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什么感情?

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什么感情?,第1张

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故土之思,倾吐了宏图难展的悲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及思想感情。

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急欲乘时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 两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急于建功立业的使命感。

作品赏析

文章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不愧名家手笔。

此诗是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写的,具有悬言诗的特点描写久病初起登池上楼所见春色,抒发了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悬言诗流行于晋代的一种专门说理的诗歌它平板典重,意蕴平淡而多理语,和哲学讲义差不多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觉得惭愧,不能像鸿漂浮云端,不能像虬潜入深渊意思是说自己既不能奋发有为,为世所用;也不能隐居山林,躬耕自养第八九句是说即景生情,想起了《七月》和《招隐士》中的诗句,而感伤起来而最后两句是说,难道只有古人能坚持高尚节操今天的我已在验证“遁世无闷”的话了总的来说,本诗表达的是诗人既想要为官造福社稷,又想要隐居山林无忧无愁的矛盾心情

D 《饮马长城窟行》表达了女子日夜怀想丈夫的孤凄之情和盼望丈夫回家的殷切之情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qiú )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zuò)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kē)封空林 衾(qīn)枕昧节候, 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lán), 举目眺岖 初景革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然景物之中 解析:要抓住季节的变化,如“革绪风”“改故阴”等等

1、《登池上楼》中表现春天动人画面的句子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2、原文登池上楼作者: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作者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 创作背景《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四二二)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词人二十年前曾在安远楼与朋友名士聚会,二十年后重游此地,感慨今昔,因此写了这首词。前人有云:"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蓼园词选》)可见词中的今昔之感是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此词上半阕以简洁的笔致勾勒出清丽的秋景,烘托气氛,笼罩全篇"柳下系船犹未稳"三句就季节与时间落笔,又象征国家与个人均已进入中秋时分,晚景无多

下半阕借景抒情,流露出感慨时事,抒写出今昔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旧日江山浑是新愁"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李攀龙云:"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又云:'系舟未稳','旧江山都是新愁',读之使人下泪"(《草堂诗余隽》)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温婉含蓄,别具一格此词一出,"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笔丛》语)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临安失陷之后,曾次此词之韵达七首之多,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

 (1)客心:客居者之心。

 (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4)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5)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

 还:仍然。

 (6)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颈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引用来自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远眺,即景抒怀,是中国古诗常见的题材,翻开古人诗集,有关“登楼”的诗句俯拾即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海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杜牧《登池州九城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宴殊《蝶恋花》);“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独上高楼,游目骋怀,多少迁客骚人把阑干拍遍,或伤黎民,或忧君国,或抒去国思乡之情,或写怀才不遇之恨,千愁万绪,尽系于此。

杜甫的这首《登楼》,诗题借用王粲《登楼赋》,暗含伤时感世之意。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时诗人客居成都。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继之以吐蕃入侵、代宗出逃,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唐王朝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诗作所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时局面的深沉忧虑。

首联总领全篇。独上高楼,面对似锦繁花,本应赏心悦目,诗人却黯然伤神,个中原因,只为“万方多难”。寥寥数字,以乐写哀,刻画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颔联写登楼所见。汹涌澎湃的锦江水携带着盎然的春意,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浮云缭绕,让人顿生白云苍狗、世事悠悠之叹。“来”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变”字勾连古今,动人心魄。这两句取景壮阔,气象雄伟。

颈联表明心志。北极,即北极星,此处比喻朝廷;“西山寇盗”,指吐蕃。这一联是说,不管形式如何变幻,诗人都充满信心,坚信唐王朝像北极星一样安固,基于此,对敌人的警告也就显得义正词严:“莫相侵”三字的言外之意正是自信与蔑视。爱国之心,浩然正气,读来让人凛然心服。

尾联咏古讽今。后主,指蜀汉昏君刘禅;《梁甫吟》是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吟诵此篇以寄慨。在这一联中,诗人表面上是感叹昏庸如后主者竟然歆享后人香火,贤能如孔明者也有寂寞无聊之时,实则痛感君王为宦竖蒙蔽,朝中无人,而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献身之路,只能飘零异乡,聊吟诗以自遣。真可谓语短情长,寄慨遥深。

全诗取景壮阔,将江、山等景物置于天地、古今这样广大、深邃的背景之中,并即景寓情,因此显得气象雄伟,境界阔大,深沉雄厚,寄慨遥深,被认为是杜诗中的上乘之作。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题解]

--------------------------------------------------------------------------------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 “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 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