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的核心

什么是人格的核心,第1张

1

过去,人们对人格的描述是“分类”的模式,例如你是某某人格。在这种分类模式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类似于用星座分类、血型分类、九型人格、性格色彩、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等等。

但这种分类法有个巨大的短板:你很难将一个人安放在某一个大类中,让他完全符合该大类的特质。一个人总表现出甲型人格的某些特质+乙型的某些特质+丙型的一点特质。

虽然你可以自圆其说,但结果发现,用大类分型,本身并不完善,因为所谓的人格,都是一个连续谱,当你分类时,就人为的简化了这个过程。

2

所以又出现了用“维度”来做划分的模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卡特尔和大五人格。

这就规避了分类模式的短板——我们有了一个可以细分的连续谱。例如在大五人格的“开放性”这一栏,1-100分当中,你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你是极度的开放还是极度的保守。

这样,人和人都能被安放在该轴的某一个位置上。这也是目前心理学教材中最主流的分类方法。

3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在不同的情景下,似乎有不同的反应,和初中同学在一起,我就十分的外向健谈,但是面对单位领导,我真的是“三棍子打不出个P”。

所以你说我是外向还是内向呢?

于是第三个模型——情境模型就出现了。它即不主张给人格分类,也不主张用维度量化某些人格特质。而是采取一种“if-then”的形式,关注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甚至否定了人格这种概念。

这也算是一种更开放的视角。

4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套信念系统,你的信念会是一套内部的操作系统(基础模型),加工外界的刺激。

例如你相信“我很容易受伤”,那么你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就更容易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模式,你会尽可能少说话,少表现自己,维持一种紧张状态。

相反,如果你相信自己魅力十足,那么在陌生的情境中,你会更流畅的表现自己,你会更轻松愉悦。

⬆️这本书最后附上了《人格信念问卷》基本将常见的信念整理出来了。

5

不过在《OPD》的体系中,结构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虽然这套体系仍参考了《DSM-IV》的五轴分类方法,但我们仍然可以关注其人格结构板块。

在这里,“结构”轴指的是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区分了与自体的关系和客体的关系:

自体感知和客体感知

控制自体和关系

内在的情感交流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内在的依恋和外在的关系

因此,你也可以说这四部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答案:A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的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于非意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就是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的冲突。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性格也可称为个性或人格,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认为:“性格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决定了人们如何审视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进化和改变的,是人从降生开始,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总和。”简单的说,性格就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人格差异,人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简单道德风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9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