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感知思维社会情感是什么

儿童的感知思维社会情感是什么,第1张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两年,他们的认知思维发展和感知觉的关系密切。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个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婴儿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段时间,他们通过自己不断发展的感官和运动能力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婴儿从只会靠简单的反射和随机行为对外界做出反应,逐渐成长为有目标导向性的幼儿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六个亚阶段:

1反射的应用(0~1月)

婴儿开始练习先天反射能力,并逐渐开始学习控制。他们并不能处理从自身感觉中获取的信息,比如他们不能抓握正在注视的物体。

2初级循环反应(1~4月)

婴儿不断地重复那些偶然发生并使他们感到快乐的行为。行为主要集中在婴儿自己身上,而不是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婴儿努力学到了第一种适应性行为,也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吮吸不同的物体。他们开始整理感觉信息并抓握物体。

3次级循环反应(4~8月)

婴儿变得对环境更加感兴趣,他们重复那些能带来有趣结果的行为,比如摇晃发声玩具,并且兴趣变得更长久。婴儿现在的行为是有意识的,但是还没有目标导向。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与学习能力训练密切相关,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它们之间不是机械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联系、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如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等;自我情感体验,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

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和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是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应,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责任、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干预和影响,如,注意力训练,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帮助儿童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学前教育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得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成为大家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扩展资料: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因为幼儿园教育就是分为五大领域实施教学。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可能不会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变得没有自信心;不乐意与人交往。

社会教育是其中一个,其实主要就是教育孩子能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分辨是非对错,能遵守规则。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人际交往、社会适应。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社会教育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接受社会教育是德智体美,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有关认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发展,不仅如此,社会教育可以对学前儿童终身发展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因为社会教育有终身性、广阔性、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相长性、德育纲性、统领性等特点,社会教育的统领性是通过国家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对社会教育实行统领。

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关心尊重他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