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从不给孩子压力,孩子为什么会得情感障碍?

父母从不给孩子压力,孩子为什么会得情感障碍?,第1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两个人之间出了问题,哪怕没有给孩子各种压力,孩子也会容易得情感障碍。我有一个同学也是邻居,今年差不多36岁了,但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不想谈恋爱,在她的世界里好像什么都不会引起她的注意力,我有时发现她有自虐的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悲哀伤秋,感觉世界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也不喜欢跟其他人交往。

,她父母也是很奇怪的,明明离婚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还住在一起,有时候吵闹,但是我同学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引发一些兴趣,我们家离得比较近,对于她家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有时候也会跟她聊几句话,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还是比较正常,但是一提起她父母的时候,她会沉默不语。

我们也会好奇的问她父母对于她的婚姻,有没有什么要求或者让人介绍,她摇摇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她对于父母的存在,就好像是一个过客,父母对她也没有任何的关怀,从小什么家长会,她父母也从来不参加,她也不在意,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甚至人明明坐在我们课室里,但是却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似的。

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得了情感障碍,已经不懂得感情了,很麻木的生活着,有时候我觉得她挺可怜的,好好的一个长得漂亮学习又好的女孩,对这个世界那么冷漠,我想也是她从小被冷漠惯了,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出来,也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所以父母不要以为不给孩子压力,不管孩子就是为他们好,这个是不负责的表现。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乖巧懂事,虽然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起码教育一下,也能够通情达理,不要无理取闹。能够做到这样,父母也就少操心,孩子也能更愉快。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绝大部分的孩子,无法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稍有不顺,就会又哭又闹,甚至大发雷霆。情绪管理的失控让父母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第一、心智发育不成熟

孩子还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的生长,还是心智的成长。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还缺乏基本的能力,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

从根本上而言,孩子还是一个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家伙。他们不会过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或者环境的影响,只要他们觉得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就会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

相较于他们的理性思维而言,感性思维总是占据着上风,所以,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是孩子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已。

第二、表达还有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十分欠缺,他们对于心中希望的东西,还不能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诉求。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需求,或者说需要一些复杂表达才能说清楚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词汇量的欠缺就容易造成词不达意,引起他人的误解。或者语法的明显错误,造成他人的困惑。这是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因此也就造成了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而造成情绪的失控。甚至会出现交流越多,意思表达越是混乱的状态,最终导致了精神上的急躁,只能用哭闹来宣泄。

第三、感到被忽视

孩子总是脆弱的,这是身体条件的限制所决定的,技能的不足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和保护。

他们也会用各种方法去表达这种诉求,只是有些表达的方式相对隐晦,而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悠,当孩子感觉被忽视的时候,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降低。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很容易关不住情绪的闸门,让泪水喷涌而出。第一、正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对于生活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一定要给予正面的回应,比如有时候,孩子找家长聊天,只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敷衍,千万不要因为忙于家务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只有及时的回应,才能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爱护,才能让孩子的心理产生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他们也就不会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导致情绪失控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减少。

第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就不适当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还是要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表达,千万不要予以严厉的呵斥和指责。

这样,只会火上浇油,让孩子情绪更加恶劣。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家长可以耐心地去询问孩子的需求,告知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然后针对孩子的需求和遇到的困难,告诉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

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并且逐渐学会正确处置问题的方式方法,尽量减少耍脾气来达成目标的行为。第三、训练孩子管理自己

情绪管理,只是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的一部分,这些技能的获得,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自我管理密切相关。所以,父母应当把孩子的情绪管理纳入自我管理这个大范围中去考量。

当孩子该自己吃饭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吃饭,然后就是根据孩子的能力,逐渐安排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穿衣、上厕所等等。

甚至可以帮着父母整理家务。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逐渐让孩子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情绪管理的控制打下基础。

第四、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孩子对于情绪的表达,其实都是随性而发,他们完全在乎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此,父母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情绪的认知教育,需要告诉孩子去了解不同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各种情绪对于事情的解决的重要性。以此让孩子了解到,大哭大闹乱发脾气对于事情的解决

网友提问:

厌学和本博士:

“成绩提不上,同学不聊天,学业压力增大”从你的文字中,看起来是抑郁、焦虑的问题,隐隐觉得你内心的愤怒。

躁郁症躁郁症一般指双相障碍,因此而引起了躯体化症状的情况并不少见。

我们管心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处理过很多和你有类似情况的来访者,他们都是因为厌学引发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才进一步导致后续心理问题的恶化。

你的问题还是蛮复杂的,我们也不指望一个提问就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哪怕是你线下来咨询我们也不太可能一次帮助你解决问题,也是多次咨询一点点解决问题。

其他的提问也是一样,我们也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次我们看了一下,目前你的比较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躯体化症状”的问题,失眠问题、精神状态问题,本质还是身体感受的问题。

下面管心营就从下面三点来给你解答。

什么是躯体化症状?

为什么会有躯体化症状出现?

躯体化症状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简答来说就是一个人本来是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是没有以心理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了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我们之前遇到一个高一的学生,对数学“过敏”,只要周末一去数学补课就会身体不舒服,周六早上的课,从周五晚上开始就打喷嚏、浑身起小红点,最后发展到看见数学就感觉全身都痒。去医院检查,医生又说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上完数学课,一个午饭的时间“病”就自动好了。

还有一个女生,只要一上体育课,双腿就失去知觉,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任何毛病。

遇到一个最严重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只要丈夫或者女儿不顺她的意,她就会神奇地出现哮喘症状。

这种躯体化的症状,并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和波动性。

比如,那个双腿失去知觉的女生,因为跑得太慢经常被指责,而当她被指责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站在原地不动。于是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她在潜意识中复现了哪种不知所措、站在原地不动的感觉,双腿“回应”了她的念头。

躯体化的症状可能来自于父母传递的一个脚本——“禁止感受”。

父母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不许哭”。

如果父母的感觉都隐藏起来的话,小孩就会学到“不准有感觉”。

有时候在一个家庭里,可能会限制所有的感觉都不能表达,但大部分情形下,只会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觉,而允许其他感觉——

“不准觉得生气”、“不准觉得害怕”等等的表达。

有时候这个信息会被解读为“可以有某种感觉,但是不能表现出来”。

有时候这个信息会更强烈,连感觉都不能有。

比如,小男孩常常反复被提醒,“男孩不准哭”或是“要坚强一点”,

这些话隐含的意思就是:

“不准觉得伤心”、“不准觉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里,“不准有感觉”的意思,是指“不准有身体的感觉”。

这种禁止信息来自婴儿很小的时候,如果信息很强烈的话,成人以后会造成某些很严重的问题,例如被禁止有饥饿感的小孩,长大后可能发展出厌食症。

有些沟通分析师认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准有身体的感觉”这个禁止信息。

有些父母会传递这样的信息:“不准照你的感觉,要照我的感觉。”

比如母亲对小孩说:

“我饿了,你想吃什么”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来。”

当孩子吃饱了,还是被强迫继续吃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呕吐;当孩子不冷,被父母逼着穿衣服的时候,孩子就只能通过“生病”来拒绝了。

医院里面每年都有,因为穿衣服过多而脱水的孩子,但是很少有穿衣过少而严重生病的孩子。

所有的躯体化都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最常见地方就在于成绩上面。

我们管心营关注在厌学方面,我们有认真的观察过家长对于孩子成绩的反应。

假如这个孩子成绩全部都很差,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也就是会认为“这个孩子没有救了,他就是比较笨。”

而孩子也真的如同家长期待的一样,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表现得很愚笨、缓慢。但是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表现得很机灵,比如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完全是另外一幅面孔。

假如这个孩子偏科,家长就会认为这个孩子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家长则会经常向孩子传递一些负面的暗示。

比如,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看看题目,这是多少?你是看不见吗?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为什么就不能认真的看呢?”

然后孩子也真的如同家长期待地一样,检查出来了近视。

或者像另外一位家长总是对孩子说“这里我都讲了好多遍了,你是不是听不见?你是聋了吗?”

结果这个孩子一上英语课就好像失聪一样,听不见了。

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讨厌学习、畏难情绪、娱乐活动都是被主流文化厌恶的,所以我们管心营经常遇到孩子们内心是有苦说不出,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痛苦,这些说不出口的话只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于是躯体化这个人人都会的“天赋技能”,就回应我们内心的愿望,便启动了。

躯体化症状背后是有潜台词的。

比如,对数学过敏的孩子,他想说的是“我讨厌数学,但是我直接表达的话,会被家长指责”。——于是他过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个哮喘的妈妈,内心想说的是“凭什么听你们的?我不想当一个贤妻良母了,我好生气啊,但是我生病的话,你们就没有办法了吧?”——她通过哮喘来把愤怒的情绪传染给别人。

回到最后,我们可以发现躯体化症状本质还是关系的问题,正常的表达途径被堵住了,只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同样的,你的躯体化问题也是如此,你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时就没什么人听你说话,你的感受无法通过正常的办法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上会有什么特点?

在心理学说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父爱缺乏综合症'。因父母离异、父亲长年不在家或者固然在家中但是极少关注孩子,致使孩子缺乏父爱而带来的一种分离性焦虑。那么缺少父爱,对孩子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全面性,不同于母亲的情感细腻,趋于感性,容易情绪化,父亲更趋于理性,逻辑思维强于母亲,情绪更为稳定。在与孩子的亲密相处中,父亲身上的勇敢、坚强、果断、拼搏、进取等男性气质也会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在幼儿期便得到父亲高质量的陪伴的孩子,人格的发展会更加健全。

而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情绪控制能力、逻辑推理、创造力方面明显弱于家庭健全的孩子,孩子身上也少了一份果断、刚毅,男孩易胆小、懦弱、意志力薄弱,女孩易不够自信,容易逃避。

情感障碍更加突出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缺少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抑郁、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自制力弱、攻击性强。青少年期出现逃学、偷盗、早恋,甚至吸毒、迷恋暴力等行为的几率加大。

他们自卑,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关注;缺乏安全感,渴望被人疼爱,但又害怕被爱,抗拒亲密关系,不敢主动表露自己的情感;自我保护过度,容易玻璃心,一被伤害就马上远离;容易患得患失,处在矛盾之中,容易悲观。

影响孩子性别认同

有位妈妈曾向我们抱怨道:'我家阳阳太斯文了,平时不喜欢和男孩子玩,不爱体育运动,就喜欢安安静静的玩积木,玩偶。而且还动不动就哭,一点都不像个男孩子。'

阳阳是个安静细腻的男孩子,爸爸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很少回家。阳阳一直跟在奶奶和妈妈身边长大的。阳阳的这些表现可能跟爸爸的长期'缺席'有关。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识只要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个还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虽然知道性别有男孩女孩之分,却不明白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女孩又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模仿和强化,才能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而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0~6岁这个阶段。

男孩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通过对父亲的认同来完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他们会观察和模仿父亲的言行、气质以及为人处世等,希望自己能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

女孩则会模仿母亲的女性气质,并通过父亲的接纳与肯定,来完成对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孩子和爸爸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

那些父亲长期'缺席'的家庭,孩子少了模仿的对象,身边又是女性陪伴者多,男孩会容易出现女性化,缺乏男子气,不知道该怎么融入男性集体中,女孩会安全感差,不知道该如何与异性相处。

影响孩子婚恋关系

不知道在哪本心理学书上看到的,缺乏父爱的孩子,女孩长大以后容易爱得太热切。男孩长大以后容易对两性关系产生排斥。深以为然。

父亲的'缺失',男孩会很难理解什么是责任感,他们不知道一个男人在家庭中该做些什么,遇到事情只会逃避,这些直接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状态。而女孩则容易形成吸渣男体质。

缺乏父亲关爱的女孩,从小没有得到来自异性的肯定,通常是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她们一方面渴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

他们缺乏对男性的基本了解,在择偶时,会迷茫,不切实际,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们不太认同自己的女性角色,在处理问题上容易逞强,但又是外强内干,在感情的路上容易走得艰难。

她们在感情中容易作,其实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时刻想对方证明爱她,在乎她,包容她,就像父亲一样。她们有的会选择比自己条件差的异性相恋结婚,因为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向下寻求安全感。

因为安全感差,她们会很难开展一段感情,也因为太渴望获得关爱,对方的一点点关注,就会令她们掏心掏肺,迅速投入到一段感情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到渣男的欺骗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所以在育儿这件事情中,作为父亲,首先要改变观念,摒弃大男子主义,勇于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放下手机,放下游戏,少参加几场应酬,多抽点时间好好陪伴孩子,这些比世俗的成功更重要。

而对于因为缺乏父爱已经造成伤害的朋友们,别对生活失去信心,网上有句话写得好: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会与过去相伴,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不可以改变未来的方向。

愿每个爱缺失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一、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二、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这是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自己都说清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五、病理性激情: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它与情感爆发的不同之处:其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遗忘。多见于癫痫、颅脑外伤、中毒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以下是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1

 心理障碍不仅仅大人会出现,孩子也会出现。出现心理障碍和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特点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及时的了解,尽快带儿童去相关的医院做检查,通过检查可以知道儿童是不是性格方面出现问题。

 1、心理障碍指的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之后,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出现心理障碍,儿童内心会比较焦虑,会通过一些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

 2、心理活动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改变,比如说会出现幻觉、妄想的情况。建议家长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和儿童多沟通,缓解心理障碍的情况。心理障碍和家庭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那么就会影响到儿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3、患者在情绪方面会比较消极,比如说会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儿童会有很大的损害。

 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利用药物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神经类的药物来进行抑制。具体要怎么用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来进行使用,不要自己随意使用。还可以通过心理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找到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进行解决。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2

 儿童可能会患有以下一系列的精神疾患:

 1、焦虑障碍:比如强迫症、特殊恐惧症、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疾病会体验到焦虑,并且会持续的成为一个问题而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2、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这种疾病表现的是一种综合的症状,维持注意力的困难、多动和冲动行为的表现。

 3、孤独症:这是一类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的发展问题,常常发生在3岁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4、进食障碍:例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饮暴食症;孩子的精力全部局限在饮食和体重上面而无暇其他。

 5、情感障碍:例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和极端的情绪波动。

 6、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疾病,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系。

 那么什么时候会给我们警示,提示我们的孩子会有精神 类问题呢?

 以下的表现会是十分重要的警示:

 1、情绪变化:悲伤和退缩的感觉,并且在家庭和学校产生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2、强烈的情感:无明显原因的极度恐惧,有时会伴有呼吸心跳加速,担心和恐惧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3、行为变化:行为和人格的明显变化,危险的或是无法控制的行为;经常打架,表达伤害别人欲望也是危险的提示;

 4、注意力困难:聚焦困难和静坐不能,导致在学校的成绩表现不好。

 5、不能解释的体重减轻:突然丧失胃口,频繁呕吐,或导泻剂的使用;这些提示饮食障碍。

 6、自我伤害:有时候精神问题导致自杀观念和自伤自杀冲动。

 7、物质滥用:有些孩子使用药物和酒精对抗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觉得有疑惑请咨询您的医生,告诉他/她你的困惑,并且和您的配偶和老师以及相关的照料者确认您的观察和担心,与医生分享相关的信息。

 儿童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那些影响儿童日常生活的表现和症状,精神专科医生需要和当面评估儿童以决定儿童是否患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您的医生会评估全面的疾病史以寻找相关的病因,包括医疗情况、创伤、儿童发育情况、病程、照料者和老师对异常表现的观点、以及家族史。

 对于儿童的精神科诊断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儿童自己表述情绪情感存在困难,并且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正常的发育过程,即便这样,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治疗而言。

  对于儿童的精神疾病的常规的干预手段包括两种方式:

 1、心理治疗:就像大家所了解得谈话治疗或行为治疗,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提供。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儿童会学习自己的病情常识,以及情绪、情感、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学习到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困难的情境。

 2、药物治疗:精神科医师会根据诊断推荐使用相关的药物,比如:中枢兴奋剂、抗抑郁剂、抗焦虑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剂。

 有的孩子可能会受益于联合治疗,请咨询您的医生关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当孩子被诊断为精神 类疾病时,您和您的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无助、愤怒和挫败。这时候如何与孩子相处变得极为重要,你们需要一个放松的环境或活动,多给与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一同学习压力管理技巧,这时候家庭治疗也许对于增加家庭的能力和韧性是有建设性的,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寻求更大的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学校和社会机构提供的相应的资源。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3

这6种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专家表示不能暴力解决,该正确引导

 1、咬指甲

 孩子在三岁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咬指甲,有些孩子还喜欢撕指甲皮,甚至撕裂甲床,导致甲床出血,严重的还会形成甲沟炎。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确实是身体上存在的缺乏维生素,另一种原因就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孩子遇到了某些问题,可能是家庭方面的,也可能是学习上的,从而导致孩子过度的紧张。

 作为父母发现孩子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之后,第一反应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情况更糟糕。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正面地引导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平时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进行关心,用其他娱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负面情绪,那么咬指甲的行为也会有所缓解。其次,也可以通过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补充孩子体内缺乏的维生素。

 2、选择困难

 孩子出现选择困难症,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包办了太多。当孩子本身出现一种选择时,父母一味地把自身的选择强加给孩子,时间一长,孩子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尽量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孩子在长大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没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3、过度依赖

 很多父母应该都发现孩子的这种情况,明明长大了,但是对家长的依赖仍然不减。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无外乎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而想要解决孩子过度依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来慢慢,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停止对父母的依赖。孩子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会有自我的一种成就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也能够慢慢的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独立的完成事情。

 4、自虐行为

 孩子有自虐行为,可能是无法发泄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自虐去让自己发泄,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要找到孩子出现自虐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对症下药,比如说可能是因为父母关系破裂等等。

5、暴力倾向

 孩子有暴力倾向,父母是脱不了干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孩子本身就属于模仿期,并不知道好与坏,是与,而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的一切都会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身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式。

6、易怒

 有些孩子脾气很暴躁,只要有什么事情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且还会出现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天生脾气就差的原因,其实这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形成的原因和家长的教育和生存环境有关。如果孩子在发生暴怒情况是可以先给孩子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冷静下来,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得到释放。而家长也必须从自我反省是否是自己的某些情绪,在孩子面前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从而导致孩子易怒。比如父母之间有不快,想要发生争吵的时候,可以彼此冷静之后,再做处理,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只会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一个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是发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家长往往都会很担心,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那么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是什么呢?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1

精神病通过外在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可以有一定的表现,精神病的特征不一定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可受到个体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出现严重或多种特征时,需要积极寻求医疗援助,经过医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进行确诊。一般精神病的特征主要包括:

1、感知觉障碍: 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觉不适,指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感知能力降低或亢进,或者出现错觉和幻觉;

2、思维障碍: 可能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过快或过慢、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发生妄想等;

3、注意力障碍: 表现为过分注意某些事物,或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不断转移注意力或当前只能注意一件小事等变化;

4、记忆障碍: 比如突然记起已经遗忘的事情,或记忆力突然减退,甚至对以往的记忆出现异常,或者表现为虚构和错误记忆;

5、智力障碍: 有智力发育障碍和痴呆两种,智力障碍一般是先天发育不足,痴呆为大脑的萎缩或外伤导致的理解、判断能力下降;

6、定向力障碍: 对时间、地点、任务及自身状态的认知不足,比如夏天穿棉衣、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等异常;

7、情感障碍: 包括情绪高涨、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焦虑、莫名恐惧、易被激怒等,突然发生情绪异常时,应警惕精神病的可能;

8、意志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顽固地要做某一件事,或突然缺乏进取心,有时甚至同时出现两种情绪;

9、动作行为障碍: 行为、语言、思维、情感高度一致或高度不协调都可能是行为障碍,运动障碍是指肢体活动显著减少,不语、不动、不饮食等;或不断模仿和重复一些奇怪行为;

10、意识障碍: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出现障碍,主要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可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等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有很多,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不局限于以上症状,因此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分辨。此外,家属及身边朋友应给予患者心理与身体上的支持,包容患者,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2

儿童出现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多数是性格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变。儿童精神病常见的有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的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间歇性暴怒障碍、青春和儿童期的抑郁症,还有些存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1、性格改变:儿童可能出现易怒或者脾气忽好忽坏,不愿意和同龄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说话等。

对周边的事显得斤斤计较或者自私,有些儿童可能特别容易紧张、焦虑、抑郁、恐惧,会出现无缘无故哭闹,不爱听话,自以为是,不服从管教,不遵守纪律,可能伴有冲动行为或怪癖行为等;

2、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喜欢吃东西,容易出现疲劳,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容易睡眠不安。喜欢收集无意义的东西,或随身携带用不到、无相关性的东西;

3、其他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变得悲观,情绪变得低落,容易自责、懊悔,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儿童精神病的前期,每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有所差异,如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冲动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情绪不容易控制,有暴怒的情况。

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特别害怕与外界交往,极难与外界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孩精神疾病有哪些表现

1、经常暴怒

2岁~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表达喜怒,偶尔出现脾气暴发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持续性,或非常严重的暴怒,就要小心是否出现精神异常。导致暴怒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父母或家庭成员的过度关注,或者是不一致的管教。

儿童家长本身存在的行为问题,或家庭的不和睦,会造成患儿无意识的行为强化,而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对此,家长应该正确面对自身问题,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教育方式。

2、睡眠障碍

小孩精神疾病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夜间不睡,这些小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或者夜间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清醒状态。情绪障碍持续并且严重时,需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或缺乏家长的关心与安慰。

3、进食障碍与异食症

轻度的暴饮暴食和拒食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家长过多关注或强迫导致儿童对于进食行为无意识强化,可以导致病情严重而持续。异食症是指患者常常进食一些通常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并伴有其他异常行为问题。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3

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是儿童精神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据国外报道1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0、14%~0、34%。

国内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少年占多数。

1、起病形式

多缓慢起病,随年龄增长,急性起病逐渐增多。

2、早期症状

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主要为情绪、行为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部分病例早期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基本症状特征

(1)临床症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症状不典型,单调贫乏;青少年患者基本症状逐渐与成人相似。

(2)情感障碍大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发情绪波动等症状。

(3)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病例常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古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4)感知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5)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6)智能活动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6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