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文

诗歌作文,第1张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歌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作文 篇1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

 当微风吹落了叶子,它已成为使者。它的经过,是在告诉所有人,秋天已经来临!它穿过山岗,告诉枫叶,秋天已经来临。枫叶换上美丽的红裙子,让人们赞美和愉悦;它穿过树林,告诉小动物们,秋天已经来临。小动物们,忙碌采摘水果,准备做一冬天的美梦;它穿过田野,告诉农民伯伯,秋天已经来临。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棉花穿上了白棉袄,它们表明,秋天已经来到!

 落叶,是大自然的礼物。

 落叶随风飞,它已成为生活中的惊喜。它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欢快地在空中跳舞,给人们了信心。它飞呀飞呀,落到了校园,它可真是美丽,成为了小朋友们、大自然的书签。听,它发出美妙的歌声,宣告大自然的美!当它们全部飞落至地时,又成为了秋天的地毯,表明了大自然的神奇。它们证明,它们是大自然最好的礼物。

 落叶,是秋天最美的花。

 梧桐树,有的黄,有的绿,有的黄中带绿,有的却已经凋零,但是它们是秋天最美的作品。枫叶,有的红得似火,有的黄得如金。一眼望去,一片火海。同时,它们的飘落宛如火红的蝴蝶,又像优雅的公主在华丽地跳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们是秋天最美的花!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

 它们与树妈妈相伴春、夏,如今告别,是对它们最大的挑战。当它们被风吹得远离母亲时,它们总有点依依不舍。它们怀念以前,如今它们要各奔东西,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就算困难再大,它们也不忘母亲的教育之恩,有些成为肥料,来回报母亲,它们是怀旧的,有回报之心的!

 落叶是秋天的象征。落叶真美,秋意正浓。

诗歌作文 篇2

 总想给你整个太阳

 让你拥抱温暖

 却依然将严寒极不情愿的给了你

 我感觉到你的丝丝颤栗

 你可知我比你更甚

 总想给你整个世界

 让你内心富足

 却依然极不情愿的给了你一个小小的角落

 让你卷缩在这个角落一眼不见

 你凄楚的极目而眺

 却仍然无法穿越

 你可知我比你更切

 总想让你无忧无虑健康美丽

 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让你伤心落泪黯然神伤

 你可知我独处时内心在滴血

 只为你的不悦和痛楚

 总想将人世间一切美好让你欣赏

 却依然在时光的飞度里

 将我的不情愿

 你的不愿意的伤痛给了你

 我看到你柔弱的身体挣扎着站起

 你内心在汩汩流泪

 我内心在酸楚滴血

 只为你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了冬的寒冷

 曾经想小鸟一样信心满满的构筑

 却因一场突来的骤雨疾风将信心飘飘洒洒

 好在这一切你我都已承受

 躲在不为人知晓的地方

 默默修缮业已洒落的心情

 缝补好已经受伤的'心灵

 然后静静的等待下一个驿站

 只想充满愧疚无奈地告诉你

 不是寒冷永久

 也不是无奈永存

 并非内心的煎熬一无是处

 也非冬天来了春天不再

 也许天降大任

 也许八十一难

 不因此非彼

 也不因彼就此

 你依然是你

 只是多了些成熟

 我依然是我

 只是多了些疲惫后的休整和愧疚后的喜悦

 看看天依然湛蓝

 银杏树依然金叶灿烂

 樱花树依然姹紫嫣红

 只愿你自由舒展前程烂漫

 扫清阴霾顾影鹏飞

 但愿各自少了系跘

 咯咯笑靥

 你可知晓?

诗歌作文 篇3

 美是什么也许是“江花红胜火,春水绿如蓝”的人间盛景;也放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君子好俅;也许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美味佳肴……但我羁旅尘世总能遇见身畔无与伦比的美丽。

 上帝赐予我黑白分明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缤纷至美的心灵。

 返校那天是个阴天,低低的天幕仿佛沾满泥污后漂洗多次而褪色混浊的灰布,徒然让人倍感压抑。我忍受不住这压迫,快带蹬上踏板进入车厢,找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倚坐着发呆。

 也不知开过了几站,一声声沙哑的“等等、等一下”将我从迷茫中唤醒,将要关上的门又打开了,前门上来一个像天幕一样的中年男子,一个不曾被岁月轻饶的阶下囚徒。他面容灰败憔悴,佝偻着脊背,消瘦的身形,宽大的藏蓝色工作服沾满了沙浆和油漆,散发着一种刺鼻的气味。

 司机粗暴地关上车门,嘴中嘟囔着不满;售票员吼他买票,刺目的白眼伴随着满腹的牢骚狠狠摔在他的脸上,践踏蹂躏着他原本就近乎卑微的自尊。下雨了,黄豆大的雨滴噼里啪啦地砸在玻璃上,流下一道道晶莹的痕迹。

 “年轻人,坐这儿来,累了一天了,不容易啊!”车厢后排一个白发老人缓慢却有力地站起来,招呼着那中年人。中年民工原本准备蹲在车厢角落的身子渐渐直起来,脸上的皱纹里露着些许惊愕。又一个清脆的童音:“叔叔,您坐我这儿吧,我和妈妈要下车了。”边说边拄着座位屁股一个劲地往下滑。中年人眼圈红了,隐隐有泪意。我迟疑着,想着漫长的旅途,受伤的膝盖……直到那老人又冲他笑着点了几下头,那中年人才缓慢又有些僵硬地拖着行李向后走去,他停住在老人面前,哽咽着说了一句“谢谢!”那老人爽朗地伸手拍了拍中年人的肩,说句“我年轻时就干你这一行的。”车到站了,老人缓步下车,背影消失在雍和宫熙攘的人流中,只有那白得近乎透明的头发像佛前香炉中的香烟久久不散。那小女孩蹦跳的身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人心。

 天晴了,车门关上的瞬间,大股檀香冲入鼻腔,远处传来隐隐的转经纶响……

 这红尘太苦太污太锦簇,这人情总扶总疏总麻木。眼泪冷了热土,漠然断了情愫。这世上无数被白眼与鄙夷践踏的人踽踽独行,在这尘世间承受着百年孤独,绝望而无助。我们何时才能擎起人性关爱之烛,将众生普渡来路不可回头顾,人情与爱心才是人生最终的夙悟。

诗歌作文 篇4

 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如流沙在沙漏中流逝,却带不走前人于长河中慨叹的句句篇章。

 ——题记

 是什么人喊着最原始的劳动号子“哼呦、哼呦”入诗?又是谁在河边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优美的“思无邪”的歌谣出现在了人类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我自幼与诗结缘,听长辈说我的名字取于《诗经》,所以从小就对诗词歌赋有极大的兴趣。

 记得从前,母亲给我讲屈原冰清玉洁,处浊世而独醒,用整个生命吟诵华章谱写成《离骚》《楚辞》的故事;描述着陶渊明在青山之中扛着锄头,悠闲漫步地走着,清脆而婉转的鸟鸣在青山之间萦回,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望见了南山的画面,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

 课堂上,老师讲授着李白寄情山水,恣意潇洒流淌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唱;赞扬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本《历代诗词鉴赏》是我多年最忠实的朋友。它引领着我渐渐感悟到了凝练的文字下诗歌的情境美。

 儿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总会引起诗人们的关注: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草地上,“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溪水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树林间,“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池塘边,“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舟上,“怪得无雨却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情景,似乎在我童年的梦境中重现;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原来竟和我是这样的亲近!

 《历代诗词鉴赏》教给了我透过文字表面感悟藏在下面浓浓的感情。比如送别诗,柳永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何等令人伤感;李白贮立江边,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传递给友人的则是前途一片光明,激励友人阔步前行。

 中国古典诗歌是如此富有魅力,仿佛通过这条时间的隧道,让我与中国古代大诗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漫步徜徉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尽情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汲取着文化的营养,让诗歌伴我成长。

诗歌作文 篇5

 读书十余载,读过的诗歌不敢妄称千千万,却也颇丰,自然对诗歌有着不少感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看不仅应该会吟,更应该会品。

 既为乱谈,自然是天马行空、不拘章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万一灵感戛然而止,即刻收笔。

 唐诗是诗歌的顶峰,传承数百年,当然也极具个性。各家诗派风格不一,或奔放豪迈、不拘一格,或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由此构成唐朝诗坛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然而我以为,名家虽多,却不见得都名副其实,有些诗人的作品并没有后世传诵的那么出神入化。我且妄言,一抒看法。

 盛唐田园诗人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孟浩然。文人殷璠称其诗为“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但在我看来,这位仁兄实在是有些故作高深。这些评价过于神化了孟浩然的诗句。举例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我实不知此诗妙在何处。全诗写景并抒情,四联共二十八言。虽是五脏俱全,却毫无亮点。用词陈俗,言语平淡,虽说此诗是歌行体,韵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全诗押韵过于散乱,并没有诗歌应有的韵律感,读起来生涩拗口。教材上评论此诗“语调流畅,言语质朴,有流转自如的韵律感。”当真不知此言从何而来!他的其他名句诸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更是手笔稚嫩,措辞肤浅,着实难以经得起细斟慢酌。倒是苏轼的评价更为中肯:“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实为正解。

 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与孟浩然并驾齐驱的王维则显得功力深厚一些。有《过香积寺》一首: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首联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恍如香积寺之幽深只在眼前。颔联写寺前古径僻静曲折,虽是无人留迹却又可闻钟声阵阵 ,仿佛从深山中杳杳而来,荒僻幽静,可见一斑。颈联两句仍意在表现环境之幽冷,而手法异于前两联。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用得极为形象:山中危石耸立,流泉难以轻快地流淌,只好在嶙峋怪石间蜿蜒蛇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而用“冷”字形容日色,乍看之下似乎有违常理,细品却不禁称妙:余晖之下,凄凄之日色涂抹于青青之松林,其状不甚冷寂乎?

 全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径入古寺之景,潜心参禅之心,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非极言僻静,而是以钟鸣、泉声为意象,不但没有打破宁静的意境,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种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是孟浩然那种如平地流水般的言语功底所不能比的。

 此二者作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稍一比较便高下立判。那么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和李贺二人自然也不能错过。

 李白之名自是家喻户晓。其诗歌天马行空,浪漫而富有想象力,因此他被尊为“诗仙”;李贺系出同门,其诗歌辞藻之华丽,风格之俊逸,比太白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被尊为“诗鬼”。然李贺之名望比起李白有如滴水之比汪洋,难及九牛一毛。原因在于此二人对于把握华丽辞藻和高深立意之间平衡的功夫火候不同。李贺的诗如《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乍看之下内容丰富,言词瑰丽,连用数典,极言李凭箜篌技艺之高超,细细斟酌却难经推敲:全文主题单调,内容空洞,修饰虽多却皆言一处,没有对比,没有铺陈,没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感,更没有深刻的内涵来升华全文。且每句之间缺乏联系,使诗读起来如同拼凑缝补的华服,冶艳瑰丽却难为整体。尝闻李贺作诗乃背负书囊纸笔,随遇灵感而偶得佳句,夜归后再逐句整理成篇。如今看来,此言不虚。

 相比之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娴熟得多。全诗描绘天姥山之险峻壮美,穿插有诗人狂放大胆的想象之景,措辞同样瑰丽壮阔,格调不凡。且结尾不失抒情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直言不讳,傲岸不羁,用自身的理想与意志升华了诗歌的内容。整首诗流畅自如,天衣无缝,不失为上上之作。

 才疏学浅,乃敢于此口出狂言。史上名家如云,然一诗人所承绝大多数溢美之词皆值得商榷。有太多泛泛空谈之辈,本身不具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只不过人云亦云,找个名高望重的诗人,溜须拍马,不吝赞辞。实为一窍不通,有违做学问“实事求是”的宗旨。

 末了,谨献不才劣作古体诗一首,笔墨粗浅,平仄不分,韵律凌散,万乞指点:

 寄愁雨中

 春寒料峭雨滂沱,银针没处尽萧索。

 画栏独倚酒穿肠,千杯难掩人轻啜。

 愁云欲蹙蹙成锁,霜月含珠珠长落。

 山盟不消流年梭,前尘裁作断绫罗。

诗歌作文 篇6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房,又用诗歌般的豪情万丈,亦或是婉约清秀将无数颗心牵连激荡,仿佛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需要在课堂上耐心地为我们解读每一个文字。每当看到你们在办公桌前认真备课的模样,我就能感觉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们不正像那蜡炬一般,燃烧自己,只为将自己所学所获无私地教给我们。

 你们的思想、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同时又显得是那么神奇,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很多美妙的涟漪!

 你们的灿烂笑颜,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你们的品行人格,会永远珍藏在我内心的深处。在生活的大海上,你们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你们用诗赋中的道理教导我们,同时,诗中的内涵韵味在你们的身上也有了最真实的写照,你们在我的心中,就如古代那一位位风流人物,心中顿生钦佩。

 “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斑斓的新世界,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着那轻轻地震撼心灵的声音,你们用心中的爱,染成了我们青春的色彩……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并努力将诗人的内涵授予我们。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回报。

 “愁雨淡淡雨潇潇。”我听说,当苗子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对不能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学会适时,适量地给予,这就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老师啊,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只为桃李满芬芳。诗满人间,画满天下,英才济济笑颜开,唯吾师也。

 语文老师,也许你们只是芸芸众生中较为普通的那一份子,但在我们心中,你们又何尝不是最高的那一位?“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夕阳西下,在淡淡的余晖中,仿佛仍能看见你们恬静的笑容。你们带领着我们,以梦为马,以诗引路,终会到达那芬芳四溢,桃丹流芳的彼岸!

诗歌作文 篇7

 我觉得

 你是飘摇在世界的一朵花

 那么的令人捉摸不透

 我呢却傻傻地要将你采下

 我这疲惫的流浪者啊

 却是徒劳无功的一场空

 你用迷人的文字和看似真诚的谎话阻挡我原本

 坚定的步伐

 窗外的绿树红花努力开放了一整夏

 终究会凋谢繁华

 曾飞舞的翅膀何时来采撷一场美丽

 我这孤单的流浪者啊

 寂寞到连伪装的红装都欲要卸下

 完成几年的最后一个春

 停在你始终称赞我天才的那一句

 虚伪的神话

 鼓励我许多年自己做自己观众的虚假

 用辗转到他城的方法企图忽略掉对你的牵挂

 探路时也会和陌生人故意搭一句话

 却发现根本拿不掉因你而起的惩罚

 我这可怜的流浪者啊

 悲催到连迷路也不愿寻找

 经历爱额苦痛挣扎才参悟到你有多重要

 而那时参透嘚瑟我早已流落至

 不知名的云外天涯

 回想当初的任何一句的气话都悔到

 根本无法自拔

 在某个雨后的茫茫海天里有彩虹落下

 我许愿哪怕一辈子都活在沉默中

 也要还记住他

 你是开在我灵魂世界里唯一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我这里只有现代文的鉴赏技巧,诗歌和现代文是相通的。楼主可以自己琢磨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一、本词上阕的感情基调是沉郁壮烈,下阕激昂高亢。整首词苍凉沉雄,富有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二、这首词原文是: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 关于优美歌声的经典诗句

关于优美歌声的经典诗句 1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

1 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唐)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 歌 一作王郎中席歌妓》

释义:动人的歌声,由青楼传出,辐散到遥远的群山中,幽谷回音,空中几处响起清脆的歌声。歌声飘入云霄,妙音缭绕,似乎要缠住行云不让飞去。

2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第二首一作张籍《无题诗》》

释义:唱完新曲,欢乐的女郎们跑远了,只有绿树亭亭玉立在红霞之中,间或传来鹧鸪的鸣叫。

3 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北宋)周彦邦《片玉词》

释义:高雅动人的歌声巧似泉水自流,轻柔婉转,浏亮圆润。其间偶尔可以听到如鸣玉器的水石相击之声,清脆悦耳,悠扬远韵。

4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转目顾盼四周静坐的宾客们,然后猛然垂下衣袖,唱出了如同雏凤一般的清脆的歌声。

5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但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无法与轻柔而上、绵延不绝的张好好的歌声相比,它响遏行云,震惊四方。

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

释义: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7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唐)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 。

8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宋代)史达祖《湘江静》

释义:“碧袖”二句,笔锋陡转,深入写愁。诗句没有写成,哀怨的歌声又突然传来,声声哀怨,融入秋风,把愁境的描写推进了一层。

9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唐)权德舆《杂兴五首》

释义: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周围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一曲《刮骨盐》。句中将女子的沉静与周围观众的欢闹相比,更显出她高超的演技和谦逊的态度。

10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宋代)晏几道《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释义: 句中“红梅”指《梅花落》曲调。“柳枝”、“桃叶”,一语双关,它们既是曲调名称,又是歌女的名字。前句以艺术上的通感,用嗅觉感受出的“香味”来形容音乐的悦耳动听。后句进而衬托,强调别人的演唱比起那位唱“梅花”歌伎的表演要大为逊色,所以只好退避三舍。

2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3形容歌声优美的古诗句有哪些

1、《琵琶行》唐代诗人 白居易

原文: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2、《张好好诗》唐代诗人 杜牧

原文: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译文: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

3、《琵琶行》唐代诗人 白居易

原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译文: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 。

4、《赠花卿》唐代诗人 杜甫

原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5、《杂兴五首》唐代诗人 权德舆

原文: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译文: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周围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一曲《刮骨盐》。

4描写美妙歌声的句子

《琵琶行》自己摘记一下,这是名篇,都很好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加上一首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湘江静》

5一些关于音乐的优美句子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

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无息

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

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

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无息

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

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温暖明净的歌

返璞归真的童乐

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

拥有阳光般温暖美好的歌曲

清纯不一般的歌

天籁之音

气势恢弘的歌

6“赞美歌声”的诗句有哪些

高山流水,知音难求——伯牙余音绕梁,三日难绝——《列子·汤问》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杜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一高山流水 知音难求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曲。

伯牙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到“高山”章节时,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弹到“流水”的乐章时,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久,钟子期因病不幸去世。

伯牙抱着琴来到他的灵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别朋友,伯牙悲痛欲绝,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便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二余音绕梁,三日难绝战国时期,韩国歌女韩娥以卖唱为生,一天她到一家客栈去投宿,被店家赶出来,她只好在店外唱着如泣如诉的曲子,客人们感动得不吃不喝,店主无奈,只好请她住店唱歌。

离店前她唱了欢快的曲子,三天后那悦耳的歌声还在客栈房梁上萦绕。三《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四《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7赞美唱歌的歌声优美词句

1、耳边同时放着自己最喜欢的歌。

歌声时而婉转动人,如山涧中的潺潺流水;歌声时而激情澎湃,如大海的滚滚浪花;歌声时而忧郁悲伤,如林黛玉望月伤悲,看花坠泪。 2、打开酷我音乐盒,欣赏着一首以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优雅的曲调让我平静,那飞快的旋律让我旋转,那流行的歌曲让我激情,那高昂的曲调让我兴奋。

3、此时听到的歌声,飘散着稻麦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听到歌声,仿佛尝到了农家的新米饭和自酿的包谷酒。我凝神静听。

歌声飘起,动人的旋律变成一道道绚丽的晚霞,欢快的音符幻成一只只小鸟,飞向远方,然后又飞回来,栖息在我的心巢之中。 4、歌声,常常另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自己的情绪也会因为歌词或曲子而情绪化,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声音,都会让自己的脑海放松,活跃,自己的身体跳动,休止,自己的情感流泪,大笑。

5、霎那间,我的心也随着那歌声一齐起伏,歌曲似乎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共振,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 6、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

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一首好歌,往往可以唱得人泪雨纷飞,唱得人如痴如醉,唱得人激情澎湃,唱得人热血沸腾。

8、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

9、女兵的声音中有一种银铃般的清脆,同时又似乎蕴含着一种“沙、沙”的伤感。便如同那木管乐队中的短笛与萨克斯交替演奏一般,始终与五十来号人的声音若即若离,并与四周的月光,以及官兵们当时的心境达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同时,又如甘露般随着月光倾洒在刚种上的菜叶菜茎上,给一垄垄的刚被赋予生命的小菜地平添了三分生气。这些还不够,用心聆听,我似乎还听到了歌声中隐隐流露出一种矛盾,有激励、伤感、眷恋、遗憾,以及幻想。

10、歌声,如同一泓潺潺的细流,洗涤了你的心灵;歌声,如同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你的心扉;歌声,如同一阵微微的春风,拂去了你的悲伤……。

中国咏月诗词鉴赏作文500字15篇

第1篇:中国咏月诗词鉴赏

谈到月亮,人们就会想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在诗词文学中,你夜常常能发现月亮的踪迹!

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你一定会被一些琳琅满目的咏月诗词所吸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与明月作伴的美好愿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写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又是李白的迷雾般的梦境!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于是乎,诗人常常寄情于月。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诗仙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表达了游子怀乡之情。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咏月词,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远别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词。

对着同一轮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如果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既是李白“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又是张九龄对月思乡的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确是东坡对人生的思索。

月亮乃是天上的圣物,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事情总会与月亮相联系,通过对古代咏月诗的鉴赏,我们会发现,其实月亮很美,但更多的是深不可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快点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去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750字

第2篇:祖国,我爱您!

爱国诗歌朗诵词:祖国,我爱您!

站在中国地图前,我仔细端详着,

啊!它多像一只挺胸的五彩锦鸡!

它的冠子一摇,撒下无数玛瑙,那是黑龙江畔的高粱;

它的尾巴一抖,抖下无数珍珠,既是新疆的水晶葡萄;

它的肚子一挺,金灿灿,明晃晃,那是长中下游的小麦和水稻;

它的两脚一迈,一股甜香扑鼻而来,那是海南椰林和台湾的蜜糖。

啊!祖国!伟大的祖国!

我爱您!

我爱您悠久的历史,从“文景之治”到“同治中兴”

中间多少“兴”与“治”

它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爱您历史的悠久

从“商鞅变法”到“改革开放”

中间多少“变”与“改”

它们给了我克服人生困难的希冀;

我爱您山河的壮丽

杭州的“十景”,吉林的冰天雪地

它们——迥异的大好景色

给了我克服人生困难的信念

我爱您,美好而优秀的方块字

方块字的巧妙组合便是画和诗

方块字的巧妙组合便是歌和曲

给了我克服人生困难的毅力

啊!祖国!我爱您!

我爱您,我是您的孩子,我为有您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当您把我抱在怀里,我感觉到了您的温暖;当您拉着我一起奔跑,我理会到我肩担的责任。仰望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我一次又一次地发誓:为了您亲爱的祖国,我愿捧出沸腾血;满腔情;赤子心!

祖国,我爱您!

--500字

第3篇: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

夜的是使者悄悄降临人间,给大地罩上一层灰纱,路灯初亮,闪着柔和的光。汽车像善跑的豹,闪烁着明亮“眼睛”在马路上往来奔驰,远处的楼房渐渐变得模糊起来。

我站在北堤上等待着月亮出来。

月姑娘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缕缕轻烟的白云,向上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亮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白了。她高高地升起来。她圆得那样可爱,那样纯洁,就像一个银色的圆玉盘射出一道道银光!

月亮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有在远处的天空中才看见一两颗星星,闪着淡淡的光,正慢慢隐去。奔腾了一天的小河,在月光下慢慢地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啊!河上亮了,鱼儿就睡着似的,静了下来,整个宽阔的河面就像一面明镜,像一条缀满宝石的绸带;地上亮了,一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真好像盖上一层霜。

空中的月亮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天空成了月姑娘的舞台,她在天空走着猫步,穿着银色的天衣在天空展示着自己的舞姿,一阵风吹来,云儿给月姑娘换上另一件衣服,这时,我仿佛踏上一朵云,来到月宫,我看到吴刚在砍桂花树,玉兔为我引路,我来到广寒宫,见到嫦娥在梳妆,就像打算到人间畅流一样。

天空中,月亮依然在天空中,我望着月亮不知不觉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500字

第4篇:中秋赏月

看黑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登顶观月。

正值清秋时节,屋顶上,树木茂盛。银河泄影,丹桂流香。举头四顾:云浮天中,隐现红光。点点繁星,辉映天空。红日已半入西山,倦鸟正隐于暮色。如此美景,已让人陶醉。继而,月上梢头,霎时间清风阵阵,丹桂吐香,树影参横,山色光亮。再望苍穹,见碧天如海,一望无垠,花随风舞,争相朝贺。茶香弥漫,花香四溢,怎不令人陶醉?往下望去,处处灯火辉煌,街街车水马龙。楼阁横斜,笙歌响亮,好一派市井风光!

此时,月正天中。群星璀璨,衬托玉轮。月如一个害羞又淘气的姑娘,时藏于云中,只露出点点银光;时而又露出半个身子,朝人们微笑;时而又让彩云随风舞蹈,上演彩云追月。

月在云端,人在月下。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聚一堂,独不见远在成都的小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小姨的一箭归心。同在圆月之下,异乡游子却不能和亲人见面。如此美景,却不能一起欣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之愁,不就是这软禁在深宫的离愁吗?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这中秋之夜,更祝愿天下游子早日归乡!

四川乐山峨眉山市峨眉二小四年级:杜淦

--500字

第5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6.咏柳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00字

第6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4.咏鹅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00字

第7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咏鹅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 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 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 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 说。

--500字

第8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4.咏鹅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00字

第9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咏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 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 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 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 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00字

第10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6.咏柳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00字

第11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78朝天子咏喇叭

78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500字

第12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 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 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500字

第13篇:如何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500字

本文地址:http://wwwwz-aetnacom/45499_zhongguoyongyueshicijianshang_zuowen_500/

#能力训练# 导语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 无 分享的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

  山行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简介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 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翻译/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鉴赏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 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 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2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

  登飞来峰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古诗简介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翻译/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 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 高层:最 高处。

 赏析/鉴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 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 高层”拔高诗境,有高 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 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 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3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简介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翻译/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4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

  乡村四月

 朝代:宋朝|作者: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古诗简介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翻译/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赏析/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5七言绝句古诗大全赏析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习,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习,完成相关练习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主要针对预习学案中练习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习学案练习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习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习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习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习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习,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习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