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曾在《读者》上看见的文字,是几位定居在台湾的大陆老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用故土当茶水饮用

求一篇曾在《读者》上看见的文字,是几位定居在台湾的大陆老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用故土当茶水饮用,第1张

  把 根 留 住

  ——访台湾老人高秉涵先生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大陆作家张慧敏的纪实小说《回家》,小说以台湾老兵高秉涵为原型记叙了他崎岖波折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展现台湾老兵生存境况和难以化解的乡愁的长篇小说。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高秉涵老先生在他12岁那年,为了逃避战火离开了自己的山东老家菏泽,第二年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像所有的台湾老兵一样,高秉涵经历了九死一生、颠沛困顿的人生。虽然他最终成为了一名颇有所成的律师,但是他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间断过,“回家” 一直是高秉涵老先生梦寐以求的夙愿,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是自己的根之所在。

  但是“回家”的路却是那么的漫长。两岸隔绝的状态维持了长达近四十载,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九个年头,解除了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的禁令。1991年5月1日,离开大陆整整43年的高秉涵老先生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归程。那时候两岸的飞机还没有直航,要途径香港转机,几经辗转,高秉涵于当天傍晚乘车赶到家乡——山东菏泽。当推开车门,踏上生于斯、长于斯逾12年的故土时,老先生热血沸腾,抱头蹲在地上泪水直流……虽然未能与老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是还有亲姐弟在,与亲人的团聚让老先生的思乡之苦、思念之苦得以释怀,长久以来的“回家”夙愿得以偿还。但是,不是所有的台湾老兵能有此幸运。

  在台湾老兵中,相当一部分是终身未娶的单身老人,如今他们都已到了风烛残年,却无法回到故土家园,但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炽烈。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在老先生担任山东菏泽同乡会会长期间,有一次,一个由台湾移居阿根廷并持有阿国护照的菏泽籍同乡回大陆探亲,之后绕道台湾看望同乡,并将从菏泽带来的家乡特产:红枣、烧饼、胡辣汤和一袋家乡的泥土与众乡亲一起分享乡情。大家推举由高秉涵掌勺来给大家分发这袋乡土,三公斤的乡土,每家只能分得一汤勺。同乡们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张包裹起来,揣进怀中。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后,未及包裹完好,刚出门就被刮来的一阵风给吹跑了,眼看着这量虽微却饱含乡味、满载乡情的故土被吹散后,老先生一下子跪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见此情景,大家商量后决定从各自的份额中匀出一小部分补给老先生,以慰藉他的故土情结。而回家后的高秉涵将他分得的一勺泥土,一半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地下室的保险柜,另一半用茶水冲了,品尝着,慢慢地喝了下去。要知道: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土是最珍贵的东西。在台湾老兵的心中,乡土代表着真正的故乡和家园,是根,是源!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之基础!那些久离故土却无法“回家”的老兵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此生活着不能回去,死了也要魂归故里。身为同乡会会长和律师的高秉涵,自然就成了这些同乡们委托身后事宜的合适人选。

  第一个委托高秉涵把骨灰带回来的是王先生。那天,高秉涵接到医生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王先生已经进入弥留之际,他是为了等高秉涵才坚持着没咽气。见到高秉涵后,王先生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要回家,请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去。”高秉涵含泪答应了王先生的请求,话音刚落,他就闭上了眼睛,似乎他已然知道,只要有了高先生的允诺,他就能够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还有一次,高秉涵受托去花莲领取一个同乡的骨灰,恰遇台风来袭,山洪爆发,把他一个人困在了山上。大雨狂泻、山风呼啸,他独自抱着同乡的骨灰罐在墓地里蹲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当一架搜救的直升机在山上找到他,飞行员看到他怀里的骨灰罐就问那是不是他父母的骨灰?当老先生回答说是大陆同乡的骨灰时,飞行员惊讶得难以置信。

  又有一次,高秉涵护送一个同乡的骨灰回故乡,由于旅途疲惫,到了菏泽下车时脚一软,人踉跄了一下,骨灰罐随即掉在地上摔碎了。老先生连忙拖着疲弱老迈的身体奔过去对着地上的骨灰说:“对不起,对不起,到家了又让你摔了一跤,实在是对不起。”见到此情此景,死者的大陆亲属不仅没有责备他,反倒被感动的落下泪来。

  就这样,高秉涵为了完成这些老兵们的生前嘱托一次次奔波往来在两岸之间。老先生几乎每次来大陆前都要提前几天去殡仪馆办理领取骨灰的手续。骨灰罐领出来没有地方放置,他就先存放在自己家里。一开始家人对老先生的做法不理解,觉得这样太不吉利,可老先生丝毫不觉得,他认为骨灰罐确实是没有生命的,但每一个骨灰罐都凝聚着一个凋谢在异乡的生命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他能够感受到那都是一个个活着的想要回家寻根的灵魂。就这样,这些年来已故同乡的骨灰罐成了高秉涵家中的常客,到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一共带回大陆60多位同乡的骨灰罐,让他们终得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家园,因为在那里有着中国人永远的根!

  高秉涵老先生的崎岖波折的人生、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以及为实现老兵们魂归故里而千里迢迢的感人肺腑的壮举,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更因此萌发了我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去拜访这位传奇的老人。在一次赴台交流期间,我终于拨通了与老人联络的电话,虽然之前我们从未见过面,但见面后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高秉涵老先生已经在台湾成家立业,在台湾的儿女都已成家,但一谈到这两年他多次奔波于两岸之间的感受时,老先生依然动情地说:“每次在大陆结束交流,登上返台航班时,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台湾有我现在的家人,我必须回去,但大陆是我的根,我的根在大陆,两岸的亲情割舍不断,同样的血脉始终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我们多么希望能盼到祖国的早日统一。”老先生说:“当年来台的许多老兵因为年龄的关系,已陆续离开了人间,最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未曾看到祖国的统一,魂归故里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心愿。至今为止在我的家里还寄放着7、8个已故老兵的骨灰盒,按照他们生前的嘱托,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实现魂归故里的愿望,因为故土家园毕竟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根。”

  在谈及当前台湾的年轻一代时,老先生的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他说:“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大多出生在台湾,对大陆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20多年期间给青少年灌输‘台湾与大陆是两个不同国家’,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有的甚至敌视中国、警惕中国。”老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桩事情:“2004年11月13日台北举行关于历史科课纲的‘公听会’,一位小学老师说,10年前我问小朋友你们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大家都说是中国人,现在我再问,没有一个人讲是中国人了,统统说我们是台湾人。语文老师上课时说李白是我国的大诗人,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应该说是中国的大诗人。2010年8月有6位台湾小朋友到北京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入关时都往外国人通关口走,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外国人。比赛结束后,他们游览长城,爬得很累。有人说就爬一个中国长城都这么累,将来跟中国打仗怎么办。”高秉涵老人不无忧虑地表示:“台湾现在这一代青少年已经把祖国忘掉了,再下一代又会怎么样。”

  老人的一番话和那深深的担忧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确实,两岸分隔了60多年,实现两岸三通后,很多台湾民众到大陆寻亲、祭祖,落叶归根,一解思乡之苦。但是这些民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大都已过花甲,不少是耄耋之年,因为历史的渊源、亲情的纽带牵引着他们的回归之心。但现如今岛内的形势已然改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新一代人已成为岛内的主要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事物、政策的引导使他们有更强烈的台湾意识,而非中国意识,据今年年初台湾报章报道说,各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断下滑,两岸认同正在断裂。在身份认同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日渐式微,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则持续升高,创下有史以来新高,1992年为176%,到2010年已高达524%。这提醒我们如果失却了两岸间联系的血亲纽带,仅靠利益的驱动势必难以在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中形成中国和平统一的向心力。

  为此我在认同高老先生观点的同时,更认为两岸在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情感的维系和建设工作。虽然说两岸民众血浓于水,两岸人民本是同宗同祖同根生的一家人,但是,不能忽视长期隔离所造成的疏离,为此,我们应以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和沟通工作,多建立一些两岸情感交流的平台,让两岸的后代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在与高秉涵老先生告别时,当我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在一股悠然升起的敬意之中,耳边仿佛有童安格的歌声传来: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1)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3个就可以)

(2)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访问老人,从他们那里了解更过的春节习俗;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发放调查表格,请人们填写他所知道的春节习俗。等等。

(3)(以下的风俗习惯供参考,丰富我们春节习俗的知识)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气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游子们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一起包饺子过年,

(4)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华夏儿女无论身居何处都会欢度春节这个节日,这样可以唤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同宗同祖同血脉的情感;欢度春节,阖家团聚,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弘扬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美德;过春节,写春联、贴春联、年画,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春节人们相互的祝福,可以使人们心情愉悦,充满明天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只要学生能过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纽带是血缘关系,上升到制度上就是宗法制,故选C。A项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行政体制;D项是选官制度,都与强调血缘关系的材料无关。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01-10 聚培训作文

“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无论家里无论家外,血浓于水情意深,无论此岸无论彼岸,同宗同祖中华魂,两岸一家亲 ”每当听到众群星演唱的这首歌的时候,心里便无限感慨。

我站在岸边,凝望和平鸽在天空无忧无虑地飞翔,和那伴这轻歌曼舞漂泊的蒲公英。是为了找家吧找寻一个安定的家。不然你们为何飞得那样匆急人世间的繁华,你却落下辛酸的泪,这泪好苦涩。哦,这泪是思乡之泪。为何分开了你多想回归母亲的怀抱吧!在那个家里,温馨、幸福,有兄弟姐妹吧。啊,和平鸽,你象征的是和平,你是否把我的心传给彼岸的朋友,在每个人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台湾的小朋友,你们是否与我一同思归盼统一,默默祈祷我们同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身上流着同样一种沸腾的热血。我们本是一家亲,是什么让我们相隔遥望就是落叶也要归根;顽皮的孩子在外面野惯了,也会想家的。我们一同生活,一同欢笑。是谁来破坏了它是人们心中的邪恶与欲望。因为欲望,让人们想拥有的更多、更好,却不知心中那纯真、朴实的情感已被虚荣的心、表里不一的微笑所取代。家,在人心中的定义不该是温馨而宁静的避风港吗台湾、大陆,不管这两个词是否极多差别,我们的心却是相连而相通的,他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手相牵力千斤,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两岸一家亲

作词:唐柄椿 作曲:彭立

演唱:彭立

一个大门分两扇 进进出出一家人

一道海峡连两岸 世世代代一条根

无论家里无论家外 血浓于水情意深

无论此岸无论彼岸 同宗同祖中华魂 啊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携起手骨肉同胞不离分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献出爱 华夏果园都温馨

一个大门分两扇 开开合合一股劲

一道海峡连两岸 说说唱唱一个韵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手相牵力千斤

无论这边无论那边 同文同种中国印 啊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抱成团 炎黄子孙争乾坤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勇向前 神州大地满眼春

啊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携起手骨肉同胞不离分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勇向前 神州大地满眼春

http://musicbaiducom/song/1390691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61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