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主要生平经历:陆游,南宋诗人,汉族,有“小李白”之称;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陆游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进犯;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立志杀胡救国;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陆游的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1
11月19日,我和妻子在绍兴旅游。除了鲁迅故居,沈园自是必去之地。
沈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又名"沈氏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典型的江南景色。
但沈园最负盛名的不是它的景色,单以园林而言,个人觉得不如苏州园林精致。
和其它游客一样,我是冲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去的。
2
公元1144年,陆游与表妹唐婉结婚,二人相亲相爱,你侬我侬。但陆母却不喜欢唐婉,理由有三:
1唐婉是才女,读书颇多,在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不为陆母喜欢。
2唐婉贪玩,经常和陆游四处旅游,陆母认为她影响了陆游追求学问,登科进官之路。
3唐婉婚后三年未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陆母无法容忍,逼陆游休掉唐婉。陆游不从,陆母以死相逼。最后,陆游屈服了。
被休当日,对唐婉仰慕已久的才子赵士程马上赶到了唐家求亲,伤心之下,唐婉接受了赵士程。听闻唐婉嫁给了别人,陆游也无奈娶了母亲安排的女子。
3
光阴似箭,一晃七年过去了。陆游回老家,去沈园游玩。走到桥边,远远看见了那个熟悉而又魂牵梦绕的背影,唐婉和赵士程正在亭子里浅斟慢饮,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罢了,不如离去。正欲转身,赵士程看见了陆游,开口相邀,“陆兄何不过来一叙”?陆游站在桥上,进退两难,走也不是,进亦尴尬。
就在此时,唐婉对赵士程说,“我可以给他斟杯酒吗”?,赵士程点点头。唐婉手持一杯黄藤酒,款款向陆游走去。七年了,两人的目光第一次胶着在一起,唐婉早已泪流满面。旧日的美好时光,重回心头,陆游在恍惚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转身离去。
走到后园,仕途不顺,爱情夭折的陆游,满腔郁郁,在墙壁上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钗头凤》:
4
或许有预感,唐婉第二天又独自去了沈园,见到了墙上的《钗头凤》,感慨万千,也和了一首:
表达了旧情难忘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愫。不久,唐婉郁郁而亡,不到30岁。
一代才女,香魂一缕,情归何处?
5
有人说,陆游不如唐婉用情深,因为他活到了86岁。我认为,是因为能够写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阅历更深,心胸更开阔,能够排遣郁闷,不至于陷入个人的小情感中。
而从古至今,但凡感情至上的人多半是悲剧,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多情自古空余恨!
在唐婉去世之后的每一年,陆游都要去沈园,直到82岁,无法走动。可见,他并非无情之人,否则也写不出那样的词。
沈园并不大,不到1小时就能游遍。相比附近的鲁迅故居,这里的游客少了很多。一是因为鲁迅故居免费,而沈园要40元门票。二是因为没有中国人不知道鲁迅,但鲜有人知道《钗头凤》以及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信息泛滥的快节奏时代,古诗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如果沈园没有了《钗头凤》,没有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定将失去它的灵魂,想必我也不愿为之买单。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是陆游一生经历的写照,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主要经历: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侵略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熏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婉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入敕令所,为删定官。孝宗即帝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府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聘陆游为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年岁相近,且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伸展,故稍稍放纵轻佻,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严州。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仁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庆元五年(1199年),陆游曾为韩侂胄写《南园记》,据称韩侂胄命四夫人擘阮琴起舞。在勉励韩侂胄勿忘抗金中兴。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胡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5岁。
1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2
鉴赏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三年始终未能生养。
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孝顺 的儿子休妻。虽然两个感情很深,不忍分离,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于是陆游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纵然百般恩爱,终落得劳燕分飞的地步。
转眼十年,公元1151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十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
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扩展资料:
陆游的爱情悲剧逸事,最早来源于宋人三家笔记,即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续集》 以及周密的《齐东野语》。陈鹄最早提及此事,录《钗头凤·红酥手》一词,并点明“淳熙间(1174—1189 年) 其壁犹存”。
稍后的刘克庄也提及陆游早年婚变,但只录《沈园》二绝句。到宋末元初,周密对沈园相会之事,记叙详备具体,近似小说。至清代,开始出现唐氏答词,丁传靖进一步点明“放翁出妻姓唐名琬” 。由于宋代笔记的记载互有差异,清人吴衡照等已对“沈园”诗本事提出质疑。
关于陆游与前妻分离的原因,陈鹄说“不当母夫人意,出之”;刘克庄说“二亲督教甚严,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 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周密说陆妻“弗获于其姑”。后人多从陈、 周之说,归咎于陆母,并引据陆游《恶姑》诗,认为陆母抱孙心切,而陆妻竟不能生子。
但陆母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孙女,且陆游是陆宰第三子,长兄陆淞比他大 16 岁,陆游的大侄与陆游年纪相仿,陆母完全不必为陆家无后而担忧,何况陆游与前妻才共同生活了二三年。相比较而言,刘克庄的说法较为可信。
这件悲剧事情的原因,在于陆游父母担心其对儿女之情的眷恋影响对陆游对“功业”的追求。
—沈园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由其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决定的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思想为人们所熟稔,而对其人格力量似乎有所忽视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以人格力量作支撑的
南宋时期的社会时势使陆游成为屈原的异代知音,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者人格的继承是十分具体而深刻的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