕途遭遇,引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和遇事不公的悲凉情感,从而抒发出对命运的不满和愤懑,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环境的黑暗[1]。这篇诗歌措辞精美,辞藻华美,情感真切,意境深远,不仅被各朝代知识分子所推崇,更是广泛流传于市井民间,达到了全民欣赏的高度,其作品价值超越了本身的文学价值。一、寄情于事《琵琶行》不同于我国古代其他的叙事类诗歌,打破了传统叙事类诗歌行云流水式叙事方式的屏障,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叙事手段,开启了中国古代叙事类诗歌写作方式的新篇章。中国古代的叙事诗主要以平铺直叙为主,主张从头到尾的叙事方法,如:我国古代的叙事诗,特别是汉魏六朝的乐府叙事诗,叙述时总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的。如:汉乐府诗歌中的《孤儿行》、《孔雀东南飞》等,均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沿着发展顺序一顺到底。而《琵琶行》则采用了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叙事方式,采用插叙、倒叙等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自身坎坷、曲折的政治命运进行重点描绘,并将这两组重点事件穿插到诗文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将琵琶女和作者本人的遭遇及情感与“江头送客”、“滞留听乐”、“邀请弹奏”等场景结合,使诗文事件发展节奏紧凑,完美烘托出发展高潮,将作者的郁郁寡欢、痛心疾首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2]。这种直截了当的 叙事手段与寄情于事的抒情方式完美结合,加深了本篇诗歌的情感浓度,提升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二、乐中含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助音乐的表现技法将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节奏和韵律完美地表现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是通过对诗文中琵琶乐声的描写进行隐藏的抒情行为。以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一句为例,其中“间关莺语”初步体现出声音,“花底滑”进一步描述了琵琶乐声的圆润通畅、婉转悠扬,是对琵琶乐声的物理层面的描写;而接下来“冰下难”则体现出阻塞、闭塞等含义,是对仕途坎坷不平的隐喻;这一句诗文就是作者通过对琵琶声进行描绘,将对命运的不平和对仕途官运的感慨包含其中。再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为例,诗中描述琵琶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其中的“乍”和“突”强调了琵琶乐声的转折与变换,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琵琶声犹如突袭般传来,隐隐体现了作者心中对于种种遭遇并不如表面这般风轻云淡,而是已经波涛汹涌,作者此时的心境如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为接下来的情感爆发,互诉不公的命运埋下伏笔[3];下半句的“曲终”、“如裂帛”则给读者描述出仿佛一声极为刺耳的琵琶结语的乐声,这可以看出诗中琵琶女的情绪已经到达了爆发的边缘,同时作者的情绪也被引发到了顶点。这一系列的对琵琶声的描绘和充满个人情感的暗喻,使读者沉浸在波澜起伏、跌宕婉转的音乐境界中,直面作者当时汹涌澎湃的_心情感。三、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色,在诗中细致描绘构建,借此烘托琵琶女和自身的情感,并随着景物变换推移不同的内心感受,充分体现出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段。比如,在诗歌的开篇部分,作者首先描绘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萧萧瑟瑟、秋色凄凉的送客惜别的景象,从而烘托出此阶段作者心中的不舍和悲伤,渲染出悲抑低沉的氛围[4]。由此可见,《琵琶行》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虽然寥寥无几,但却处处蕴含着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来源:青年文学家

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

“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0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