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称有双重涵义:从音乐方面来说,《离骚》,可能是楚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歌曲的名称。游国恩曰:“《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西汉末年,赋家扬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后人常说发泄不平之气为‘发牢骚’,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楚辞论文集》)这一论证是确切的。屈原的创作是从楚国的民间文学汲取丰富的泉源,既然他的作品内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那末作品的名称袭用民间歌曲的旧题,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一句词并非有声无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的话,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劳商”“牢愁”和“牢骚”,都是一声之转的同义词,同样是表示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史记》本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足见标题是决定于作品的内容,而标题的音乐意义和作品的内容是统一的。“离忧”“离骚”以及“劳商”“牢愁”“牢骚”,都是双声或叠韵字所组成的联绵词,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显然,他们都是在替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这句话做注脚,但却误会了司马迁的原意。又,项安世《项氏家说》说:“‘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韦昭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也是把“离”和“骚”分成两个字来讲。把两个字义凑成一个词义,以致理解不同,纷歧百出,都是由于不明词性的缘故。
本篇原名《离骚》,到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却称之为《离骚经》。他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这话的牵强附会,无待辨明。“经”,当然是经典的意思。《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把《离骚》下面加上一个“经”字,正如洪兴祖所说,“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楚辞补注》)又,本篇也有人简称之为《骚》,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以《辨骚》名篇;甚至有人竟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后来模仿屈原的作品都称之为“骚体”。这也是原于王逸,因为他在《楚辞章句》里,把凡是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离骚》,凡是模仿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续离骚》。如《九歌》,题作《离骚·九歌》,《九辩》,题作《续离骚·九辩》。这些名称,虽然相沿已久,但并不合逻辑。复次,本篇也有人称为《离骚赋》。这起源于汉朝,因为“汉赋”的表现形式是从“楚辞”演化而来,所以汉朝人的眼光里,屈原的作品无一不属于“赋”的范畴。司马迁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本传),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作品二十五篇,则更进一步都称之为“赋”。其实,“赋”到汉朝才成为文学形式上一种专门体制。称屈原作品为“赋”,由于受了汉朝人对“辞”“赋”的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是不恰当的。
关于本篇的写作时代,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据《史记》本传记载,是叙述在上官大夫夺稿,“(怀)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是这一年的事;而只是说,《离骚》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这里所指的时间是广泛的。但《离骚》作于楚怀王的时代,这一点完全可以肯定。究竟是哪一年呢?远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已经感到文献不足征的困难,而无法作出绝对的论断。当然,今天更不能加以主观的臆测。可是,在司马迁的提示下,如果作进一步的探讨,多少还可以寻找出一点关于这一问题的消息。我以为《离骚》既然是一篇抒情诗,而它的具体内容又属于自叙传的性质,则作品本身有关客观事件的叙述,个人遭遇的因由,情感上所表现的忧愤之深广,创作上所表现的气魄之雄伟,这一切,都透露了它自身产生的时期:既不可能是少时的作品,也不会是晚年的创制,最适合的那只有是四十左右的中年时期。篇中关于年龄的叙述,处处都证实了这点。我们试把篇首“恐美人之迟暮”,篇中“老冉冉其将至兮”,篇末“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等句综合起来,互相印证,就不难得出一个整体的理解:假如是三十以下的少年人,无论怎样多愁善感,也不会说出这样老声老气的话;但要把它作为五十以上的人的语气也不妥贴,因为那就谈不上“时亦其犹未央”了。屈原四十左右正是楚怀王的末期,当时楚国屡次兵败地削,怀王主张不定,楚国政府内部亲秦派和抗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剧烈。寻绎《离骚》文义和上述的时代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屈原生平简介
文件
文件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芈”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但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屈原人生失意,遂将一腔热血倾诉于诗歌创作之中,借“美人”、“香草”以抒不平之气。两次流放,屈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从小就很勤奋,渴望学习。早年,楚怀旺信任他。他是左佐和三义医生。他经常与王怀讨论国家事务,参与制定法律,倡导规章制度,弘扬道德,改革政治,团结反秦。促进“美国政治”。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有所增强。
由于他自己的性格,他在修改规定时不愿意听上官医生的话。此外,楚怀王的命令尹子兰,上官的医生,以及屈原的宠物郑铮等人,受到秦国使者张毅的贿赂,不仅阻止了淮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而且疏远了淮安。来自屈原的王。 。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的联盟,但楚完全投资于秦的拥抱。屈原也被楚怀旺驱逐出楚都并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结果,朱淮王在他年幼的儿子紫兰等人的指挥下被秦国诱骗,并被关押在秦国。在楚王之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朝将军率军南下,打破楚国首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了,他对未来感到绝望。虽然他急于向国家报到,但他无法回到天空。他只能在同一年的五月才能死去。我不想在罗江自杀。它现在定于5月5日作为诗人节。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屈原被流放后,在与渔夫的谈话中,渔夫建议他“穿越世界”,不要“深思”,寻找苦毒。屈原说,他宁愿死在河里,也不会无辜,遭受世界尘埃的折磨。在渔民的眼中,没有必要太高。世界是干净的,世界是混乱的,它可以起伏不定。
公元前278年,秦国突破了楚国首都。那年5月5日,屈原在绝望,悲伤和愤怒的希望下去世。端午节也是这样的结果。
扩展资料:
一、文学成就
屈原是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二、政治成就
1、事战略装备:
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2、举贤能:
田齐的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当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3、反壅蔽:
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国王叛徒所包围的局面;君主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民生的艰辛,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地直达楚廷。
4、禁朋党:
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5、明赏罚:
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6、移风易俗:
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
——屈原
1、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3、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深刻批判。
4、“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4月26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就是因此而来的。
揭秘:屈原的婚恋
----屈原,怎一个多情和痴情的情种!
作者:金道行
抒写爱情的诗人,难道没有爱情的体验?《九歌》基本上是美丽的情歌,如果屈原没有爱情的体验,能写得这样情意绵绵,这样美?《离骚》写了天上地下三次求女,如果屈原自己只知苦行,不食人间烟火,能有这样真切的想象?我不禁想起感天动地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一定也是由于白居易有情场和歌场的风流;“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成了千古绝唱,苏东坡原来赞美的是他欲纳妾的美人;还如脍炙人口的现代诗《雨巷》,乃因戴望舒曾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其实屈原的婚恋已被他自己写着。他的婚恋的蛛丝马迹已经无意识地投射到他的作品里,他不写婚恋而无意识地泄露了他的婚恋的秘密。屈原的情感生活考证不了,精神分析却看得清清楚楚。
屈原的全部作品写到他的亲人只有两个:一是“朕皇考曰伯庸”,一句诗就把他爸的名字称谓都写交代了;第二个人是“女媭”,名字身份及与诗人的关系都语焉不详。正因为语焉不详,才成了他的隐私。
但“女媭”不应该是人的名字。王逸以降多以为是人名,或屈原的侍女,或小妾,或姐姐,或妹妹,郭沫若则释为“女伴”(《屈原赋今译》)。这都是猜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姐姐”说,以致秭归许多民间传说也说屈原有个老姐姐,甚至把“秭归”的县名也附会上去。这就不成隐私了。其实最早解“女媭”为姐姐的东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只是用《离骚》来解“女媭”,以我解我,这怎么算解释呢?我则从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情歌称情人为“姐儿”这个“标记”里,读出女媭之所以与“姐姐”有不解之缘,乃是巴人语也。原来称“女媭”就相当于称“姐儿”,这是情人关系的特殊证明。那么,屈原写出的女媭,不分明就是他的爱妻吗?
《离骚》叙写女媭只有上十个字:“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以下则是“夫何茕独而不予听”的上十句责骂的话。这里面已藏着有足够的潜信息了。首先看出她与屈原是形影不离的,以致诗人进、退、“观乎四荒”她都紧跟不舍,这不是爱妻是谁?由此还看出她精神充沛,因而年轻,貌美,而又多情,“婵媛”不就是这样吗?她对诗人责备,骂“詈”,大口大气,恐怕是习以为常。此女士该是个娇柔而泼辣的悍妇。她大约也是宫廷的**,或许还是个格格之类。从她对宫廷这样熟悉,这样骄纵,恐怕也是娇生惯养。再联系《离骚》后面写的三次求女,我怎么看都看出了女媭的身影。诗人所求的几位姑娘,就都是宫中的**。尤其是宓妃,她“厥美以骄傲”,“信美而无礼”,多么像女媭呀!诗人请媒人向她求爱,送上定情的礼物。可是她不是去水边洗头发,就是去别的地方睡大觉,忙着,乐着,“*游”着。这些形象恐怕就是具体的女媭!因此,她虽伴在屈原身边,却与诗人同床异梦,还嘁嘁喳喳地饶舌,甚至于像揪着小孩儿一样骂他不听她的话。所以屈原才落泪生气,以致绝望,愤而出走。最后,也才甘于孑然一身,在国破家亡中孤独地投江自尽……《离骚》留下了屈原与女媭的故事,精神分析从中看出了屈原婚姻的全部,特别是婚姻的不幸。
失败的婚姻,使屈原一度产生对女人的怨恨之情。例如《离骚》和《天问》写了很多女人*乱误国,对丈夫失贞。“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浞娶纯狐,眩妻爰谋”……屈原几乎没有写过美满的婚姻,几乎没有写过一个好贤妻良母。这些虽有传说的依据,也可说是“真的”;但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他为什么对女人的看法这样不好?难道不正是他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上过当,因而成了“夫子自道”?婚姻的不幸积淀成了诗人的无意识阴影,使他的笔下也就只有坏女人。
婚姻的不幸,使屈原惆怅,失落;但也更充满对幸福婚恋的向往。荣格说,“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例如《招魂》把洞房写得那样华丽,辉煌,还有“二八侍宿”,一个个在洞房里等着;“九侯淑女”又一个个美不胜收。这是写王宫么?是的,但又何尝不也是诗人内心的渴求,在“补偿”屈原婚恋的“片面和匮乏”!
屈原也曾有过丰富的恋爱经历。他从16岁进入兰台宫接受最高学府的教育,20岁行弱冠之礼即以最牛毕业诗留在兰台宫做文学侍臣,还常主持宫廷的文娱祭祀活动。他以文学天才撰写的《九歌》、《大招》和《国殇》等在宫廷备受赞誉,以致“王甚任之”。从此他更加春风得意,常常身佩长剑,挂着香草,风流倜傥而成了才子加帅哥。宫廷里本来就美女如云,在盛大活动时公主们也到得很多,其中就不乏他的意中人。《少司命》写“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何尝不也是屈原自己与一位“选秀”中的窈窕淑女一见钟情!他的自恋人格和受宠一时的地位决定他是只爱贵族姑娘的。古时候不说“我爱你”,但却可以情人眼里出西施。“目成”二字,就是两对眼睛放电的特写镜头。可是,“思公子兮未敢言”,他不敢向她表白。那时不能自由恋爱,只能看在眼里,爱在心里。所以他在作品里多次写到请媒人,尽管不是媒人无能,就是媒人坏事,都没有成功,但也算泄露了他的恋爱实情。有一天,当他听到佳人在含情脉脉地召唤他,便激情万状地立刻乘着“飞龙”去到约会的地点(“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这样,他“与女游兮九河”,“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这是多么销魂的相会!然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他还是离开了这位姑娘,他无缘找到自己的红颜知己。他的自恋使他只愿在宫廷里结缘,他的家世“贱贫”又使他与宫廷的千金最终无缘……《九歌》看来是些神话,但正是这些零散的神话意象,却幻化成了屈原自己的爱情故事,使我们真切地看到屈原的爱情追求,热恋,幽会,相思,他的失约与被失约,以及失恋的痛苦。在精神分析里,《九歌》成了屈原自己的情歌。
屈原的爱情是失败的。他痛苦,他也不满足。同样,他愈不满足,而愈是渴望。他以香草美人写诗,游国恩说屈原诗有一个“女性中心”。他写了那么多女人,美人,手法那样娴熟,没有足够的性体验是写不出的。弗洛伊德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看到她对达· 芬奇“本人所具有的魅力”,“这就是他理想的夫人”及他童年的母亲的爱。《招魂》,《离骚》和《九歌》里的美人,使我们也看到了屈原“理想的夫人”、情人和他的性本能,性压抑,及其最大的释放和满足。《湘夫人》里写湘君日思夜想“佳期”将到,黄昏来了更是望断秋水。在“闻佳人兮召予”,驾着飞龙去赴约会时,还没有见着情人,一路上就想象起洞房花烛夜来。在水中用香草盖屋,“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缭之兮杜衡”。当“合百草兮室庭,建芳馨兮庑门”,一切准备就绪,于是,“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些缤纷的描绘,就是对洞房花烛夜的心理憧憬。诗人用如绘之笔,写的是湘君之神,又怎么不是满足他自己的渴望!
曾有人把屈原对楚怀王的“迷恋”看做是“同性恋”,这是不确的。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的性倒错总是“双性”的,可是怀王就并不爱屈原。二是同性恋者必须不爱异性;从上面的分析看来,屈原偏偏还对美人和洞房花烛夜怀着深深的饥渴。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为性欲过强的兴奋找到一个解决压抑和释放的最好出口,他叫做“升华”。历来对屈原作品里的幻想和美人可惜都只作观念的比附,屈原成了没有人情味的神和圣。通过对屈原婚恋的精神分析,我们才看到了他在美人堆里原来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约会和与心爱的人儿的寻欢作乐,有相思和失恋,有托媒人求爱,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忧伤,有对无情女人的怨恨,有对爱的绝望和孤独……弗洛伊德把性爱看做是人的最基本的“性本能”,是“万物存在的维护者”。性本能实质就是“生本能”。(《超越唯乐原则》)屈原作品的性爱描写很多,说明他的爱情体验很丰富,他的“力比多”很强烈。这正是他的人性的真实表现。正视它,屈原才从误读的“神”还原成为“人”。
屈原,怎一个多情和痴情的情种!
屈原的大多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也表现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对楚王胆小昏庸的抨击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当我们读完《离骚》后能感受并理解那份凄美的执著
《离骚》的写作特色:
1热情真挚形象贴切的修辞
2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3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4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5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他的诗也充满着这种矛盾在。)
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最主要的作品是离骚,它基本能 代表屈原的作品,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 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 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 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 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离骚》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 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有着 高贵的家世、美好的品质、优秀的才能、 高尚的人格。诗人以披香戴芳的象征手法 ,反复描写了自己人格的高洁和精勤不息 地修养道德,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 个超凡脱俗、苏世独立的形象。诗人有着 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 心。他关切君王和国家的命运:“惟草木 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岂余身之惮 殃,恐皇舆之败绩”。虽然有小人的离间 和君王的疏远,最终都没能改变他眷恋故 国的情怀。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 理想追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 地探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他时时感叹时光流逝和功业未就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臣不吾与”。虽 然现实的黑暗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执着 坚持自己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 居!” 2.《离骚》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 法,比兴、象征、叙述、幻想、虚构等艺 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意象系 统。《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创造性 地将《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 象系统。《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大意 象群:一是人事意象群。二是花草禽鸟意 象群。三是神话意象群。 3.《离骚》创造了波澜壮阔、宏大 完整的艺术结构。《离骚》是一首抒情诗 ,主要是以抒发忠贞而遭忧的情怀为诗的 线索。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离 骚》的前一部分是在诗人的人生遭际的基 础上展开抒情的,后一部分又虚构了女媭 劝说、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四方神游等一系列虚幻的情节,使抒情在 若隐若现的情节中展开。同时,也扩大了 诗的结构,增加了诗的内容含量,形成了 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 4《离骚》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 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 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 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 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 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 双声、叠韵等。 三、屈原的其它作品: (1)《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 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 。在内容上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 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内容多有恋情 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 、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 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 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 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九歌》中唯有 《国殇》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2)《九章》是后人集结的屈原的 一组作品,共九篇。《橘颂》是借颂橘表 现屈原的人格理想。其余篇章的思想内容 大都与《离骚》一致,只是以较短的篇幅 写某一方面的经历和情感。《九章》在艺 术上以写实为主,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精 神。在写实中同样贯穿着强烈的抒情性。 (3)《天问》是屈原诗歌中的一篇 奇文。诗歌以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百七十 多个关于历史、哲学、社会、人生、自然 、神话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诗人对宇宙自 然和社会人事的怀疑和探索。《天问》构 思奇特,纯以所问之事联缀成篇,而且篇 幅巨大,是仅次于《离骚》的长篇巨制。 《天问》基本上采用的是《诗经》的四言 形式,间有少量杂言。诗歌瑰丽奇异,大 气磅礴,节奏明快,问事叙说中夹杂着激 越的情感,而又涵蕴着深刻的哲思。
屈原名句:
其实他的名句基本上不用分类
只有两个特点:
1 悲己 悲国
2 豪迈 大气
屈原的名句(解释典型)
0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出屈原《九章 哀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这两句诗便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穴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0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语出屈原《离骚》。“坠露”与“落英”都是高洁芬芳之物,诗人说以之为食,是就精神素养而言,与字面意义无涉此句意象玲珑,境界虚空,读之如醍醐灌顶,使人心地一片澄明。
0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语出屈原《九歌 司命》。此写恋人离别后的惆怅前句写现实的悲哀,后句更写回味中流露了无限的眷恋虽然直抒胸臆,不假物象,但却有一唱三叹之妙。
0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语出屈原《渔父》。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异乎寻常的人格,同时也揭示了他因此而遭受摧残的原因。在诗人看来,他身处的世界充其量只是藏污纳垢的渊薮和充满醉汉的场所。诗人与激愤和苍凉中流露了无限的孤独。
其他: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 (天问)
魂兮归来! (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
生平:
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诗歌创作特点: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