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第1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意思: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整首描写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全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朝代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1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寒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四、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题“独坐”,一“独”字为全诗的抒情和描写定下了基调,但首句却用一“众”字开头,然后从众到“尽”,第二句再转出“孤”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心头上无限孤单寂寞的思潮。最后鸟飞云散,以山比人,仿佛“山”也孤独,与作者同病相怜,共处寂寞之境。这样不仅把敬亭山写活了,也鲜明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独”运。

五、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旅途所见,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对这壮阔宏伟的月夜江流图和目前自身的处境抒发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凝聚着、浓缩着诗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诗的情景交融得妙合无痕,突出了一个忧叹身世而又未肯忘记壮志的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

六、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中间两联重在写景、叙事,首尾两联都间接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七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2关于写景抒情的诗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3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有哪些

1《江南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赏析: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2《天净沙 春》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3《江雪》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4《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5《长相思·汴水流》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赏析: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6《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

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

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7《清平乐·别来春半》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

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

“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

8《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赏析: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

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9《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年代: 宋 作者: 。

4关于写景抒情的诗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5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此其所以但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 这里面说的“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描写景物,而是指描写客观事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事件;而“情”则指的是心理活动。

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交织,文学作品达到艺术效果的普遍方法。 诗中,写景、抒情甚至叙事,都是为达到艺术效果服务的,切不可认为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

中国传统诗歌通常以景为主,寓情于其中,也有专作情语的,这些总给人一个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的错觉。连王国维早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懂诗的人最爱讲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若是以表达感情为目的,何必写诗?不如直截了当说“我高兴”“我悲伤”“我担忧”,表达的既简明又准确。如果非要说感情的话,我宁肯说“发泄感情”而不是“表达感情”。

因此说,情与景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吃的菜和饭的关系,有人吃饭多一些,有人吃菜多一些,你不能说是人为了就饭才吃菜。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对家国的忧思及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之情。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是写愁的代表作。《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枫桥夜泊》介绍

全诗原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白话文意思是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

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远处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寺及夜半钟声等江南深秋的夜景,营造了寒凉、凄冷的氛围。

传达出作者因战乱羁旅在外、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及对家国的忧思之情。这是一首描写“愁”的诗作,作者借深秋寒夜中的乌啼、寒霜等景物,传达了自己的忧思。

在唐代文学史上,“王孟”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与李杜白等相比尚有差距,但是其诗作别有特色,不失为唐诗当中的重要流派。其追求景物的极致描写,追求艺术手段的圆融纯熟,对后世的文学史也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孟浩然,山水诗能够与王维并列,已经说明了其本身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其最为精彩的山水诗,则是写尽了诗人的羁旅漂泊乡思之愁,非常经典。且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题目是《宿建德江》,写于孟浩然羁旅思乡之时。这首五绝虽然字数很少,篇幅很短,但是意境高远,意味深厚,是一首相当精彩的唐诗佳作。

开篇一句写诗人当时的情景,起句“移舟泊烟渚”,写出诗人经历一天的船帆漂泊,暂时在江边靠岸,要在这里过夜,也呼应了题目的“宿”。这里的环境是烟雾朦胧,最容易引发诗人的诗情,也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次句“日暮客愁新”,写明诗人要开始抒情。因为日暮,所以才“宿建德江”,在此地休息之时,诗人所应该做的,就是要安然入睡,以备明日的继续前行。但是诗人眼中的烟雾、夕阳、夜色,再加之自己的露宿在外,内心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而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但是却将一种怀乡羁旅的情思化入诗句当中,空灵却击中人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写日暮时分,靠岸停船,看到苍茫大地,看到水天相接,看到明月倒影,看到江边之树,诗人以“月”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在这个孤寂的夜晚,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也想到家乡的距离,内心不甚感慨。

但是诗句到此戛然而止,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情感抒发。当是时,诗人满怀期望奔赴京城,但是却接连受挫。虽然能够面见君王,但是仕途却相当不如意,只能漫游吴越之地,排遣心中郁闷。如今遇到这凄冷的月色,这烟雾弥漫的夜色,诗人思乡、自怜、羁旅的惆怅呼之欲出,都在这首歌当中。

一首《宿建德江》,可谓孟浩然一生失意的写照。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作者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年间漫游东鲁之时所作。李白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长安之行以后才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该是其入长安前的作品。

诗歌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6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