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6种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6种,第1张

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1、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3、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属于表现手法。是记叙中的抒情的一种。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5、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一种表现手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6、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扩展资料:

八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用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讽喻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写作手法

「全职儿女」是指一些成年子女选择长期依赖父母经济支持和照顾的生活方式。他们通常没有自己的工作或收入来源,与父母一起生活并依赖他们提供生活费用、住房和其他基本需求。这个概念在中国比较常见,有时也被称为「啃老族」。

然而,将「全职儿女」简单地等同于「啃老」是不准确的。虽然这些年轻人可能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但他们的选择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而不仅仅是懒惰或不愿意独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就业困难:有些年轻人可能面临就业难题,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进入职场。这使得他们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

2 教育负担:一些年轻人可能在追求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背负了巨大的债务负担。他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还清债务或者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家庭责任:在一些文化中,子女对父母有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可能选择留在父母身边,为他们提供照顾和支持,特别是在父母年老或生病时。

4 就业市场不稳定:在一些地区或行业,就业市场可能不稳定或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可能发现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并选择依赖父母。

5 个人原因:有些年轻人可能选择成为「全职儿女」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兴趣。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虽然「全职儿女」可能会因为依赖父母而受到批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为「啃老族」。在评价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个人的情况和背景,并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选择。

最重要的是,对于成为「全职儿女」的年轻人来说,关键是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以便能够逐步实现自己的独立和自主。这可能包括提升技能、寻找就业机会、接受职业培训或者开展自己的业务。父母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独立的计划和目标。

1 每天用古文怎么说

每天用古文表示有:日、日日、每日、今日、逐日等。

1、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释义: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每日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唐代: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释义: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

3、今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释义:

心随着南去的白云一起飞走,身跟着北来的大雁一起回来。家乡篱笆下的菊花,今天又有多少株盛开?

4、逐日

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元代: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释义:

想人生最苦的是离别,鸿雁杳无踪迹鱼儿沉入深处,书信断,音讯绝。娇美的模样好屈辱,大好的时光有谁曾经受用,穷家的日子一天天难以支撑,才过了一百零五天上坟扫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时节。

实实在在的终年祈祷,孤孤零零通宵叹息,欢欢喜喜把他盼了回来,凄凄凉凉人已老了头发已斑白。

5、日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出自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释义: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每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2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4 常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伦常

一、常的组词:

超常、无常、通常、常数、常务

家常、常温、失常、常人、常住

二、常的笔顺: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

白话版《说文解字》:常,下身穿的衣裙。字形采用“巾”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裳,这是“常”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衣”作边旁。

三、相关组词:

1、异常[yì cháng]

不同于寻常。

2、超常[chāo cháng]

超过寻常;超出一般。

3、逾常[yú cháng]

超过寻常。

4、常任[cháng rèn]

属性词。长期担任的。

5、常套[cháng tào]

常用的陈陈相因的办法或格式。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沪订高寡薨干胳吮供经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9011。

6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通俗得解释一下

“文言文”的第一个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个字“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 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形〉(1) (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代〉(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动〉(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8) 又如:他不是学生(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 表示存在 [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 表示适合 [be suit]。

如:放的是地方(15) 尝试。用同“试” [try]。

如:是猜(试猜)(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副〉(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 或者 [or](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名〉(1) 商业、职业或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 姓 ◎ 是 shì〈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一

 十月下旬的风显然已经不再温和,它似乎心怀着一肚子无处发泄的怨气,只是闷闷不乐的独自在沉闷中让心情越来越糟糕。或许,有一天它就会彻底爆发,然后迫使气温急剧下降,或者以一场纷飞的大雪来证明自己刚烈的个性。

 我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出行,显然不是很明智,除了要穿上有别于城市人生活习惯的加厚棉衣以外,还得随时防止风爆发它的坏脾气。不高的气温不仅和风一样冷飕飕的,天空还布满一层灰色的云,仿佛冬天就站在门口随时一撩门帘就会进到这个季节来行使他的权利。

 不过,一个下午,我还是如期按计划启程了。我要去寻找一处荒野,最好能在一条河流边扎下帐篷,然后经历几天的野外生活。

 在陕北,水向来是稀缺之物,因此,陕北人大多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迷恋。早些年,当陕北人大多还以农耕为生的时候,人们寄予对水的渴盼和向往便尤为真诚,甚至时常以延续了上千年的方式把水当作神灵一样叩拜。

 近些年,农耕的烟火渐渐从陕北的黄土大地上隐退,人们似乎对水的殷切之情也随之淡漠。这似乎令人理解,但是,一种真正的危机却在因为水资源被大量的污染和越来越匮乏的事实而令人担忧。事实上,这不只是陕北的事情,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对于水,我有着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述的情感:那是一种融在骨子里的隐约——是一种眷恋?一种亲切?还是一种和生命不可分割的温柔的相连?我说不清楚。

 在夜幕垂临的一个周末,我在驱车二百多公里进入一处无人的荒野并遇到一条河流的时候,我停了下来。初次的遇见,让我几乎变得异常激动,甚至伴随着心跳纷乱的喜悦。河流两岸,茂盛的野草和激荡的芦苇似乎都在为庆幸我找到这样一处的宁谧而心怀激动。它们似乎也是这河流的一部分,它们一同呼吸,一同以大地上的事物,成为自然世界里一处隐秘的美好而永久的存在。

 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找到了它们。这是我曾经想象中要找到的一个地方。似乎它们已经等了一千年,而我也找了一千年。

 等待和相逢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即便旷野上的风令人浑身发冷,可是面对一条河流以及和它一同呼吸的这片荒野的时候,我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那种欢悦的热情和满满的知足。

 我在河边的空地上支起一顶橘红色帐篷,静谧的旷野之上,这一抹突然出现的热烈的色彩,就好像是一朵花儿瞬间打开她嫣红的花蕾,使得整个处于夜幕下的安宁世界显得那样和谐和美好。

 就连寂寞,也是如此的美好。

 随后,我燃起一堆柴火,坐下来休息。

 夜幕下的河流比先前亮了许多。在两岸荒草黝黑的衬托下,河水如一面镜子,光滑、静谧、像是铺在荒野上的一片月光。两边的野草和芦苇倒像是河流柔软的河堤,每当微风掠过,荒草摇曳,河堤动荡,这一河的流水似乎也跟着一同波动。我静静的坐在这些美妙的事物面前,感觉身体也跟着摇动。

 仿佛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微微摇动的摇篮……大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如此安详、温和。

 夜色中,柴火燃烧时发出动听的声音不时为这寂静的荒野增添着一丝热情。每一缕火苗都像是一个舞者,总是令她眼前的观众充满无声的赞叹。夜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黑夜的角色,鸟儿停止了歌唱,星星布满天空,风的脚步似乎更为急切,像是要赶赴冬天的宴席,她匆匆前行的身影上落满了金色的树叶。

 黑夜自然的进入到黑夜的状态

 大地的棉枕上

 虫子已经进入梦乡

 鸟儿收拢了翅膀

 把小鸟露在外面的小腿最后拢进怀抱

 就疲倦的闭上了眼睛

 时光在清扫着黑夜

 她要给世界一个清净的黎明

 ……

 河流也进入了黑夜的状态,并且成为黑夜的一部分。夜晚下的河流仿佛停止了流动,连偶尔波动的涟漪也静止不动了。你只能感觉到一种庞大的安宁贴着大地睡着了,你听不到草木的呼吸,但是却能听到河流优美的呼吸声在耳边萦绕。

 那是一种古老的呼吸。

 我把身体平平当当的贴在大地的床铺上,耳边火焰的滋滋声让我感到有一种温暖在心中蔓延。

 二

 这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鸟鸣在树梢上摇曳。阳光热情的打理着清晨,并且毫不吝啬的给世界被铺上了一块赞新的床单。虫子在上面跳跃,小鸟在上面觅食,更多的生命在上面成长或者衰老……

 河流早已醒来,当我第一眼看到水面上荡漾着波光粼粼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她像在经历一夜的衰老之后忽然返老还童了。昨天面对河流的时候,我觉得她还是那样的平静、沉稳、安详,像是已经成长了千万年。千万年的容颜上布满古老的褶皱。她似乎比一棵千年的老树还要苍老,只是她以水的平静掩盖了岁月掠过她生命的沧桑,这让人更无法想象她是如何的古老。

 可是,一打早,我看到她一改昨晚老人般的庄严和肃穆,正旋转着五彩的落叶像是在谱写着一支五彩的旋律。

 她看起来如此活泼、开朗、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苍老,正把一河的热情随着阳光动荡着、涌流着、旋转着。这让人振奋并且心情轻松。

 我沿着河边漫步,金色的阳光使得两岸的`野草显得十分的美好和优雅。它们分布在河流两岸,摇曳着金色的阳光,就像是夹道欢迎河流的到来,而且气氛热烈而友好。这一河流水,便心怀美好的从上游一路欢歌而来,开心之余,还不忘和探入浅水的荒草相互拥抱、握手、亲吻……

 我忽然觉得,今天我们人类诸多友好的礼节是不是都是受这些大地上事物的影像和启发,以此来传递彼此间美好的情感?这样想的时候,我越发对自己这瞬间产生的联想而深感开心。事实上,人类应该从来就是以模仿大自然各种生命的繁衍和进程而学着生活的。我相信,人类音乐的起源应该来自各种自然的声音,比如风声、鸟鸣,比如虫吟、草动;人类从事打猎、农耕、甚至是现代工业强大的背后都应该深受一只鸟、一粒种子、一条河流深远的启发。我们的先祖从自然中获取了这些启发,并且心怀长久的热情和好奇向着自然学习。他们深深明白人类是如何受自然的恩惠,所以,人类总是以虔诚之心对自然保持神圣的爱护和敬畏。

 这也让我突然理解了西藏的人们为什么总是对一座山或者一座湖充满神圣的敬畏。

 可惜的是,现代人类正在渐渐或略先祖们曾经对自然那种友好的依赖和敬畏之情。人类自以为是的想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维系自己的独立,也使得一种人类古老的和自然依赖亲和关系正在疏远。

 至于人们种种对自然秩序的破坏和改变,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清楚的,只是,我们深陷在这种破坏的激流中不能自己,甚至也参与其中……

 还是回到我的河流中来吧!

 我沿着河边漫步,总是会遇到由这条河流和众多事物所共同缔造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

 河水湿润了两岸的土壤,使得各种野草蓬勃的生长,旺盛的野草又给两岸的土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我想,不只是我自己走在上面觉得如此舒适,就是偶尔在这些草丛中穿过的蛇、觅食的鸟、还有晒太阳的青蛙等等,都能感受到那种触肤的柔软和舒适吧!

 还是在清晨,在河流对岸一排杨树构筑起的金色屏障后面,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透过密密麻麻的树木的掩映,我最后隐约发现是一个老乡正在田地里收割玉米杆。我几乎看不清他的身影,但是我能想来他弯腰劳作的身影上披着怎样的阳光。我能清晰的听到工具在触及玉米秆的同时所传来那种清脆的、如同音乐般的声音是多么的朴素和令人感动。我甚至能想来这油画般古朴的一幕是如何充满农民、土地以及和庄稼种种美好的元素。

 如果你是一个熟悉农耕的人,那么,或许,你还能想来他在春天的河流边耕作的时候,河流的鸣唱曾经给了他多少寂寞时的相随;夏天的时候,当他在忙完一个上午的浇灌后,又是如何把身体泡在温热的河水中洗尽一身的劳累和尘灰;那么,这个时候,当他又一次踏进自己的庄稼地开始收获这片土壤的回报时,河流给予他的声音,是不是同样充满了他对土地充满感恩的声音。

 当他牵着牛,或者赶着羊群在河边饮水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在水面的倒影上看到生活的富足和美好。或者,他也会无意中发现,映在水面的倒影已经从一个孩子变成了地道的男子汉,或者渐渐弯曲的老人的身影。

 他会为此感慨吗?

 他坐在河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在回忆中面对河流追溯自己的流年岁月。我能想来,他对眼前这条河流的情感要远远比我对一条河流的情感更加浓稠厚重。一条河养育了他的祖辈、他的一生、甚至他的子孙,他有足够的经历让他真正的爱上一条河流……不像我,只是走过河流的一名过客。

 但是,我还是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条并不清澈的河流。

 虽然我只是偶遇这条流过黄土高原腹地的一条小河,如是一次不经意的遇见。但是,我也相信这是一种机缘。就像一个村庄前流过一条小溪,一条小溪养活了一个村庄。

 于我来说,遇见了这条河,她就是我的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