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真实恐怖的案例?

有什么真实恐怖的案例?,第1张

重庆亲生父亲杀害可怜儿女!

2021年7月2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七人合议庭,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陈某某要求赔偿一案。

公诉机关指控,张波与陈某某于2017年8月结婚后先后生下女儿张某甲(被害人,殁年2岁)、儿子张某乙(被害人,殁年1岁)。2019年4月左右,张波向陈某某提出离婚,同时隐瞒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实追求网友叶诚尘。

同年8月左右,张波与叶诚尘私下建立恋爱关系。后叶诚尘得知张波有小孩,仍继续与张波交往。2020年2月,张波与陈某某协议离婚,双方约定张某甲归陈某某抚养,张某乙在六岁前归张波抚养,六岁后由陈某某抚养。

叶诚尘多次向张波表示自己及父母不能接受张波有小孩,两人多次共谋并商定采用制造意外高坠的方式杀害张某甲、张某乙。同年6月,叶诚尘多次通过微信催促张波作案。同年10月,张波、叶诚尘商定以给张某甲买衣服为由,将张某甲接至张波家中伺机作案。

10月25日,张波让其母亲联系陈某某将张某甲接到自己租住于南岸区某小区的家中,后因陈某某一直在场而未能作案。同年11月1日,张波再次让陈某某将张某甲带至家中并留宿。

次日下午15时30分许,张波趁家中无其他人,将正在次卧玩耍的张某甲、张某乙一起从次卧飘窗处扔到楼下,致张某甲当场死亡,张某乙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共同故意杀人,致二人死亡,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陈某某要求二被告人赔偿丧葬费、误工费、交通费等经济损失,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庭审中,法庭围绕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等进行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诉讼代理人均充分发表了意见。法庭辩论结束后,被告人张波、叶诚尘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陈某某做了最后陈述。

在最后陈述阶段,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陈某某当庭表示撤回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严惩二被告人。法庭平等、充分保障了各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的亲属、被害人的亲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及群众旁听了庭审。

凤凰网--重庆两幼童坠亡案一审结束 将择期宣判

欣是群里出的名的撩人小妖精,长相95,自信阳光,多才多艺。

这几天,欣跟我说:“思姐,我前任已经生气了呢?

跟我说用完我,就甩了我,是吗?

我回了他一句’不不不不不,没甩你,因为从没要过你。’”

听着她的话,我忍不住一口水喷到了键盘上。

还记得刚被分手没多久,向我寻求帮助时,欣欣遭遇突如其来的被分手,黯然神伤,迷茫和憔悴让她的魅力大打折扣。

她不是没试图放低姿态挽留男友, 想尽各种办法联系他,纠缠他, 然而前任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甚至跟她说:“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些话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

仿佛往日甜蜜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之后就直接没有了回应。

删除****,微信拉黑。

……

是不是跟看文的你,情况一样呢?

再一次和前男友联系是在半年后,这半年里欣心态调整的很好,她把心思放在了事业和自己挖掘的新爱好上,努力提升自己,找回了那个自信的她,渐渐地挽回的心思也随着自身的成长逐渐消散。

欣这次联系前任是为了找他帮忙联系考试的事情,她考试遇到了点问题,正好是前任的举手之劳,于是她给前任打了个电话。

前任开始语气很客套,欣也只寒暄了几句,就理直气壮进入正题让他帮忙,前任笑她笨,但看在欣的气势上,还是答应了来。

后来前任带她去见了考场的领导,那是时隔半年的第一次见面,欣的状态十分自信放松,外形和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前任很明显眼前一亮,还主动送她回了单位。

这件事,前任花了钱,卖了人情。而且之后欣的每次考试,前任必到场。

用他的话说是:“哥可是给那领导当了好几回三陪,为了你真是操碎了心。”

欣心里呵呵,说:“行,谢谢你,等我考过了,给你机会,请我吃饭。”

前任十分惊讶,“我没听错吧,你考过了,我请你吃饭?”

欣笑着说,“是的呢。”

考过之后,欣给他打电话报告一声,但是只字未提约饭的事。过了几天,前任主动找欣要请她吃饭,欣拒绝了两三次之后,就去了一次。

这次吃完饭,欣让他送到路口,不用到单位门口,前任竟然说:“我出现在你单位门口,很丢人吗”。

这话,是之前交往时他从来没说过的。——(注意噢,前任已经低位了。)

前任想牵欣的手,被欣避开了。

他问“这么久,你都不想我?”

欣说,“确实……不想。”

前任又要说什么,被欣直接插话打断了“之后想你了,我会call你。”

“怎么搞得我像那个受气小媳妇儿。”

欣说:“没没没,你在我心中依然伟岸高大。”

这之后,欣越来越游刃有余,也让前任帮过几次忙,前任求着把她微信加了回来。

前任很想求证自己在欣心里的位置。她说“这就很没意思了,有些话,非要追究到底,就很无趣。这你懂得。”

至此,欣最终把曾经前任用在自己身上的这句话,还给了前任。

即使频繁受虐,前任也依然甘之如饴,私下里联系的也更为密切,对欣也颇有些小心翼翼捧在手心怕化了的态势。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 为什么我们放低姿态挽回或者对对方小心翼翼的时候,对方态度不冷不热,而处在高位的时候反而能让对方主动追逐主动求复合呢?

当你处在低位时,你永远得不到男生真正的爱

思姐的平衡价格论里说过,你只有在比自己优秀高端或者对他有需求的人面前才会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他的目光会一直追逐在其他人的身上,这样他还能全心全意对你好,满脑子都是你吗?

之前的欣就是如此,对于前任百依百顺,小心翼翼,分手时又百般纠缠。这时即使是个95分的大美女,在前任眼中,也大打折扣,让他觉得这样一个大美女都对他百依百顺患得患失,那他肯定还能遇到更好的女生。

这就是他一直态度不冷不热最后干脆不回应的原因。

大家可以想想看,是不是之前在和对方交往的时候,也将自己放在了低位,让自己小心翼翼,患得患失了呢?这时候的你注定得不到男生真正的爱。

男人眼中最优秀的女生往往是自信且需求低的女生

人们往往不会珍惜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保持自信放松的状态,降低对对方的需求度,将自己放到高位,让男人觉得他得垫垫脚才能够到你,成为他得之不易甚至求而不得的存在,这样你才能成为他心目中的最优秀的一个,成为他能力范围内能够得到分值最高的女生,才能他反过来追逐你。

这来源于心理学上的 凡勃伦效应 。——即,人们把自我定价越高,别人我们的需求越高。

在这里例子中,再次见面以后,欣的心态一直是自信轻松的,对前任没有任何情感需求,也不接受暧昧。

一直处于,你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给你的机会,达不到,随时会抽身而去的状态。

对他完全没有任何依赖,让他得费一番心思,也没能够到,这样才能让他一直处于兴奋的追逐状态,让他一直把你捧在手心。

接下来我们从欣的事例中来分析一下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保持高姿态的让对方主动求复合呢?

做好前期断联,摆正心态,建设自己

欣分手时处于低位,再加上曾有过纠缠,所以对她来说,做好断联很重要。

不仅是通过时间降低对方的警惕性,同时也切断你对对方的情感依赖。所以当对方提出分手之后,最好的做法是不要跪舔,从他的生活中消失。

一定不要再主动联系他,因为这个时间段你的任何做法在他眼中都是死缠烂打的表现。

在断联的这段时间里,要将重点要放回到自己身上,摆正自己的心态,慢慢降低自己对他的需求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提升建设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自信。

思姐知道这很难,接待了近一千位失恋的小仙女儿了,这是大家的通病。

不甘心,不放手,对方一个消息能让你哭,一个消息能让你笑。

但必须要忍住自己联系他的手,这是方向。

接下来该忙学业的忙学业,该忙工作的忙工作,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发掘自己新的兴趣爱好,全身心投入进去,让自己焕然一新,外形和精神状态上都有新的改变。

可以看到欣在和前任断联的这半年,心态就调整的会很好,外形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保持好心态,理直气壮去复联

记住,我们的复联,不是为了去挽回他,而是为了让他替咱们解决问题。这个重心,始终在自己身上。到了这一步,要保持好自信放松心态,自信自尊无所畏惧,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方法可以通过可以让他在擅长的领域帮个小忙或者询问一些专业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来详细看一下欣是怎么再次和前任取得联系的

可以看到欣和前任的复联起于让前任帮忙联系考试,语气很直接,目的很单纯,就是让他帮忙。

因此复联的重点在于立足点要高,你是为了解决问题去跟他联系的,并不是想他了放不下他了。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复联后第一次见面。上面事例中,欣的心态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见面就让前任眼前一亮,让他感觉到再次被吸引。

这是你断联期提升自己打下的基础,当然也有心态的改变,自信的女孩会更有魅力。

所以一定要有所改变!

如果他接下来有意互动,节奏一定要由你来把控,记住这次是他主动,而你占据了有利地位。

最后重点在于复联后,不要随意答应对方的要求,把握好节奏,运用好沟通的话术。

该晾着他就晾着他,保持神秘感,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现在的你让他高攀不起,这样慢慢的他就会开始自觉的低位。

我们可以来看看欣是怎么把握的,结果又如何:

欣对于对方的要求,巧妙拒绝几次,也偶尔答应几次,但也不会无理取闹,让他知道你有自己的框架,你不会被他牵着走。

当他开始对你患得患失的时候,他也就自觉低位了,这时他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尊重你,对你更加小心翼翼。

冷静地审视这个人,值不值得你再爱他

经过前面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前任不仅主动向欣示好,对她也越来越无微不至。

但是欣并没有跟他复合的表现,当然也有欣不想复合的原因,但是当对方再次告白提出复合是,你要做的是一定不要答应他。

一方面你还没搞清楚他空窗期是否有没清理干净的尾巴。

另一方面,要认真评估,看清楚他是否还有资格站在你身边。

接下来如果你还想挽回,可以运用一些语言的小技巧,比如宋慧乔拒绝法,在热恋期间就调教好他,这样复合以后也只有他宠着追逐你的份了。

想要高位挽回,最主要的是做好心态和状态的改变,不再依赖对方的情感,不去追求对方的认可。

以自信放松的状态面对对方,去做对方心目中能得到的最优秀的那个,你才能成为他的最后一个。

新闻低俗化案例分析(媒体素养 论文)

新闻低俗化案例分析

新闻:近日,20出头的温州一富商之女出嫁时,除了豪华婚宴、200多平方米的豪宅、轿车作嫁妆外,富商夫妇还“陪嫁”了一样特殊的“嫁妆”,在娘家服侍女儿20多年的保姆。此事在当地反响不小。

搜狐IT左右间就单凭“陪嫁保姆”这四个字,这个新闻就足以吸引数万人的眼球。

谁会看?读者会看,因为这是新闻,可以满足好奇;评论家们会看,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评论文章的切入点,可以获取批判灵感。

谁最高兴?撰写此文的记者和编辑以及报社。记者和编辑对此文有“直接创意”,报社的发行量会因此而上升。谁最不高兴?保姆以及富商一家,甚至当地富商最不高兴!因为已经有人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

对于事件本身,目前引起的争论点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得当和合法合理。反对者认为,“陪嫁保姆”太过荒谬,和封建社会**出嫁陪嫁丫鬟的做法没什么两样,是“爱的扭曲”,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赞成者认为,陪嫁保姆和为子女买车买房一样,是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

我的理解是,这只是雇佣保姆的问题,根本与“陪嫁”沾不上边。可记者却楞是“天才”地搞出“陪嫁保姆”。此保姆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保姆一样,是一个拿着雇主工资、为雇主提供服务的雇员,所谓的“陪嫁保姆”只不过是保姆的工作地点由娘家变成了夫家。这样一种正常的雇佣关系怎么就被冠以“陪嫁保姆”之名,成了封建余孽,被人们竞相批判呢?

“祸根”就是那个始作俑者的记者。我以为,这个“陪嫁保姆”新闻就可以归入以下之“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

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举例:

1、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价: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2、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价: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如果,只是如果,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3、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看了这么多“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你不想说点什么么?

够了,已经够了。“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用这句话来概括一些记者的表现就够了。

保姆更换雇主,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对“陪嫁保姆”的发明者,笔者深感佩服,天才!你找准了一个点,一个新闻点,一个可以让我们都异常感兴趣的卖点。佩服!

想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饥饿苏丹小女孩的照片。3个月后,凯文卡特自杀。

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凯文卡特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叹息!“陪嫁保姆”远远没有“苏丹小女孩”悲惨。 凯文卡特的真实照片报道却遭遇公众的指责,这是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人们却如此苛刻、责难。想想这虚无的“陪嫁保姆”新闻,人们应该怎样表现?

再来说下苏州媒体吧,尤其指苏州电视台:

第一:内容低俗化,愚化老百姓

苏州电视台整体节目几乎看不到积极向上青春时尚的东西,都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每个频道都是一两个小男人和小女人在上面家长里短的说个不停。更有很多用苏州话的本地节目就更是针对中老年朋友了,让年轻人也老龄化。但他们除去反映市井气息之外,好象并没有引深的如何引导,让观众如何积极健康的生活。报纸更是如此,尤其是〈城市商报〉,本来应该是苏州唯一一份商业信息类报纸,但现在上面每期都登些婚外恋什么的,硬是把一份本该更火的报纸给低俗化了。

第二:栏目不创新 节目老掉牙

我想这个苏州媒体肯定认为我们冤枉了他,是的,他们也会搁三叉五的推出新的栏目,关键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新鲜事。如一套搞了个〈故事连载〉栏目这个在全国不是创新的东东来,其二套马上推出个〈故事会〉(其在湖南早就有了);这面刚搞了个〈苏阿姨〉、这面马上就是〈山海经〉。集团内部就如此抄袭,更何况其他的呢。而报纸呢,更是相互翻版。那么多报纸看一份就行了,其他的标点符合就不会变的。

理论回应:重构传媒现实之假想

事实上,人们对于传媒低俗化的抨击,并非由于它报道了明星、美女、绯闻之类的事件——在一个崇尚“秀”的时代,这类事件的发生是无法(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办法)避免的;也并非因为它在事件报道中表现出的娱乐化倾向——娱乐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不能被扼杀的。人们所诟病的,是它对此类事件的“解释”:它的所谓“解释”,要么是对事件中的某些使人敏感的细节的“不人道、无关怀”的渲染,要么干脆是一味地迎合并“放大”人性原始本能中残留的“低俗”。

因此,面对公众的诟病,当下中国传媒业界所能选择的,是以一种新的思想进行思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一种有别于以往唯事实论的、尤其是以令人不齿的低俗方式的解释,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传媒现实,并以此肩负起建构中国社会的新的现实的使命。

新闻精品:传媒现实建构之“现实”路径

新的传媒现实的建构,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路径。然而,就应对低俗之风而言,尤其是就当下传媒运行所奠定的“现实”基础而言,以“新闻精品”为诉求点建构中国新的传媒现实应被视为最佳的路径。“新闻精品”可以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新闻报道中的精致作品”。对于新闻人来说,这一“新的认识”,在基本的意义上,可以归纳为:新闻精品来自于人所熟悉的新闻和精品,其品格和价值则高于新闻和精品——简而言之:新闻之体,精品之魂。于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便会远远超越其作为作品的具象或器物的层面,而将其升华为一种意识的指向,一种营造传媒现实的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传媒现实之运行:新闻精品建构的三个维度

在新闻精品的分析结构中,亦即在新闻精品的“理想类型”模式建构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的维度。

一、事实显度

新闻精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新闻中的艺术品去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活动就是一种显现活动,没有去显现这个环节,新闻的要素、乃至新闻本身是无法凭空制作的。因此,新闻人的最高使命莫过于去充分地显现那些已经存在的、正在发生的新闻。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以及60年代作为一个议题延宕下来、到90年代依然存在争议但却不乏鲜活的散文式新闻,就是一种突出的新闻“显现”——中国新闻人旨在提高新闻显现度的一次大演练。

二、思想深度

新闻精品是蕴涵着精神张力的作品。这种张力,部分地来自于它所能够达到的思想深度。尽管有学者指出,深度报道观念也存在内在矛盾,即过分关注思想上求“深”,而忽略对“客观呈现事实”的把握;过分关注宏观问题,而较少透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分表现精英意识、启蒙意识,而较少眼睛向下,以生活的名义去揭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姑且不去论及这个观点本身的偏激之处。它所指出的深度报道中的过分求“深”、过于宏观、理性甚至过分追求宏大气势的倾向是存在的。用历史的眼光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需要这样惊雷式的宏大气势去震撼那些观念上的体制上的和行为习惯上的顽固的冰土。春雷过后,需要“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传媒人需要在认识论的层面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去布施细雨。

三、人文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度。人文关怀在传播与创作理念上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对真实社会心理的关注,尤其是对广大普通百姓的关注。而在电脑和全球互联网系统得以巩固的今天,传媒已经初步实现了这种整合,即是说,它应该拥有了转型的基础能力,就势必要把传播的重心转向“人文关怀”——媒体把目光投向“人”,在传播过程中凸现“人”,把对“人”、尤其是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关怀,把对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情感的需求的重视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去认识,去显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闻领域,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数《南方周末》和中青报的《冰点》。有学者指称,《冰点》确实受到了《生活时空》的影响,但它并未硬去模仿,相反,它的报道理念相异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冰点》主编李大同看来,把老百姓的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上媒介,还不算是新闻。他“反复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这种命运和状态决不是因为它‘普通’而应当关注,而是因为它在特定时空中呈现‘不普通’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方能构成新闻,才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缺乏情节悬念的、琐碎的、不能提供感悟和共鸣空间的、大体在受众经验范围之内的(看了开头就知道了什么结尾)过分‘普通’的生活,决不是新闻的‘摇篮’。归根结底,媒介上的普通人的报道,不管因其曾经稀缺而引起过什么样的轰动,一旦成为新闻常规,最终还是不能摆脱新闻规律的制约:普通人的报道,照样要在新闻标准面前经受严格的考验。”

李大同在分析“冰点人物”受欢迎的原因时进一步指出,“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上,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即)他们身上反映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中,成了一种‘稀缺’的品种。但这些‘稀缺’的东西,人们感到并不应该被湮灭,相反应当有较大的回归。这是一些不能用财富来衡量、随财富而增长、用财富可以换到的东西,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味道。这些报道的新闻性,体现在‘少’;体现在与社会流行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反差上等。如果这两个条件丧失,也就难以构成新闻了。”

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旧一新两个关于新闻(价值)标准的考量:一个是传统的新闻标准早就规定好了的公式,即“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一个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层面的新闻标准——有关普通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因为与某些社会流行(时髦)的东西形成反差而被纳入了新闻的范畴,更因为社会变迁的缘故而显得“稀缺”,而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味道。在西方新闻界,属于这个层面的报道被称之为“生活方式报道”,是从“新闻是相对的”这一认识中开发出来的新的报道空间。

结语:新时期的世界观与新的传媒现实期待

米歇尔福柯指出,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世界观或概念结构,它决定了该时期知识的本质。这使得一个时代的人们不可能用另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思考。所以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概念的“新闻精品”去改变传媒现实,以属于新时期的世界观去观察、去思考、去建构新的传媒现实。

参考文献:

[1]余家宏等新闻学简明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2]孔祥军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新闻学专辑。

[3]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4]李大同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92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33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