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知识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早发白帝城> 白帝城——旧址在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长江。
江陵——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在白帝城东1200里。 李白,唐朝,庐山,江西, 李白,唐代,武昌黄鹤楼,湖北。
王安石,宋朝,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北纬33°28',东经91°08'),源头冰川未端在海拔5400余米。
干流流经青海、 、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所以流经顺序为:《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泊船瓜洲》应试技巧:1首先要理解诗词在讲什么2不论它问什么,最好都把它问的那句话用散文化的语言(就是优美一点的现代汉语)译一遍3接下来开始解释它问的问题:a如果它问你词语的意思就要即答该词语的原意,又要答它在诗词中的意思b如果它问你句子的意思,那你就直译一遍后,还要说它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感情c如果它问的是表达方式或技巧之类的,就要结合原文答它的好处,比如把……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把作者……的情感更强烈地表达出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
2诗歌鉴赏有哪些基本知识
一、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①渲染 ②衬托 ③含蓄 ④用典 ⑤象征 ⑥移情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⑨对比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2、分析手法类
3、议论类 4、语言风格类
5、行文技巧类 6、其它
四、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3、清新雅致 4、形象生动 5、绚丽飘逸
五、诗歌的不同风格
1、雄浑 2、豪放 3、沉郁 4、悲慨
5、俊爽 6、冲淡 7、旷达
六、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七、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八、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3诗歌的知识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
4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郭春燕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
5怎样解析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李白 3 独漉水中泥。
无名氏 阿子歌三首其二 独雄颠倒落。
梅尧臣 哀国子黄助教 独闻邯郸公,
苏轼 安国寺寻春 独抱添丁看花发。
李白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独此林下意。
李白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独随朝宗水。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独坐镜如斯。
赵嘏 八月二十九日宿怀 独坐书斋思已长。
梅尧臣 八月三日咏原甫庭前林檎花 独开偏见情。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独宿相思在翰林。
苏辙 八阵碛:(在夔州) 独使后世人,
杨万里 跋陈简斋奏草 独留奏草在人间。
李白 白毫子歌 独酌流霞杯。
陆游 白鹤馆夜坐 独招湘水魂。
杨万里 白鹤亭 独肯伴先生。
杨万里 白菊 独余白菊斗霜浓。
李白 白鹭鸶 独立沙洲旁。
孔稚珪 白马篇 独为上古英。
陆游 白塔道中乘卧舆行 独饮亦薄醉。
李白 白头吟 独坐长门愁日暮。
张率 白紵歌九首其四 独向长夜泪承睫。
苏轼 百步洪二首其二 独将诗句拟鲍谢,
李廌 百叶梅 独无和羹实,
应璩 百一诗其十五 独食有何甘。
萧淳 班婕妤怨 独卧销香炷。
白居易 悲歌 独有衰颜留不得,
黄庭坚 悲秋:(为知命弟作) 独◇风而浩歌。
王安石 北山暮归示道人 独寻寒水度,
杨广 北乡古松树诗 独留尘尾影。
张耒 北原 独有修竹犹禁寒。
陆游 北斋 独学无与论,
陆游 闭门 独木架成新略彴,
马戴 边城独望 独树残秋色,
杜牧 边上闻笳三首 其二 独感离乡万里人。
梅尧臣 表臣斋中阅画而饮 独写严君平。
李廌 表高氏石公之墓 独以德名追远裔,
欧阳修 表海亭 独凭危槛俯人寰。
白居易 别春炉 独宿相依久,
元稹 别李十一五绝 独棹破船归到州。
李白 别鲁颂 独立天地间。
晁说之 别亲旧 独寻碧草日三径,
欧阳修 别圣俞 独为未归客。
王安石 别孙莘老 独背东南驰。
张耒 别外甥杨克一 独此有泾渭。
张正见 别韦谅赋得江湖泛别舟诗 独自限神仙。
白居易 别杨颖士、卢克柔、殷尧藩 独有行路子,
张耒 病肺齿痛对雪 独嗅乌巾认旧香。
黄庭坚 病来十日不举酒二首(之二) 独卧南床春草生。
王安石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之二) 独卧无心起,
王安石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之一) 独卧南窗榻,
梅尧臣 泊牛渚矶 独将清籁续。
陆游 泊舟湖桥酒楼下 独占城南十里秋?
陆游 薄暑 独置湘竹床。
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独眠林下梦魂好,
赵嘏 采桑秦氏女 独怜倾国貌,
陆游 采药 独穿空翠上嶙峋。
刘删 采药游名山诗 独驭千年鹤。
秦观 蔡氏哀词 独取善以自持。
陆游 残春 独悲世俗异酸咸。
杜牧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独步长堤不见人。
苏轼 残腊独出二首其一 独往意自长。
苏舜钦 沧浪静吟 独遶虚亭步石矼,
杜甫 草堂即事 独树老夫家。
卢纶 长安春望 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照邻 长安古意 独有南山桂花发,
孟郊 长安羁旅行 独余不觉春。
杜牧 长安夜月 独有长门里,
崔颢 长干曲四首 其三 独自逆潮归。
陆游 长门怨 独掩罗巾泪如洗。
李白 长门怨二首其二 独照长门宫里人。
柳宗元 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独上驿南楼。
陆游 长生观观月 独倚栏干吹玉笛。
张率 长相思二首其一 独延伫。
李白 长信宫 独坐怨秋风。
赵嘏 长洲 独夜雁离群。
白居易 朝归书寄元八 独眠仍独坐,
王安石 车螯 独取常苦易,
王安石 陈君式大夫恭轩 独喜弦歌有嗣音。
杨万里 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 独树欹流荫两檐。
陆游 晨起 独居漫受书狐媚,
张耒 晨起眺望 独寻细径上东冈。
杨万里 丞相周公招王寄以长句 独招子猷雪前醉。
无名氏 成相杂辞 独不遇时当乱世。
黄庭坚 承示中秋不见月及悯雨连作恐妨秋成奉次元韵 独疑连雨未全晴。
杨万里 诚斋 独笑春风尽放怀。
白居易 城东闲游 独寻秋景城东去,
白居易 池上 独立栖沙鹤,
白居易 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独醉不成狂。
白居易 池上赠韦山人 独怜韦处士,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独坐如鞲绁。
江淹 赤亭渚诗 独望惟海风。
王禹偁 酬安秘丞见赠长歌 独得归州近巫峡,
王安石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 独我坐无为,
白居易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嘉陵夜有怀二首其二 独卧空床好天气,
白居易 酬皇甫庶子见寄 独占二疏应未可,
陈子昂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独坐开轩屏。
元稹 酬乐天见寄 独讶君将旧眼看。
元稹 酬卢秘书 独和玉成堆。
王安石 酬王伯虎 独使此风稔。
陈师道 酬王立之二首(之一) 独倚东风遣信来。
王安石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独当征求任,
卢纶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 独悲无旧业,
吴均 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其二 独对东风酒。
白居易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 独言韩舍人。
陆游 出游~又 独倚阑干为小留。
陆游 出游~又 独往山林兴未央。
欧阳修 初春 独有无悰者,
张耒 初冬小园寓目 独树翘寒色,
陆游 初寒 独恨故人消息断,
陆游 初寒独居戏作 独卧维摩室,
温庭筠 初秋寄友人 独鸟楚山远,
杨万里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独对秋筠倒晚壶,
陆游 初夏道中 独喜此身强健在,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 独对孤灯坐,
王禹偁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之三) 独宿太湖棱。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王安石 楚天 独绕去年挥泪处,
孟郊 楚怨 独照汨罗魂。
崔颢 川上女 独行心绪愁无尽。
李白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独酌陶永夕。
戴叔伦 春江独钓 独钓春江上,
卢纶 春江夕望 独立还垂泪,
赵嘏 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 独为圭峰一举头。
杜牧 春尽途中 独倚关亭还把酒,
白居易 春眠 独寝神魂安。
王禹偁 春日登楼 独倚危楼半日吟。
欧阳修 春日独居 独静谁知昧最优。
李白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独立钟山孤。
萧绎 春日诗 独念春花落。
李白 春日行 独往入窅冥。
秦观 春日杂兴十首(之九) 独有羡门生,
张耒 春日杂兴四首(之一) 独有羡门生,
陆龟蒙 春思二首 其一 独坐支颐看花落。
黄庭坚 春祀分得叶公庙双凫观 独怀千古对容徽。
贺铸 春晚楼上:(丁卯京师赋) 独立西楼上,
卢照邻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选一) 独坐一园春。
何逊 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诗 独楫乍乘流。
王令 春雪有感呈王正叔束徽之 独于平处薄,
张耒 春阴 独卧孤舟对杨柳,
王令 春游 独酌不待劝,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 独有不才者,
王僧孺 春怨诗 独唤响相酬。
无名氏 淳于王歌二曲 独坐空房中。
苏辙 次◇沈立少卿白鹿 独游应已倦,
王令 次◇子权京口夜宿见寄 独泊扁舟望翠微。
苏辙 次◇子瞻凌虚台 独不照我颜。
苏辙 次◇子瞻题扶风道中天花寺小亭 独游知忆弟,
苏轼 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其二 独见神山开,
杨万里 次东坡先生用六一先生雪诗律令*字二十韵旧禁玊月黎梅练絮白舞鹅等字新添访戴映雪高卧啮毡之类一切禁之 独立西湖望东海,
王安石 次杨乐道韵六首(之一后殿朝次偶题) 独望清光无补报,
晁补之 次韵八弟西园课经二首一 独秀畏风林,
黄庭坚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独抱遗编校舛差。
黄庭坚 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 独怜形◇滞河山。
陈师道 次韵晁无斁夏雨 独鸟鸣南柯。
苏轼 次韵陈四雪中赏梅 独秀惊凡目,
陈师道 次韵答晁无斁 独语谁和应。
梅尧臣 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 独哦青山间,
梅尧臣 次韵答黄仲夫七十韵 独守萤火光,
苏轼 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 独立自可当雷霆。
苏轼 次韵范淳甫送秦少章 独肯勤收罗。
梅尧臣 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 独将颜色定高低,
黄庭坚 次韵感春五首(之五) 独立万物先。
梅尧臣 次韵和刘原甫游乐郊赠同游 独守诗书愚,
梅尧臣 次韵和吴季野游山寺登望文脊山 独令和氏逢。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 独欠琵琶弹啄木。
陆游 次韵黄宫教见赠 独立临洪流,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 独倚栏干谁肯伴。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 独有诗人记病身,
苏轼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其一 独与蚊雷共圭荜。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其一其二其三 独怜鸡犬识新丰。
苏辙 次韵李公择九日见约以疾不赴 独醒何处高。
陆游 次韵李季章参政哭其夫人~又 独归它日公无憾,
苏轼 次韵钱穆父、王仲至同赏田曹梅花 独立耿玉雪。
苏轼 次韵钱舍人病起 独愁花影上廊迟。
黄庭坚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独立搔头人不解,
苏轼 次韵三舍人省上 独留杞梓扶明堂。
苏轼 次韵僧潜见赠 独依古寺种秋菊,
晁说之 次韵邵子文书梦 独乐园中往复还,
王安石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之一) 独倚青冥望八荒。
晁说之 次韵师川郎中寄墨长句 独子低眉古简编。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十首(之一) 独归岂惮远,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 独有黄太史,
苏轼 次韵王滁州见寄 独来坐啸溪山上。
黄庭坚 次韵文安国纪梦 独怪区区践绳墨,
晁补之 次韵文潜病中作时方求补外 独负南窗暄,
苏轼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独与长铗归来乎。
苏辙 次韵姚道人 独怪区区践绳墨,
张耒 次韵渊明饮酒诗:(有序) 独往不自迷。
张耒 次韵渊明饮酒诗:(有序) 独坐见乌栖。
黄庭坚 次韵召之才将流民过悬帛岭均田 独贤从是出荒城,
苏轼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独倚云机看织纱。
黄庭坚 次韵知命永和道中 独先开净行。
苏轼 次韵朱光庭初夏 独咏微凉殿阁风。
苏轼 次韵子由浴罢 独立遗所瞩。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 独引社酒尝。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之四) 独行无与游,
苏辙 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之一) 独棹扁舟趁申卯,
苏辙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独看南海灯。
苏辙 次韵子瞻送千乘千能 独喜大节完。
李白 从军行 独领残兵千骑归。
戴叔伦 从军行 独戍边城陬。
虞世南 从军行二首 其一 独有西山将,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 二 独向刀环泣。
陆游 村市醉归 独辕车小避行人。
白居易 村夜 独出前门望野田,
李白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独往苍山里。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独堕黄泥泉。
苏洵 答二任 独有两任子,
李白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独鹤思凌厉。
孟郊 答郭郎中 独抱风波声。
郭璞 答贾九州愁诗 独步闲朝。
谢瞻 答康乐秋霁诗 独夜无物役。
晁补之 答刘季孙 独上忆同登,
刘琨 答卢谌诗 独生无伴。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南山五章 独宝其贞。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南山五章 独寐寤吟。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南山五章 独寐寤语。
白居易 答梦得闻蝉见寄 独咏晚风前。
王胄 答谯王诗 独咏西园篇。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 独喜任夫子,
王令 答束孝先 独获亦堪贺。
孙绰 答许询诗九章其八 独愧未冥。
黄庭坚 答雍熙光老颂 独弄参军无鼓笛,
梅尧臣 大风 独尔何不仁,
苏轼 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独饮良不仁。
苏轼 大秦寺 独向乱山明。
白居易 大水 独有佣舟子,
梅尧臣 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作诗自咎 独此怀百忧,
杜甫 大雅何寥阔 独惭投汉阁,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 独自还长安。
王筠 代牵牛答织女诗 独喜凉飇至。
嵇康 代秋胡歌诗 独有无愆。
赵嘏 代人听琴二首 其一 独奏相思泪满巾。
鲍照 代挽歌 独处重冥下。
陆游 埭西小聚 独号葛天民。
苏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 独对断弦喟。
苏轼 儋耳 独恁凭槛倚崔嵬。
江淹 当春四韵同□左丞诗 独慰檐前华。
柳恽 捣衣诗 独枕怆忧端。
王安石 到郡与同官饮 独负嘉宾此时乐。
张耒 悼亡九首(之一) 独立高楼对残日,
潘岳 悼亡诗三首其二 独无李氏灵。
杨万里 道傍小桃 独行寻到青苔处,
王令 道士王元之以诗为赠多见哀勉因以古诗为答 独理似或遗。
李廌 德麟约游西山某自酇来会行李阻修成此诗 独有山水癖。
黄庭坚 德孺五丈和之字诗韵难而愈工辄复和成可发一笑 独笑真成梦,
陆游 登北榭 独登楼去看云生。
张耒 登城楼 独披衰蔓步高城。
范云 登城怨诗 独以闺中笑。
白居易 登村东古冢 独立最高头,
杨万里 登度雪台,下临桃李径 独绕画檐无个事,
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 独上乐游园,
柳宗元 登柳州峨山 独上意悠悠。
白居易 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 独上高寺去,
张耒 登山望海四首(之一) 独倚阑干尽日,
贺铸 登乌江宝泉寺南山望金陵作:(己巳三月赋) 独寻微迳蹑晴岚。
释洪偃 登吴升平亭 独游乏徒侣。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独怆然而涕下。
国风 杕杜 独行踽踽。
国风 杕杜 独行茕茕。
白居易 帝都名利场 独有懒慢者,
骆宾王 帝京篇 独负洛阳才。
梅尧臣 吊石曼卿 独哦秋露中,
张耒 调全玉病二首(之二) 独未能除是此魔。
白居易 东陂秋意寄元八 独行思有余。
陆游 东冈 独我有夙昔。
温庭筠 东归有怀 独来心自知。
苏轼 东楼 独栖高阁多辞客,
苏轼 东坡八首其一 独有孤旅人,
白居易 东坡种花二首其一 独酌复独咏,
陆游 东吴女儿曲 独拣诗章教鹦鹉。
陆游 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 独醒坐看儿孙醉,
白居易 东院 独自腾腾入醉乡。
张耒 冬怀三首(之二) 独乐异众喜。
骆宾王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 独此琴台夜,
杜牧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独凭虚槛雨微微。
王维 冬日游览 独归茂陵宿。
苏舜钦 冬夕偶书 独守残灯理断编。
白居易 冬夜 独掩村斋卧。
毛泽东 冬云 独有英雄驱虎豹,
张耒 读黄鲁直诗 独惊斯世擅风流。
贺铸 读李益诗:(甲子夏,与彭城诗社诸君分阅唐诸家诗,采其平生,人赋一章,以姓为韵。君虞,益字也,见《从军诗》序) 独有连眉郎,
晁补之 读蔺相如传赠李甥师蔺 独有相如智不群,
王安石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之二) 独藏云气委飞车。
苏轼 读孟郊诗二首其二 独速短蓑舞。
王安石 读墨 独有见於彼。
无名氏(南朝宋) 读曲歌 独眠度三阳。
王安石 读史 独守千秋纸上尘。
皮日休 读书 独共圣人语。
陆游 读唐人乐府戏拟思妇怨 独泣忍闻乌夜啼!
杨万里 读武惠妃传 独献君王一玉环。
苏轼 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 独怜紫竹堂前月,
王安石 独饭 独饭墙阴转,
杜甫 独立 独立万端忧。
陆游 独立 独立柴荆外,
陆游 独立 独立蒙蒙细雨中。
白居易 独眠吟二首其二 独眠客,
王安石 独山梅花 独山梅花何所似,
王安石 独卧有怀 独卧林壑静。
白居易 独行 独入林行不要人。
陆游 独夜 独夜迢迢掩素屏,
陆游 独饮 独斟还独醉,
陆游 独游城西诸僧舍 独往飘然觉更真。
张耒 独游崇化寺题观音院 独游不自得,
张耒 独游东园 独游怅无侣。
李白 独酌 独酌劝孤影。
杜牧 独酌 独佩一壶游,
李白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独上江祖石。
陈昭 独酌谣 独酌谣。
沈烱 独酌谣 独酌独长谣。
沈烱 独酌谣 独酌谣。
白居易 独酌忆微之 时对所赠盏。 独酌花前醉忆君,
陆游 独坐绝句二首 独宿空山夜,
陆游 独坐绝句二首~又 独倚南斋柱,
苏轼 妒佳月 独照一天碧。
陆游 杜敬叔寓僧舍开轩松下以虚濑名之来求诗 独有好奇心未死。
杜牧 杜秋娘诗并序 独赐辟邪旗。
王训 度关山 独有汉飞名。
杜审言 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窜,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 独携三子出,
白居易 对新家酝玩自种花 独酣还独语,
李白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独用天地心。
陈师道 碓磨寨 独能遗臭万人传。
杨万里 多稼亭前黄菊 独违春光早,
杜甫 恶树 独绕虚斋里,
陆游 二爱诗结屋不袤丈,著身还有余;破壁作小窗,亦足陈吾书。无酒当饮水,无肉当饭蔬。知止乃不殆,此语良非虚。古人造道处,正自无绝殊。愿君勿它求,且复爱吾庐。~又 独立悲岁暮。
梅尧臣 二十二日起居退闻宣三馆诸公观瑞莲 独许侍臣见。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冲澹 独鹤与飞。
张耒 二月二十一日东园桃李未开有感二首(之一) 独发玄都观里桃。
张耒 二月五日折梅时经雨梅谢矣 独犯轻寒踏春晓,
刘长卿 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 独向金陵去时。
梅尧臣 范待制约游庐山以故不往因寄 独往畏湍流。
李廌 范蜀公得请再致仕蜀公作谋命某次韵 独以清风激众迷。
李廌 范蜀公挽诗 独让月中枝。
张耒 访昙上人有感 独归还独吟。
陆游 访隐者不遇 独携拄杖行造之,
范成大 舫*晚憩 独对篆烟长。
李白 放后遇恩不沾 独弃长沙国。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 独立千载谁与友。
李绅 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独坐有所思,
杜甫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独赠白头翁。
庾肩吾 奉和泛舟汉水往万山应教诗 独得似神仙。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示之作 依来体杂言。 独立香山下头。
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独有凤皇池上客,
高琳 奉和重适阳关 独有西陵上。
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十四木叶山) 独不施礼乐。
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四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独卧绳◇已七年,
苏辙 奉同子瞻荔支叹 独数山前荔支好,
黄庭坚 伏仙岩颂 独来寒岩伏石壁。
苏轼 芙蓉 独伴霜菊槁。
欧阳修 芙蓉花二首(之一) 独伴霜菊槁。
无名氏 拂舞歌诗三首独漉篇 独漉独漉。
陆游 浮生 独有枕书癖,
杨万里 复日杂兴 独龙冈顶青千摺,
徐孝克 赋得黄鹄一远别诗 独舞轻飞向吴市。
刘删 赋得马诗 独饮临寒窟。
虞世基 赋得石诗 独标千丈峻。
王由礼 赋得岩穴无结构诗 独有栖迟客。
秋瑾 赋柳 独向东风舞楚腰,
刘删 赋松上轻萝诗 独有楚人知。
何逊 赋咏联句 独叹长安索。
苏轼 甘菊 独秀无众草。
苏轼 甘露寺 独游情易阑。
张耒 感春十三首(之十二) 独立望空阔。
张耒 感春十三首(之十二) 独游动远思,
张耒 感春十三首(之十一) 独穿林下蹊,
张耒 感春十三首(之十一) 独下过溪鹭。
苏轼 感旧诗 独行残月影,
张耒 感秋呈宏父兼呈周楚望三首(之一) 独遗古人书,
白居易 感苏州旧舫 独立池边尽日看。
孟郊 感兴 独有失意人,
苏舜钦 感兴三首(之三) 独夫己去除,
张耒 感遇二十五首(之四) 独智羞群愚。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鸳鸯篇 独向梧桐枝。
梅尧臣 高阳关射亭 独见杲杲明扶桑。
萧纪 歌 独处廓兮心悄悄。
司马相如 歌 独处室兮无依。
无名氏 歌辞天下为卫子夫歌 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无名氏 歌辞魏郡舆人歌 独于斯时。
国风 葛生 独处!
国风 葛生 独旦!
国风 葛生 独息!
苏舜钦 各永叔琅邪山庶子泉阳冰石篆诗 独有篆籀含其真。
林洪 宫词(其二) 独对丹墀日未斜
祖孙登 宫殿名登高台诗 独有相思意。
黄庭坚 宫亭湖 独为栾公不举酒。
无名氏(汉) 孤儿行 独且急归,
陆游 古风 独恨山未深。
李绅 古风二首 其二 独瞻华顶礼仙坛。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 独宿天霜寒。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六 独有扬执戟。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七 独立自萧瑟。
无名氏(汉) 古诗凛凛岁云暮 独宿累长夜,
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其十六 独宿累长夜。
王令 古兴 独嗟心所存。
颜之推 古意 独生良足耻。
颜之推 古意诗二首其一 独生良足耻。
李廌 谷隐寺 独有虞永兴,
何承天 鼓吹铙歌十五首之有所思篇 独拥楹。
杨万里 瓜田 独酌圣贤酒,
黄庭坚 观崇德墨竹歌:(并序) 独与长松凌岁寒。
黄庭坚 观叔祖少卿奕棋 独凭棋局老青山。
王安石 观王氏雪图 独临青峭倚长松。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辞二首(之二) 独见东床客,
李廌 观文恪王公乐道院巽亭在城上下临潩水 独无不忘者,
李贺 官街鼓 独共南山守中国。
王禹偁 官舍竹 独守孤贞待岁寒。
王禹偁 官酝 独酌入醉乡,
苏轼 桄榔杖寄张文潜一首,时初闻黄鲁直迁黔南、范淳父九疑也 独步倘逢勾漏令,
苏轼 桄榔杖寄张文潜一首,时初闻黄鲁直迁黔南、范淳父九疑也 独忆平生盛孝章。
王维 归辋川作 独向白云归。
陆罩 闺怨诗 独向蘼芜悲。
何逊 闺怨诗二首其二 独对后园花。
陆游 癸丑重九登山亭追怀顷在兴元常以是日猎中梁山下乐甚慨然赋诗予于是生六十有九年矣 独狐穿古冢藏。
梅尧臣 郭园梅花 独见梅蕊好。
杨万里 过八尺遇雨 独搔华发一扁舟。
范仲淹 过陈州上晏相公 独愧铸颜恩未报,
苏辙 过龟山 独有无生全。
苏轼 过淮 独喜小儿子,
苏轼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三 独游长惨神。
王安石 过食新城藕 独坐昏烟对舞柳。
杨万里 过太湖石塘三首 独龙玉脊百千蟠。
梅尧臣 过小石潭 独鸟潭上立。
张耒 过孝感县十里所望一土山下有渔舟呼之不来委舟负鱼径去不顾俄有一舟不待呼自拏舟直前取舟中美鱼致之求价甚贱予倍与之值卒辞倍值而去予语之曰尔不待招而赴人之求仁也售不求厚价廉也子岂有道者乎兹楚境也昔有劝屈大夫以哺糟啜醨者岂非子耶为作一篇 独醒遭尔笑,
白居易 过昭君村 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 独美众所嫉,
张耒 寒食前一日大雨不止 独惜园花脱锦杠。
苏轼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独求僧榻寄须臾。
白居易 寒食月夜 独倚柴门月中立。
骆宾王 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 独有孤明月,
陈师道 寒夜有怀晁无斁 独无区中缘,
黄庭坚 韩信:(为黄几复作) 独怜身与哙等齐。
柳宗元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选一) 独吟遗句立秋风。
刘长卿 汉阳献李相公 独掩闲门汉水流。
杨万里 壕上书事 独立朝阳理雪衣
杨方 合欢诗五首其三 独坐空室中。
梅尧臣 合流河堤上亭子 独咏庄叟篇。
梅尧臣 合门水 独传甘与清。
小雅 何草不黄 独为匪民。
陆游 何元立示九日诗卧病累日乃能次韵 独卧空惊画角愁。
戴叔伦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独献菜羹怜应节,
范仲淹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独能安坐养桑榆。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独临断岸呼日出,
黄庭坚 和答师厚黄连桥坏大木亦为秋雹所碎 独山冷落城东路,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 和《雉媒》 独住在门阑。
黄庭坚 和东坡送仲天贶王元直六言韵五首(之三) 独我一双眼明。
晁补之 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一 独谓此花终日言,
贺铸 和杜仲观青字诗二首(之二) 独上青翰舟。
贺铸 和杜仲观青字诗二首(之一:丙寅四月京师赋) 独出青门游。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咏(之八秋原菊) 独占兰杞邻,
苏轼 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 独以锸自伴。
梅尧臣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之三龙柏) 独窃二美夸芳蕤。
梅尧臣 和韩仲文西斋闲夜有怀道损舅及予 独能怀亲友,
邓忠臣 和胡宿韵寄蒋之奇二首(之二) 独步文章妙一台,
杨万里 和皇太子梅诗 独将却月凌风影,
陈师道 和贾明叔秋晚见怀 独怜高义在,
岑参 和贾舍人早朝 独有凤凰池上客
王安石 和金陵怀古 独上江城满目秋。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梅尧臣 和景彝西阁独直 独直正视◇。
梅尧臣 和腊前 独把冻醪惊节物,
萧绎 和林下作妓应令诗 独今阳台下。
苏轼 和刘道原见寄 独鹤不须惊夜旦,
苏轼 和刘道原咏史 独掩陈编吊兴废,
苏轼 和刘景文见赠 独卧无人雪缟卢。
萧绎 和刘上黄春日诗 独望行人归。
张耒 和吕与叔秘书省观兰 独秀已先梁苑草,
欧阳修 和梅圣俞杏花 独自占芳辰。
欧阳修 和梅圣俞元夕登东楼 独宿冰厅梦帝关。
晁说之 和蒲君刑曹佳什(之一) 独步当年贤士关,
范仲淹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之十三醉石) 独醒良可惜。
范仲淹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之三筠亭) 独有清凉意。
王安石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之八牛衣) 独牛非氄毛。
梅尧臣 和十一月十二日与诸君登西园亭榭怀旧书事二首(之一) 独将诸吏上高城。
梅尧臣 和寿州宋待制九题(之五秋香亭) 独此冒霜艳,
苏轼 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 独来向我说,
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其九 独显三季后。
苏轼 和陶郭主簿二首其二 独取服食诀。
苏轼 和陶拟古九首其四 独行无与游,
苏轼 和陶贫士七首其一 独与渊明归。
苏轼 和陶始经曲阿 独有愧此翁,
苏轼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六 独立万物表,
苏轼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 独与长庚晨。
白居易 和望晓 独起临风叹。
王安石 和微之药名劝酒 独醒至死诚可伤,
杨万里 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 独怜禾头湿,
梅尧臣 和吴冲卿江邻几二学士王景彝舍人秋兴 独邀影与蟾。
王安石 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 独此不朽由天成。
王筠 和吴主簿诗六首春月二首其一 独鹤惨羁雌。
王筠 和吴主簿诗六首游望二首其二 独蕊好萦风。
苏轼 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其二 独作五字诗,
陆琏 和萧国子咏柰花诗 独秀高秋晚。
费昶 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 独知离心者。
白居易 和新楼北园偶集从孙公度周巡官韩秀才卢秀才范处士小饮郑侍御判官周刘二从事皆先归 独醒古所嗟。
陈师道 和休文至自新安 独有穷愁销未尽,
苏洵 和杨节推见赠 独得离圈柙。
刘孝绰 和咏歌人偏得日照诗 独明花里翠。
梅尧臣 和元之述梦见寄 独梦予尔访。
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 独此见涛头。
杨万里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独与此君谈此心。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选四) 其一 独立扬新令,
1 关于风意象的诗句表达愁
关于风意象的诗句表达愁 1关于风的诗句的意象和列句
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冬日的风伴着雪搅碎了思乡人的心。元代刘秉忠《江上寄别》中的“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夜风袭来,孤客梦醒,再也无法梦回家园,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唐代刘禹锡《秋风引》中的“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都写到了秋风,风吹过,花飘落,雁南飞,在这番境地里不会有他种情绪,只有思乡的情。满天的秋风带来满目的萧条又引出满心的相思。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
“风潇潇,雨潇潇,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等等,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读来无限凄凉,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三、以风展现豪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豪气冲天的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塞外无垠的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又是悲壮的风。在这些意境中愁苦、凄清已经全然消失了。风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而是幻化作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人世间豪迈旷达的琴弦,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这样的风是气势,是力量,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的载体。
四、以风彰显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柳花店满香”,风把阴霾一扫而光,带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动力,所以此时的春风“更比路人忙”,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开来。“风”又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象征,此时,世间万物只有风最早吹开文人的心灵,让他们聆听人间的喜悦,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跃然于纸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内心的思想情感与风互为辉映,又将诗词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2古诗文中有关“愁”的意象
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捣衣”和“砧声”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月亮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3急需一些以风为意象的诗
春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秋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冬风si=4东风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
4古诗中描写愁的诗句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和悲欢之后,仍然不能忘怀那十年前于长安呼风唤雨的得意,虽然它早已是过眼的烟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5古典诗词中用什么意象写愁
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 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以上复制
但我觉得诗歌中的意象太多了 要依具体语境来判断的
同一物体 比如“叶” 在不同的诗歌中会带有不同的寓意的
还是要多看些例子 重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为好
6有哪些表达愁苦意象的词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7关于愁的古诗,最好有意象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添字采桑子 作者: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木兰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教学建议
一、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这首诗长达330字,要让学生尽快背下来,可以情节为线索并利用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全诗共14节,除“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是六句一节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也有助于记诵。
二、疏通文义,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
1.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
2.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
3.要求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三、要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铺排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可让学生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例如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还乡后与亲人团聚、重着女儿装时的感情,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扩展诗中的画面,例如家人喜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恐怕也有不少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想得细致一些,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木兰全家的喜庆情景。诗中的故事情节总的来说是写得比较简括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
有关资料
一、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评点《木兰诗》
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四、木兰诗(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五、《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