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采薇

诗经 采薇,第1张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不遑,不暇。

  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mi,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我行不来:我出征以来从未有人慰问。来,同勑(lai四声)

  编辑本段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从西周后期到春秋,战争不断,徭役繁兴,因而战争诗和徭役诗也层出不穷,更多数作品还是流露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采薇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薇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周敦颐生于禧元年。周敦颐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同父异母哥哥,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周,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周敦本。兄弟姐妹关系极好。

圣二年,周敦颐8岁。父亲病逝三年后,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吕敦文加入了衡州叔、龙图阁学士郑祥。因其聪明、仁厚、孝顺,深受郑相所爱,也爱白莲。郑翔在他家周敦门前的西湖凤凰山下建了一座亭子,种了荷花。现为莲溪周氏宗祠。

圣上十六年,周未满十八岁的妹妹因病早逝。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敦本因病去世。

悦言武道

圣上七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让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同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许多书,还有许多看不懂的问题,赶到月岩,专心读书思考。

钱投秦

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时,父亲病逝。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周敦颐终于带着母亲来到了叔叔郑相家。

游静三年,郑祥按照官衔,按惯例得到朝廷的宠信,让一个孩子做了小官。舅舅爱他如子,给了他这个机会,周敦颐成了朝廷主簿。同年,周敦颐娶了兵部大夫沈璐的女儿陆氏为妻。

游静四年,郑襄调任浙赣两省转运使,周敦颐随叔父离开衡阳,迁居润州丹徒县。不到一年,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她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润州,由舅舅郑祥陪葬。之后,周敦颐在润州鹤林寺守孝,期间结识了范仲淹。

新的仕途

康定元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丧三年,任洪州汾宁县主簿。

清四年吏部来南京考试,周敦颐广受褒奖。28岁时,周敦颐开始了仕途上的第一次升迁,年被任命为南安军军部经理。

兴学办学

清四年,周敦颐为郴州郡知县,郴州郡,镜湖南路。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兴教育,办学校。一到陈县,周敦颐就利用老县学宣传教育,业余时间讲学。程的父亲程,大理寺大臣,在南安遇见周敦颐,见他“长得很帅”,便与他攀谈,与他成了朋友。他立即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南安向他取经。

清四年冬,升任郴州桂阳县令。

黄游四年,任郴州桂阳令,继续推广教育和办学。

并于元年改称大理寺成,称洪州南昌县。到达后,当当地人得知他就是在宁当官时能指认疑似案件的周敦颐时,高兴地说:“他是个能指认非太平狱的人,我们老百姓找到人告状了。”

嘉_元年改为太子中殿,签署为州法官,共五年。一年后,她生下了大儿子周寿。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陆在他儿子一岁前去世了。

嘉_四年,太常诚蒲宗孟路过河州,与周敦颐谈了三天。男性

嘉_五年六月,周敦颐被革职贺州回京,正赶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互相仰慕了很久。在北京,一个晴朗的夜晚,周敦颐应邀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对比自己大四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他与她相识较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的时候,他还在久久地追忆和感慨,废寝忘食。在他们的会面和交谈中,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思想的启迪。

庐山街苑

嘉_六年迁国子监,判乾州。周敦颐的好朋友潘兴思,知道他要经过江州,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见到了周敦颐,并邀请他一起游览庐山。

千古绝唱

嘉_八年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学朋友、诗人聚会。兴,大家就见面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写了一篇119字的短文,号称《爱莲说》。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调任永州为将军判官。

宁元年,他被调到郎中俞部,又被提升到广南西路监狱。次年,他被调到南康军。

熙宁三年,任御布郎中,升广南东路大牢。第二年,我带来了一些监狱的事情。周敦颐在广东当了不到一年的俘虏。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到处巡演,几乎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

印规庐山

Xi安五年,周敦颐不幸染上疖子,辞官退居庐山莲花峰。他把母亲的坟从润州搬了过来,埋在离住处很近的地方。眼前的这条小溪,在家乡被正式命名为“莲溪”。定居江西庐山莲溪书店。

熙宁六年六月,病逝于庐山莲溪书屋,终年57岁。

2主要成就

思想贡献

第一,哲学思想。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诚”字。“诚”是他表达天道、人性、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诚”主要分为天的本体和心的本体两个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是宇宙存在的基础,是宇宙的本体,即天的本体。《太极图说》年,他认为人类和万物也是由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们的源头都是太极,然后从太极到人类的极致,即把人类的道德和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的生灭一样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为他的诚理论奠定了宇宙论基础。“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伦理。周敦颐对“诚”的强调,意味着他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他从公元0755年到公元79000年发挥了“诚”的思想,从宇宙论中推导出人性观,建立了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学说。

第二,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人向善,以德为学”的教育宗旨。周敦颐认为,人性之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导。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非常重视经学,在育人方面始终把“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他多次表示,《中庸》年“真诚”一词出现多达20次。三是“重在自学,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术名人讲课,采取学生自学,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第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德治和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修德、重师德、扬礼乐。修身养性,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说仁义”,仁义是所有人培养和影响的。重视师德。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善而不恶的唯一途径就是重视师道:“师道若立,好人多,朝廷治天下。”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本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第二是惩罚。周敦颐的刑罚思想体现在他的道德刑罚观和慎刑观中。在周敦颐看来,惩罚是弥补道德缺失的最后手段。他指出,圣人以天为法,主要是以政养民,德治是养民的最好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万不得已时不轻易使用刑罚。

新儒学

周敦颐在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做出了新结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他的理学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色相等,被后世理学家反复论述和发展,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南宋李宗年间,圣旨供奉于孔庙,其作为理学创始人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

周敦颐是宋明时期道教的开创者。

当时在儒、释、道的合流下,《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易传》的“诚”、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材料被融化改造,为宋代以后的道教徒提供了“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范畴。程的“拓展”和朱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周敦颐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家学说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在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中,只有一部《中庸》,200字以上的《太极图》,3000字以下的《太极图说》是从道家目录中修改而来的。

石湾粉

周敦颐通过“一”与“一万”的关系,将本体论的哲学论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说:

“二气五行,化生。五等于二,二等于一。一万是一,一万是一。万一一切都是对的,那就是小的和大的。”

“万”是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性。“万物一体”就是事物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千分之一”是指一个统一的原始实体分化成不同的特殊物体。总的来说,他认为“万物”来源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物理物的变化。五特实物来源于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来源于“一”。他所谓的“一”,就是《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将“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对原有实体进行重新哲学化,显示了周敦颐“老庄合一,儒道合一”的新动向。

他用两个推论来说明“一”和“一万”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万,从本体到现象:“无极太极”。太极动则生阳,动极则静,静则生阴,又动极。一个安静的动作是彼此的根。阴分阳,两仪直立。阳变阴,水、火、木、金、土由此而生。五次,四次行为。“公式是:无极阴阳五行万物。另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从现象到本体:“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无穷。“公式是:万物五行阴阳无极。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

“诺言的真理,二五之精,

从引用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宇宙模型理论虽然是物化论和阴阳五行论思想材料的混合体,但仍然属于无极,贯彻了老子“万物生而有之,无中生有”的哲学路线。但他把无极和太极结合起来,定义了原初实体的特性,显示了道家创始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无极与太极”一方面是指无极虽可称为无物,但其内无物,其名为太极。所以,无限不是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太极无限”是指太极虽可名为有,但根植于无,名为无限。所以太极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周敦颐将原初实体定义为真实而非物质的、无有而无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明他试图克服玄学、佛学本体论的理论局限,在本体论上为宋明道家开辟了一条新路。

太极生阴阳

为了论证“一实一万”的本体论,周敦颐还对“诚”、“神”、“己”等古老范畴进行了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又动。一个安静的动作,就是彼此的根。”

“变不动,诚也;而那些觉得开悟的人,神也;但是,有几样东西是不成形的,是否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动而不静,静而不动,物也。不动,不静,不寂,神也。不动,不动,不动,不动。然后事情就不管用了,一切都很美好。”

周敦颐用“万事皆不可能,万事皆妙”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这个老命题。他用太极的“动静”来解释阴阳的产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阳”,都是指太极自身运动过程中阴阳的生成和分化。如果没有太极的“动静”,也就是没有“无极之真”,那么即使有“二五之精”,万物也无法产生。所以,把“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这四个字和“万物不作,万物奇”这四个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有动静控制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着它。这就把第一推动者——无极放在了万物之上,五行二气。

宋代道家都用外因论来解决理气关系问题。程对"如此阴阳"的质疑,朱对"如此灵活"的质疑,都是受周敦颐的外因论启发,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导直立人体极点

的起点是“无极太极”的宇宙本体,

周敦颐楷书《通书》的终点是“以寂为主,立人间极”的封建伦理观念。

首先,作为“无极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最终产生了最美最聪明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人”。这部剧的“一人”之所以能做到“天道万物顺,德与德修,人皆文明”,是因为他掌握了所谓的“仁义”。顺大华,不见其迹,不知其神。”这个“以仁育万物,以义养众人”的“圣人”,以代表“妙物”的太极来统治社会。所以,被周敦颐神圣化、绝对化的无形的、最高的原初“太极”,说到底是为宋代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封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

其次,太极的“动静”掌握了“万物化生”的支点,使“二气”、“五行”、“四时”等一系列自然秩序在它的带动下“妙而凝”、“变化无穷”。与这种“奇妙的结合”相对应的,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也是“阴阳调和”。君君,牧师,父亲,儿子,兄弟,弟弟,丈夫,妻子,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然后使和平”。周敦颐称此为“理”在自然界,万物与太极各有其位;在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有他们不变的等级。周敦颐要论证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后来道家哲学化的所谓“和而不同”、“天地无逃”。

最后,人总是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只是因为自己“最美最聪明”。如果“民兴,欲胜于情,利益相攻,则贼无论灭。”因此,他提出了三字公式。一个“定”,就是“义正言辞”,确立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容人自甘为恶,自甘堕落”。这就是所谓的“正义”。一个“主”就是“主沉默”,因为“对情感胜利的渴望”失控了。只有通过“大师沉默”和“小心运动”,才能深入考察“运动无形式”的“征兆”。这就是所谓的“杀人欲”。你说的“站起来”,是指“站起来面对真诚”,因为“真诚”既是“万物始动”的宇宙本体,也是所谓“纯粹圆满”的先天本性。只要掌握了“诚”,就掌握了“五常之本,一切行动之源”。这样,“大道变,各人自活,正气存。”人都是按照封建道德的标准行事的,真心站起来就站起来了。

太极

周敦颐以儒家为基础,结合道家和佛家,提出了“太极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限生太极。太极能动则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走向静,静极回归动,动与静‘互为根’。阴阳二仪。阴又变阳: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流动促进春夏秋冬的运行。所以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之本。阴阳和五行的“精华”被巧妙地浓缩成男人和女人。在无穷变化的事物中,人因天地之‘显’而为万物之魂。当五行的本性触及外物而运动时,就呈现出恶与善,形成了复杂的宇宙。

真诚而冷静

周敦颐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诚”“默”的道德理论。他认为人性有五种品质,即正义善、正义恶、软善、软恶、温和;中庸是最完美的人性,其他所有产品都有缺陷。只有达到‘诚’的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源于宇宙本源,体现了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之本,行为之源,圣人之德。达到‘诚’,你就进入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成了圣人。为了达到‘诚’,提出了‘静’的修炼方法。让人惩其色欲,改其道,改其欲,使其无欲而达其欲。无私的欲望成为最神圣的。这样的圣人才能符合最高法,比如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鬼神之恶。

他还从道德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礼乐。认为礼即理,阴阳合理,万物合理合和,如君、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即和谐,阴阳和谐,万物和谐。所以要先说仪式,再看音乐。经过礼法、教化、三纲、九域、人和五常,就可以玩得开心了。音乐的作用是让世界平静,所以音乐应该是‘谈和议和’。人不能欲望,心如死水。曲轻,词好,移风易俗。妖言惑众败坏风尚。古代圣贤作乐,是为了以心传心,使天地和谐,万物顺畅,感动神禽走兽。

文学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文学的功能是传达真理或道德价值

周敦颐主张“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是艺术,道德是现实。诚实写,美即爱,爱即传播,圣贤学之为悟。不务实,虽然从业者鼓励,但人不学。这是一个虚拟的汽车,这实际上是一个缺点,你不知道服务的道德,但只把文字作为你的能力。

慎用惩罚。

周敦颐政治主张的中心是‘色相’。指出圣人在世间之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扶正众人。圣人培养仁义之德,所有人才能接受开悟,成为善。同时,它还强调惩罚,认为万物皆生于春天,万物皆生于秋成。所以圣人治天,以政养民,以刑治天下。而是‘慎用惩罚’。负责处罚的人不要粗心大意,要诚实懂事。

改革趋势

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周敦颐主张了解世界大势。世界局势极其严重,而且不可逆转。明知道形势严峻,还要靠实力去挽救。不早知道,就没法和别人比。这是天意。如果不早知道,不积蓄力量,不努力挽回局面,那就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所以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对新政赞不绝口。

按照长期为官讲学的惯例,强调尊师重德。指出教师如果站得直,就会有很多好人;好人多,朝廷就统治,世界就统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同曲异景,虚实对照——读白朴《天净沙·秋》

越调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作家、词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燠州(现在山西省河曲县人),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采薇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薇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注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姜亮夫)

这个关键词其实就是诗词的意象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杨花 有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二、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的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赖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后庭花荒*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的荒*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芦荻 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爱国,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屈原、岳飞、辛弃疾、于谦……众多爱国诗人写就许多经典的爱国诗篇。

今天,诗词君想分享35首经典的爱国诗词,让我们在诗词中,体会他们壮志豪情吧!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国殇》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扬子江》

宋代: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错刀行》

宋代: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宋代: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4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