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画。《流民图》以毛笔、水墨画出,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适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流民图》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中国画的线描结合西画明暗及色彩的因素,使作品既有中国画美学所追求的笔墨气韵,又不乏写实精神。这也正是画家在艺术取向上所追求的通过写实揭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内心苦痛的现实主义道路。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美术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课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授课教师:孙 莹
年级:高二学年
时间:九月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明确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为什么需要塑造某个形象。
本课知识概况: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具有各自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不光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有,美术作品中也有,所以,要使学生理解美术就必须了解美术中的艺术形象。美术家借用美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构思,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它是看得见,有形状,有颜色,静止的形象,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美术作品的存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弄清什么是艺术典型。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 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工具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
习旧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
1、以下美术作品是属于哪个门类以及各门类的艺术特点?
2、品评《蒙娜丽莎》。
绘画是美术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创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平面性。
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欣赏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展示:雕塑作品〈大卫〉。
展示:
〈蒙娜丽莎〉。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一般分圆雕、浮雕两大类。〈大卫〉是圆雕,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油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位端庄典雅的女性,人物刻画细致,动态表情自然,这幅画画于文艺复兴时期。
让学生独立分析作品,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讲授新课
总结
后记
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诗《静夜思》、油画《星夜》后,思考在这写艺术作品中描绘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再比较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 我们来欣赏两幅作品,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个别形象,什么是整体形象。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作品,指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别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介绍作品:〈教皇〉是17世纪西班牙的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坐在一把椅子上,眼睛盯着观众,显示出威严的气质,同时又隐藏着狡诈。这位教皇当时已经76岁了,他的老谋深算的面貌和性格被画家真实地表现出来,教皇本人看了都赞叹画得太逼真了。画面的色彩相当的精彩,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鲜明又富有变化,暗红色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的形象,再加上镶嵌在椅子上的宝石,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厚重而华贵的气氛,突出了教皇的地位。
介绍作品:画面以一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为主题而展开的,血衣是画面情节的中心,同时用了一些受到剥削压迫的农民形象组成宏大的场面,来表现农民的痛苦和仇恨。作品人物很多,画家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
画家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但是美术又不能通过表演、讲述等一系列过程来表达,美术作品是静止的,而且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的动态,,因此就必须抓住事物本身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来表现,要抓住一个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这就是艺术典型。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表现“跳高”这个运动,哪个环节更具有代表性?助跑、起跳、跃竿、落地。
很显然,只有跃竿才更有典型性。
展示雕塑作品:
罗丹的〈思想者〉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罗丹要用这样的动作来表现思想者,为什么用成年男子而不用小孩、妇女或老人呢?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国画作品〈荷花〉中的荷花与自然生长的荷花像不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同学们说“像”,这说明作品中的形象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但是,有一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我们就会觉得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不太一样。
展示蒙克的〈呐喊〉。
这幅画是20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蒙克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双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对痛苦和死亡特别敏感,他的作品也多是以疾病和死亡为主题,在画面中用色彩、线条等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状态,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绘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美术形象的创作中,由于美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不同,创作方法和手法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有的作品强调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创作出的美术形象也就偏重于写实,有的作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创作的美术形象就偏于内心情感的发泄。
展示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
《流民图》是蒋兆和1942年创作的,当时日本已经占据了我国的部分领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人民的遭遇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画。
请同学对作品进行分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这幅画是毕加索在二战期间为抗议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画面正中间发出鸣叫的马象征西班牙的人民;画面左上角的牛头象征着残暴和黑暗;其他形象表现的是人民受到的种种苦难。画面只用了黑白灰三色,突出地体现了毕加索爱憎分明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
美术形象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能反映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
请位同学把这节课总结一下。
学生在表演艺术形象的时候很踊跃,在分析《格尔尼卡》时想象十分丰富而且很准确,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观察、倾听,欣赏后进行思考,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欣赏的三种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相同的,都是描绘月亮的。
〈静夜思〉属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月亮形象的,从描写床前的月亮到天上的月亮,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触动我们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联想到月亮。
音乐作品中的月亮形象是用声音、节奏、旋律来塑造的,〈春江花月夜〉是用委婉、优美的旋律来描绘花好月圆的美丽景色。
美术作品则是用造型、色彩来描绘月亮形象的,画家通过色彩、明暗来触动我们的视觉,使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月亮的形象。
做动作,谈感受。
学生思考,比较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学生回答:
画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个别的艺术形象,而每一个个别形象又都具有共同性,从而构成了画面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比如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妇女、组织会议的干部、地主形象都分别是个别形象,同时他们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来表现农村土地改革斗争。
有的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要画这个人物或者是这个场景来表现内容和情感呢?”
学生回答:跃竿。
学生回答:
人体的健壮和这样的动作是典型的思考思考形象;用成年男子来表现这个艺术形象,是因为成年男子才更能体现出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才更有思想的深度,用鲜明而又生动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
学生回答:像。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经过画家对生活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选择、提炼、概括出来的,通过对自然生长的荷花进行观察,理解荷花的生长规律和各种姿态后才进行描绘的。
这是因为画家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融入了自己对这个形象的感受。
这是一件描绘现实的作品,属于再现性作品,再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画卷从右到左依次是一位拄棍的老人,卧地的老者,抱锄的青年农民,还有抱着小女儿的母亲,后面是在空袭中捂耳朵的老人,以及一些乞丐,逃难的人和受伤的人等等,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很具体,着重反映人民遭受苦难的事实。
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画中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超出现实的夸张、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了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知道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怎样塑造艺术典型。
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是一种可视的、有色彩、有造型,静止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以及画面中的艺术形象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典型。
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
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本节课的要点。
美术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享受自制“食品”的喜悦,提高对美食的兴趣与欣赏水平。
2、学习泥塑的简单技法,用可塑性材料进行事物造型。
3、在布置食品店、进行模拟商品交易过程的游戏中,体验社会生活分工协作的情趣。
教学重点;制作各种有趣的食品用泥塑。
教学难点:体验社会生活的分工。
教学用具:各种材料(生活废旧物),彩泥。
教学过程:
一、观赏“逛食品街”录像,导入新课。
1、老师今天看一段录像。
2、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小朋友逛食品店的录像。
里面的小朋友你认识吗?都是谁?
你觉得刚才看到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你有没有买过食品?和谁一起逛
的?能不能较为详细地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次逛食品店的经历?
二、出示课题——逛食品街。
三、情境表演——逛食品街。
(指着黑板上十张画拼摆出的食品一条街)说:这是我们有很多好吃的一条街,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朋友在这条食品街上买了许多可口食品的录像。你想不想也到这条食品街上去逛一逛,买几样可口的新食品?(想)
好!老师今天就带着你们到这条街上去逛一逛。
四、学生课堂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分小组讨论,合作制作食品。
1、现在请你根据刚才看的录像所做的表演,以及你自己亲身逛食品店的经历,用你的手把这热闹的场面做下来,好吗?(请组长把材料拿去)
2、重点根据刚才看的逛食品街录像、表演及自己亲身的经历,做出各种逛食品街的情节,如:饼干,水果糖,水果,蛋糕,面包等。
3、先小组讨论如何分工,即每人要具体做些什么?然后按照分工,具体完成所分到的任务。
4、现在我们已经把这条街搬进了我们的课堂。想想看,还缺了些什么?(老板、顾客、食品柜台等)
5、谁愿作老板?(选中的自己装扮一下到食品摊上去)
6、其它同学扮顾客,可以自由组合成家庭(如爸爸、妈妈和孩子、姐妹、兄弟、学生或大婶领着她的孩子……等等。
(用自带的道具互相装扮,组合成一组,手拉着手,分散站在食品摊位前。)
7、我们以音乐声为记号,音乐响起就开始逛食品街,音乐停止,我们就结束回到座位上。
8、表演
①请同学们谈谈刚才逛食品街的感受。
②问:这是刚才我们逛的食品一条街,食品街上挂满了许多食品,非常热闹。我们仿佛听到老板们在一声声的吆喝、一声声的叫卖。下面我们请二位做老板的同学每人吆喝一声,然后其它老板齐声吆喝,评一评谁最像老板。
③听到这一声声吆喝、一声声叫卖,顾客会怎么样?
五、展示学生作品、评比
1、各小组的组长自己上台站在原来的位置。
2、教师欣赏拼图“逛食品街”,并请组长上台介绍食品的内容。
3、请学生十个食品中哪个最好,好在哪里?
六、教师
我好像也听到了这条食品街上各种各样的吆喝声,说明小朋友平时能仔细的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手真实地表现出来。希望小朋友以后要更加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美术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 在观察小蝌蚪的基础上,学习用记号笔绘画椭圆形的小蝌蚪,用波浪线绘画尾巴。
2 尝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
3 练习握笔的姿势,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活动准备:
1 实物小蝌蚪。
2 幼儿人手一份绘画材料:记号笔、白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春天到了,看看在小池塘里游来了谁?
2.出示小蝌蚪。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蝌蚪长什么样的?
4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讲述。
5 教师小结:小蝌蚪有一个黑黑的、椭圆形的脑袋,还有一条细细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二、尝试绘画小蝌蚪。
1.师:今天我们也来画画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吧。
2.师:如果请你来画,你会怎么画呢?
3.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画一画。
4.幼儿绘画后,教师讲解。
5.老师总结并示范:先画一个椭圆形的脑袋,用记号笔涂黑,再用波浪线画一条弯弯曲曲的尾巴。小蝌蚪可以朝左游,朝右游,还可以朝上游,朝下游。
6 请个别幼儿来上尝试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
三、幼儿绘画。
1.鼓励幼儿画出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
2.纠正幼儿握笔姿势。
3 展示幼儿的作品。
(采访/文字整理:田达治)出自中国美术馆网站介绍
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涉及法律问题请自负!
《一辈子第一回》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心情。图中老人的衣纹用笔中侧锋并用,粗细变化丰富,准确而率意,恰当地表现了粗布衣衫的质感;正侧面头部刻画较为深入,已明显地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方法,真实地表现了老人头发已经半白的效果;细笔勾染的面部略有皴擦,画出了老人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直视手中选民证的双眼乐得快成了一条缝,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发自内心的那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真切、朴实,开创20世纪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新风,1956年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
《中国美术馆》:今天采访您主要目的是围绕《一辈子第一回》这幅作品的相关内容,请您谈一谈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让后人对这幅作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从您创作这幅作品的背景谈起吧。
杨之光(以下简称杨):好!说到这张画要从我个人的经历讲起,1948年到1949年那段时间,我在台湾流浪,是在社会动荡、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这段时间我是尝尽了人间的艰辛,得不到社会的温暖和援助。后来回到大陆之后,经上海再转北京,考中央美院,所见所感,我的心态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巨大的反差,有一种站起来了的感觉。《一辈子第一回》这幅作品,可以说就是这种“站起来了”的心态积累的产物。
《中国美术馆》:您在新、旧两个社会心态有着巨大的反差,那么您能详细谈一谈您在台湾的遭遇么?
杨:“二二八事变”以后,台湾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在台湾,我沿着马路找工作,当时想找到一份很安稳的工作那实在太难了,工作找不到,生活就没有着落。碰巧一位在我上海家里做雇工的工人,这时候帮了我大忙。他有一个亲戚在世界书局工作。因为这层关系,后来我就到世界书局打工,站柜台卖碑帖。结果我站柜台的时候书还被偷了。为什么书被偷呢?因为我站柜台的时候只顾上看书了,那个经理就对我说:“这不是你看书的地方!你是来工作的!”我就在想:以前在学校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心,现在流浪了反而倒用心看书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像这种辛酸的经历后来很多很多了,最后我在世界书局租了一小块地方,刻图章。刻图章也只能用假名字,小伙子十七八岁,谁会找你刻图章啊?我就挂了个假牌子——“上海明清世家 杨融石篆刻”,这个招牌放到现在就要打假了(笑)。那时候台湾刻图章的地方还不太多,也没人去追问这个“明清世家”,我就靠这个赚一点儿钱,勉强维持生活。
说到这里,话就多了。日本人时代,我在上海亲眼看见,过桥要给拿着刺刀的日本兵鞠躬。后来美国大兵进了上海,我也看见美国大兵任意打骂黄包车夫。这都是因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腐败他也垮不了台,我们那时候游行,用一根油条挂在横幅上,为什么?因为每个月的收入还不够买一根油条。国家搞成这个样子,个人的前途根本没法去想。这么一种环境,普通老百姓你能有什么地位?都是弯着腰、低着头做人。站不起来,做人哪有尊严?
《中国美术馆》:您回到大陆之后,又是怎么去考中央美院的呢?
杨:当年考中央美院,我本来是拿了沈钧儒先生的推荐信要考研究生的,徐悲鸿先生劝我,还是要从基础学起。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听从徐先生这个选择是对的,让我能接受一些素描、水彩的教育,能把这些和中国画的笔墨融会起来,对我后来都有莫大的好处。毕业以后我分配到武汉中南美专教课,教水彩,1953年我就当了水彩教研室的主任。
《中国美术馆》:《一辈子第一回》这幅作品就是您这个时期的创作,当时好像中国画并不是太受重视,您是怎么想到搞中国画人物的创作呢?
杨:当时国画不受重视,这话说对了!当时有一种观点是只有油画、水彩才能反映现实,国画就不行。我就不服气,我的心思还是画中国画。因为我从小就对中国画、中国书法感兴趣,也临摹过一些家藏的中国画原作。我感觉中国画的人物比较薄弱,就一直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这个人个性又比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当时,虽然我只有二十几岁,年纪小,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观点。我坚信,中国画发展了上千年,依然可以反映现实,而且可以很好地反映现实,中国画有很多好的传统,并没有得到发扬。于是我一边教课,一边搞中国画人物的创作。
画《一辈子第一回》的时候,正好是第一次全国普选。我当时很震动,我的感觉跟一般人不一样,我历经艰苦回到大陆,那种反差的感觉比一般人强烈得多。我觉得一个人站起来做主人,太幸福了!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身边的生活已经改变了!
《中国美术馆》:据说这幅画的创作和您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有关,您能谈谈这个故事么?
杨:这幅画是有一个故事。是我的老同学杨澄(杨杏佛之子)跟我讲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的母亲。他说到他的老母亲拿到选票之后,就翻出装首饰的盒子,把选票和首饰放到了一起。他妈妈是美国留学生,解放初期才回来,见过世面的。
她这个举动很有代表性的。这张选票代表什么?代表中国人站起来了,一辈子第一回站起来了,这是一句口号,我要把这种政治的口号变成具体的形象。我在美院读三年级的时候,曾经到邯郸乡下去写生。当地老乡赶集都会把身上的钱用手绢包起来,这个动作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全国大选,我身在武汉。我就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这个农村老太太拿到这张选票,会怎么办呢?我想到这个动作,这个形象一下子就有了。把他妈妈这个动作和农村老太太的形象这么一串,我的这张画的基本构思就有了。
《中国美术馆》:您为什么选择老太太这个形象呢?
杨:老太太是个什么形象?佣人是这个形象,底层的妇女是这个形象,老妈子,没有文化,朴实得不得了,一辈子受苦,满脸皱纹,翻了身,笑出来了。这个笑是跟政治生活连在一起的,不是一般的抱孙子的笑。我感觉这个形象是高度概括,把生活、艺术融合到了一起。
《中国美术馆》:您创作这幅作品用了多长时间,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杨:这幅作品从有构思到最后完成创作,一共是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当时大选,时间很紧,而这些形象是早就存在于脑海之中的。
这张画初稿完成之后,我请一位老先生看,他说,中国画哪有半身像这样搞法的,这是宣传画嘛!如果说宣传画是贬义的话,我也不同意。为什么国画就不能画宣传画?我这个人就是犟,我认准的事就一定去做!当时我嘴上没说,心里却不服气,人家说中国画不能这么画,我就这么画,怎么样?当时的舞蹈是前苏联的舞蹈,绘画是前苏联的绘画,我个人感觉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比较僵化,但在当时那么做的就是主流,用中国画画宣传画公开发表的,我这应该是第一幅。当时我那么搞,有点像现在搞前卫绘画的处境。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们还讲,你们老师当年也是前卫画家,也是不被认同的。(笑)
《中国美术馆》:您的这种创作思路在当时是前卫的,那么是什么支持着您一定要去搞这样“前卫”的创作呢?您是得到了什么人的指点或者是受到了什么作品的影响么?
杨:我最佩服蒋兆和的《流民图》,我虽然没有得到蒋先生的指点,但是看到《流民图》,那里面对人物的刻画,对我的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流民图》的影响有多大?当年刚一展出就被日本人给封了!这就是事实!用事实来驳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或者不善于反映的论调是最有力的,我也要这么去做!中国画的薄弱环节是人物画,但是中国画经过数百年发展,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而且是独树一帜地反映,绝不是跟在人家列宾后面反映。比如老太太脸上的一根一根的皱纹,这些皱纹代表着以往生活经历的沧桑,皱纹都是用中国画写意的线条来表现的,这是世界上其他哪个国家都没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中国画人物画的独到之处。在那个时期,我又画了一系列这种风格的画,像《耐心教,虚心学》等等。
《中国美术馆》:这幅作品发表了以后获得了“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奖项的?在后来,特别是‘文革’之中,这幅作品又有怎样的遭遇呢?
杨:这张画发表后,还是有争议的,报纸杂志上也公开讨论过这个问题,争论这么搞到底是不是中国画。后来得了“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当时又是开大会,又是发言,就是肯定这张画了。我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感觉。要说对我最实际的帮助,就是解决了我入党的问题。我是从台湾回来的,入团申请书都写了多少次,更别说入党了。这张画发表得了奖,对我入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文革”之中,杨之光被打倒,被说成潜伏特务,我的很多作品被说成是黑画,这张画倒没被划成黑画。
《中国美术馆》:您创作这幅作品一共有几稿?在工具和材料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杨:这幅画一共是两稿,(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这幅是第二稿。《一辈子第一回》这张画不是用宣纸,而是用高丽纸画的。中国画的线条不完全是素描的线条,中国画的色彩也不同于水彩的色彩,这幅作品我当时主要考虑的是高丽纸能更好地表现这种线条和色彩。
(采访/文字整理:田达治)
作者介绍: 杨之光,男,汉族,出生于1930年。广东揭西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岭南艺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顾问、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岭南分院顾问。1997年到1998年间他将毕生心血创作的全部作品共1200件分别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及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市政府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内还专门建立“杨之光艺术馆”。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