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表达人们什么思想感情?

民间故事表达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写《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可以简述这本书的书名,等基本情况,再讲一下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和体会,概括书中主要内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时代气息,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象。

正文:

《中国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字样式。它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真与思考。

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一般来讲,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童话等多种形式。

中国民间故事经过了广泛的采集、选择,在流传、讲述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与琢磨,其中许多故事成了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相传他是皇帝的史官,为了研究出简单又容易的记事方法,他悉心观察天上星术的分布情况,访遍了山川脉络的样子,寻遍了鸟兽鱼虫的痕迹,看尽了草木器具的形状通过描摹绘写,创造出种种代表不同意义的文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在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

让我觉得最感动的就是日月潭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太阳和月亮被两条恶龙吞下去了,一个叫大尖哥和一个叫水社姐的人,看见没了太阳,人们生活得那么艰辛,便想要去杀了恶龙。于是他们挖出了阿里山脚下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杀死了恶龙。

后来他们一直守着大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化身成了两座大山,设置的大盘也变成了日月潭。一开始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差点哭了出来。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

《中国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对传承民族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作品目录:

蚕神姑娘

仓颉造字

牛郎织女

孟姜女的传说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田螺姑娘

徐文长的故事

宫女图

红泉的故事

蛇郎

三根金头发

望娘滩

神奇的红石榴

找姑鸟

六弟兄

三个大力士

宝筒

绿斑鸠的故事

寻找不死药

小黄龙和大黑龙

召树屯和兰吾罗娜

南娣

猎人海力布

插龙牌

幸福鸟

火把英雄扎卡

蚂蚱和猴子

老虎和青蛙

布谷鸟和金色雀

天眼重开

七姊妹

金芦笙

狼、狐狸和兔子

鹰笛

有本领的水牛

干海子

阿凡提的故事

一棵石榴树的国王

 新金在辽宁省旅大市北部,东临黄海,西滨普兰店湾,哈大铁路通过西境。而新金的 民间 故事 却被人津津乐道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新金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新金民间故事篇一

 新金铺正南五里有个莫各庄,就在这个村子里,早先发生了一件古怪的事。

 那是一个冬天,村里老李家的独生女突然间得了一种怪病,眼直口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掉舌头,一会儿挤眉弄眼。当爹妈的见女儿这个样子,慌了神儿。人们都说是被黄鼬迷住了,家里人忙请跳大神的,可跳大神儿的到家里闹腾了半天,也没管事儿,病却越闹越厉害了。当天晚上,病人口口声声嚷道:“我东也不怕,西也不怕,就怕新金铺的张爬叉。”

 第二天,刚天亮,李老汉就出了家门直奔新金铺去找“张爬叉”。走不多时,影影绰绰看见前头有一个背粪箕子的老头,他紧走几步,上前打听:“大哥,新金铺是不是有个叫张爬叉的”拾粪老头说:“是有这么个人,你这么早找他干啥”李老汉就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他还没说完,那拾粪老头牙咬得格格直响,说:“好杂种,它又跑到那儿去作怪了!老兄弟,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张爬叉,今个儿你来得正好,我正想着法子找它呢!好,咱就去!”当下,就跟李老汉去了莫各庄。

 说来也怪,张爬叉跟着李老汉没进家门,就听病人大声呼喊:“啊呀!张爬叉来了,我再也不敢了,我不咧,我不咧……”张爬叉进了院,举起大片镐,骂道:“好杂种,你原来躲在这儿,叫我好找,我张爬叉找上门来了!”话音儿没落,一条黄鼠狼从厢房屋梁子上挂的葫芦里窜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张爬叉手起镐落,正好把它打中了。那黄鼠狼一下被砸死了。打这以后,李老汉的独生女神智恢复了正常。

 那条作怪的黄鼠狼,为啥单怕张爬叉呢原来,这个黄鼠狼在新金铺一带为害多年,到处装神弄鬼,专门吓唬胆小的人。张爬叉这人,身子壮,胆儿大,不信鬼神。这一年冬天的一个大清早,他背上粪箕子去拾粪,过了大庙,出了庄,直奔正东走去,影影绰绰看见前面一堆牛粪。没等他走近,那牛粪盘自个儿离开了地面,里面还发出了人声:“你看我像个人来,还是像个神!”张爬叉大吼一声,说:“我张爬叉看你像个王八蛋!”说话间,一粪叉照牛粪盘打去。弄鬼的黄鼠狼没料他会来这一招,险些丧命,扔掉牛粪盘一溜烟跑掉了。打这以后,它把张爬叉的名字记了个牢实,很怕以后碰见,就离开新金铺躲到了莫各庄。没想到冤家路窄,害人者命不长,它到底也没有逃出张爬叉的手心。

  新金民间故事篇二

 早年间,普兰店叫孛兰铺,为啥改名叫普兰店呢 这里还有段故事哩。

  传说 ,光绪年间,宋老帅宋庆,奉命驻守旅顺口。一天晚上,他率领八旗兵来到孛兰铺,下令在这儿过夜。那时候的孛兰铺,是个大草甸子,人烟稀少,没有几家买卖,只有一家姓李的开了一个客店,景象十分萧条。宋庆见别处再没有住处了,就住进了李家客店。客店铺面小,顶多能住下八十个人,大批士兵没地方住,只好睡在露天地里。

 正逢正月,大北风一滔滔的,天嘎嘣嘎嘣的冷,士兵们冻得受不了,就发开牢骚了。有个士兵,见客店门上贴了副 对联 ,横批是"普天同庆"就"哼"了一声说:"这对联写得好,普天同庆!这地方,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冷的天睡在露天地挨冻,还普天同庆呢!"说完,一把把对联扯下来,撕了个粉碎。 士兵说的话,被宋庆听见了。他一琢磨,可也对,这地方是交通要道,过往行人多,应该多开客店。于是,他唤来店主,说要给客店改个字号,以对联"普天同庆"的普字为头,把孛兰铺的兰字放在当中,以李家客店的店字为尾,就把孛兰铺改为普兰店了。普兰店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人说,早先李家客店还编笸箩,好为一些赶车住店的喂牲口,常了,人们就叫李家客店为笸箩店。叫来叫去,就叫成普兰店了。不管怎么说这仅仅是个传说。如今的普兰店,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林立,商店饭馆一家挨一家,旅馆招待所几十个,是一个整洁繁华的城镇。

  新金民间故事篇三

 柳林惠,女,出生于1960年。是新金民歌演唱的佼佼者之一,师从民间艺人王明治,参与了大量新金民歌的挖掘保护和改编工作。她所演唱的《俺是公社 饲养 员》、《退彩礼》、《四季花儿开》、《系鞋带》、《卖菜》、《走娘家》、《碧流河小唱》等作品非常受观众喜爱。

 “俺是个公社的饲呀么饲养员哎哎,养活的小猪哇一呀么一大群儿哎哎,小猪崽儿,白蹄子儿,一个一个劲地直蹦起儿,小猪崽儿噘噘嘴儿,一个一个劲地拱地皮儿呀,抱起那小调皮儿,心里美滋滋儿哎,起早贪黑没呀么白费力儿呀。唉嗨哟……”

 日前,在普兰店市万科海港城小区,听着今年55岁的柳林惠演唱的这首《俺是公社饲养员》,一下子就把人带进那久远的年代,能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金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而演唱者柳林惠正是辽宁省非物质 文化 遗产大连新金民歌的传承人,当今最为活跃的新金民歌传唱者之一,她演唱了近40年的新金民歌,通过她的讲述,能让我们对新金民歌的传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艺

 8岁开始登台演出

 新金民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原生态歌曲艺术,虽然作为普兰店市的前身,新金县是1945年才设的县,口口相传证明新金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千年。有人说李世民东征之时流传诞生,而据《新金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朝廷招民垦荒,辽南地区经济繁荣、人口渐密、城镇集市增多,文化娱乐随之兴盛。劳动人民的劳动小调,逐渐形成了风格固定并能广泛传唱的曲目……作为辽南大地的文化瑰宝,新金民歌产生于莲城普兰店,流传于大连地区,影响东北乃至全国,它的某些曲目,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享誉国内外。而对于活跃在新金民歌舞台上的柳林惠而言,传承是一个机缘际会的事,她对新金民歌艺术的学习和推动,都在民间进行,而这正是原生态艺术的鲜活性根源。

 “我从小就爱 唱歌 ,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受年代氛围影响,反正就是爱唱,用当时的时髦话说就是一个文艺 爱好 者。8岁时,我第一次开始登台演唱,不怯场,赢得阵阵掌声。就这样,我小学初中一直是宣传队的成员,爱唱民歌。16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学到了一首歌叫《俺是公社饲养员》,那曲调跟一般民歌完全不同,歌词内容也很有故事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新金民歌,我就爱上它了。因为是那么热爱,所以在以后若干年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练声,下了不少苦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为了新金民歌演唱者中的佼佼者。

 现在 总结 来看,新金民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等等分项。歌曲一般短小精悍,演唱上大多属于高亢、嘹亮、明快的大调式,也有相当一部分为小调式,表现出幽默、风趣、诙谐等情绪。大多唱的是身边的事、个人的事,基本都属于叙事类的,故事性强,表演上很生动。所以学习新金民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也不是从科班课本里能学到的。

 说起来,我学新金民歌遇到了很好的机会。16岁那年,我参加了新金县文化馆大秧歌民歌学习班,遇到了吕德贵老师,他可是新金民歌研究整理的行家。他听了我的演唱之后,觉得我唱新金民歌很有天赋,可以向这个方向专门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新金县文化馆组织深入农村挖掘新金民歌,我和吕德贵老师都去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碰见了演唱新金民歌的民间艺人王明治,并拜他为师,他是目前有资料记载的传承较早的新金民歌歌手传人。

 我跟随王明治学习,而他年轻时是跟打太平鼓的堂叔王玉德学习新金民歌,还有个师父是唱东北大鼓的田家村民间艺人赵传娣,他从两位师父的身上,汲取了新金民歌的精髓,又教给了我。再往上挖挖根,赵传娣的演唱技艺是跟他父亲学的,而他的父亲又是跟复州一位孤寡老艺人学的,能追寻到的我所师从的根源,到现在估计能有一百六七十年,渊源不浅。在我师父的传授下,我的新金民歌演唱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生受益匪浅。”

 传播

 新金民歌登上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地区搜集和整理新金民歌曾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连市内文化界一批艺术家到新金县及周边地区采风,广泛地从民间艺人、歌手那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单鼓曲牌和皮影唱腔;新金县文化馆也在皮口举办艺校,边培训边挖掘新金民歌。

 这些活动,使得新金民歌得以被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流传,产生了《梅花开得好》、《摇篮曲》、《江河水》、《啰嗦五更》、《猜花》、《俺是公社的饲养员》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金民歌,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徐桂珠演唱的《摇篮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第二个高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民歌选编小组大规模地对 传统文化 尤其是新金民歌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征集和采录到的民歌有1000多首。

 与此同时,新金县文化馆组织吕德贵、姜凤清、张成珠、柳林惠等人深入农村挖掘新金民歌,除抢救保留的传统曲目之外,还改编、创作、演唱了十余首新民歌,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退彩礼》、《四季花儿开》、《系鞋带》、《卖菜》、《走娘家》、《碧流河小唱》等作品。清新、质朴的新金民歌在国家、省、市汇演中引起了轰动,得到各界众多好评。而这个时期的柳林惠开始在舞台上助新金民歌大放异彩。

 “我们经过下乡采风和挖掘,改编创作了十余首新的新金民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演唱现场,这一批新金民歌深受观众的喜爱,大家都愿意听。有时候在想,这些歌老百姓爱听,那么正式的舞台上会怎样呢心里一直在打鼓,不知道这些歌曲究竟是否能登上大雅之堂。

 1980年,我在沈阳参加了旅大市职工文艺调演,我演唱了表现欢快、风趣的新金民歌《系鞋带》和《卖菜》,还有表现抒情的《退彩礼》和《四季花儿开》,没想到也同样大受欢迎。《退彩礼》是根据已挖掘的民歌小调《跑四川》改编而来的。民歌《跑四川》很早就流传在新金农村地区,它的旋律婉转而优美,节奏平稳而舒展,适于抒情,填上新词后,既保留了原调《跑四川》的主旋律,又在某些地方根据新词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增减,把一个姑娘婚前的喜悦、对爹爹的劝说、以及自己甜蜜而羞涩的情感全都表现出来了。

 观众能够欢迎我们改编的民歌,这让我很高兴,一方面觉得自己下的功夫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新金民歌确实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我也多次参加省市里的各种演出,其中1987年举办的大连市第二届青年业余歌手广播电视大选赛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直到复赛,我心里都十分害怕,因为别的歌手都是专业的,我心里没底,没想到,我一开口演唱,现场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新金民歌受欢迎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演唱新金民歌,参加了很多演出,支撑我的就是热爱。有一次演出,老公要出差,我嗓子还哑了,他就劝我别去了,而且儿子还小,说我总去参加演出会没时间照顾儿子。但我无论如何都坚持要去,老公拗不过我,只能投降。后来有一次,老公现场看了我的演出,看到观众对我演唱的新金民歌那么喜爱,于是终于明白了我为啥要那么坚持演出,在此后,老公都十分支持我的演出。

 新金民歌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多少年来在演出过程中我都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三下乡”活动中,我们组成演出队频繁下乡演出,两个月唱了24场,有的时候一天唱两场,场场爆满,可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民歌极度流行和受欢迎的时代。也是我们这些新金民歌歌手积累舞台演唱 经验 和深入学习的一个过程。”

 传承

 需要从小孩抓起

 进入新世纪,挖掘民歌、翻唱民歌成为世界音乐界的时尚。在中国,“新民歌”也日益受到青睐,极具个性特色的新金民歌也大放异彩。

 2006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2届“青歌赛”上,传统新金民歌《梅花开得好》改编成的参赛歌曲《今年梅花开》,杀入了决赛。曾经热播全国的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里插入的一段东北民歌,则是新金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摇篮曲》。新金民歌,因其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善于表现东北人豪爽气质的特点,又具有山东民歌质朴、淳厚、诙谐、风趣等特点,特别是受到辽南影调戏的影响,还具有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在文艺界百花齐放的新时代,绽放了它的魅力。当然,一切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传承的历程,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今年55岁,已经从普兰店二粮库退休。前几年,皮口小学开了新金民歌的课程,特意邀请我去教孩子们唱新金民歌,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课很受孩子们欢迎。跟他们在一起,让我想起我小时候 学唱歌 登台演出的情景,我很想把新金民歌教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唱下去。

 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其实做得挺好的。新金民歌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省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地方上也加大了对新金民歌保护、挖掘的力度。这些年,政府出面还整理出版了辽南民歌专集,刻录了光碟,对老艺人进行保护,挖掘更多的资料和素材。在 教育 方面,有几所学校校本课程都开展新金民歌的教育,这么好的一项艺术,可千万不能断了,就应该从小孩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逐渐喜欢上这门艺术,从中发掘合适的传承人。

 新金民歌主要是唱腔优美动听,音域适中,旋律婉转而平和。演唱时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等,乐器也是采用二胡等传统民乐进行伴奏。和流行歌曲相比,新金民歌也有着自己的魅力,同时演唱技巧也都是相通的,我就可以将新金民歌的演唱技巧用于唱通俗歌曲,也有很好的演唱效果。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将新金民歌一直传唱下去。不过说实话,虽然这些年来,也有一些人找到我拜师学艺,但是因为悟性和声音的要求,并没有太合适的传承人出现。现在,闲暇的时候,我会唱新金民歌给我10个月大的小孙女听,她每次听到都会乐开了花,我也想培养她成为我的传承人,希望我的愿望能够达成。”

 大连新金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歌曲艺术,它产生于莲城普兰店,经过民间艺人的代代传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的某些曲目,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据《旅大民间歌曲集》、《北三县皮影唱腔集》、《皮影音乐(金州以南地区)》、《新金太平鼓音乐》、《旅大民间吹打乐》、《大连地方大鼓音乐选集》等文化以及历史资料记载,新金民歌的产生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民间小调。南方地区的民歌,大量的是山歌,而辽南则主要是小调,所谓小调是流行于城镇、乡镇中,产生于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市等场合中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也符合近二三百年辽南城镇比较密集,人民生活比较悠闲的特点。二是来自于单鼓音乐。传说唐朝军队以打鼓来祭祀士兵亡灵,而且辽南是汉、满杂居地区,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即打单鼓跳神的影响。三是来自于皮影音乐。清嘉庆年间,从河北滦州传过来的“驴皮影儿”在辽南影响很大,许许多多的皮影班子走街串户,村村放映,人人学唱,皮影音乐为新金民歌注入了活力。其四,还有一些新金民歌,是来自于当地传统的民间鼓乐、人们喜闻乐见的“二人转”演唱等。

 大连新金民歌采用真嗓演唱,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注重与观众对答互动。此外,由于当地山东移民较多,大连新金民歌还具有山东民歌诙谐幽默的特点。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扩展资料

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

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参考资料:

-七夕节

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主要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1]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2]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4]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5]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名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编辑本段表现形式

  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

  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它常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它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和憧憬,并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这类故事中的宝物大多为日常事物,它们的神奇性能实际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的理想化,并且经过幻想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幻想故事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叙述经常夹有韵语。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陶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臯上”里的《叶限》、《旁》和《原化记》中的《吴堪》等,记录的都是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

  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世俗故事

  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关于妇女的故事,不少是控诉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给她们造成的痛苦,提出婚姻、爱情自主的要求,有的甚至表现了她们敢于向封建皇权挑战的勇气。有些故事幽默、风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很多民族中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许多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表现了高尚的精神面貌,它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也有所发展。生活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它的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   民间寓言最早大概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不少以人和动物等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等。   民间寓言大多通过生活片断表现主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往往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

  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但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牛郎织女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

  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孟姜女哭长城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3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