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人不会恨爱的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不是特别冷血和无情的。只是情绪不稳定。生活中有很多患者会理解为是自己脾气不好的状态,有双向情感障碍,除了容易发怒以外还会出现情绪脆弱、容易崩溃的现象,并且伴随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同时也有出现神经衰弱,所有情绪问题自己都无法正确克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加重,最后可能记忆缺失,性格改变,就像半疯状态。躯体会出现严重的彊木状态,抑郁会加重,会出现神经症状,焦虑也会加重,强迫症状,身体各功能出现各种问题等。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如果家庭的人也都是这种比较冷漠的话,是存在这种心理状态的。
和躁郁症的人在一起会很累,会突然间就不爱了。
每个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都会头脑昏昏沉沉的,不想说话,也不敢拿接熟人的电话,不读短信,或者看到短信也不回复,就像没看到一样。不想见到任何人,每天早上从睁眼以后,不知道如何度过这一天。
躺在床上,坐着不动,或在房间里走动,慢慢地耗费时间,所以爱上这样的人可能会非常累人,总是自己在努力,对方却一点回复都没有,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呢。
看着身边最喜欢的人,成为另一个人时,我的整个世界崩溃了,我的思绪混乱,我的心脏不断被撕裂,我完全无法思考。这是一种折磨,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几乎在前后几天,他就像是另外一个人。他无法处理内部冲突,然后将内部不良的部分投射到他周围的最佳对象,即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也就是我。说白了,他不能容忍这种不良是从他自己的心中发出的,他必须使周围的人变坏。
让周围的人扮演这个坏人,表明是这个坏人正在迫害他,他才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和这种阴晴不定的人呢在一起会很累。如果你的男朋友得了躁郁症,我建议你最好马上分手,离他远远的,不然受伤的一定是你,和这种人在一起每天都要提心吊胆。
从字面理解,“双面人”是有两面性或两副面孔的人,实际是说有两种相悖的个性特征的人。双面人有不好(病理性)的双面人,也有无所谓好坏的双面人。
需要治疗的双面人,是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类人。主要有三种类型:双相情感障碍、边缘人格、分离性障碍。如你朋友家里的某人,他可能疑似双相情感精神障碍,或边缘性人格等问题。当然,这需要心理医生对当事者的详情了解之后才能确诊。而得到有效诊治的前提,是要有准确的诊断。
在此,有必要对这三种像双面人的精神现象作一个简介。
所谓双相情感精神障碍 ,是既有活力降低、思维迟缓、懒散、自闭等抑郁发作,又有思维奔逸、活力亢奋等躁狂发作的一类病,两种情况以不等的间隔时间循环发生。其疾病的成因较复杂,有生物、心理、社会适应等因素;精神动力学解释有:基本需求受挫,特别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口欲冲动未得到满足,口欲与攻击欲受到抑制,以及共生性依赖。
边缘人格障碍,包括边缘人格、偏执人格、分裂性人格、自恋人格。 它们在发病机制和某些表现有差异,但早期障碍是相同,即都有着早期(婴幼儿时期)缺损性的亲子关系,有过极不安全的恐惧体验,以及总体表现是一样:自我形象不连续一致,且相互矛盾,情绪变化无常,对人好时好得过分,不好时恨不得杀了你(如“不跟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非常害怕孤独和被抛弃,反复的人际关系破裂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指某一观念脱离全体而独立。分离是一种较难描述的过程,那些本来属于整体的,现在相互分开了,一个精神活动的共同体解散了(但,这与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无关)。国际精神医学(ICD10:F4481)有“人格分离”之诊断,就是分离性障碍的一种极端形式:一个人看上去具有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结构,它们之间可相互转换,其中一种人格对另一种无所知。这种极端情况比较少见,有些现象跟装病很相似。常见的分离体验有:白日梦,催眠状态,走神,超常状态,疲劳状态下的人格解体,沉迷在影视、书、游戏等,现实生活中可见到这种对照鲜明的双重生活:白天为绅士,夜晚为罪犯,如电视剧《沉默的证人》里的程律师;白天为男人,夜晚为女人(排除生理的双性人);一方面是敦厚善良的老实人,另一方面是有破坏性的攻击者。分离障碍的严重情况或病理状态是:出现遗忘症,或身份转换,人格解体等。其病理机制是心理耗竭。精神动力学认为,表现这种不一致的情感追求同“超我”的要求有关。
以上几种精神现象,严格说是人格结构性问题(同一性障碍),其根源在早期障碍,即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需要关爱、正性认同、必要的挫折体验,以形成稳定而自信的价值观及性格特征的童年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使他没有充分获得,而是处在糟糕的关系环境与教育环境(包括过度溺爱),其内心经历过不断地,或深刻的紧张、畏惧、无助无力、被否定、被抛弃等情感体验。这类童年经验可以在以后相应的经历中敏感化,并形成一种或焦虑,或抑郁,或偏执的人格素质。当躁郁、偏执或妄想到达了身份认同紊乱(通俗讲,缺乏自我认识),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就是需要治疗的程度。
•现在有很多朋友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双重性格,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应该说,他们大多属于前面所讲到的“双面人”中的正常者,无所谓好坏。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可能纯粹单纯,都是双重或多重性的,所谓每个人除有他的主人格,还有许多子人格。双重人格的双面人,只要他的社会功能良好、为人处世好,他自己生活得开心、也能带给别人开心,那就是很健康的人格。
但有些双重性格的人,充其量是亚健康状态,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某种关系搞成僵局,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例如电视剧《双面胶》里的亚平,在传统固执的母亲面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时尚独立自我的妻子面前是另一个乖顺的丈夫。看起来,是婆媳冲突导致了亚平的情绪失控和疯狂,他很可怜,令人同情。但这类人也着实有可恨之处:懦弱与自私。作为家庭中的男人,他本可以在两种文化与生活中起到桥梁作用,帮助母亲与妻子迥异的生活方式并存。但他却以暧昧、矛盾、无助、痛苦样的弱者姿态而激怒双方,扩大了婆媳间的敌意与愤怒。分析起来,如果亚平从小自我分化更好一些,有明确的自我边界,有成熟的心理能力,那么在冲突的关系里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以化解婆媳矛盾。可因为他矛盾的个性和冲突的价值观,使他做不了决定,也不想承担什么责任,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人面前,他看似公正,实则是更恶劣的两面性的人。这种双面人,常常是无意识地制造出许多人际关系问题。
•遇到你朋友这样的情况,家人该怎样应对,自己该如何调整?
1,家人要意识到,孩子(或对像)这种现象是个性心理的问题,需要及时劝导他(她)去看心理医生,通过心理诊断以确定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还是两者结合治疗。
2,家人有策略地对应。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关系里,与边缘人格的人相处,你若没有耐性、弹性,没有包容、接纳,也会把你弄得很边缘——紧张难受,神经过敏。这犹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被感染被同化。
当然,是否被同化,并不取决墨者而取决于近墨者。家有这样的“墨者”,家庭成员须有艺术地与他相处,这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能给予他理解和包容以外,最重要的策略是:不跟当事者正面交锋,如对峙、指责、教导等,对他投射来的坏情绪(坏东西)不接招!使其他的投射(幼稚行为)无效。不接招的艺术有多种,但原则只一个,就是温柔坚定地拒绝他投来的东西。家人可自由发挥,凡能拒绝到位的方法,都可视为艺术。因为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到位,当事者在矛盾冲突下的双面性——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才会有扭转。
3,接受心理治疗。没有接受个性分析的心理治疗,当事者难有自我调整,也谈不上如何调整。因他的问题本身就是控制不了,也不知道该如何控制失控的情绪。典型的边缘或分裂性人格,必须是药物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是控制躁郁的情绪,而心理治疗是“聚焦于身份认同紊乱和原始防御机制的解决、整合”,其目标是,使当事者逐渐有正常的身份认同,使他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能逐渐整协调一致,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交。
4,自己应该怎么调整?当事者可以够掌握一些自我调整技术:
情绪管理。不回避:当感觉情绪来了,先感受再发泄,感受时觉察情绪来于何处,然后能真实表达不满情绪,不否认有不满。不发作:感觉焦虑或愤怒时,告诫自己“尽情感觉,暂停发作”,允许自己忍受幻想,通过对需要的延迟满足来训练自己对躁郁情绪的忍耐力。不畏惧抑郁或愤怒:寻找、选择不带伤害性的方式宣泄情绪。学会问自己:我的躁郁是否是用来保护自己不受伤的一种强迫方式?躁郁来自于我哪些需要和愿望未能满足,是需要被关心还是被接纳认同?我需要用什么方式以获得爱和快乐,躁郁才会消失?
自信心训练。学习正性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如对习惯性的“我不行,我害怕…我不想…万一怎样”等负性思维与表达,改变为“我可以…我能够…我需要…我希望…”等肯定性思维与表达;感受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能够坦诚拒绝别人,也承受来自别人的拒绝;不断提醒自己,在意识到憎恨的时候学会包容或忍受;请求亲人协助,以督促自己“需要改变的方面”做到言行一致,多肯定自我。
确立生活目标,学习承受孤独。双面性的人,看似只爱自己,其实是既不爱自己也不能一致地爱别人。因他内心最怕孤独和分离,常采取讨好或攻击性的(投射认同)方式与人相处。
因此,有意识要求自己——学会自主自足,多 别人的事情,通过建立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增强自我感。体现心理能力的成长,是逐渐感到自己是独立、独特的个体,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同时不用迎合或攻击他人,相信别人也是理解和爱你的。
5,重视早期教育。从需要治疗的双面人身上,我们知道了劣根在早期环境,故是否成为病态的双面人,非当事人可以抉择。因此,若“努力不做双面人”,根本上是从源头——早期教育做起。太多的心理疾患,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他们都有深层的童年创伤记忆;太多的人格障碍的个案,也无一例外地呈现,他们都有令人寒心的早期病理性(关系)环境。他们的疾苦无疑在向人们呼吁:你准备做父母前,先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是健康的吗?你能给待出生的生命提供健康的关系环境和教育环境吗?
所有的抚养者都应学习和理解,什么是病理性的亲子关系,什么是良好的早教。凡准备做父母者,必须懂得,孩子在婴幼儿时被寄养,或由隔代父母抚养,或虽由父母养育,但缺损母乳和缺乏肌肤接触,或从未体验过温柔之情,或过多体验到冷漠冷酷,或过分被溺爱等等,都叫缺损性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下,孩子的心理结构会住入许多“畏惧,自卑,无助,无能”的坏我。成人后那些内在的坏我,让人感觉极其孤立无援,难与人建立友好与和谐的关系。所谓边缘性人的心是彼此孤立的自我。也惟有早期病理性环境,才会导致一个人冲突的两面个性。这从反面告诫人们,尤其是做父母的人,若要生出并培养出健康的新人,必须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能提供给绝对安全的环境,这一环境包括: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相对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双方都能给与孩子成长所需的要素等。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所谓双向情感障碍,是指有时表现出巨大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看起来睡眠是多余的,心情很愉悦,但也容易冲动暴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其他时候,他们对什么都绝望,对什么都失去信心,很压抑,什么都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但是,无论是抑郁症还是躁狂症,归根结底都是情绪的一种表现。
我们过去常说,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看本质。那种情绪背后是什么?是情感。因为情绪代表了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接受程度,而这个层面中间有无数个连续的值。
然后,抑郁症和躁狂症都处于接受的无数连续值的两个极端。简单来说,人有很多情绪,比如不快乐、悲伤、兴奋、喜悦、激动、悲伤等等。但即使我们有这些情绪,也不能只是认为自己抑郁或狂躁。
抑郁是这个连续值的右端,中间还有一个轻微的,我们所有人都有情绪,比如抑郁,忧郁,轻微的悲伤,难过,不开心等等。
狂躁是这个连续值的最左端,中间还有一个轻微的。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比如激动、喜悦、幸福、兴奋、喜爱、钦佩。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是躁狂还是抑郁,这个人往往针对的是自己。
他在抑郁的时候会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是个罪大恶极的罪人,好像对不起所有人,甚至觉得自己活着是多余的。他为什么不早点死?你这么穷,值得活下去吗?这是人抑郁时的想法。虽然不客观,但是他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没有患过抑郁症的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
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极度不接受。
他狂躁的时候把自己推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应该帮助所有人。他精力充沛,记忆力异常好,睡眠是多余的,所以他有能力拯救所有人。
不难发现,当你处于这个极端的时候,你是在极度接纳自己。换句话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根本原因是抑郁。当他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甚至想自杀,而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本能,所以他不得不通过改变到另一个极端——躁狂来保护自己。
他内心很难取悦自己,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好。为了对抗这种自己一点都不好的焦虑,他会反过来形成自己什么都好的狂躁。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来说,要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是非常容易误入歧途的。只要他们的思维偏向一端,就会在情绪上极端化,进而出现躁狂或抑郁的症状。
那么治愈的方法就是纠正他的极端思维,比如找到他存在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正确的定位。然后通过多重心理暗示把这些植入你的潜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